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学案.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81135519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学案第10课“养精蓄锐”与“文景之治”教案 第10课“养精蓄锐”与“文景之治”教案 内容标准没有内容教学目标1学问识记了解楚汉斗争、刘邦开国的基本状况。知道养精蓄锐、文景之治等基础学问。2实力培育探讨楚汉斗争中项羽失败与刘邦取胜的缘由在。分析汉初刘邦实行养精蓄锐的缘由。通过视察汉纺车图,描述纺车结构以及纺织动作。通过阅读史记中有关“文景之治”旺盛景象的描写,将设想的当时情景与汉初呈现的残缺景象作一番比较。3情感教化与价值观明确楚汉斗争是刘邦和项羽争做皇帝而进行的斗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斗争。刘邦取胜的根本缘由是留意收揽民心,擅长用人。相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

2、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养精蓄锐政策,有利于复原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复原和发展。相识文帝、景帝接着实行养精蓄锐政策,其旺盛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要点1重点刘邦实行“养精蓄锐”政策和“文景之治”。通过对养精蓄锐缘由的分析和内容的了解,使学生对“养精蓄锐”政策有个完整的概念。通过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使学生进一步相识到西汉初期的政策为经济复原和发展,为统一国家的巩固所起的确定性的作用。2难点刘邦和项羽在灭秦时是反秦起义的领袖,到楚汉斗争时又为争夺政权而厮杀,这一蜕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这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老师应从农夫斗争推翻秦王朝与争夺皇位斗争的不同性质上帮助学

3、生加深理解。教学建议1刘邦建国“楚汉斗争”一是要讲清刘邦与项羽已从起义领袖转变为皇权的争夺者;二是通过鸿门宴、八面受敌等成语故事的比较,思索项羽由强变弱最终兵败乌江,是否“引乃开亡我也”?分析刘邦由弱变强最终建立西汉的缘由,从中获得教益。刘邦建立汉朝的时间、都城地点和“汉高祖”的称谓、史称“西汉”等均应交代清晰。讲解“布衣将相之局”,介绍刘邦统治阶级的特色,从而为汉初实行“养精蓄锐”政策埋下伏笔。2养精蓄锐启发学生思索汉初为什么要实行“养精蓄锐”政策?首先指出汉初呈现一派残缺的景象:人口削减、经济萧条、粮食奇缺。引导学生归纳汉初经济萧条对巩固统治不利,必需复原和发展生产。其次指出汉高祖的布衣将

4、相们出身低微,双亲身参与推翻秦王朝的起义,因此留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注意探讨如何避开重蹈的覆辙,大臣陆贾为此向刘邦提出忠告。同样出身低微的刘邦能接受陆贾的建议,依据刘邦的要求,陆贾一连写了12篇奏章,提出了行仁义、重教化的宽舒政策。引导学生归纳:秦王朝的重役苛刑导致覆灭,应吸取秦亡教训,接受陆贾的建议,实行轻徭薄赋的宽舒政策将汉高祖“养精蓄锐”政策的措施,依据课本内容归纳为四点:即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和十五税一。并与秦的暴政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归纳:养精蓄锐一方面可使农夫安家立业,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新统治秩序。3文景之治文帝、景帝实行的措施,教材概括为: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

5、两点,从内容中可看出比汉高祖时的“养精蓄锐”更为明显。小字突出了文帝的“节俭”汉文帝和汉汉景帝是汉高祖之后接着实行“养精蓄锐”政策,成效显著的两代皇帝,因此得到“文景之治”的赞誉。联系司马迁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对比汉初残缺的情景,引导学生归纳:当时“养精蓄锐”政策,前后执行了六七十年,不仅巩固了西汉的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老师用书)教学实录复习旧课师:我们在第9课学习了中国历史第一次农夫大起义,知道了强大的秦王朝覆灭的根本缘由是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夫起义的提倡者,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恒久闪烁着历史光辉。今日

6、我们将接着学习中国历史,将同学们将书翻到:第10课“养精蓄锐”与“文景之治”(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当驾驭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补充:灞(b)樊(fn)沛(pi)合书布点采点布点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解并描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解并描述时,其他同学要留意听,不得随意插话,如有不同看法,必需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老师依据学生讲解并描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楚汉斗争项羽刘邦(汉高祖汉朝西汉长安公元前202

7、年)性质天人养精蓄锐布衣将相汉初社会陆贾(“立刻”新论)内容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影响布点小结分层推动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快速提问(10分钟)楚汉斗争的性质?结果?(刘邦、项羽为了争夺帝位,进行的斗争;刘邦战胜了项羽)刘邦建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何为“布衣将相”?(布衣原指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因此代指平民百姓。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网罗各方面的人才,包括很多社会下层人士。刘邦称帝后对其下属论功定封,形成了“布衣将相”的局面。高祖曾为亭长,萧何为县政府小吏,陈平是游士,樊哙是屠夫,周勃为吹

8、鼓手,灌婴为小贩,娄敬是拉车的。韩信曾为乞丐,英布、彭越曾为盗贼。)“居立刻得之,宁可以立刻治之乎?”这句话是谁说的?(陆贾)他向谁说的?(汉高祖刘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夺取政权、建立国家可以采纳斗争的手段,而治理国家,维持统治莫非能用斗争的方法吗?陆贾认为打江山与坐江山不能采纳同样的方法)据此言论写的书叫什么?(新论)书中提出了什么主见?(行仁义、重教化、力求给老百姓一个宁静稳定的环境)它给汉初的政治和社会带来哪些主动影响?(成为汉初施政的重要依据)汉高祖“养精蓄锐”政策详细措施包括哪几个方面?(即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和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在位时,接着推行养精蓄锐政

9、策,奉行的方针是什么?(安民为本)文帝、景帝实行的措施可以概括为哪两点?(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请辨别下列问题: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的是谁?(汉高祖)减轻田租,把田租改成三十税一的是谁?(汉文帝)慎用民力,把服役由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的是谁?(汉文帝)废除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的是谁?(汉文帝)减了轻刑的是谁?(汉景帝)文帝、景帝在位时,接着推行养精蓄锐政策,效果如何?(统治者“躬修俭节,思安百姓”,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史称“文景之治”。指导学生看课本第56页“说明”。“贯朽不行校”:古代的铜钱是用绳子穿的,每一千钱为一贯。穿钱的绳子因年头久而朽料断裂,钱撒了一地,没

10、法数的清。意思是说:国库的钱堆行许多,长期都不曾运用。)处理问题(约15分钟)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实行养精蓄锐的政策?(客观上:经过长期斗争的破坏,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缺的景象,人口削减经济萧条,粮食奇缺。在这种情形下,复原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汉墓出土的陪葬陶制牛车”。主观上:汉初,一批有识之士探讨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汉初的养精蓄锐政策与秦的暴政相比有哪些进步?(养精蓄锐一方面可使农夫安家立业,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新统治秩序。)“此乃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项羽说的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来。项羽的说法明显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刘邦擅长收买人心,留意择善而从,

11、又以进能攻,退可守的关中为依据地,渐渐由弱而强。项羽虽然在兵力上占优势,但傲慢自大,听不进看法,最终在垓下陷入汉军重围。在汉军“八面受敌”声中,项羽只得突围,至乌江自刎。贯穿评价西汉统治霎时间长达220多年,这与西汉初期实行“养精蓄锐”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是分不开的。本课通过刘邦建国、汉初的养精蓄锐政策与“文景之治”等内容,反映了汉初统治调整统治政策的概况。 汉初的养精蓄锐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一、要驾驭的基础学问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养精蓄锐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索“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养精蓄锐政策?汉初养精蓄锐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

12、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夫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养精蓄锐政策的缘由的学习,培育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相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复原发展,是在秦末农夫斗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养精蓄锐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 汉初的“养精蓄锐政策”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

13、汉初的统治者干脆来自于秦末农夫起义,能够仔细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汉初的养精蓄锐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育学生的思索分析问题的实力。作为巩固中心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许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驾驭,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终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限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养精蓄锐,国力强盛,实行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

14、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依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依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地位分析:本课讲解并描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养精蓄锐”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为后来的汉武帝达到“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后世王朝的建立供应了良好的借鉴。 教法建议:1关于“西汉的建立和养精蓄锐”一目。首先,老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子目讲的是建立政权与巩固政权的内容。其次,老师应让学生理解汉初实行养精蓄锐政策必定性与目

15、的性。可以在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与秦朝进行对比分析。 2关于“文景之治”一目。老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上引用的史料和“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进行讲解并描述,让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成因:一是重视农业,调动农夫生产主动性;二是赋税、徭役轻,农夫有相对宽松和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吸取秦亡教训,听取看法,减轻刑罚,削减冤狱,吏治清明。 3关于“七国之乱”一目。老师可与“西周分封制”对比分析,如可从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分封结果等方面比较分析。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汉初的养精蓄锐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教学思想:注意学问的前后联系与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培育学生通过分

16、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实力。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快速灭亡的缘由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斗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夫斗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请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一、西汉的建立和养精蓄锐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养精蓄锐的缘由和措施1)缘由老师先说明何为养精蓄锐,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斗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复原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指导学生阅读

17、课文51页第三段大字和小字。学生结合第10课内容探讨回答实行养精蓄锐政策的缘由。老师总结:一是吸取秦亡教训,二是汉初经济萧条,国家极度贫困。 2)措施学生看书回答。老师总结:养精蓄锐政策的实施,使西汉经济快速复原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这种统治措施,使统治者、劳动人们皆大高兴,到惠帝、吕后两朝,经济逐步复原,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二、文景之治老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见媒体资料)。学生看书,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讲解并描述缇萦救父的故事。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嘉奖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

18、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然而,就在这样的治世时期,也有叛乱发生。这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景帝时为什么会发?quot;七国之乱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七国之乱方法一:学生集体阅读思索:七国之乱与前面所学的哪个学问点的类似?然后老师支配一组简洁介绍西周的分封制;一组介绍七?quot;;其余同学从中找出异同点。老师最终点评并补充,介绍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 方法二:(学生阅读思索回答:七国是什么国?七国为什么乱?七国之乱的条件?七国之乱的经过、结果?七国之乱与历史上哪个时期有相像之处?)七国:是诸侯国。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刘氏天下,大封

19、刘氏子弟为王。诸侯王封地广阔,他们在封地上享有任免官吏-独立的行政权,铸造钱币、收取租税-驾驭财政权,拥有重兵-驾驭军权,事实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国中之国。七国之乱的缘由:为了争夺更多的权益。七国之乱的条件:诸侯国数量多,势力大,占地面积大-相当于西汉全国面积的一半。其中以吴国、楚国实力最强。七国之乱的经过:由于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减弱王国力力,即削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其他六个王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号召,发动了叛乱。使晁错在叛乱中被听信谗言的景帝所杀。七国之乱的结果:随着叛乱的进行,景帝认清了诸侯王反叛的真实面目,坚决的派太尉周亚夫率兵

20、平叛,三个月后叛乱被平定。从今,王国力力被大大减弱,再次叛乱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老师提示学生回忆西周的封国状况,提出探讨:西汉封国与西周封国的异同。相同点:(1)分封目的:均为巩固中心政权。(2)分封对象:均为亲属或功臣。(3)封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封地上享有很大的权利,事实上形成独立的王国。都要听从天子或皇帝的吩咐。(4)封国行为:最终均有叛乱。 不同点:封国的结果:(1)西周:由于周王室衰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2)西汉:对于王国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结论:不管是西周还是西汉,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当中心政权强大时,能

21、够限制封国,稳定统治,但当中心政权衰落时,将无力限制封国,其统治也将难以维持。 小结:方法一:我们今日学习的内容,是西汉从废墟上建立到渐渐兴盛、经济发展的历史。从高祖刘邦下马治天下,实行养精蓄锐的政策,到文景年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汉初顺应国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了一些有效措施,为西汉达到鼎盛时期奠定了好的基础。我们下节课就将学习西汉的强盛。 方法二:可让学生归纳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哪些教训,制作秦汉措施比较表,如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更好的体会为何秦亡汉兴。 第10课做人与处世 第10课做人与处世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理解文中提到的三个关系。2.借助本文学习

22、争论文的基本学问,并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如何做到观点显明、论证有理有据。3.了解作者,课下阅读他的其他散文代表作品。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理解并深化体会文章核心观点。2.学习争论文的基本写法,尝试创作。教学难点尝试创作简洁的争论语段。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由介绍作者导入新课。我们常在新闻或书刊中看到一个词大师。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堪称“大师”?在某一领域中有所建树的人。专业才学或实力过人,具有突出成就的人。除了学识与技能,人品也应当是一流的。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人。今日,我们就来结识这样的一位人物(幻灯展示作者照片及相关简介)。1.勤奋铸就的传奇经验。6岁前未曾识笔墨,19岁同时

23、被清华高校与北京高校录用。直到九十多岁高龄,仍旧笔耕不辍,大量散文不断问世。长期以来,他每天早晨点天不亮就起床写作,所以能在每天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之余作品不减。2.职务及专业成就。从德国回国后任北京高校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高校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探讨所所长等职务。他的学术探讨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沟通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3.平凡的大师风范。他衣着平常,恒久一身洗旧了的卡几布中山装,像一个“土包子”,但却令人感到光线四溢;他说话平常,声音低沉,话语不多,恒久面带微笑,从不会夸夸其谈,装腔作势;他的文章质朴

24、,像与读者谈心,平易近人,娓娓道来;他一再说自己是一个“渺小的人”,“一般的人”。经常为戴在自己头上的顶顶桂冠感到局促担心,曾写文章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术)泰斗”辞“国宝”。作为北大副校长,东语系主任,曾像一个“老师傅”一样为新入校的学生看行李。这样一位人品、学识兼优的老者不仅为相关专业创建了大量珍贵的财宝,更为我们全部人做出了一个“人样子”,我们不禁想知道,在他心中,人活于世,首先要思索的问题是什么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做人与处世。二、读课文,解读文本。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完后回答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做人与处世,必需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25、和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冲突与平衡的关系。2.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三种关系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当与自然交挚友,“天人合一”。人与他人的关系:以真情实意相待,相互容忍。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歼灭私心,淡泊安静。3.在你的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个人思想感情这三种冲突,哪一种更加突出?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法对你有帮助吗?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最好举出实例,在回答其次个问题时沟通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我们在处理自己与四周人们关系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考虑自己的得失过多而觉得不平衡,这时我们就应多为对方考虑,多忍让,对家长也是如此。学生对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安静以致远”可能理解得不够精准,老师

26、可适时点拨:淡泊:恬淡寡欲;安静:安静安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俭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镇静,才可有所作为。作者在告知我们:人应当更注意精神追求,做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用的人,而不应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个人的生活享受上,这样,才能令心境开阔,不会患得患失。.对于我们而言,生活中体会更深的可能是文中提到的后两种关系,但作者为什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列在第一位,且着大量笔墨进行论述呢?因为这是人类公共面对的问题,它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且目前无论哪个国家的人们都时常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处”,作者是希望利欲熏心的人类能够尽早地相识到这个关键的问题,改善自己对自然的看法。.你认为

27、人类应当怎样对待大自然才是明智的?在生活中你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比较好的做法有哪些?人类应当与大自然做挚友,甚至把大自然看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像疼惜自己的生命那样去关爱大自然。生活中的例子如:拒绝一次性筷子,不购买包装过于困难精致的商品,节约水、电资源等。三、积累写作学问。1.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简洁明白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举了大量的例子,引用古圣先贤的名言来进行论证,从而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我们称之为“争论文”。其中作者的核心观点叫做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之下又可有分论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中心论点:做人与处世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个人思想感情三种关系。分论点:

28、人类应与自然交挚友,做到“天人合一”;对待一切和善的人,应做到“真”和“忍”;解决个人思想感情的冲突应做到歼灭私心。2.争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想令读者信服自己的观点,肯定要做到有理有据。结合本文的详细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做到有理有据的?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部分。作者提出“人原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并含蓄地表明应实行“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理”。其中举出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等等现象,并举出张载的话“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进行论证,这是“据”。四、片段写作。仿照文章观点显明,有理有据的特点,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你对“做人与处世”的看法。学生当堂写作,小组沟通,举荐作品点评。五、布置作业。1.依据课堂点评完善自己的片段写作,整理在作业本上,可查找相关的论据加以补充。2.查找季羡林的其他散文作品自读,完成读书批注或读书笔记。板书设计:做人与处世季羡林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