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学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128882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是故乡明》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月是故乡明》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月是故乡明》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是故乡明》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月是故乡明学案月是家乡明教学设计(北师) 月是家乡明 学习目标 培育独立阅读、独立思索的实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绽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化理解课文的实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肯定的难度。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来指导学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运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始终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予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非常丰富。她是漂亮的象

2、征,创建了很多美丽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予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和亲人挚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很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索,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望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

3、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数不胜数。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闻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高校副校长等。1930年考入清华高校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高校学习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高校东语系教授、系主任。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探讨和翻译,翻译了印度闻名的史诗罗摩衍那。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

4、外的东方学大师。此外他还创作很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家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很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很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详细的东西动身,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很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殊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家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家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殊是对家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家乡恒久的思念与牵挂。 第1小节对“月是家乡明

5、”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洁阐释。“月是家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心情而变更,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殊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家乡明”,从而突出了对家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殊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本文的第一段,事实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说明,最终说“事情也许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3、4、5节是对家乡与童

6、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家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簇新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溢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漂亮纯净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家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家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家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始终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家

7、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家乡,家乡的月亮越美,更加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作者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家乡的思念经常构成他不行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家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困难的味道显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调。 最终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家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家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文章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亲密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文章都写得古拙、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季羡林的这篇月是家乡明就体现了这一点,它

8、写得特别平实,采纳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时常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家乡的至情至爱。 四、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化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沟通,是再创建。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沟通。文本确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留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事实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

9、整体是不行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绽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事实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留意到。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方,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予了另外一些涵义,假如不从全篇的立意动身,不从文

10、章特定的语境动身,是很难搞清晰的。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亲同日而语的地步?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还有,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因此,点评时应当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事实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他读者绽开对话。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家乡,人人的家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家乡的月亮。事情也许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假如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

11、“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行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家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简单得多。(写童年往事,家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下面还有很多充溢童趣的细微环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恒久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家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家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蜜在。(对家乡的思今是充溢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苦痛的,但人有家乡可以思念,并且

12、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华蜜的。) 3学生进行评点,小组探讨。然后沟通。 五、小结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索,思索有了心得,就随时登记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六、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2预习。 家乡赏析指导学案家乡赏析指导学案(新人教版07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观赏)以“我”的口吻,绽开内心的独白,在抒情诗中是最常见的方式。家乡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倾诉了诗人内心的苦痛与对家乡的憧憬。在某种意义上,这虽然是一

13、首情诗,诉说着诗人的“失恋”之苦,但与一般感伤、浮泛的情诗迥然不同,诗人没有止于诉说个人的苦痛,也没有过多地宣泄心情,而是在一种“安静的回忆”中,在“痛定思痛”中,结合了对家乡的酷爱,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索。诗人如何绽开自己的情感空间,如何使“抒情”的境界更为开阔、深厚,是讲解此诗的重点。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但诗人却从收获后返回河边的船夫写起,接着才引出了背负着苦痛回乡的自己,这种写法有点类似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在“船夫”与“我”的比照中,“苦痛”被比方为一种收获,一笔财宝。在这一“比方”中,抽象的“苦痛感”不仅有了某种详细的可感性“财宝”会给人沉甸甸

14、的感觉,诗人也借此表达了他对“苦痛”的独特理解: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它既是一种不幸的感受,也是一种宝贵的阅历。在这一段中,诗人回避了直抒胸臆的做法,营造出了一种凝重、深远的抒情氛围。在下面的诗行中,诗人正面绽开了对家乡的咏叹。在他的笔下,家乡并不是一个简洁的存在,河岸、森林、溪水、群山,既是眼前绽开的自然,也与诗人记忆中的童年、少年阅历相关,它们迎接着诗人的归来,抚慰了他心头的伤痛。在这一段咏叹中,诗人运用了不同的句式,先是疑问句“你们能治愈爱的苦痛?”“你们会答应再给我安静?”追问家乡能否接纳他的归来;继而是排比句“在凉爽的溪边,我曾看水波游戏,/在大河边,我曾看船只驶过”绽开对往昔的回忆;最

15、终,还有感叹句“永葆忠实的你们”抒发对家乡同胞的感谢之情。句法的交替,使诗行本身就像大河的波浪一样,一波又一波推动,绽开了一个丰富的情感空间。然而,就在家乡绽开双臂,拥抱“我”的一刻,诗人的语调又发生了陡转,“可是,我知道,我知道,/爱情的苦痛,不会很快就治好”,刚才对家乡的呼喊,被一种深深的质疑替代,家乡接纳了“我”,但并不能真正驱除“我”胸中的痛楚,像大河一样绽开的诗行在这里发生了逆流、回旋,醒悟的、思辨的语调与前面咏叹的语调,形成了反差,进一步强化了“苦痛”的。在最终一节,关于“苦痛”的思辨被引向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诗人的语调又一次变得昂扬。尘世之间人的苦痛,人与家乡之间的距离,也被转化

16、成神与人之间馈赠与接纳。爱的“苦痛”源于天神的支配,它不能泯除,因为“苦痛”与“爱”一样,都是一个“凡人”真实的生命本质。诗歌的结尾“因此,让它存在吧。我是个凡人;/生出来就是要去爱,去受苦痛”有一种箴言的力气,让前面汹涌流淌的情感突然凝固,获得了一种人生的造型。在“凡人”与“天神”这一宗教性的结构中,心灵因苦痛而显得更加名贵。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虽然是一首独白的情诗,但诗人并没有沉溺于一己情感宣泄,而是将对家乡的酷爱,对生命的永恒思索,结合在苦痛的思辨中。在绽开方式上,诗人也显示出超群的限制实力,整饬有序的诗节,协作着内心的低吟,更像大河一样舒缓流淌。虽然,诗人运用了感叹、疑问等句式,

17、形成一种咏叹的效果,但一种内省、思辨的声音也贯穿了始终,中和了情感的强度,这使得此诗张弛有度,一波三折,在苦痛中有激越,在激越中有反省,在确定中也有否定,形成了一种辩证的、困难的张力。在这种张力中,一个丰富而又交织的情感空间得以呈现出来。第17课晚明科技群英教学案 清单一中国古代闻名的医学家世界文化名人医圣李时珍 1.从医之路(1)出身:出身名医世家,从小酷爱医学。(2)从医:23岁时从医,10年后医术享有盛名。(3)成为御医:38岁时被聘入楚王府主持良医所,后来又被举荐入太医院成为宫廷御医。(4)编医书:经过27年不懈努力,李时珍最终编完本草纲目。2本草纲目(1)内容不但是医药大典,而且是一

18、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在生物学、矿物学、冶金学、地质学、化学、物候学等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首次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见解,认为人类思维意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和产物。(2)地位达尔文赞扬它是“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李约瑟认为:李时珍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1951年,参与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各国代表,一样尊崇李时珍为世界文化名人。深化认知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药学史上是一座丰碑,是中国的“百科全书”,也成为世界医药学的宝典之一,他的动植物分类法领先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敬重。故李时珍被公认为对

19、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清单二中国古代闻名的农学家会通中西的近代试验农业开拓者徐光启 1.学术思想(1)徐光启注意实学而淡泊功名,积累了很多农学、算学、天文历法与测量方面的资料和学问。(2)徐光启向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学习自然科学学问,对科学探讨产生了深厚爱好,对有关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尤其关注。2农政全书(1)内容:他从“农政”,即国家政策的高度,瞩目屯垦、水利、荒政三项主题,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探讨的利弊得失做出全面的评价和总结。(2)特点:汇总历代农学成就,总结当代最新农业实践成果;充分吸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从而确保了农书的科学性、开创性和先进性。3思想影响(1)开风气之先的“引

20、进西学第一人”。(2)注意数理探讨,坚持调查、试验、视察、总结的近代科学探讨方向,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深化认知徐光启做为古代的高级官员与科学家,具有很多值的学习的优良品质:不痴迷官位,清正廉洁;关注国计民生,有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感;崇尚科学、坚决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看法。 探究点李时珍的贡献和优秀品质 史料探究材料一李时珍24岁正式随父行医,一面学医,一面探讨医药书。他发觉历代的医药书中,有不少缺点和错误,决心重新整理补充,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他深化民间向农夫、渔民、樵夫、药农、猎人请教;他先后到过湖北武当山、江西庐山、江苏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湖北等地采集药物标本,品尝草药,辨别

21、药性。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最终写成了药物学巨著。中国医学网(1)依据材料一分析李时珍为什么要写本草纲目,又是怎样写成本草纲目的。答案历代药物学著作存在不少缺陷,为了订正以往医药书籍中的错误,为医生治病用药供应牢靠的依据与指导。李时珍刻苦钻研,经过27年的努力完成此巨著。材料二(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学问分析,李时珍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一书?答案潜心于医学探讨,博览群书;走遍大江南北,调查探讨,细致视察;亲自栽培、尝服药物,摸清药性;良好的文学素养等。材料三毫无疑问,明代最宏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

22、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学问,分析李约瑟为什么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如此高的评价?答案药物内容丰富;药物分类法先进;兼具科学性、文学性、好用性,在我国及世界广泛流传。结论形成李时珍能够写成医学巨典本草纲目的缘由和他的优秀品质1缘由(1)李时珍诞生在医生世家,自幼深受家庭环境影响,对医药学产生了深厚爱好,为编写本草纲目供应了有利条件。(2)李时珍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实践阅历和药物学方面的学问,为编著本草纲目奠定了科学学问和探讨方法的基础。(3)我国古代药物学著作丰富,尽管存在不少错误,但也不乏精华内容,为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供应了丰富的资料。(4)李时珍注意实地考察

23、,虚心向药农等人请教,亲身试验药物疗效,驾驭了编写本草纲目的第一手药物学素材。(5)李时珍立志为人民造福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和探讨方法,为编写本草纲目供应了持之以恒的思想动力。2品质(1)矢志不渝、执著坚决的信念。(2)科学严谨、求真务实、不耻下问的看法。(3)刻苦钻研的坚毅意志,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4)不盲从古训,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5)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献身精神。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明清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主要缘由是()A封建经济的发展B城市经济的旺盛C社会冲突的激化D科举考试的改革解析:选A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明清时期传统科技发展的缘由是封建经济

24、的发展。2李时珍为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世称“医中之圣”。假如为他编写的本草纲目配音,最合理的是()A“我要名扬天下”B“帮助父亲更好地行医”C“订正过去医术的错误”D“入朝为官”解析:选C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深感前人药书的错漏不当之处许多,决心编撰新的医药著作,订正前人的错误,故答案为C。3从右图所示医书中无法了解到()A各种常用本草的品种和形态B中国17世纪的医药学成果C古代民间流传的主要药方D较为先进的古代药物分类法解析:选B本草纲目完成于1578年,即16世纪70年头,故B项符合题意。4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主要是指()A李时珍医术超群B本

25、草纲目被人们视为珍宝C本草纲目内容具体、全面D本草纲目插图精致解析:选C材料赞美本草纲目所记载药物种类众多,内容具体、全面。5下列关于徐光启思想和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支持“反清复明”活动B主动引进西学C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D领导东林党的政治活动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推断实力。结合徐光启的活动可知是主动引进西学。6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A反映了敬重自然、探究自然的精神B侧重于理论探究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究D提倡试验科学解析:选A西方科技侧重理论探究和试验科学,中国古代科技侧重生产生活阅历的总结。但两者都反映了敬重自然、探究自

26、然的精神。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四时用药例材料二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年十四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阈,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时珍晚年学尤笃,昼夜不辍,自号濒湖山人。著医案、迈所馆诗集、唐律脉诀、五脏图传天文、地理、奇门遁甲诸书。光绪蕲州志卷三十七艺文志李时珍传(1)依

27、据材料一,概括李时珍用药的哲学思想。(4分)(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二中对李时珍评价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8分)解析:本题考查李时珍的思想与成就。第(1)问分析材料内容进行概括。第(2)问阅读材料分析得出观点正确,并引用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顺应自然规律;天人相应整体观。(2)正确。其探讨除涉及医学、药学之外,还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训诂(音训)等多种学科,足见其“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的精神与实力。8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

28、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致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材料二一些本草书中曾记载服食“金丹”可以长生不老;服食黄连、芫花等可以成仙不死。李时珍肃穆地指责说这是“方士谬言”大豆,古方称之能解百毒,但临床用之如何,并不非常清晰,李氏意欲通过自己的试验,推断其是否能解百毒。于是他先用大豆解毒,但“每试之大不然”,说明大豆解毒功能不准确,后来加入甘草,结果“其验乃奇”。齐志勇李时珍作科研的大师风范材料三理学淹通(贯穿)举世惊,原来医圣亦儒生。儒生医圣兼相得,无损千秋万岁名。古道微茫久隐沦,凭空想象总非真。千秋功罪儒家

29、说,唯物判评能几人。黄世瑞儒家思想对李时珍的影响(1)据材料一,概括本草纲目的特点。(6分)(2)据材料二,说明李时珍的“大师风范”。(6分)(3)结合所学学问,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原来医圣亦儒生”的相识。(2分)解析:第(1)问,从药物种类、药方的数量和分类等方面概括其特点。第(2)问,从材料二中“指责说这是方士谬言”、“通过自己的试验”两个方面说明“大师风范”。第(3)问,依据材料三中提到“理学”,可知医圣遵从理学思想,因而“原来医圣亦儒生”可以从格物致知和强调社会责任感的理学观念去相识。答案:(1)特点:种类丰富;图文并茂;科学分类。(2)“风范”:批判迷信;献身科学;注意试验。(3)相识

30、:格物致知;服务民生。 夏明翰诗三首 夏明翰诗三首就义诗 砍头没关系,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金 鱼 鱼且能自由, 人却为囚徒。 童 谣 民家黑森森, 官家一片灯。 民家锅朝天, 官家吃汤丸。 夏明翰(19001928):湖南衡阳人。五四运动时,是衡阳学生联合会的领导者。1920年到长沙,从事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湖南自修高校成立,在自修高校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青运工作和工运工作。1925年以后,担当中共湖南省委委员。1927年,在武汉农运讲习所任秘书,马日事变后回湖南,担当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旋调汉口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1928年2月8日被捕。 1928年2月9日,就在夏明翰义无反顾地走向刑场之前,他还用被打伤的手,给他的母亲、妻子和大姐写了最终的三封信。在给妻子郑家钧的信上,他留下了一个带血迹的吻印。 气壮山河的就义诗与血迹的吻印,辉映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大写的人,一个气吞千古与人情尽致的夏明翰! 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