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rtf

上传人:qwe****56 文档编号:80590491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RTF 页数:15 大小:23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rt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rt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rt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rtf(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二一一年九月目 录前言1一、十一五道路运输业发展回顾1(一)取得的成绩1(二)存在的主要问题6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和要求7三、十二五发展的思路和目标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4(三)发展目标14四、重点任务19(一)构建便捷的客运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19(二)提升货运组织化水平,服务现代物流发展22(三)强化出租汽车市场管理,促进行业稳定健康发展24(四)提升运输辅助业服务水平,规范诚信经营27(五)加快国际道路运输发展,提高运输服务能力28(六)加快枢纽站场建设,提升集约化组织与服务能力29(七)健全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提升整体保障能力31

2、(八)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道路运输发展质量35(九)发展绿色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37五、保障措施39(一)加强制度建设,夯实行业法制基础39(二)创新政策手段,强化政策支持力度40(三)理顺体制机制,提高行业管理效能41(四)强化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42前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在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运输生产力持续快速增长,但发展形态粗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面向未来,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迈向发展现

3、代道路运输业的新阶段。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即通过理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一方面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形态,不断提高运输站场、车辆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从业队伍的素质,增强运输组织能力,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为积极推进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了本规划纲要。一、十一五道路运输业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十一五以来,道路运输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探索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径,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运输生产能力快速增长

4、,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加强。2010 年与 2005 年相比,公路营运客货车辆数增长 71.7%。2010 年全社会完成客、货运量 305.3 亿人次和 244.8 亿吨,分别比 2005年增长了 79.9%和 82.4%,完成客、货周转量 15020.8 亿人公里和 43389.7 亿吨公里,分别比2005 年增长了 61.7%和 3.99 倍(见专栏 1 备注)。道路运输完成的客货运量、周转量及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持续增加。道路运输不仅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最能体现普遍服务、最具基础保障功能的运输方式,而且在春运、黄金周、煤电油运等关键时期和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在抗震救灾、抗击冰冻雨雪灾

5、害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国际道路运输合作不断拓展,客货运站场、机动车维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等运输辅助服务业全面发展,道路运输业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初显成效,运输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客运企业进一步向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10 年与 2005 年相比,班车客运经营业户数下降 38%,户均车辆数增长 77%;货运企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普通货物运输业户的比例不断下降。营运车辆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客车平均座位、货车平均吨位、中高级客车及专用货车比例稳步增加。客运班线公交化、旅游包车、网络化运输、小件快运、城市物流配送等运输组织方式快速发展,货运企业向现代

6、物流企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农村运输条件大幅改善,服务三农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共投资 121.4 亿元,新建农村客运站近 8 万个,发放农村客运燃油补贴 209.2 亿元,开通农村客运班线 8.8 万条,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 年农村客运车辆达 35.7 万辆,全年完成农村客运量 79.5亿人,占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的 26%。道路运输已成为支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农村地区出行难、运货难问题有了根本缓解。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形势稳中趋好。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始终把安全生产管理摆在道路

7、运输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三关一监督的监管职责,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新的成效。安全管理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稳步提高,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初见成效。安全源头管理进一步强化,客运站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货运源头治超取得新进展,对营运驾驶员的安全监管全面加强。道路运输重特大事故稳步下降,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稳定好转。科技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支撑行业的内涵式发展。十一五期间,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开展了批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运政管理信息系统、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区域性公众出行信息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区域性

8、客运售票联网系统建设以及 IC 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的应用试点稳步推进,道路运输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完善。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在提升运输效率和服务品质、保障道路运输安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夯实,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法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 道路运输条例为龙头、部颁规章为基础、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法制体系基本形成。行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涵盖城市公共客运、出租汽车、汽车租赁、物流市场管理等新增职能的城乡一体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初步形成,运政管理队伍参照公务员管理等重大改革正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有了新突破,初步建立起运营车辆燃油消耗量检测和监

9、督管理制度,广泛开展了节能推优示范和驾驶员节能操作竞赛等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竞赛和文明创建活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组织开展了新时期道路运输业发展大调研活动,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专栏 1:2010 年与十五末道路运输发展情况对比分类具体指标 2005 年 2010 年增长幅度运营客货车辆营运客车数量(万辆)72.883.114.2%营运货车数量(万辆)587.21050.278.9%客货运输客运量(亿人次)169.7305.379.9%客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比()91.9%93.4%1.5 个百分点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9292.115020.861.7%旅客周转量在

10、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比()53.2%53.8%0.6 个百分点货运量(亿吨)134.2244.882.4%货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比()72.1%75.5%3.4 个百分点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8693.243389.73.99 倍货物周转量在 综 合 运 输 体 系 中 占 比()10.8%30.6%19.8 个 百 分 点 客 运 线 路 条 数(条)1623301682473.6%客运线路平均日发班次(班次/日)1410590183565030.1%国际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万人)795.72780.14-2.0%国际道路运输完成货运量(万吨)973.02963.09304.5%运输结构普通货

11、运业户占比()85.4%85.3%-0.1 个百分点点点点集装箱运输业户占比()0.07%0.14%0.07 个百分点载客汽车平均座位(位/辆)21.824.311.5%载货汽车平均吨位(吨/辆)4.05.742.1%客运班车中中高级客车占比()39.5%53.5%14 个百分点专用载货汽车占比()4.1%5.1%1 个百分点农村客运乡镇通班车率()97.8%98.1%0.3 个百分点建制村通班车率()84.7%90.1%5.4 个百分点客货运输站场道路客运站(个)1489524015216 倍二级以上客运站数量 257027768.0%客运站平均日旅客发送量(万人次/日)1808225925

12、%道路货运站(个)1840331780.3%货运站年平均日换算货物吞吐量(万吨/日)513742.544.7%运输辅助业机动车维修业户(万户)34.640.517.1%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经营业户(户)5939949259.8%汽 车 租 赁 经 营 业 户(户)2126293738.1%物 流 服 务 经 营 业 户(户)4203165362.93 倍信息配载经营业户(户)165262200633.2%站场经营业户(户)208172913640%备注:为 2006 年数据;按照 2008 年交通运输部新的统计范围和口径,统计数据有较大变化;由于农村客运站大规模建设,致使该比例有较大幅度下降。为

13、2006 年数据。(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成绩显著,但道路运输业快速健康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七个不足:一是行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满足多样化、高品质运输需求的能力不足。二是行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的集约化发展动力不足。三是运输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营诚信与规范性不足。四是与支撑现代物流发展和满足公众便捷出行的需求相比,道路运输站场的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不足。五是行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六是道路运输自身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与其他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不足。七是行业管理基础建设仍较薄弱,法规标准、政策手段、队伍素质与规范化管理仍显不

14、足。总体来看,道路运输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已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继往开来,道路运输业正站在一个必须着力推进产业升级的转折点上。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主要体现在:保增长、保稳定仍然是基础,转方式、调结构将成为主线,扩内需、惠民生成为新的发展主题。道路运输业必须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一)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期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

15、、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速,重化工业特征依然突出,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对道路运输的需求将保持旺盛的态势。同时,汽车社会和机动化特征更加凸显,汽车后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更加迫切。此外,我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形势仍较严峻,道路运输业应急保障与维护公共安全的责任更加突出。道路运输业应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要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继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确保运输生产力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要切实加快提升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等相关辅助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要积极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确保重点物资、抢险救灾物

16、资运输和重点时段客货运输的安全、平稳、顺畅。(二)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加快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十二五期,国家将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将从产业结构调整转向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加速产业轻型化、产品轻质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社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增大,民生优先、民富为本将成为新的战略着力点,城乡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将快速增长,出行需求将由大众化向个性化、高端化转变。道路运输业必须着力于推进转型与升级。切实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力

17、度,不断提高道路运输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多样性,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特别是高品质运输服务需求,切实增强运输服务保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运输效率高、通达度深的客货运输组织方式,推进传统产业形态的改造。(三)进一步强化统筹区域及城乡协调发展力度,要求加快推进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进程。十二五期将是我国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道路运输是联系城乡的重要纽带,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在密切城乡沟通、促进产业协同、改善出行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也是国家推

18、进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时期,更加突出强调利用区域发展的空间约束,实现区域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而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将成为促进区域资源优化和统筹布局的重要方面。道路运输行业必须抓住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变的重大机遇,着力解决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完善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道路运输网络,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促进基本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努力实现农用物资、农副产品的便利高效运输,以道路运输发展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同时,需要进一步打破地方行政壁垒,实现道路运输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构建区域一体化、服务现代化的区域道路运输服务网络。(四)

19、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加快发展,要求进一步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将成为十二五期现代交通运输业必须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任务。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为道路运输业延伸覆盖面、拓展新领域、加快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提供新的外部条件和发展动力。同时,各种运输方式竞相加快发展,一定程度使竞争更为激烈,尤其是铁路快速客运系统的高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对公路干线客运产生巨大影响,道路客运业实施战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迫在眉睫。道路运输业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优化运网布局和结构,加强站场设施建设,发展先进的运输车辆及装备,提升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构建对接现代物流

20、的政策标准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从业队伍。实施与铁路快客系统差异化发展战略,不断拓展突出自身比较优势的客运服务,并强化与其他方式的衔接。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延伸服务领域,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型。(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切实增强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期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时期。目前全国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管理的体制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职责范围、行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统筹城乡客运发展、承担物流市场有关管理、强化源头治超、做好经济运行分析等新增职能有待在积极探索中全面正确地履行。迫切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更加注

21、重公共服务,进一步规范机构设置,构建统一、精简、高效的行业管理组织体系。道路运输行业还要积极应对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影响,进一步转变行业管理的工作重心和职能手段,切实改进管理方法,从重许可向许可准入与动态管控并举转移,从重处罚向处罚教育与政策引导并举转移,从重监管向市场监管与服务公众并举转移;积极推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向行政机构转化,适应公共财政及公务员管理的新形势,不断创新机构、人员、财政等管理制度。(六)应对气候变化、深化节能减排,要求大力推进以低碳为特征的道路运输业发展。我国已确立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即 2020 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作

22、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积极发展公路甩挂运输。道路运输业所消耗的成品油占全国成品油消耗总量的 30%左右,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建设低碳道路运输体系,不仅要继续在全行业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深度挖掘节能减排的潜力,还应结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要求,鼓励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运用,倡导理性的运输消费。要把低碳发展作为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新起点、两型行业建设的新抓手、转型升级的

23、新动力。三、十二五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为主线,立足理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努力构建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绿色环保、规范诚信的道路运输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二)基本原则 坚持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并举。既要保持道路运输生产能力的持续较快增长,满足量的基本需求,又要突出质量和安全,着力优化结构,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并举。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根据当前道路运输市场体系不尽完善的突出矛盾,注重政府在政策引导、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中的重要

24、作用。坚持生产发展与节能减排并举。在稳步扩大运能规模的同时,切实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增进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自我发展与协同发展并举。既要不断促进道路运输业自身加快发展,又要注重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与良性互动,找准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发展中的着力点。坚持全面创新与重点突破并举。既要立足全面创新,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更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组织一系列试点和示范,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确保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三)发展目标到 2015 年,现代道路运输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道路运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资源节约、环

25、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法规政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新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可靠、更绿色的道路运输服务。-更安全全国基本建成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危险品运输车辆、国际道路运输车辆、三类以上的班线和旅游客运车辆、应急保障车队车辆的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达到 100%,重型载货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稳步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源头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二级及以上公路客运站危险品安全检测仪配置率达到 100%,货运源头治超体系基本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评估与考核体系全面建立。道路运输营运车辆万车公里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

26、降 3%,群死群伤、重特大恶性事故得到遏制。覆盖全国的道路应急运输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建成功能完备、信息互通的应急指挥平台和专兼结合、保障有力的应急运输保障队伍。-更高效道路运输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 375 亿人次、20800 亿人公里、300 亿吨、58400 亿吨公里。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货运站场建成率分别达到 50%、40%。中高级客车所占比重以及重型、专用、厢式货车所占比重分别达到 40%、25%、10%和25%。客运班车、营运货车实载率达到 60%。牵引车与挂车比例达到 1:2,甩挂运输完成的周转量在道路货运中的比重达到 12%以上。-更便捷乡镇通班车率达

27、到 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 92%,城市郊区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率达到 50%以上,50 公里以内的城际客运公交化改造率达到 30%,与其他运输方式主动对接的道路客运网络全面形成,涵盖售票联网、联程售票等在内的出行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售票联网覆盖面达到 100%。满足居民个性化出行需求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覆盖面广、反应及时的维修救援网络以及区域性汽车租赁网络。-更可靠旅客班线运输发车正点率达到 95%。满足现代物流需求的公路快速货运限时到达更有保障,平均货损货差率下降至 5以下。构建完善的机动车维修质量监控和营运车辆技术管理体系,车辆维修返修率下降至 3%以下。数据

28、齐备、信息共享、标准规范的全国道路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基本建成,行业诚信经营理念全面增强,客货运输、出租汽车、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服务的满意率达到 90%以上。-更绿色道路运输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进一步降低,逐步提高道路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水平。与 2005 年相比,营运客车、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 6%和 12%,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11%。新能源车型、节能环保车型得到进一步推广,营运客货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达标率 100%。各项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节能驾驶培训全面普及。专栏 3:十二五时期道路运输业发展主

29、要指标表类别指标 2010 年 2015 年属性更安全营运车辆万车公里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 3%约束性指标二级及以上公路客运站危险品安全检测仪配置率 79.6%100%约束性指标更高效客运量(亿人次)305.3375 预期性指标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15020.820800 预期性指标货运量(亿吨)244.8300 预期性指标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43389.758400 预期性指标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站场建成率-50%预期性指标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场建成率-40%预期性指标客运班车实载率 47.5%60%预期性指标营运货车实载率 50%60%预期性指标甩挂运输拖挂比 1:1.21:2

30、 预期性指标营运客车中、高级客车所占比重 27.7%40%预期性指标重型货车所占比重 21.56%25%预期性指标专用货车所占比重 5.12%10%预期性指标厢式货车所占比重 19.09%25%预期性指标更便捷乡镇通班车率98.06%100%约束性指标建制村通班车率 90.11%92%约束性指标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售票联网开通率-100%预期性指标维修救援平均到达时间(50 公里以内)-1 小时预期性指标更可靠质量信誉考核 AA 及以上企业所占比重-90%预期性指标运输服务满意率-90%预期性指标旅客班线运输发车正点率-95%预期性指标货损货差率 5预期性指标车辆维修返修率-3%预期性指标更绿色营

31、运客货车辆燃料消耗限值达标率-100%约束性指标营运客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降低(与 2005 年相比)-6%约束性指标营运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降低(与 2005 年相比)-12%约束性指标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与 2005 年相比)-11%约束性指标为 2008 年数据。为 2009 年数据说明:依据规划实施的主体不同,指标划分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两类:(1)预期性指标。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利用政策引导,期望市场所能实现的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通过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

32、力争取实现。(2)约束性指标。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责任的指标。涉及公共服务和公众利益领域,如安全、环保、诚信服务等,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手段,确保实现。四、重点任务 (一)构建便捷的客运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1、构建完善的道路客运服务网络,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构建班线客运快捷服务网络。加快班线客运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整合,完善客运线路招投标管理制度,推进道路运输许可审批的规范化,促进运营管理公司化、客运车辆舒适化、服务标准规范化、运输组织科学化。探索形成新型的客运组织模式和客运站点体系,大力优化长途客运资源配置,拓展中短途客运市场

33、,发展机场班车网络等特色客运服务,促进与其他客运方式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班线客运的规模效益、网络效益和机动化优势,全面提升道路客运的服务品质和整体竞争能力。完善农村客运普遍服务网络。建立与农村公路等级、通行车型、载客限载、运行限速、通行时间等指标协同的农村客运线路审批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客运线网布局。建立以城带乡、干支互补、以热补冷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于偏僻地区的农村班线,可采取与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灵活的运输组织方式,探索开行隔日班、周班、节日或赶集班等固定或者非固定的班次。稳步推广农村客运的片区经营模式,将企业经营范围由线路划定改为区域划定,鼓励实行公司化经营。建立

34、农村客运财政奖励制度,加大政府对农村客运的投入和补贴力度,对客流不稳定、实载率低的线路进行扶持,经济发达地区要依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按照城市公交的政策、标准推进农村客运发展。建立旅游客运精品服务网络。整合旅游客运资源,实现旅游客运与旅游市场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加强旅游客运市场监管,转变旅游客运运行机制,优化整体发展环境。鼓励旅游客运公司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不断完善旅游包车经营网点,打造旅游客运精品服务网络,满足游客高品质、个性化的运输需求。2、统筹区域与城乡客运资源配置,促进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合理界定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的服务功能,加强城乡公共客运的服务衔接。鼓励城市

35、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鼓励发展镇村公交,推广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城乡结合部要加强城乡客运资源的统筹配置,鼓励多种模式统一线路经营主体。组织开展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工程,统筹协调城乡公交客运在票价、税费、补贴、通行等方面的政策。加快发展适合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稳步推进区域间道路客运统筹协调发展。支持条件适宜的地区打破区域行政分割,鼓励开通区域公交化班线,有效覆盖沿途乡镇,逐步实现客运线网的区域融合。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的城际公交协调机制,统筹建设城际、区间专用候车亭和招呼站,探索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统一的客服标准和运行监

36、管机制。支持并规范引导城乡客运经营者在节假日、春运等高峰时段跨市、跨区域的互助合作或运力调剂。3、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协同互动,实现优势互补。推行与其他客运方式的差异化发展战略。积极应对综合运输体系中其他客运方式加快发展的挑战,不断优化线网布局,合理控制新增一类客运班线。对年平均实载率低于 70%的县际以上客运班线不得新增运力。引导道路客运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稳步拓展短途、多样化与个性化客运市场,优化中长途客运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包车客运、旅游客运、精品班线、机场快线、商务快客、短途驳载等特色客运业务,进一步丰富道路客运服务品种,形成与其他运输方式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加

37、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服务衔接。强化道路客运衔接铁路、机场等枢纽、港站的集疏运功能,加快完善道路旅客集疏运服务网络,科学安排班次密度。促进道路班线客运与铁路、民航、城市公共交通等客运方式的有效对接,积极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充分利用道路班线客运资源,运输邮政包裹快件,加强与邮政网络的协调与融合。(二)提升货运组织化水平,服务现代物流发展。1、创新道路货运发展模式,提高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大力发展新型货运组织方式。大力发展各种专用运输、鲜活农产品及高附加值货物直达运输,加快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定班定线的货物运输、汽车列车运输、冷链运输。支持零担、快运、货运代理、城市配送以及利用班线客运为依托的小件快

38、运等经营业务的网络延展。鼓励有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建立全程、无缝、连续性运输经营组织和管理体系。全面推进甩挂运输试点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甩挂运输企业,探索甩挂运输运营组织模式,进一步完善促进甩挂运输全面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加快优化货运车型结构。推进车型标准化改造,完善营运车辆技术标准和综合性能检测标准,加快发展标准化程度高、自重轻、承载量大、安全性能好和能耗低的货运车辆,推进货运车辆大型化、厢式化和专业化,鼓励发展集装箱、厢式、冷藏、散装、液罐、城市配送等专用运输车辆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2、着力培育重点货运物流企业,全面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大力培育龙头和骨干货运企

39、业。从市场进入、车辆更新、技术改造、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运作的现代道路货运企业,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和骨干。十二五末,全国道路货物运输业户中,道路货运一级企业达到 50 家,加快引导龙头和骨干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网络、品牌、货源组织等各方面的优势,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加盟连锁等方式拓展经营规模和网络,对中小货运物流企业和个体运输户起到引导、示范、整合、规范和服务的作用。对分散的道路货运资源实行整合。促进重点道路货运企业向物流服务商转型。在全国开展重点道路货运企业物流转型培育工程,引导道路货运企业转变经营理念,积极拓展服务领域

40、,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组织管理手段,为用户提供集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促进货运企业加强与生产、商贸企业的合作与联盟,拓展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集成等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引导和规范货运代理、无车承运人等运输组织的发展,鼓励拓展现代物流服务。加快推进城市配送和农村物流服务发展。(三)强化出租汽车市场管理,促进行业稳定健康发展。1、引导出租汽车科学发展,完善运营管理机制。引导出租汽车科学发展。根据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出租汽车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出租汽车在城市客运体系中的分担比例和运力规模,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优化城市客运结构。完善出租汽车运营管理机

41、制。引导出租汽车经营者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公司,按照产权明晰、权责对等、收费合理、风险共担的要求,完善出租汽车经营管理机制。完善运价与油(气)价联动机制,保持出租汽车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合理比价关系,引导社会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2、健全法规制度体系,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加快研究制定出租汽车行业法规制度。建立出租汽车行业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促进出租汽车企业诚信经营,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引导出租汽车驾驶员优质服务,提升出租汽车服务水平。建立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明确出租汽车驾驶员准入条件、动态管理及退出机制,提高出租汽车驾驶员整体素质。规范出租汽车市场经营

42、秩序。采取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出租汽车市场动态,细化管理内容,提高资源合理配置与决策分析能力,加强出租汽车市场监管。探索建立打击非法营运长效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出租汽车经营者和出租汽车驾驶员的合法权益。3、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促进汽车租赁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汽车租赁法规标准。加快研究制定汽车租赁法规、规章,并纳入道路运输法规体系,建立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加快制定汽车租赁服务质量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考核评比,促进汽车租赁企业诚信规范经营。完善汽车租赁服务网络。引导汽车租赁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引领、经营主体多元、网络覆盖全国的汽车租赁服务体系。鼓励规模大、管理好、信誉高

43、的汽车租赁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全国或区域性的汽车租赁网络。鼓励汽车租赁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维修企业实行合作经营,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汽车租赁服务模式。鼓励汽车租赁企业发展多种服务模式,开展异地还车、电话预约、电子商务、企业相互间代办业务、电子货币结算等业务,鼓励与交通运输企业、宾馆、旅行社、商务门户网站等开展合作,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出行需求。培育汽车租赁发展环境。支持汽车租赁企业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行业及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合作,完善消费者诚信体系,增强企业发展能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加强与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诈骗租赁汽车等犯罪行为。(四)提升运输辅助业服务水平,

44、强化规范诚信经营。1、推进维修连锁经营,强化维修质量管理。鼓励机动车维修连锁经营。大力倡导机动车维修企业的加盟连锁经营,树立维修品牌,统一服务质量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达标活动,提高服务水平。鼓励企业依托品牌优势积极拓展电话咨询、维修、检测、救援等全方位服务。十二五期末,在全国培育形成 510 个全国性的机动车维修品牌企业和若干个区域性机动车维修品牌企业。强化机动车维修质量管理。建立机动车维修配件质量保证和追溯体系,对配件经销企业经销配件、维修企业使用配件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建立机动车维修质量动态监管体系,确保机动车维修质量。推进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建设。规划建设全国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完善区域性救援

45、服务网络,加快建设机动车维修救援信息服务系统,提高救援响应速度,50 公里以内 1 小时内实现救援。2、开展素质教育工程,提升驾驶员培训质量。大力推进驾驶员素质教育工程。严格执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继续推进驾驶员计时制培训,强化安全行车、文明行车和绿色驾驶技能培训,全方位提高学员的驾驶技能和驾驶道德操守。加强营运驾驶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全面推行营运驾驶员继续教育制度,大力推进营运驾驶员诚信考核工作,对营运驾驶员的安全生产、遵守法规和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定。着力强化驾驶员培训机构的管理。建立驾驶员培训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推进驾驶员培训机构和教练员质量信誉考核制度以及教练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建设,

46、教练员持证上岗比例达到 100%,建立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资质管理制度。鼓励培训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培训和远程教学,丰富培训方式,提升服务质量。(五)加快国际道路运输发展,提高运输服务能力。1、强化对外沟通协调,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国际道路运输协定及相关协议。根据我国与周边国家外交、经贸合作的总体战略,充分利用双边和多边运输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汽车运输协定的签订、修订工作,积极推动加入有关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公约。逐步消除国际道路运输发展的非物理性障碍。开展双边或多边国际道路运输事务级会谈,积极协调各国与国际道路运输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消除各

47、种非物理性障碍,延伸和拓展运输线路,大力推进便利化运输,促进公平竞争。2、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国际道路运输服务能力。理顺国际道路运输口岸管理体制。加强与海关、边检及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进一步明确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查验和监管职责,确保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国际道路运输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国家道路运输企业准入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运输车辆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规范化水平。(六)加快枢纽站场建设,提升集约化组织与服务能力。1、加快城乡公路客运站场建设,提高便捷化服务水平。加快公路客运枢纽站场建设。加快国家公路

48、运输枢纽客运站场建设,推动区域性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和建设,初步形成与城镇布局相协调、方便百姓安全便捷出行的公路客运枢纽站场系统。重点建设集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中转换乘功能于一体、具有示范效果的综合客运枢纽。加快城市出租汽车停靠站和服务区建设。改革和完善公路货运枢纽站场的投融资方式。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站场建设。加大农村客运站场投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重点镇等级客运站建设,切实加快行政村招呼站、候车亭建设步伐。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强化农村客运站点与农村公路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探索建立农村客运站管养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客运站特别是简易站和港湾式停靠站建成后的日常养护管

49、理问题。促进农村客运与其他客运系统在站点功能和布局上的衔接。2、健全公路货运枢纽节点体系,提升物流组织能力。优化公路货运枢纽站场布局。推动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与港口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铁路集装箱站场统一规划建设,促进其与政府规划的产业园区、商贸市场、国际口岸的有效对接。十二五期间,在全国所有百亿元专业市场,国家、省级工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国家一类口岸,规划建设 1-2 个与之相配套的公路货运站场。积极推进农村地区货运站场建设,完善县(市)、乡(镇)、村三级物流节点网络。完善公路货运枢纽站场服务功能。加大对甩挂运输等专业化作业场站的投资补助力度,鼓励公路货运站场经营主体积极拓展仓储、分拨配送、流通

50、加工、保税等服务,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运输组织及仓储管理技术,加快向现代综合物流园区转型。加快推进全国二级及以上公路货运站场的升级改造。(七)健全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提升整体保障能力。1、加强安全源头治理,严格各种防范措施。加强汽车客运站源头管理。进一步推进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规范的贯彻落实,规范危险品查堵、车辆安全例检、出站检查的工作程序和具体措施。加大安全生产经费投入,推进汽车客运站安装监控设备、电子显示设备和危险品检测仪。加强与公安、安监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深化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客运超载、疲劳驾驶、非法营运等顽疾。强化道路货运源头治超。认真贯彻落实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有关规定,建立健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企业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