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75815008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国家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附件1: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二O一O年十一月目 录前言6一、“十一五”道路运输业发展回顾6(一)取得的成绩6(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0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和要求10(一)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11(二)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加快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11(三)进一步强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力度,要求加快推进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进程12(四)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加快发展,要求进一步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12(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切实增强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13(六)应对气候变化、深化节能减排,要求大

2、力推进以低碳为特征的道路运输业发展14三、“十二五”发展的思路和目标15(一)指导思想15(二)基本原则15(三)发展目标16四、重点任务19(一)全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19(三)大力促进道路货运与物流的融合21(三)加快公路客货运枢纽站场建设23(四)着力提升运输辅助业服务水平25(五)健全道路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27(六)加快推进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30(七)大力发展绿色道路运输34五、保障措施361、加强制度建设,夯实行业法制基础362、创新政策手段,强化政策支持力度383、理顺体制机制,提高行业管理效能394、强化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4039前言“十二五”期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全

3、面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环节,在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运输生产力持续快速增长,但发展形态粗放的矛盾未见根本好转。面向未来,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迈向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的新阶段。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即通过理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一方面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形态,不断提高运输站场、车辆装备、从业队伍等要素的技术水平,增强运输组织能力,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发展。为了积极

4、推进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特制订本规划纲要。考虑到城市公交客运的特殊性,其“十二五”规划纲要另行制订。一、“十一五”道路运输业发展回顾(一)取得的成绩“十一五”以来,道路运输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践行“三个服务”,积极探索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径,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运输生产力快速增长,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与2005年相比,全国公路营运客货车辆数增长47%。道路运输完成的客货运量、周转量及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持续增加,2009年日均运送旅客7616万人次、货物5745万吨,均为2005年的1.6倍。道路运输不仅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最能体现普遍服务、最具基础保障功

5、能的运输方式,而且在春运、“黄金周”、煤电油运等关键时期和奥运会、世博会等重要国家活动中,在抗震救灾、抗击冰冻雨雪灾害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兜底作用。与此同时,客货运站场、机动车维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车辆租赁等运输辅助服务业全面发展,道路运输业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初显成效,运输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客运企业进一步向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09年与2005年相比,户均车辆数增长80%,个体客车数量年均下降1.9个百分点;货运企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从事专业运输的业户数增加1.65万户,而普通货物运输的业户比例不断下降。营运车辆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客车平均座位、货车平均

6、吨位、中高级客车及专用货车比例稳步增加。客运班线公交化、旅游包车、网络化运输、小件快运、城市物流配送等运输组织形式快速发展,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农村运输条件大幅改善,服务“三农”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前四年,全国共投资100.7亿元建成农村客运站18.2万个,发放农村客运燃油补贴近40亿元,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5万条,全国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2009年全国农村客运车辆达35.6万辆,全年完成农村客运量86.7亿人,占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的46.6%。道路运输已成为支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

7、重要纽带,农村地区“出行难”、“运货难”问题有了根本缓解。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形势稳中趋好。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始终把安全生产管理摆在道路运输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三关一监督”的监管职责,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新的成效。客运企业动态安全状况评价工作稳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内控机制逐步建立。安全管理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汽车行使记录仪和GPS系统安装率稳步提高,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开始起步。安全源头管理进一步强化,“三不进站、五不出站”的客运站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货运源头治超取得新进展,对营运驾驶员的安全监管全面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稳定好转。基础管理

8、工作不断夯实,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先后开展了三批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试点工作,运政管理信息系统、道路运输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区域性公众出行信息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以及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的应用试点稳步推进。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道路运输条例为龙头、部颁规章为基础、地方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法制体系基本形成。行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乡一体的客运管理体制、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等重大改革正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有了新突破,初步建立起运营车辆燃油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制度,广泛开展了节能推优示范和驾驶员节能操作竞赛等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

9、样的服务竞赛和文明创建活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组织开展了新时期道路运输业发展大调研活动,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专栏1:2009年与“十五”末道路运输发展情况对比分类具体指标2005年2009年增长幅度运营客货车辆运营客车数量(万辆)152.2180.818.8%运营货车数量(万辆)587.2906.654.4%客货运输客运量(亿人)169.7277.963.8%客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比()91.9%93.4%1.5个百分点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9292.113511.445.4%旅客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比()53.2%54.3%1.1个百分点货运量(亿吨)134.2212.8

10、58.6%货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比()72.1%75.2%3.1个百分点货运周转量(亿吨公里)8693.237188.83.28倍货运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比()11.0%30.0%19个百分点客运线路条数(条)1623301689994.1%客运线路平均日发班次(班次/日)1410590185597431.6%运输结构普通货运业户占比()85.4%80.9%-4.5个百分点集装箱运输业户占比()0.07%0.2%0.13个百分点载客汽车平均座位(位/辆)12.915.520.2%载货汽车平均吨位(吨/辆)3.74.727.0%客运班车中中高级客车占比()39.5%50.9%11.4个百分

11、点专用载货汽车占比()4.1%5.4%1.3个百分点农村客运乡镇通班车率()97.8%98.0%0.2个百分点建制村通班车率()84.7%88.0%3.3个百分点客货运输站场客运站(个)1089519781417.2倍二级以上客运站占等级客运站比例()37.7%16.1%-22个百分点客运站平均日旅客发送量(万人次/日)1808268448.5%货运站(个)1840343286.5%货运站年平均日换算货物吞吐量(万吨/日)513891.773.8%运输辅助业机动车维修业户(万户)353911.4%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经营业户(户)5939877447.7%车辆租赁经营业户(户)2126241613

12、.6%物流服务经营业户(户)4203141162.36倍信息配载经营业户(户)165262047523.9%站场经营业户(户)10703269051.5倍备注:为2006年数据;由于农村客运站大规模建设,致使该比例有较大幅度下降。(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成绩显著,但道路运输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有效解决,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七个不足”上:一是,行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满足多样化、高品质运输需求的能力不足。二是,行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的集约化发展动力不足。三是,运输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壁垒依然存在,市场运营诚信与规范性不足。四是,与

13、支撑现代物流发展和满足公众便捷出行的需求相比,道路运输站场的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不足。五是,行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六是,道路运输自身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与其他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不足。七是,行业管理基础建设仍较薄弱,法规标准、政策手段、队伍素质的保障能力不足。总体来看,道路运输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已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这其中既有“路运并举、以运为本”的观念转变不够到位、行业发展战略不够清晰的原因,也有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制度建设滞后等方面的原因。继往开来,道路运输业正站在一个必须着力推进产业升级的转折点上。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和

14、要求“十二五”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主要体现在:保增长、保稳定仍然是基础,转方式、调结构将成为主线,扩内需、惠民生成为新的发展主题。(一)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期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速,重化工业特征依然突出,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对道路运输的需求将保持旺盛的态势。同时,“汽车社会”和“机动化”特征更加凸显,汽车后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更加迫切。此外,我国应对各

15、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形势仍较严峻,道路运输业维护公共安全的责任更加突出。与此相适应,道路运输业应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一方面要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继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确保运输生产力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快提升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等相关辅助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不成为新的“瓶颈”;再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复杂的安全维稳形势,确保重点物资、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和重点时段客货运输的安全、平稳、顺畅。(二)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加快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国际上,金融危机将刺激全球经济增长方式作出重大调整。国内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更为迫切

16、,“十二五”期必须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结构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将从产业结构调整转向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加速产业轻型化、产品轻质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社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增大,民生优先、民富为本将成为新的战略着力点,城乡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有望快速增长,出行需求将由大众化向生活化转变。与此相适应,道路运输业必须着力于推进转型与升级。切实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道路运输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多样性,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特别是高品质运输服务需求,切实增强运输服务保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运输效率

17、高、通达度深的客货运输组织形式,推进传统产业形态的改造。(三)进一步强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力度,要求加快推进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进程“十二五”期将是我国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道路运输是联系城乡的重要纽带,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密切城乡沟通、促进产业协同、改善农村出行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相适应,道路运输行业必须抓住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逐步理顺的重大机遇,着力解决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完善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道路运输网络,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18、进程,促进基本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努力实现农用物资、农副产品的便利高效运输,以道路运输发展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四)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加快发展,要求进一步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将成为“十二五”期现代交通运输业必须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任务。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将为道路运输业延伸覆盖面、拓展新领域、加快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提供新的外部条件和发展动力。同时,各种运输方式竞相加快发展,一定程度使竞争更为激烈,尤其是铁路快速客运系统的高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对公路干线客运产生巨大影响,道路客运业实施战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迫在眉睫。与此相

19、适应,道路运输业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优化运网布局和结构,加强站场设施建设,发展先进的运输车辆及装备,提升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构建对接现代物流的政策标准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从业队伍。实施与铁路快客系统差异化发展战略,不断拓展突出自身比较优势的客运服务。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延伸服务领域,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型。(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切实增强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期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时期。目前全国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管理的体制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道路运输工作的职责范围、行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统筹城乡客运发展、承担物流市场有关管理、强化源头

20、治超、做好经济运行分析等新增职能有待在积极探索中全面正确地履行。迫切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进一步规范机构设置,构建统一、精简、高效的行业管理组织体系。与此同时,道路运输行业还要积极应对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影响,进一步转变行业管理的工作重心和职能手段,切实改进管理方法,从重许可向许可准入与动态管控并举转移,从重处罚向处罚教育与政策引导并举转移,从重监管向市场监管与服务公众并举转移;积极推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向行政机构转化,适应公共财政及公务员管理的新形势,不断创新机构、人员、财政等管理制度。(六)应对气候变化、深化节能减排,要求大力推进以低碳为特征的道

21、路运输业发展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重大战略以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我国已确立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即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道路运输业所消耗的成品油占全国成品油消耗总量的30左右,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建设低碳道路运输体系,不仅要继续在全行业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深度挖掘节能减排的潜力,还应结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要求,鼓励新能源汽车

22、的运用,倡导理性的运输消费。要把低碳发展作为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新起点,两型行业建设的新抓手,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三、“十二五”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个服务”为宗旨,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为中心任务,按照“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支撑综合运输体系、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坚持快速、高效、安全、绿色发展方针,立足理念、政策、体制机制、技术的全面创新,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构建一个能力充分、品质优良、组织高效、安全环保的道路运输服务系统,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二)基本原则坚持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并举

23、,强调质量优先。既要保持道路运输生产能力的持续较快增长,满足“量”的基本需求,又要突出质量和安全,着力优化结构,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坚持全面创新与重点突破并举,力求重点突破。既要立足全面创新,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更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组织一系列试点和示范,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确保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坚持生产发展与节能减排并举,突出环保为重。在稳步扩大运能规模的同时,切实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增进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并举,强化政府引导。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根据当前道路运输市场体系不尽完善的突出矛盾,更加突出政府在政策引导、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中

24、的重要作用。坚持自我发展与协同发展并举,注重衔接协调。既要不断促进道路运输业自身加快发展,又要注重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与良性互动,找准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发展中的着力点。(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城乡一体、衔接有序的道路客运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组织集约、运营规范的道路货运服务体系初具形态,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道路客货运枢纽站场体系初步建立,品牌连锁、诚信经营的运输辅助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道路运输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法规政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新的提高。现代道路运输业全面加快发

25、展,能够为经济社会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可靠、更绿色的道路运输服务。更安全“十二五”期末,全国基本建成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系统,城际客运和旅游客运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应急保障车队车辆的GPS安装率达到100%,重载普通货物运输车辆GPS安装率达到50%。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源头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二级及以上公路客运站危险品安全检测仪配置率达到100%,货运源头治超体系覆盖率达到95%。企业安全生产评估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全面建立。道路运输营运车辆万车事故件数年均下降3%,万车公里死亡率下降10%。覆盖全国的道路应急运输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建成功能完备、信

26、息互通的应急指挥平台和统一指挥、专兼结合、保障有力的应急运输保障队伍。更高效到2015年,道路运输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375亿人、20800亿人公里、300亿吨、58400亿吨公里。假日旅客运输汽车客运站滞留、重点物资运输不畅的现象基本消除。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货运站场建成率分别达到50%、40%。中高级客车所占比重以及重型、专用、厢式货车所占比重分别达到40%、25%、20%和25%。客运班车、营运货车实载率分别达到56和55%。道路运输费用占物流总成本的比重下降到20%。甩挂运输的拖挂比达到1:2,甩挂运输周转量在干线运输中的比例达到10%以上。更便捷“十二五”期

27、末,全国100公里以内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率达到50%以上,农村客运公交化率达到70%以上。乡镇通班车率达到99%,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0%。与其他运输方式主动对接的道路客运网络全面形成,涵盖联网售票、联程售票等在内的出行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满足居民个性化出行需求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覆盖面广、反应及时的维修救援网络,以及区域性汽车租赁网络。更可靠旅客班线运输正点率全面提高。满足现代物流需求的公路快速货运限时到达更有保障,平均货损货差率进一步降低。建立与国际维修模式相适应的维修质量保证体系,车辆维修返工率下降至3%以下。数据齐备、信息共享、标准规范的全国道路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基本建成,行业“

28、诚信经营”理念全面增强,客货运输、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机动车租赁服务、城市出租车的社会投诉率显著下降。更绿色道路运输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进一步降低。与2005年相比,营运客、货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3%和12%、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5%和30%,噪音污染程度全面降低。新能源车型、节能环保车型得到进一步推广,实现100%的营运客货车辆达到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各项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节能驾驶培训全面普及。专栏2:“十二五”时期道路运输业发展主要指标表类别指标2009年2015年属性更安全营运车辆万车事故件数年均下降(%)3%约束性指标营运车辆万

29、车公里死亡率下降(%)15%约束性指标公路货运源头治超体系覆盖率(%)95%约束性指标营运车辆GPS安装率(%)6.2%40%约束性指标二级及以上公路客运站危险品安全检测仪配置率70.5%100%约束性指标更高效客运量(亿人)278375预期性指标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1345120800预期性指标货运量(亿吨)210300预期性指标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3638458400预期性指标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站场建成率(%)50%约束性指标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场建成率(%)40%约束性指标甩挂运输拖挂比(比例)1:1.21:2预期性指标客运班车实载率(%)47.5%*56%预期性指标营运货车实载

30、率(%)50%*55%预期性指标中高级客车所占比重(%)27.7%40%预期性指标重型货车所占比重(%)17.9%*25%预期性指标专用货车所占比重(%)5.2%20%预期性指标厢式货车所占比重(%)19.1%25%预期性指标更便捷乡镇通班车率(%)97.7%99%约束性指标建制村通班车率(%)88.5%90%约束性指标城际客运联网售票覆盖率(%)90%预期性指标维修救援平均响应时间(小时)2.5约束性指标更可靠质量信誉考核AAA以上企业所占比重(%)30%约束性指标旅客班线运输正点率(%)95%约束性指标车辆维修返工率(%)3%约束性指标更清洁营运客货车辆燃料消耗限值达标率(%)100%约束

31、性指标营运客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降低(%)3%约束性指标营运客车单位运输周转量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5%约束性指标营运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降低(%)12%约束性指标营运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污染物排放量降低(%)20%约束性指标*为2008年数据。说明:依据规划实施的主体不同,指标划分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两类:(1)预期性指标。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利用政策引导,期望市场所能实现的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主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2)约束性指标。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道

32、路运输管理部门的责任的指标。涉及公共服务和公众利益领域,如安全、环保、诚信服务等,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四、重点任务(一)全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1、统筹区域与城乡客运资源配置,促进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统筹协调发展。合理界定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的服务功能,加强城乡公共客运的服务衔接。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鼓励发展镇村公交,推广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城乡结合部要加强城乡客运资源的统筹配置,鼓励多种模式统一线路经营主体。组织开展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工程,逐步统一城乡公交客运在票价、税费、补贴、

33、通行等方面的政策。加快发展适合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加快完善农村客运网络。稳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不断完善农村客运线网布局。建立以城带乡、干支互补、以热补冷的资源配置机制,在客运线路服务质量招投标中增加对农村冷线的捆绑搭配。适度扩大农村客运经营自主权,对于偏僻地区的农村班线,可采取与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灵活运输组织方式,探索开行隔日班、周班、节日或赶集班等固定或者非固定的班次。稳步推广农村客运的片区经营模式,将企业经营范围由线路划定改为区域划定,实行公司化经营。稳步推进城际间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支持条件适宜的地区打破区域或城市行政隔阂,鼓励开通城际或区间公交化班

34、线,有效覆盖沿途乡镇,逐步实现客运线网的跨市、跨区融合。适当下放城际线路的管理权限。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的城际公交协调机制,统筹建设城际、区间专用候车亭和招呼站,探索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统一的客服标准和运行监管机制。支持并规范引导城乡客运经营者在节假日、春运等高峰时段跨市、跨区域的互助合作或运力调剂。2、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协同互动,实现优势互补推行与其他客运方式差异化发展战略。积极应对综合运输体系中其他客运方式加快发展的挑战,不断优化线网布局,合理控制新增一类客运班线。对年平均实载率低于70%的县际以上客运班线不得新增运力,对与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平行的客运班线不得新增运力。引导道路客

35、运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稳步拓展短途、多样化与个性化客运市场,优化中长途客运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包车客运、旅游客运、精品班线、机场快线、商务快客、短途驳载等运输效率高、通达度深的特色客运业务,进一步丰富道路客运服务品种,形成与铁路快客系统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服务衔接。强化道路客运衔接铁路、机场等枢纽、港站的集疏运功能,加快完善道路旅客集疏运服务网络,科学安排班次密度。促进道路班线客运与铁路、民航、城市公共交通等客运方式的有效对接,积极发展旅客联程运输。专栏3: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重点工程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工程:“十二五”期间,每年组织开展2-3个城乡客

36、运一体化示范工程,形成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模式并在全国积极推广。城际公交试点工程: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以及中部崛起四大城市群,依托中心城市,每年选择10-15条客运线路开展城际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试点,探索并完善城际公交发展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农村客运片区经营示范工程:各省(市、区)每年选择5个左右的县(区)开展农村客运片区经营示范工程,总结典型经验,完善农村客运片区经营的管理制度。(三)大力促进道路货运与物流的融合1、创新道路货运发展模式,提高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大力发展新型货运组织方式。大力发展各种专用运输、鲜活农产品及高附加值货物等的直达运输,加快发展甩挂运输、多

37、式联运、定班定线的货物运输、厢式运输和汽车列车运输、集装箱运输、保鲜或冷链运输。支持零担、快运、货运代理、城市配送以及利用班线客运为依托的小件快运等经营业务的网络延展。鼓励有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企业转型,建立全程性、无缝性、连续性运输经营组织和管理体系。全面推进甩挂运输试点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甩挂运输企业,探索甩挂运输运营组织模式,进一步完善促进甩挂运输全面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加快优化货运车型结构。按照现代物流运作要求,积极推进货运车辆的大型化、厢式化和专业化,鼓励发展集装箱、厢式、冷藏、散装、液罐、城市配送等专用运输车辆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逐步淘汰敞式货运车辆。

38、建立健全推荐车型制度,促进车型标准化。2、着力培育重点货运物流企业,全面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大力培育龙头和骨干货运企业。从市场进入、车辆更新、技术改造、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运作的现代道路货运企业。“十二五”末,全国道路货物运输业户中,拥有100辆以上货车的货运企业所占比例达到1%。加快引导优势企业充分发挥市场组织和资源整合功能,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拓展经营规模和网络,进一步做大做强。促进货运企业向物流服务商转型。在全国开展重点道路货运企业物流转型培育工程,立足市场细分,引导不同类型的道路货运企业转变经营理念,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利用信息技术和现

39、代组织管理手段,为用户提供集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促进货运企业加强与生产、商贸企业的合作与联盟,拓展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集成等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引导和规范货运代理、无车承运人等运输组织主体的发展,鼓励拓展现代物流服务。加快推进城市配送和农村物流服务发展。专栏4:促进货运与物流发展重点专项道路货运企业物流转型培育:“十二五”期间,各省(市、区)每年选择10-15家具备良好条件的道路货运企业,通过对其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设施装备更新的引导和扶持,鼓励其延伸物流服务,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甩挂运输试点工程:“十二五”期间,在全国组织开展5批,约200家运输企业参与的甩

40、挂运输试点工程。重点对于试点企业甩挂运输站场设施改造、甩挂运输作业信息管理系统、甩挂运输车辆购置给予引导和扶持,使试点企业“十二五”末牵引车与半挂车比例达到1:3。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建立车辆技改补助专项资金,加大补助力度,引导干线公路营运货车向重型化、轻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三)加快公路客货运枢纽站场建设1、加快城乡公路客运站场建设,提高便捷化服务水平加快公路客运枢纽站场建设。加快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站场建设,推动区域性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和建设,初步形成与城镇布局相协调、方便百姓安全便捷出行的公路客运枢纽站场系统。重点建设集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中转换乘功能于一体、具有示范效果的综合客

41、运枢纽。加快城市出租汽车停靠站和服务区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站场建设。加大农村客运站场投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重点镇等级客运站建设,切实加快行政村招呼站、候车亭建设步伐。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强化农村客运站点与农村公路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以及用地的一并征用。探索建立农村客运站管养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客运站特别是简易站和港湾式停靠站建成后的日常养护管理问题。促进农村客运与其他客运系统在站点功能和布局上的衔接。2、健全公路货运枢纽节点体系,提升物流组织能力优化公路货运枢纽站场布局。推动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与港口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铁路集装箱站场统一规划建设,促进其与政府

42、规划的产业园区、商贸市场、国际口岸的有效对接。“十二五”期间,在全国所有百亿元专业市场,国家、省级工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国家一类口岸都建成1-2个与之相配套的公路货运枢纽站场。加大内陆边境口岸物流园区及口岸管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整体通行能力和运输便利化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地区货运站场建设,完善县(市)、乡(镇)、村三级物流节点网络。完善公路货运枢纽站场服务功能。加大对货运枢纽站场改造为物流园区的建设项目以及甩挂运输等专业化作业场站的投资补助力度,鼓励公路货运站场经营主体积极拓展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保税等服务,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运输组织及仓储管理技术,加快向现代综合物流园区转型。“十

43、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全国二级及以上公路货运站场的升级改造。专栏5: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公路客运站场和综合客运枢纽: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地级市至少拥有2个一级客运站,非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地级市至少拥有1个一级客运站。县及县级市至少拥有1个二级客运站。在全国建成100个左右铁路、公路、城市交通集约布置、立体化布局综合客运枢纽,全面支撑人民群众的便捷出行。物流园区和公路货运枢纽:在全国196个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共建设200个左右的具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物流园区或公路货运枢纽。在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每个城市至少建成2个、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每个城市至少建成1个功能较为完善的综合型物流园区。农村客

44、运站场:“十二五”期,全国共建设15万座农村客运站。85%的乡镇建有等级客运站(每个重点镇建成一个等级客运站),农村等级客运站比例达到20%,90%的行政村建有停靠点或招呼站。(四)着力提升运输辅助业服务水平1、推进维修连锁经营,完善维修救援网络大力推进机动车维修连锁经营。大力倡导机动车维修企业的加盟连锁经营,树立维修品牌,统一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鼓励企业依托品牌优势积极拓展电话咨询、维修、检测、救援等全方位服务。“十二五”期末,在全国培育形成510个全国性的机动车维修品牌企业和若干个区域性机动车维修品牌企业。探索建立机动车维修配件质量保证和追溯制度,对维修企业使用配件进行全程跟踪管理,确

45、保机动车维修质量。大力推进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建设。规划建设全国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完善区域性救援服务网络,加快建设机动车维修救援信息服务系统,提高救援响应速度,东部地区1小时内实现救援,中部地区1.5个小时内实现救援,西部地区2.5个小时内实现救援。2、开展素质教育工程,提升驾驶员培训质量大力推进驾驶员素质教育工程。严格执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继续推进驾驶员计时制培训,强化对安全行车、文明行车和节能技术操作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学员的驾驶技能和驾驶道德操守。加强营运驾驶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在全国推进营运驾驶员诚信考核,对营运驾驶员的安全生产、遵守法规和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定。着力强化驾驶员培训

46、机构的管理。建立驾驶员培训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完善检查手段,强化监督和管理。推进驾驶员培训机构以及教练员质量信誉考核制度,推进教练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教练员持证上岗比例达到100%,探索建立机动车培训机构资质管理制度。鼓励培训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培训和远程教学,丰富培训方式,提升服务质量。3、完善租赁服务网络,提供便捷租赁服务完善机动车租赁服务网络。引导机动车租赁企业以资产和品牌为纽带开展加盟连锁经营,鼓励企业异地设置网点,扩大机动车租赁服务网络覆盖范围,提供便利服务。鼓励机动车租赁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维修企业实行联合经营,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机动车租赁信息化水平。引导机动车租赁企业加快建立租赁业务操作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租赁车辆调度管理系统。建立顾客诚信管理档案,探索建立不同租赁企业之间的顾客诚信档案资源共享机制。健全电子支付系统,为顾客提供更便捷的金融结算服务。(五)健全道路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1、加强安全源头治理,严格各种防范措施加强汽车客运站源头管理。严格执行“三不进站、五不出站”规定,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基础保障,科学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明确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推进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规范的贯彻落实,规范危险品查堵、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企业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