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知识学习文本笔记.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05163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知识学习文本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伤寒论》知识学习文本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论》知识学习文本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知识学习文本笔记.doc(3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伤寒论伤寒论1. 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论伤寒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确立。2. 被后人尊为医中之圣的医家是被后人尊为医中之圣的医家是张仲景张仲景3. 张仲景奋发学医张仲景奋发学医“乃勤求苦训,博采众方,撰用乃勤求苦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素问 、 九卷九卷 八十一八十一难难 、阴阳大论阴阳大论 、 胎胪药录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合十六卷。 ”

2、4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包括包括伤寒伤寒 、 金匮金匮两部分,伤寒主论外感热病,兼论内两部分,伤寒主论外感热病,兼论内伤杂病;伤杂病;金匮金匮主论内伤杂病,兼论外感热病主论内伤杂病,兼论外感热病5 伤寒论伤寒论全书十卷,共全书十卷,共 397 条,条,22 篇,篇,113 方(实际为方(实际为 112 方,其中有一方只方,其中有一方只有方名,没有药物)有方名,没有药物)6 伤寒论伤寒论有两种版书,一是宋版本,二是成注本。宋版本原刻本已佚失,今有有两种版书,一是宋版本,二是成注本。宋版本原刻本已佚失,今有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赵刻本。成注本是金代成无己注解的。原书杂病部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

3、赵刻本。成注本是金代成无己注解的。原书杂病部分后经整理为分后经整理为金匮要略金匮要略7 伤寒论伤寒论的价值的价值一是创立了六经辨证的体系。二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一是创立了六经辨证的体系。二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三是立法严谨,处方精湛,具有典范作用。三是立法严谨,处方精湛,具有典范作用。8 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如内经内经所说: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 难经难经所说:所说:“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伤寒,有湿温;”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寒

4、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是五种中的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是五种中的伤寒。如伤寒。如伤寒论伤寒论所说:所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9六经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10、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是指、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是指伤寒论伤寒论的六经。的六经。11六经病证的纲领六经病证的纲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肠实是也。阳明之为

5、病,胃肠实是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阙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阙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止。12八纲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属阴。13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

6、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是辨证论治的纲领,八纲辨证是对疾六经辨证是辨证论治的纲领,八纲辨证是对疾病的病位、性质总的概括,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如太阳、阳明、少阳病的病位、性质总的概括,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如太阳、阳明、少阳即三阳,三阳病属热证、实证;(柴葛解肌汤)即三阳,三阳病属热证、实证;(柴葛解肌汤) 。太阴、少阴、厥阴即三阴,三。太阴、少阴、厥阴即三阴,三阴病属寒证、虚证。如阴病属寒证、虚证。如伤寒论伤寒论所说:所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为阳也;无热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为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为阴也;恶寒者,发为阴也;14传变传变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

7、殊条件下,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起着性质的传变不循一般规律而起着性质的传变15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有三:一是正气的强弱;二是感邪的轻重;三是治疗有三:一是正气的强弱;二是感邪的轻重;三是治疗的当否的当否16循经传循经传按照六经的次序相传(太阳按照六经的次序相传(太阳少阳少阳阳明阳明太阴太阴少阴少阴厥阴)厥阴)17越经传越经传不按六经的次序而是隔经相传不按六经的次序而是隔经相传18直中直中病邪不经三阳经而直接侵入三阴经病邪不经三阳经而直接侵入三阴经19里证出表里证出表是指病邪从三阴经的病变转为三阳经的病变是指病邪从三阴经的病变

8、转为三阳经的病变20合病合病凡两经或三经的症证同时出现凡两经或三经的症证同时出现21并病并病凡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称并病凡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称并病22两感两感互有表里的两经同时受邪,如少阴与太阳互有表里的两经同时受邪,如少阴与太阳23坏病坏病误治以后病情恶化,即误治以后病情恶化,即“坏病者,即变证也。坏病者,即变证也。 ”24太阳主升阳明主合,少阳主枢。太阳主升阳明主合,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25六经病症的治则六经病症的治则扶正祛邪。即扶正:扶阳气存阴液扶正祛邪。即扶正:扶阳气存阴液26五个一分五个一分有一

9、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有一分白苔便有一分表证;有一分阳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有一分白苔便有一分表证;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有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存的一分血,便保一分命气便有一分生机;有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存的一分血,便保一分命27四个久四个久久病入络,久病入血,久病入肾,久病乃虚久病入络,久病入血,久病入肾,久病乃虚28七症一脉七症一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目眩。 (小柴胡汤)脉弦(小柴胡汤)脉弦29试述六经病的治则试述六经病的治则扶正祛邪,即扶阳气存阴液。三阳病以祛邪为主:太阳扶正祛邪,即扶

10、阳气存阴液。三阳病以祛邪为主:太阳病汗法;阳明病,清法、下法;少阳病,和法。三阴病以扶正为主:太阴病,病汗法;阳明病,清法、下法;少阳病,和法。三阴病以扶正为主:太阴病,温法;少阴病,寒化扶阳抑阴,热化育阴清热;厥阴病,寒温并用温法;少阴病,寒化扶阳抑阴,热化育阴清热;厥阴病,寒温并用30表里同病的治则表里同病的治则一是先表后里,为常法;二是先里后表,是变法,是指里一是先表后里,为常法;二是先里后表,是变法,是指里证为急,应先治里后治表;三是表里同病,治表里不去,治里表不解,应表里证为急,应先治里后治表;三是表里同病,治表里不去,治里表不解,应表里兼顾,敦轻敦重而治之兼顾,敦轻敦重而治之辨太阳

11、病脉证并治第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1阳病阳病属表证。其病理:风寒入侵,卫阳被遏,营阴凝滞,为伤寒表实证(感属表证。其病理:风寒入侵,卫阳被遏,营阴凝滞,为伤寒表实证(感受寒邪)受寒邪) ;若荣卫不和,若卫强营弱,为中风表虚证(感受风邪);若荣卫不和,若卫强营弱,为中风表虚证(感受风邪) 。其证型有:太。其证型有:太阳表证、太阳里证两大类(太阳经证、太阳腑证)阳表证、太阳里证两大类(太阳经证、太阳腑证) 。表证(经证)为伤寒、中风、。表证(经证)为伤寒、中风、温病;里证(腑证)为蓄水证和蓄血证温病;里证(腑证)为蓄水证和蓄血证2太阳病本证分类太阳病本证分类一是太阳中风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

12、桂枝汤。二是一是太阳中风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二是太阳伤寒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麻黄汤。三是表郁轻证,辛温小发其汗,桂太阳伤寒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麻黄汤。三是表郁轻证,辛温小发其汗,桂麻各半汤(桂麻各半汤,风疹此方良)麻各半汤(桂麻各半汤,风疹此方良)3表郁轻证表郁轻证表证日久,不得汗解,以发热恶寒呈阵发性为表现特点的风寒表证表证日久,不得汗解,以发热恶寒呈阵发性为表现特点的风寒表证4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5浮脉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有余,主表证,亦主虚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

13、有余,主表证,亦主虚证6寸口定位寸口定位掌后高骨是谓关,关前为阳(寸脉)掌后高骨是谓关,关前为阳(寸脉) ,关后为阴(尺脉),关后为阴(尺脉) ,左手心肝,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上主上,中主中,下主下,浮取为阳,沉取为阴。肾,右手肺脾命,上主上,中主中,下主下,浮取为阳,沉取为阴。7诊脉的要领诊脉的要领滑寿(滑伯仁)滑寿(滑伯仁) 诊家枢要诊家枢要云:云:“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举即浮取;按即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举即浮取;按即沉取;寻即中取。沉取;寻即中取。 ”8太阳病的分类

14、太阳病的分类有三:一是中风(第有三:一是中风(第 2 条)条) ;二是伤寒(第;二是伤寒(第 3 条)条) ;三是温病;三是温病(第(第 6 条)条)9太阳中风证主要脉证太阳中风证主要脉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表(表虚证)虚证)10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发热轻、恶风自汗,太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发热轻、恶风自汗,太阳中风证(表虚证)阳中风证(表虚证) 。11缓脉缓脉一息四至,来去怠缓,主湿又主脾胃虚弱。一息四至,来去怠缓,主湿又主脾胃虚弱。 (缓者脾虚也,缓者湿盛也,(缓者脾虚

15、也,缓者湿盛也,缓者主虚也。缓者主虚也。 )12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13紧脉紧脉脉来绷急,状若牵绳转索、主寒、主痛、主宿食。脉来绷急,状若牵绳转索、主寒、主痛、主宿食。14温病的主要特点温病的主要特点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15是指阵发性四肢抽搐。是指阵发性四肢抽搐。16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

16、寒者,发于阴也。17辨传变与欲解辨传变与欲解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18太阳病本证太阳病本证包括中风表虚证;伤寒表实证;表郁轻证。包括中风表虚证;伤寒表实证;表郁轻证。19中风表虚证主症中风表虚证主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20桂枝汤证(兼证)桂枝汤证(兼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

17、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21阳浮而阴弱阳浮而阴弱轻按浮取为阳,重按沉取为阴,指脉象浮缓。轻按浮取为阳,重按沉取为阴,指脉象浮缓。22桂枝汤的功效桂枝汤的功效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解肌祛风,调和营卫。23桂枝汤的病理桂枝汤的病理风邪袭表,营卫不和。风邪袭表,营卫不和。24桂枝汤的注意事项桂枝汤的注意事项有五:一是啜热粥;二是温覆衣被;三是中病即止;四是有五:一是啜热粥;二是温覆衣被;三是中病即止;四是病重可昼夜服药,乃至二、三剂;五是忌生冷、油腻。病重可昼夜服药,乃至二、三剂;五是忌生冷

18、、油腻。25应用桂花枝汤的体会应用桂花枝汤的体会一、本方可用于营卫不和的自汗;二、可用于汗出恶风一、本方可用于营卫不和的自汗;二、可用于汗出恶风的鼻炎;三、本方既是辛温解表剂,又是强壮脾胃的重要方剂;四、本方可用于的鼻炎;三、本方既是辛温解表剂,又是强壮脾胃的重要方剂;四、本方可用于 感冒后出现的头脑不清楚(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感冒后出现的头脑不清楚(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五、本方治疗)五、本方治疗头痛的好方剂,但风邪偏盛,可灼加祛风之药羌活。但若偏温,适当加入乌梅、头痛的好方剂,但风邪偏盛,可灼加祛风之药羌活。但若偏温,适当加入乌梅、五味子。五味子。26太阳中风证汗

19、出的机理太阳中风证汗出的机理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27徐大椿云:徐大椿云:“桂枝汤为驱风圣药。桂枝汤为驱风圣药。 ”28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的证治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的证治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9学习学习 24 条的体会条的体会一、本条提了出病重药轻,针药并用的治法;二、感冒病一、本条提了出病重药轻,针药并用的治法;二、感冒病人可用按摩,拔罐的方式在风池、风府穴治疗。三、风池

20、、风府乃太阳经的要络,人可用按摩,拔罐的方式在风池、风府穴治疗。三、风池、风府乃太阳经的要络,药力不宜输通,右采用针刺的方法治之。四、反烦不解者,不要误认为是变证的药力不宜输通,右采用针刺的方法治之。四、反烦不解者,不要误认为是变证的烦(白虎汤证)烦(白虎汤证) ,其鉴别点:桂枝汤证仍在,只添一个烦,属病重药轻。,其鉴别点:桂枝汤证仍在,只添一个烦,属病重药轻。30太阳病,浮弱脉的证治太阳病,浮弱脉的证治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31学习学习 42 条的体会条的体会一、表证汗法以后,脉浮弱持表证,宜桂枝汤,其目的不一、表证汗

21、法以后,脉浮弱持表证,宜桂枝汤,其目的不要发汗太过;二、太阳病、头痛、项强、恶寒、脉浮弱者,宜桂枝汤。告诫后人要发汗太过;二、太阳病、头痛、项强、恶寒、脉浮弱者,宜桂枝汤。告诫后人脉象变化就不要再用麻黄汤。脉象变化就不要再用麻黄汤。32发汗大小方剂比较发汗大小方剂比较大青龙汤发峻汗,麻黄汤发大汗,桂麻各半汤发小汗,桂大青龙汤发峻汗,麻黄汤发大汗,桂麻各半汤发小汗,桂枝汤发微汗。枝汤发微汗。33桂枝汤脉浮数证治桂枝汤脉浮数证治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枝汤。34学习本条(学习本条(57)的体会)的体会主之:即非它莫属

22、;主之:即非它莫属;宜,是可以先择,不是唯一宜,是可以先择,不是唯一的治法;的治法;半日许复烦,临床表现为烦闷不适或胸闷;半日许复烦,临床表现为烦闷不适或胸闷;桂枝汤的主脉浮,浮数桂枝汤的主脉浮,浮数不是不可以用桂枝汤;不是不可以用桂枝汤;用桂枝汤治疗胸闷的前提是感冒后出现的胸闷可以治之;用桂枝汤治疗胸闷的前提是感冒后出现的胸闷可以治之;桂枝汤的加减:遇呕吐者加半夏,食欲不振加麦芽。桂枝汤的加减:遇呕吐者加半夏,食欲不振加麦芽。35表证治禁表证治禁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36 学习本条(学习本条(44)

23、的体会)的体会有表证,不可攻下为常法;有表证,不可攻下为常法;仲景告诫攻下邪气仲景告诫攻下邪气内陷是错误的治法;内陷是错误的治法;一般表证都见发热,不要误用牛黄解毒丸等寒凉之品;一般表证都见发热,不要误用牛黄解毒丸等寒凉之品;外感发热病人大多见有便秘,此时应以解表为主;外感发热病人大多见有便秘,此时应以解表为主;既能解表,又能通便,又不既能解表,又能通便,又不引邪入里,可选用引邪入里,可选用寒温条辨寒温条辨的升降散,的升降散, (升降散内用僵蚕,蝉蜕姜黄大黄掺)(升降散内用僵蚕,蝉蜕姜黄大黄掺) 。37 误用下法,表证仍在的治法误用下法,表证仍在的治法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24、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浮为在外,而反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38 学习本条(学习本条(45)的体会)的体会一般表证,误用下法,邪气内陷,若脉浮,表证仍一般表证,误用下法,邪气内陷,若脉浮,表证仍在,仍可应用解表之法,宜桂枝汤。在,仍可应用解表之法,宜桂枝汤。39 辨表里证治辨表里证治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

25、,必衄,宜桂枝汤。40 学习本条(学习本条(56 条)的体会条)的体会辨别表里证的关键是小便清浊与否,清者在表,辨别表里证的关键是小便清浊与否,清者在表,浊者在里。浊者在里。41 表证误下,邪气未见内陷的表现表证误下,邪气未见内陷的表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42 学习本条(学习本条(15 条)的体会条)的体会表证误下,有气上冲,说明邪气仍在表,可用表证误下,有气上冲,说明邪气仍在表,可用桂枝汤;桂枝汤;心脏病气上冲胸,乃水饮所做,可用桂枝汤加桂枝或桂枝汤合苓桂术心脏病气上冲

26、胸,乃水饮所做,可用桂枝汤加桂枝或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甘汤。 (苓桂术甘汤,水饮心悸尝)(苓桂术甘汤,水饮心悸尝)43 自汗出的病理和治疗自汗出的病理和治疗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枝汤。44 学习本条(学习本条(53 条)的体会条)的体会营卫不调,既可见于外感表证,亦可见于内伤营卫不调,既可见于外感表证,亦可见于内伤杂病的自汗;杂病的自汗;自汗由外感可引起,内伤亦可引起,外感乃风邪,

27、内伤乃营卫不自汗由外感可引起,内伤亦可引起,外感乃风邪,内伤乃营卫不调,其病机相同,总属营卫不调;调,其病机相同,总属营卫不调;徐大椿说:徐大椿说:“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荣卫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 ”张锡驹说:张锡驹说:“卫为阳,营为阴,阴阳贵乎和合,营卫为阳,营为阴,阴阳贵乎和合,营卫不和,如夫妇之不调也。卫不和,如夫妇之不调也。 ”桂枝汤可用于无发热恶风的自汗,不加增减。桂枝汤可用于无发热恶风的自汗,不加增减。 (指(指征:汗出不温。征:汗出不温。 )45 发热汗出的病理和证治发热汗出的病理和证治病人藏无他病,时发汗,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

28、病人藏无他病,时发汗,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46 古人云:古人云:“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47 学习本条(学习本条(54)的体会)的体会本病在卫而不在营;本病在卫而不在营;先其时发汗就是在未发热先其时发汗就是在未发热汗出以前发汗,有截断疗法的持点。尤如治疗疟疾肆作前汗出以前发汗,有截断疗法的持点。尤如治疗疟疾肆作前 2 小时服药一样。小时服药一样。若若汗后复发汗,可出现大汗淋漓,损伤正气。汗后复发汗,可出现大汗淋漓,损伤正气。4

29、8 桂枝汤禁例桂枝汤禁例有五:一是表实证,不可应用:有五:一是表实证,不可应用:“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二是湿热内蕴者不可;二是湿热内蕴者不可应用:应用:“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喜甘故也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喜甘故也” ;三是里热证,;三是里热证,吐脓血者不可应用:吐脓血者不可应用:“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四是邪热内陷,不;四是邪热内陷,不可用桂枝汤:可用桂枝汤:“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

30、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 ;五是坏病不;五是坏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更行桂枝汤:“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49 辨证论治的原文辨证论治的原文“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诒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诒之。 ”50 学习桂枝汤禁例的体会学习桂枝汤禁例的体会脉浮紧的表实证不可应用;脉浮紧的表实证不可应用;湿热内蕴,湿热内蕴, (舌苔黄(舌苔黄腻)不可就用;腻)不可就用;里热证的

31、汗出,不可应用;里热证的汗出,不可应用;服桂枝汤呕吐者不可应用;服桂枝汤呕吐者不可应用;坏坏病不可应用。病不可应用。51 桂枝兼项背强几几证桂枝兼项背强几几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汤主之。 ”52 桂枝加葛根汤的功用桂枝加葛根汤的功用解肌祛风,升津舒经。解肌祛风,升津舒经。53 就用桂枝加葛根汤的体会就用桂枝加葛根汤的体会本方以汗出恶风,项背强几几为指征;本方以汗出恶风,项背强几几为指征;服用服用本方不须本方不须 粥;粥;葛根有升提津液,舒经的作用;葛根有升提津液,舒经的作用;本方可用于汗出恶风的颈本方可用于汗出恶风的

32、颈锥病锥病54 桂枝兼喘证桂枝兼喘证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55 学习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体会学习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体会本方可用于汗出恶风的感冒咳嗽;本方可用于汗出恶风的感冒咳嗽;本方可用于老年人咳喘;本方可用于老年人咳喘;喘家可用本方。喘家可用本方。56 桂枝兼阳虚症桂枝兼阳虚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57 应用桂枝加附子汤的体会应用桂枝加附子汤的体会本方可用于阳虚自汗;本方可用于阳虚自汗;可用于中风表虚证可用于中风表虚证兼

33、手足逆冷者;兼手足逆冷者;本方可用于表证过汗,出现的恶风证候;本方可用于表证过汗,出现的恶风证候;本方可用于风湿性本方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以手指关节疼痛着为佳。关节炎以手指关节疼痛着为佳。58 桂枝兼胸满证治桂枝兼胸满证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59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应用体会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应用体会脉促胸满的心脏病,脉促胸满的心脏病,可用桂枝去芍药汤;可用桂枝去芍药汤;寒热,咳嗽桂枝去芍药加杏仁汤主之;寒热,咳嗽桂枝去芍药加杏仁汤主之;头痛,口渴,咳头痛,口渴,咳嗽,恶寒,桂枝去芍药加杏仁花粉

34、汤主之;嗽,恶寒,桂枝去芍药加杏仁花粉汤主之;寒邪凝滞便秘,腹胀而痛,可用桂寒邪凝滞便秘,腹胀而痛,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大便坚,小便自利的风湿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大便坚,小便自利的风湿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0 桂枝兼营气不足身痛证(新加汤)桂枝兼营气不足身痛证(新加汤)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仲景新加汤,桂枝加参藏)(仲景新加汤,桂枝加参藏)61 学习新加汤的体会学习新加汤的体会发汗后身疼痛属不荣则痛;发汗后身疼痛属不荣则痛;脉沉迟者,如脉沉迟者

35、,如内经内经云:云:“其脉沉者,营气微也,其脉沉者,营气微也, ” “迟者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迟者荣气不足,血少故也;”本方可用于用发本方可用于用发散药后,或祛风湿药后,疼痛加重者;散药后,或祛风湿药后,疼痛加重者;本方可用于产后或人流后关节疼痛;本方可用于产后或人流后关节疼痛;心下痞硬,少腹无力的用泻下药仍大便秘结,可用本方心下痞硬,少腹无力的用泻下药仍大便秘结,可用本方62 归芪建中汤与新加汤的临证鉴别归芪建中汤与新加汤的临证鉴别二者均用于不荣则痛的产后或人流后的关二者均用于不荣则痛的产后或人流后的关节疼痛。所不同的:归芪建中汤是以手足夏季热、冬季凉或兼有面色恍白,胃脘节疼痛。所不同的:归

36、芪建中汤是以手足夏季热、冬季凉或兼有面色恍白,胃脘疼痛为指证。无汗后疼痛加重;新加汤是以发汗后疼痛加重为指证或用祛风湿药疼痛为指证。无汗后疼痛加重;新加汤是以发汗后疼痛加重为指证或用祛风湿药止痛反而加重止痛反而加重63 伤寒表实证(伤寒八证、麻黄八证)伤寒表实证(伤寒八证、麻黄八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64 伤寒表实证的病机伤寒表实证的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65 学习本条(学习本条(35)的体会)的体会柯韵伯说:柯韵伯说:“太阳主筋,太阳

37、主筋, 诸筋者,皆属于节,诸筋者,皆属于节, 故骨节疼痛故骨节疼痛” ;过腰部的经脉有五:冲、任、督、带、足太阳膀胱经,故腰痛,过腰部的经脉有五:冲、任、督、带、足太阳膀胱经,故腰痛,同时应明白经期带多腰痛的原理;同时应明白经期带多腰痛的原理;服麻黄汤不须服麻黄汤不须 粥;粥;本方是辛本方是辛 5 5 发汗峻发汗峻剂,发大汗,临证应用不可太过,以防损伤正气剂,发大汗,临证应用不可太过,以防损伤正气66 关于脉象不同用麻黄汤关于脉象不同用麻黄汤一是一是“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二是;二是“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67

38、 学习学习 51、52 的体会的体会麻黄汤不一定非脉浮静,脉浮而数者均可应用;麻黄汤不一定非脉浮静,脉浮而数者均可应用;麻麻黄汤的禁忌脉象黄汤的禁忌脉象脉细数;脉细数;应用麻黄汤一定是八证,关键是无汗。用量以应用麻黄汤一定是八证,关键是无汗。用量以 6g6g为佳,甘草为佳,甘草 3g3g。若胃气虚弱,可加生姜三片,大枣两枚。若胃气虚弱,可加生姜三片,大枣两枚68 服麻黄汤后可能出现的反应服麻黄汤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

39、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69 目瞑目瞑闭目懒睁,不喜强光刺激闭目懒睁,不喜强光刺激70 学习本条(学习本条(46)的体会)的体会服麻黄汤后,出现鼻衄乃以衄代汗,俗称红汗,服麻黄汤后,出现鼻衄乃以衄代汗,俗称红汗,切不可用冷水敷头部;切不可用冷水敷头部;本方用于风疹块;本方用于风疹块;风寒表证,出现衄血是治愈的现象,风寒表证,出现衄血是治愈的现象,如如 47 条云:条云:“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只要有表实证,不只要有表实证,不管是出血与否,均可用麻黄汤。

40、如管是出血与否,均可用麻黄汤。如 55 条: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主之”71 太阳阳明合病,太阳为主的治法太阳阳明合病,太阳为主的治法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宜麻黄汤。72 学习本条(学习本条(36)的体会)的体会医宗金鉴医宗金鉴说:说:“太阳阳明合病,下利不呕太阳阳明合病,下利不呕者,是里气实不受邪也,若喘而胸满,是表邪盛气雍于肺间也。邪在高分之表,者,是里气实不受邪也,若喘而胸满,是表邪盛气雍于肺间也。邪在高分之表,非结胸也,故不可下,以麻黄汤发表通肺,喘满自愈矣。非结胸也

41、,故不可下,以麻黄汤发表通肺,喘满自愈矣。 ”伤寒九十论伤寒九十论云:云:“太阳阳明合并证。仲景法中有三证,下利者葛根汤,不下利呕逆者加半夏,喘太阳阳明合并证。仲景法中有三证,下利者葛根汤,不下利呕逆者加半夏,喘而胸满者,麻黄汤也,治以麻黄汤,得汗而解。而胸满者,麻黄汤也,治以麻黄汤,得汗而解。 ”73 麻黄汤禁例麻黄汤禁例是是“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是是“淋家,不可发汗,发汗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必便血。 ”是是“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痣。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痣。 ”是是“衄家,不可发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睁?,不

42、得眠。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睁?,不得眠。 ”是是“亡血家,不可发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而振汗,发汗则寒?而振”是是“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与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与粮丸粮丸”是是“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是是“脉紧者,法当身疼痛,脉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宜以汗解之。假令尺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汗解之。假令尺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74学习麻黄汤禁例的体会学习麻黄汤禁例的体会咽喉乃三阴经所过之处,如张锡驹说:咽喉乃三阴经所过之处,如张锡驹说:

43、“脾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皆足太阴之脉,挟咽,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皆三阴经脉所循之处也,三阴精血虚少,不能上滋于咽喉,故三阴经脉所循之处也,三阴精血虚少,不能上滋于咽喉,故“咽喉干燥者,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不可发汗” 。淋家表现的症状很像感冒,不要当感冒去处理;淋家表现的症状很像感冒,不要当感冒去处理;疮家,虽疮家,虽身疼痛,属不荣则痛,故不可发汗;身疼痛,属不荣则痛,故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乃衄家不可发汗,乃“血汗同源血汗同源”之之故;故;亡血家不可发汗,如亡血家不可发汗,如针经针经 (灵枢灵枢 )云:)云:“夺血者无汗,夺

44、汗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者无血,亡血发汗则阴阳俱虚,故寒栗而振摇血发汗则阴阳俱虚,故寒栗而振摇” 。阴虚有热不可发汗;阴虚有热不可发汗;阳虚胃寒不可发汗;阳虚胃寒不可发汗;气血俱虚不可发汗,如长路玉说:气血俱虚不可发汗,如长路玉说:“尺中脉迟,尺中脉迟,不可用麻黄汤发汗,当频与小建中和之。不可用麻黄汤发汗,当频与小建中和之。 (老师用归芪建中汤)(老师用归芪建中汤)75 寒兼项背强几几证(葛根汤证)寒兼项背强几几证(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76 应用葛

45、根汤的体会应用葛根汤的体会本方可用于牛皮癣,以头部为甚(头部乃上半身本方可用于牛皮癣,以头部为甚(头部乃上半身牛皮癣)葛根用量一般在牛皮癣)葛根用量一般在 60g 左右;左右;本方可用天治疗肩周炎;本方可用天治疗肩周炎;葛根汤葛根汤方麻黄剂量不宜过大,一般以方麻黄剂量不宜过大,一般以 6g 为佳,一般小于桂枝剂量。为佳,一般小于桂枝剂量。77 太阳与伤寒兼呕利证太阳与伤寒兼呕利证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不利,葛根汤主之;太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不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不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阳与阳明合病,不不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78 学习(学习(32、33)的体会)

46、的体会太阳与阳明合病,表邪入里,邪犯肠胃,见太阳与阳明合病,表邪入里,邪犯肠胃,见下利,内迫阳明,胃气上逆见呕吐,下利呕其病机相同,均是表邪入里,下利,内迫阳明,胃气上逆见呕吐,下利呕其病机相同,均是表邪入里,正如陈无己所说:正如陈无己所说:“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下利,与葛根汤以散其邪,加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下利,与葛根汤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气。半夏以下逆气。太阳阳明合物,泄泻者,葛根汤主之,不必再加止泻药太阳阳明合物,泄泻者,葛根汤主之,不必再加止泻药物。因为物。因为“表解里自和表解里自和” 。再说葛根有解表兼解表升津止利之功。再说葛根有解表兼解表升津止利之功。79 太阳伤寒兼里热证(大青龙汤证)太阳伤寒兼里热证(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