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市场分析.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0115389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PTX 页数:189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市场分析.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89页
粮食市场分析.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粮食市场分析.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市场分析.pptx(18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一节 粮食生产 一、中国粮食作物地理中国粮食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地域差异大。中国栽培较普遍的粮食作物共有20余种,其中有些还有春播、夏播、秋种和冬种之分,而每种作物又有不同的品种,世界各种主要粮食作物几乎都见于中国。第1页/共189页-2-中国是世界重要产粮国之一世界四大个产粮国: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稻谷、甘薯产量占世界第1位小麦、玉米、谷子居第2位大豆、高粱居第3位。第2页/共189页-3-第3页/共189页-4-第4页/共189页-5-(一)中国粮食作物的地区分布及其特点 除少数纯牧区县外,各县均有粮食栽培,但地区分布很不平衡,粮食组合又各具特色。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审旗一线以东

2、及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5%和96%;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不足全国的5%,粮食产量仅及全国的4%。第5页/共189页-6-第6页/共189页-7-不同的粮食作物分布相对集中: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以稻谷生产为主,同冬作(小麦、油菜、蚕豆、豌豆、绿肥)进行复种轮作,实行一年两熟或三熟制,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195%。秦岭、淮河以北以小麦生产为主,在其偏南的冬麦区主要和夏作(玉米、谷子、大豆、绿肥)轮作,实行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150%,在其偏北的春麦区主要同糜子、谷子、马铃薯、玉米、豌豆等轮作,以一年一熟为主,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

3、115%。第7页/共189页-8-第8页/共189页-9-东北3省大部分地区以玉米、大豆、水稻、高粱、谷子为主和小麦轮作,基本上实行一年一熟,粮食耕地复种指数低于100%。西部青藏高寒山区以青稞、豌豆、春麦为主,实行轮歇轮作,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95%。第9页/共189页-10-(二)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其中又以稻谷、小麦、玉米分布最广,产量最多,三者合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6%以上。水稻是中国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38.7%,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华南和云贵高原。第10页/共189页-11-小麦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21.9%,在全国各地都有种

4、植,河南、山东、安徽、陕西、江苏、湖北、四川等地是集中产区。玉米约占粮食总产量的25.3%,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各省区。大豆分布在东北平原和黄淮平原。甘薯分布较广,以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四川盆地为集中产区。第11页/共189页-12-第12页/共189页-13-1、稻谷中国是世界种稻最早、产稻谷最多的国家。全国90%以上的稻谷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稻谷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华南的广东、广西、浙江、福建以及东北三省。南方以籼稻为主,北方以粳稻为主。按自然条件和稻谷栽培制度及品种类型又分为:第13页/共189页-14-(1)华南双季稻区

5、主要分布在广东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福建闽江、晋江和九龙江下游河谷盆地,广西浔江、郁江、贺江、桂江流域和柳江下游及台湾西部平原,稻谷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80%以上,多实行双季稻与冬小麦、冬甘薯或油菜、冬绿肥一年三熟轮作。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8。在海南岛东部万宁、陵水、崖县和北部儋县是三季连作稻地区。此外,局部地区尚有再生稻、混作稻和旱稻栽培。第14页/共189页-15-(2)华中单双季稻区主要分布在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8,是中国最大的稻谷集中产区。20世纪50年代前以单季籼稻为主,50年代发展稻

6、麦两熟,60年代发展双季稻,70年代大量发展双季稻三熟制。1980年代以后双季稻面积缩减,一季中稻面积回升。第15页/共189页-16-(3)西南高原单双季稻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区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区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区(4)华北单季稻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第16页/共189页-17-(5)东北早熟单季稻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水稻面积占全国的3。近年稻作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增加较快,成为中国粳稻

7、的主产省之一。(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第17页/共189页-18-第18页/共189页-19-第19页/共189页-20-第20页/共189页-21-2、小麦小麦广布全国,以黄淮海平原及长江流域最多,可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以冬小麦为主,其面积和产量均占小麦80%以上。春小麦:全国有14省、市、区种植春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占全国春小麦面积的85%以上。第21页/共189页-22-冬小麦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

8、北为北方冬麦区,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冬小麦的70%左右,大都和玉米、甘薯、高粱、谷子、大豆等轮作,多实行二年三熟,部分一年一熟或一年二熟。折多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南属南方冬麦区,大部地区实行麦稻两熟制或麦稻稻、麦豆稻、稻麦肥等三熟制。但长江以南、湖南以东各省区小麦种植很少,如江西、广东和广西。第22页/共189页-23-第23页/共189页-24-第24页/共189页-25-中国小麦主产区示意图第25页/共189页-26-第26页/共189页-27-中国优质强筋小麦分布图第27页/共189页-28-3、玉米玉米在粮食作物构成中仅次于稻、麦,而居杂粮之首。主要集中栽培区是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经辽南、

9、冀北、晋东南、陕南、鄂北、豫西、四川盆地四周及黔、桂西部至滇西南,面积占全国玉米面积的80%左右,其中东北多于西南。第28页/共189页-29-东北和西北地区以一熟春播玉米为主。黄淮海平原和西南山地为春播、夏播玉米混合区。华北地区二年三熟制多采用春播玉米晚熟种,一年二熟制则用夏播玉米早熟种。云贵川三省从海拔3002500米均有分布,在1000米以上多为一熟春播晚熟种。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各省区为春播、夏播、秋播玉米混合区。第29页/共189页-30-第30页/共189页-31-中国玉米主产区示意图第31页/共189页-32-4、高粱、谷子、大豆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高粱:辽、吉、黑 3省和

10、华北各省区高粱面积和产量约分别占全国的78%和86%,是洼涝盐碱地区的主要作物。谷子:耐旱性强,全国95%的谷子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松辽平原和内蒙古西部和东南部。东北和西北以春谷为主,华北夏谷居多。第32页/共189页-33-大豆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的沈阳哈尔滨克山铁路两侧平原地带,松花江下游,黄淮海平原的鲁西南、豫东、冀东北及晋西北和苏皖两省淮北地区,大豆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6%和80%。第33页/共189页-34-中国大豆种植分布图第34页/共189页-35-中国大豆主产区示意图第35页/共189页-36-5、薯类作物甘薯(约占薯类面积的80%)、马铃薯、木薯薯类面积和产量分

11、别占粮食总计约8%和6.1%。甘薯:青藏高原外,各地均有,以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和四川盆地最多。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以夏秋薯为主,华南沿海以秋冬薯为主,内蒙古东部及东北三省以春薯为主。马铃薯: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木薯:集中分布在南岭以南的两广、滇南。第36页/共189页-37-(三)商品粮产区1、中国生产水平较高的余粮区,主要分布在:(1)中国南方各大江河湖泊冲积平原、三角洲和湖盆平原,如江淮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江苏苏北平原等地区。(2)东北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3)安徽皖北平原,内蒙古后套,宁夏引黄灌区和河西走廊地区。第37页/共189页-3

12、8-第38页/共189页-39-2、粮食产销区划分(1)粮食主产区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新疆等13个省区。(2)粮食主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海南等8个省区。(3)粮食产销平衡区包括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等10个省区。第39页/共189页-40-粮食流通通道:东北主产区玉米、大豆和稻谷流出通道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流出通道长江中下游稻谷流出和玉米、大豆流入通道华东沿海主销区粮食流入通道华南主销区粮食流入通道京津主销区粮食流入通道第40页/共189页-41-二、粮食播种面积变化情况1

13、949年以来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缓慢。剔除1957年的异动数据,播种面积从50年代到90年代呈小幅上升态势;1999年达到峰值15637.3万公顷;2003年,下降到152414.96万公顷;2006年,下降到152149万公顷;2009年,再创峰值达到158639.27万公顷。第41页/共189页-4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则一直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1952年,123979万公顷;1978年,120587.2万公顷;1998年,113787.4万公顷;2009年,108985.76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5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为87

14、.77%;1978年为80.34%;1998年为73.08%;2009年为68.70%。第42页/共189页-43-第43页/共189页-44-第44页/共189页-45-分品种来看,不同的粮食品种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19522009年间,稻谷和小麦面积均呈现先升后降,再转向缓慢上升的变化轨迹,豆类面积趋于稳定,而玉米面积则一直处于上升过程中。这背后的推动力,应该主要是由于随着生活水准提高,人们的直接粮食消费下降,但对肉、禽、蛋的需求上升导致用于饲料消费的玉米、大豆等需求量快速上升。第45页/共189页-46-稻谷和小麦比较,两者播种面积差距逐步拉大,应该是由于土地密集型的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

15、劣于相对劳动密集型的稻谷。玉米与豆类(大豆)比较,玉米播种面积快速上升,豆类则趋于稳定,二者的差异说明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高于大豆(当然,也要考虑国际大豆市场影响的因素)。第46页/共189页-47-第47页/共189页-48-第48页/共189页-49-1995-2009 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项 目199520002005200720082009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粮食作物粮食作物73.4369.3967.0768.8468.3468.70 谷物59.5954.5552.6655.8955.1955.72

16、 稻谷20.5119.1718.5518.8418.7118.68 小麦19.2617.0514.6615.4615.1115.31 玉米15.2014.7516.9519.2119.1119.66 谷子1.020.800.550.550.520.50 高粱0.810.570.370.330.310.35 其它谷物2.802.211.581.511.421.23 豆类7.498.108.307.687.757.53#大豆5.425.956.175.705.845.79 杂豆2.072.152.131.971.911.74 薯类6.356.746.115.275.395.44#马铃薯2.293.

17、023.142.892.983.20第49页/共189页-50-第50页/共189页-51-三、粮食产量变化情况(一)粮食总产量变化我国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1.13亿吨,增加到1998年的5.12亿吨,2010年的54641万吨。中国以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2000年,中国人均每天食物能量摄入已达到3040千卡,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高14%,甚至高于世界平均数8%(FAO,2002)。第51页/共189页-52-1949-2010 中国粮食产量及自给率中国粮食产量及自给率 (万吨、万吨、%、千克、千克/人人)年份年份粮食生产量粮食生产量进口量进口量出口量出口量净进口量净进口

18、量粮食自给率粮食自给率人均占有量人均占有量1949113201953166832183-181101.101978304773191983387281344196114897.1376198440731104535768898.3390198639151773942-169100.4367198740298162873789197.8372198839408153371781698.0358199044624137258378998.339319924426611751364-189100.43801993456497521535-783101.738719944451019954666220

19、81214186796.2385第52页/共189页-53-年份年份粮食生产量粮食生产量进口量进口量出口量出口量净进口量净进口量粮食自给率粮食自给率人均占有量人均占有量1996504501200144105697.9419199749417705859-154100.3402199851230708906-198100.441220004621813571400-43100.1366200145264173890383598.235620024570614161514-98100.2357200343070228322305399.93342004469472998514248494.9738

20、1200548401371200649746380200750160381200852871399200953082399201054641第53页/共189页-54-第54页/共189页-55-第55页/共189页-56-第56页/共189页-57-1949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11320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30476.5万吨,年均增产660.5万吨,年递增3.4%。19491958年是粮食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阶段,总产由11320万吨增加到2亿吨,粮食总产增加主要得益于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水平提高。19581978年是粮食生产长期徘徊阶段,粮食总产由2亿吨增加到30476.

21、5万吨。播种面积由19.14亿亩减少到18.09亿亩,亩产增加到337斤,年均增加6.4斤,单产的提高主要是靠扩大灌面积和增加化肥投入。第57页/共189页-58-1978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51230万吨,2010年的54641万吨,年均增产755万吨。其间经历了多次波动: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高峰40731万吨,从1985年开始陷入四年的徘徊状态;1989年粮食恢复增长,1998年总产量创历史高峰,达51230万吨,之后进入多年的减产和徘徊,2003年达到阶段性历史低点43070万吨,04-07年出现恢复性增长,2008年才再次

22、创出历史高点52871万吨,2009、2010年继续增长,打破了中国粮食生产5年一波动的历史宿命。第58页/共189页-59-第59页/共189页-60-第60页/共189页-61-第61页/共189页-62-第62页/共189页-63-第63页/共189页-64-第64页/共189页-65-第65页/共189页-66-第66页/共189页-67-第67页/共189页-68-(二)粮食单产变化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中,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是最主要的因素。据分析,19501997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量中,源自单产提高的贡献份额超过98%,播种面积扩大的贡献份额不足2%(冯海发,1999)。粮食作物(主

23、要指谷物)平均每公顷产量在1952年只有1320公斤,1975年提高至2355公斤,每公顷产量实现第一个1000公斤增量,用了大约23年的时间。第68页/共189页-69-1983年每公顷产量增加为3405公斤,实现第二个1000公斤增量,只用了大约8年的时间。1996年每公顷产量达到4483公顷,实现第三个1000公斤增量,用了大约13年的时间。1997年以后,我国粮食作物每公顷产量继续提高,1998年达到4502公斤,2010年达到最高为4973公斤。这些数字显示第一个1000公斤增量所用的时间最长,第二个1000公斤增量所用的时间最短,而第三个1000公斤所用的时间又有延长的趋势。第69

24、页/共189页-70-1978-2010年粮食作物单产变化年粮食作物单产变化 (公斤公斤/公顷公顷)年份年份粮食粮食谷物谷物稻谷稻谷小麦小麦玉米玉米豆类豆类薯类薯类19782527.3413978.111844.9352802.6972690.68219802734.3114129.6141913.893116.3812829.08319853483.0045256.2722936.7043607.1983037.35419903932.8395726.1173194.1074523.9423007.76319913875.6934205.9155640.1663100.4724578.278

25、1361.0172991.6519924003.7924341.7215803.083331.184532.6591393.7443140.50719934130.7884557.0285847.8943518.8164962.961575.8263450.10519944063.2284499.6885831.1183426.3274693.3871645.4153263.54119954239.6544659.2536024.7663541.4524916.9071591.4353427.53319964482.8464894.0846212.3543734.115203.2911698.

26、0943609.09519974376.5994822.4896319.3964101.8824387.311680.0143262.46919984502.2154952.9126366.1913685.295267.8331714.2223604.26819994492.5894944.9546344.7943946.624944.7091692.6233515.832第70页/共189页-71-年份年份粮食粮食谷物谷物稻谷稻谷小麦小麦玉米玉米豆类豆类薯类薯类20004261.154752.5636271.5933738.2274597.4721587.6783496.9332001426

27、6.9364800.2826163.3343806.1114698.4381547.2113487.51720024399.4024885.2936188.9573776.5124924.4551786.8153709.88720034332.4984872.8926060.6853931.8234812.591649.4283621.27420044620.4885186.776310.6134251.9165120.2051743.9583762.02120054641.6325224.626260.1754275.3025287.3441672.4233649.91320064745.1

28、585310.1046279.5984593.4815326.3231649.2373429.22220074748.3025319.96432.9774607.7225166.6671460.2473474.11220084950.8015547.6636562.5394761.9595555.7041686.1533536.62220094870.5525447.4786585.3284739.0495258.4911615.473468.65620104973第71页/共189页-72-第72页/共189页-73-谷物分品种分析1985年以来,稻谷、小麦、玉米都基本保持了缓慢上升趋势,但

29、增长势头极为缓慢。其中,稻谷单产变动相对稳定一些,小麦次之,玉米单产变化相对剧烈。第73页/共189页-74-第74页/共189页-75-第75页/共189页-76-第76页/共189页-77-整体粮食单产分析将包括谷物在内的中国粮食作物单位产量纳入分析视野,发展态势基本上和前述分析一致,单产数量在波动中缓慢增长,但增长速度和人们的理想预期有较大的差距。第77页/共189页-78-第78页/共189页-79-第二节 粮食消费与需求一、粮食消费分析粮食消费是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粮食的生产性消耗和生活性消耗的总称。从实际有效耗用的粮食数量来考察,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损耗及贸易用粮是当

30、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第79页/共189页-80-(一)粮食消费构成1、口粮指城乡人民的主食口粮,它是粮食消费的基本项目。我国口粮消费是最主要的粮食消费途径,并且在口粮消费中,小麦和稻谷是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对象,农村地区则是粮食消费的主力军。中国口粮消费一般占粮食消费总量的45%左右,发达国家占40%左右,世界平均50%左右;2005年我国口粮消费达27107万吨。第80页/共189页-81-2、饲料用粮饲料用粮占消费总量的比重,发达国家60%左右,发展中国家20%左右,中国40%左右;目前我国饲料用粮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稳步攀升,总量迅速增加,现阶段饲料用粮每年的速度增长超过2。玉米是饲

31、料用粮的主要原料,饲料用粮消费已经成为推动粮食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2005年我国饲料用粮达15819万吨。第81页/共189页-82-3、工业用粮中国工业用粮占消费总量的10%左右;粮食可以用于酿酒,制作调味品、药品、燃料等,在加工业上的用途很广泛。工业用粮是我国粮食消费中仅次于口粮和饲料用粮的重要消费渠道,近年来的工业用粮消费量在粮食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并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2005年我国工业用粮5335万吨。第82页/共189页-83-4、种子用粮中国种子用粮占总量的2%-3%左右;2005年我国种子用粮1180万吨。5、粮食损耗我国的粮食损耗非常严重,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显示

32、,我国农户储粮每年损失粮食高达150亿-200亿公斤,占粮食消费总量的3%-4%。6、贸易用粮第83页/共189页-84-(二)中国粮食消费的特点1、粮食消费增长与人口增长成正比例;2、粮食消费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中国粮食消费的主要部分在农村,农村居民的粮食消费量大大高于城市居民。从人均粮食消费看,南方高于北方。同时,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南米北面也就逐渐成了人们粮食消费的习惯。第84页/共189页-85-3、粮食结构不够合理;中国目前粮食消费中,城乡居民口粮消费的比重较大,而加工用粮、饲料用粮的比重小,这和中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状况有关。4、粮食消费

33、的弹性小;5、粮食消费中的损耗和浪费比较大。10%15%第85页/共189页-86-(三)粮食消费水平粮食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理范围内人们平均实际粮食消费量。包括直接消费的口粮,间接消费的饲料粮、种籽粮和工业用粮等。粮食消费水平的变化是和一国的粮食生产水平、人口和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的。第86页/共189页-87-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主要商品数量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主要商品数量 (千克千克)项项 目目199019952000200520082009 粮粮 食食 130.7297.0082.3176.9881.33 鲜鲜 菜菜 138.70116.47114.74118.5

34、8123.15120.45 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油 6.407.118.169.2510.279.67 猪猪 肉肉18.4617.2416.7320.1519.2620.50 牛牛 羊羊 肉肉 3.282.443.333.713.443.70 家家 禽禽3.423.975.448.978.0010.47 鲜鲜 蛋蛋 7.259.7411.2110.4010.7410.57 水水 产产 品品 7.699.2011.7412.55 鲜鲜 奶奶 4.634.629.9417.9215.1914.91 水水 果果(瓜果瓜果)41.1144.9657.4856.6954.4856.55 酒酒 9.259.

35、9310.018.85 煤煤 炭炭 206.04129.52128.0784.0155.6943.31第87页/共189页-88-品品 名名199019952000200520082009 粮食粮食(原粮原粮)262.08256.07250.23208.85199.07189.26 蔬菜蔬菜 134.00104.62106.74102.2899.7298.44 食油食油 5.175.807.066.016.256.25 肉禽及制品肉禽及制品12.5913.5618.3022.4220.1521.53 蛋及制品蛋及制品 2.413.224.774.715.435.32 奶及制品奶及制品 1.10

36、0.601.062.863.433.60 水产品水产品 2.133.363.924.945.255.27 食糖食糖1.501.281.281.131.111.07 酒酒 6.146.537.029.599.6710.08 瓜果及制品瓜果及制品 5.8913.0118.3117.1819.3720.54 坚果及制品坚果及制品0.130.740.810.931.05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 (千克千克)第88页/共189页-89-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肉、禽、蛋、油及食用油的间接粮食消费则呈上升趋势。分城乡看,除粮食直接消费绝

37、对量乡村居民大于城镇居民外,其余肉、禽、蛋、油及食用油的消费量都是城镇居民大于乡村居民,这也说明了二者生活水平的差距。第89页/共189页-90-第90页/共189页-91-世界范围分析:按消费用途分,全世界直接的口粮消费占谷物消费总量约50%,间接消费的饲料粮约占36%,种籽粮、工业用粮约占14%;按谷物品种分,小麦有约71%用于口粮直接消费,17%用于饲料间接消费,12%用于小麦生产和其他用途。玉米、大麦、高梁、小米、燕麦、黑麦等粗粮约有21%用于口粮,62%用于饲料,17%用于粗粮生产和其他用途。大米约有89%用于口粮,2%用于饲料,9%用于稻谷生产和其他用途。第91页/共189页-92

38、-(四)食物消费结构1、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生活中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消费结构是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的人们消费状况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和状况。第92页/共189页-93-2、恩格尔定律恩格尔定律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Enst Engel)提出的反映收入和食物消费支出之间一般关系的定律。恩格尔定律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结构变动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第93页/共189页-94-恩格尔定律的主要内容是: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食物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是逐渐下降的。反映这一定律的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计算

39、公式: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消费总支出 金额)100%第94页/共189页-95-恩格尔定律反映了消费结构内部比例关系变化的一般趋势。这一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随着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比重渐次下降,吃、穿、用、住等支出上升;第二阶段是除食品支出比重继续下降外,穿的比重也开始下降,用、住、行、文化娱乐等各项支出比重迅速增长。第95页/共189页-96-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国家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平越高;反之,生活水平越低。按照联合国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是绝对贫困,59%50%是温饱,50%40%是小康,40%30%是富裕,30%

40、以下是极富裕。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中国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1978年以来的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见后表。第96页/共189页-97-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比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比较(%)年份年份城镇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农村居民197857.567.7198056.961.8198553.357.8199054.258.8199550.158.6200039.449.1200138.247.7200237.746.2200337.145.6200437.747.2200536.745.5200635.843.0200736.343.1200837.943.7200936.541.0第97页/共1

41、89页-98-第98页/共189页-99-从前表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稻2009年的36.5%,由温饱型生活基本上进入了富裕型生活;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67.7%下降为41.0%,由相对贫困生活状态迅速改善进而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差异也说明了前文城乡居民在粮食直接消费方面的差距。第99页/共189页-100-二、中国粮食消费规模近几年,中国粮食消费规模基本上稳定在5.0亿吨左右,粮食生产能力一直在上述数字上下波动。产需缺口一方面由粮食库存解决,另一方面由粮食进口弥补。第100页/共189页-101-1 19 99 91 1-2 20 00 0

42、5 5年年 粮粮食食生生产产和和消消费费情情况况 单单位位:亿亿斤斤第101页/共189页-102-1949-2009年间,中国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说明粮食总量的平衡情况良好,粮食安全水平一直较高。1980-2004 年间,中国共进口粮食33839万吨,出口20306万吨,虽然净进口达到了13533万吨,但粮食自给率仍然保持在95%以上。但同时也要看到,从2000年到2009年,粮食进口量逐年放大,可能预示着中国在粮食问题上对外依存度可能会快速加大(特别是大豆)。第102页/共189页-103-1949-2010 中国粮食产量及自给率中国粮食产量及自给率 (万吨、万吨、%、千克、千

43、克/人人)年份年份粮食生产量粮食生产量进口量进口量出口量出口量净进口量净进口量粮食自给率粮食自给率人均占有量人均占有量1949113201953166832183-181101.101978304773191983387281344196114897.1376198440731104535768898.3390198639151773942-169100.4367198740298162873789197.8372198839408153371781698.0358199044624137258378998.339319924426611751364-189100.43801993456497

44、521535-783101.73871994445101995466622081214186796.2385第103页/共189页-104-年份年份粮食生产量粮食生产量进口量进口量出口量出口量净进口量净进口量粮食自给率粮食自给率人均占有量人均占有量1996504501200144105697.9419199749417705859-154100.3402199851230708906-198100.441220004621813571400-43100.1366200145264173890383598.235620024570614161514-98100.23572003430702283

45、22305399.93342004469472998514248494.97381200548401371200649746380200750160381200852871399200953082399201054641第104页/共189页-105-2000-2009 中国主要粮食进出口情况中国主要粮食进出口情况 (万吨万吨)年份年份出出 口口进进 口口谷物及谷谷物及谷物粉合计物粉合计稻谷和稻谷和大米大米玉米玉米谷物及谷谷物及谷物粉合计物粉合计小麦小麦稻谷和稻谷和大米大米大豆大豆200013782951047315882410422001876186600344692713942002148

46、21991167285632411312003219426216392084526207420044739123297472676202320051014698646273545226592006605124310358617328242007986134492155104930822008181972715443337442009132791331590364255第105页/共189页-106-第106页/共189页-107-三、中国粮食需求分析影响粮食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总量变化、城乡人口比例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饮食结构变化等等。中国粮食问题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关注的焦

47、点问题,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许多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或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第107页/共189页-108-学术界普遍认为在WTO条件下我国粮食等土地密集型产品在总体上将逐步失去国际竞争优势,国内粮食生产增长将可能呈现缩减趋势,自给率下降。面对中国人口的稳定增长和粮食生产的不规则波动,人们对中国未来的粮食问题仍存有深深的忧虑,而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快速进展,中国粮食问题也备受世界关注: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第108页/共189页-109-第109页/共189页-110-尤其是美国的莱斯特布朗所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在世界观察

48、杂志(1994年第910期)上发表了题目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1995年下半年他又出版了系统全面地论述他的观点的专著谁来养活中国?。第110页/共189页-111-他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共同经历中发现:在工业化之前人口密度就很高(人均占有耕地很少)的国家和地区,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耕地的大量流失和粮食的大量进口。日本从1960年高峰以来粮食产量下降了约33%,年均1%;韩国自1977年高峰以来下降了31%,年均1%;中国台湾地区分别为19%、1.2%。第111页/共189页-112-布朗根据中国和国际上某些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未来30年至40年期间的人口、人均消费水平

49、、耕地、复种指数、水资源、化肥投入、单产和生态环境的动态趋势,也分析了未来主要粮食出口国和进口国的供给与需求情况。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他得出了极为悲观的结论:中国存在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布朗进而提出了“中国粮食威胁论”。第112页/共189页-113-针对布朗提出的“中国粮食威胁论”,国内外不少学者和研究机构采用大规模计量模型对中国未来粮食供求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第113页/共189页-114-未来我国粮食供需情况预测未来我国粮食供需情况预测 单位:亿吨单位:亿吨预测者预测者2010年年2030年年生产量生产量需求量需求量余缺余缺生产量生产量需求量需求量余缺余缺Brown,L3.174.7

50、2-1.552.726.41-3.69R,M.M.4.534.68-0.156.466.82-0.39USDA4.034.03-0.405.005.79-0.79OECF3.894.92-1.034.188.06-3.88世界银行世界银行4.835.02-0.196.677.17-0.50国家计委国家计委5.415.75-0.346.637.26-0.63黄季焜黄季焜4.695.13-0.446.506.88-0.38第114页/共189页-115-为反驳布朗的“中国粮食威胁论”,中国政府于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白皮书在基于贯彻以下几项措施的基础上,推测了中国的粮食需求情况: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