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史.pptx

上传人:思*** 文档编号:792471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X 页数:72 大小:4.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史.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2020届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史.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史.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史.pptx(7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又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西晋统一局面昙花一现,西、北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一定开发。北朝时,黄河流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局面。,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本阶段讲述从公元220年曹魏废汉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的中国历史,包括三国鼎立,西晋短期统一,十六国和东晋并立,北朝(北魏,东西魏,北齐周)和南朝(宋齐梁陈)对峙等四个阶段。这一时期,政治分裂,政局动荡,但蕴含统一,经济江南持续开发,民族出现大融合局面,对外关系丝路

2、中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1.(2015四川文综)“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C,2(2016海南单科)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

3、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A,【解析】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作者的目的是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的产出,故A项正确;作者反对扩大种植面积的目的是要求把每一块土地精耕细作,不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土地所有制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故B项错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恰好适合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与“抑制农业的进步”不符,故C项错误;在北魏时期,人地矛盾还没有达到尖锐的程度,明清时期比较明显,故D项错误。,3.(2014重庆卷,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

4、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B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水平未超过北方,古代经济重心也没有转移到南方,A、C、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据题干信息可知,B项说法正确。,B,4. (2016全国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

5、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C,【试题分析】 萧子云的书法在魏晋曾经广受推崇,当时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多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无丈夫之气”与士族文化有关。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因此,王羲之刚劲有力的书法风格受到推崇,这除了其自身的艺术水平外,也是盛唐气象的产物,C项正确。皇帝的好恶不可能“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皇帝的好恶主要影响士大夫的艺术评判,代表着社会上层的评判态度,但是对于普通民众的艺术评判影响有

6、限。在中国古代存在着“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差异,很多时候,两者是互相矛盾和排斥的,A项错误。任何艺术成就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不断发展,艺术成就也会不断被“超越”,B项错误。真正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的是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而不是朝代更替,D项错误。答案:C,6(2017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C,一:政权变革,三国鼎立官渡之

7、战后不久,曹操基本统一北方;208年,曹操南征,但赤壁之战失败;促成三国鼎立格局的初步形成。,夷陵:湖北宜昌建业:江苏南京官渡:河南中牟赤壁:湖北嘉鱼,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蜀汉263年,蜀灭于魏222年,孙权称王230年,卫温至夷,一:政权变革,西晋的短期统一266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晋朝。280年,晋武帝灭吴,统一南北。311年,匈奴与羯族等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称“永嘉之乱”。(西晋统治奢侈腐化;分封宗室造成八王之乱)东晋和南朝的统治317年,西晋皇室司马睿建都建康,史称东晋。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420-489年,中国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

8、,史称南朝。589年,陈朝灭亡。,一:政权变革,十六国、北朝的分裂与统一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439-581年,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5个政权,史称北朝。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与南朝对峙。5世纪中期,北魏将边界推进到江淮一带,实力超过南方。6世纪后期,北周武帝改革,统一黄河流域。周武帝死后,大权落入外戚杨坚之手。,一:政权变革,东汉,魏,蜀,吴,西晋,前赵,后赵,冉魏,前燕,代,前凉,前秦,后凉,西燕,后秦,后燕,北魏(代),北

9、燕,南燕,北凉,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东晋,成,宋,齐,梁,陈,1.宰相制度变迁(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汉武帝创立中朝掌握国家决策大权,此后中朝官员地位和权力不断提升,到东汉时已形成尚书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到魏晋时,三公已完全被架空,成为荣誉头衔,而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形成三省制。与秦汉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是三个机构,比三公以三位首长统辖大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与隋唐相比,三省权力划分尚未制度化。,二、魏晋南北朝政治史,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汉朝官制与魏以后的官制的根本差别,可以说是汉代实行三公政治,而魏以后则是尚书政治。尚

10、书原本是天子的直属秘书官,尽管在东汉光武帝以后逐渐掌握了权力,但在汉代尚属于幕后的存在,到了魏以后,它沐浴光环而走向前台。汉代三公拥有众多幕僚,幕僚长的长史为秩钱千石,与之相比,天子的秘书官尚书秩六百石,只有尚书令为千石。然而,在魏朝的官品中,三公的长史为第六品,相反,包括令和仆射在内的尚书全部变为三品,上下完全颠倒,表明当时三公的工作空闲,而尚书成了实际上的中央官厅。由此可见,新设官品主要是根据其实际职务的重要程度重新确定的。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

11、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B,史料分析,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汉代、魏晋、唐代等不同历史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变化等现象。史料一表明汉代察举制注重人才的学问及道德修养;史料二表明九品中正制下豪门大族垄断了上层官位,贫民百姓即使有才学也得不到机会;史料三反映出唐代科举制以文章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史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二曰学通行修;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史料二 (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

12、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史料三 (唐代)太平君子,证文射策,以取禄位,以进士为士林毕选,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隋唐五代史论集,一、九品官人法,所谓九品中正制,也就是我所称的九品官人法,确实是在称作延康元年的这一年,亦即在二月至九月之间颁行的。这个制度的旨趣,就是在地方郡国设置中正一职,参酌乡里的评判,给管辖区内的人物确定一品到九品的等级,上报政府,政府根据此上报的品级任命官员。提出此建议的是魏王的尚书陈群。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魏的九品官人法,本来属于纯粹的官僚性质,目的在于摆脱门阀而根据个人德才,拔擢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职位上。而然

13、,汉代以来一贯拥有社会势力的贵族主义转瞬之间就将此制度改变为贵族性质的制度,或者说九品官人法从实施当初开始就不能不颇具贵族式的运作方式。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华表是魏功臣华歆之子,他二十岁就官拜第五品德散骑黄门侍郎,他似乎是个老好人,同时也很无能。他被评为上品,不能不说是看在其父魏朝司徒华歆的面子上。因为司徒是中正的总头目。所以,完全可以想象中正要对其阿谀奉承。或许这就是前述九品官人法吸纳任子制度的先例。权势子弟享受特殊待遇是贵族主义的开始,这样的事例积累多了便形成贵族制。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德才门第(世家大族),【重点问题】,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

14、实行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2)方式:,(3)依据:,地方中正官评定等级向上推举,(4)评价:,积极:,局限:,起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门阀士族掌握了官员的选拔权,成为保证士族统治特权的制度,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集权,同时也导致世家大族的没落。,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家世成为唯一标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门阀士族,1.概念: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

15、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后汉、曹魏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2.发展:,寒门(庶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二、士族门阀控制下的魏晋南北朝,(一)士族门阀和九品中正制1、发展概况(1)起源:汉代察举制下的大户、大族,通过染指于地方人才举荐开始获得政治上的优势。士族门阀开始出现。(2)发展:东汉末三国时期,战乱导致两汉文治精神寄托的察举制倒退为秦汉之际的军功得官,曹魏尚书

16、陈群“九品官人”加以挽救。州设置大中正,郡设置小中正,属于中央兼职。中正本处人担任,中正逐级汇报人才于中央!但选拔官员权力仍操控于地方手中,九品中正制形成。士族门阀形成。(3)壮大:魏晋士族门阀势力借助九品中正制大涨,权力和地位实现了世袭。且通过婚姻制度保守特权。(4)鼎盛:东晋时期,南北方士族左右政局。中央和地方实权均被士族门阀控制,皇权弱化!南北朝后期衰落。,二、士族门阀控制下的魏晋南北朝,(一)士族门阀和九品中正制2、南北门第比较和不同命运士族门第同时亦在北方留存,但北方的士族其境遇与南方不同。(1)南渡者皆胜流名族,在当时早有较高之地位,其留滞北方不能 南避者,门望皆较次。故思想上南渡

17、者皆能言清玄,而留北者,皆较笃实。(时称“鄙俗”)(2)南渡衣冠,藉拥戴王室之名义,进入南方,视南疆如殖民地。北方士族则处胡族压逼之下,不得不厚结民众,藉以增强自己之地位,而博得异族统治者之重视。故南士借上以凌下,北族则附下以抗上。情势既异,其对各方态度亦全不同。(3)南方士族处于顺境,心理上无所忌惮,其家族组织之演进,趋 于分裂而为小家庭制。,二、士族门阀控制下的魏晋南北朝,(一)士族门阀和九品中正制2、南北门第比较和不同命运(4)南方士族早有地位。故不顾再经心世务,乃相尚为庄老玄虚。北方士族处异族统治之下,既不能澄清驱攘,只有隐忍合作,勉立功业以图存全,故相尚为经术政务。故南方士族不期而与

18、王室立于对抗之地位,其对国事政务之心理,多半为消极的。北方士族乃转与异族统治者立于协调之地位,其对国事政务之心理,大体上为积极的。因此南方东晋以至南朝,历代王室对士族不断加以轻蔑与裁抑,而南方士族终于消沉。北方自五胡迄元魏、齐、周,历代王室对士族逐步 加以重视与援用,而北方士族终于握到北方政治之中心势力,而开隋、唐之复盛。,1(天一大联考)汉、魏时,州郡长官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北周、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归吏部选授,隋更确立制度,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这说明A官员素质日渐提升 B行政效率日益提高C官僚机构渐趋膨胀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2(2019湖南郴州一模6)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

19、将品评与选官权力收归中央,由朝廷委任中正官对地方人才根据德才、门第评定品级推荐朝廷使用。中正官一般由皇帝信任的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员担任,但是后来中正官评级时往往背离“不计门第”的原则,偏袒士族,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录用,以此网罗人才,并彰显公平与公正。唐太宗曾以“天下英雄尽人吾彀中”而自夸。材料表明()A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B地方官员选人失察,徇私枉法C选贤与能是人们对正义与公平的愿望与追求D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选人更科学更公平更客观,解析】材料“由朝廷委任中正官对地方人才根据德才、门第评定品级推荐朝廷使用”“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录用,以此网罗

20、人才”,表明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故选A项;材料科举制没有反映出地方官员选人的腐败,排除B项;材料只有科举制“彰显公平与公正”,排除C项;材料体现“公平与公正”,没有体现选人中的“更科学”,排除D项。,A,3(2019广西百校高三联考25)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解析】据材料“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

21、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上层土族,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世家大族等地方豪强掌控朝政对国家政治构成影响,而形成门阀政治的代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仅是东晋门阀政治,不能推出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故B项错误;依所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才开始以考试为标准,而非魏晋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门阀左右国家政治,而不是重视家族经济基础,故D项错误。,A,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旧史称“五胡”。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锐减,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彼此攻战,北方经济、文化遭到了

22、严重破坏。但彼此攻战中,各贵族势力削弱,原有民族布局被打破,各民族差异逐渐缩小,向着民族融合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到游牧民族武力威胁;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485年)背景: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到游牧民族武力威胁;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内容:俸禄制;三长制。 均田制;租调制。 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例题:北魏后期,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

23、不是正统所在,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这种认识反映了A北方经济重心地位仍然较稳固 B儒家文化自南向北的传播趋势C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D南方三教合一的趋势日趋明显,C,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社会经济特点 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特点明显: 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江南农业的开发状况: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影响: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24、江南农业的开发原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这一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发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上还是在恢复和发展。(翻车、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以丝织为主的纺织业得以发展;冶炼技术进步(百炼钢技术;灌钢法);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出白瓷;造纸技术进步明显。商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少城市都遭到破坏,商业一度

25、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南北朝时期,交通便利地方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设“草市尉”管理。 社会生活的变化 由于民族交往频繁,人们的衣食住行、习俗风尚也相互影响,反映出民族交融的色彩。(馒头、饮茶之风、胡食),(二)魏晋南北朝经济,4.江南经济的发展: 【原因】北方由于战乱,人口的大量南迁,充实劳动力,带来先进技术; 民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发展; 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 【表现】工商业发展,出现建康(南京)百万人口大城市。,春秋时,江南初步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

26、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重心完全南移。时谚称“苏湖熟,天下足”。,南移过程,特征:新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出现、经济重心开始南移,1.曹魏屯田制2.西晋占田制、户调制3.北魏均田制、租庸调制4.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屯田制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 50 人为 1 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 6 民 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

27、兵屯田,60 人为1 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1.曹魏的屯田制,又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賨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不事。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 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

28、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四品三十五顷,第五品三十顷,第六品二十五顷,第七品二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 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而又得廕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品第六已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及举辇、迹禽、前驱、由基、强弩、司马、羽林郎、殿中冗从武贲、殿中武贲、持椎斧武骑武贲、持鈒冗从武贲、命中武贲武骑一人。 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 晋书食货志,2.西晋推行占田制、户调制,北魏均田制1、男子每人授露田40亩,女子20

29、亩。-般按休耕周期加一或两倍,也称倍田。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可以额外获得土地,奴婢同普通农民一样受田,人数不限,土地归主人;丁牛(4岁以上)每头受露田30亩,一户限4头。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2、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可作为世业田,终身不还,可以世袭,但限制买卖。在不宜种桑的地区,男子每人另授麻田10亩,女子5亩,奴婢同样受田,按露田法还受。3、若全家都是老小残疾的,11岁以上及残废者各受丁男一半之田,年过70的不还所受,寡妇守志,虽免课亦授妇田。4、各级地方官吏按照官职高低授给不同数额的公田(职分田)。租调制:受田农民承担定

30、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男子给桑田二十亩,非桑之土,男子给麻田十亩,妇人五亩。除了“桑田皆为世业,终身不还”外,其余“老免及身死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要推行均田制,无论是土地的配给还授,还是使流亡人口和隐附人口重新著籍,都必须进行严密的户口检查,因此根据李冲的建议孝文帝在太和十年建立了党、里、邻三长制,“取乡人强谨者”为长。三长制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三五十家相合的大户分成一户一户为基础的小户,并给各户配给国家掌握的土地即

31、口分田,使之承担租调力役。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3.北魏唐前期的均田制、租庸调制,隋唐均田制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规定,官人永业田与其品级相适应,自诸王以下至都督,多至百顷,少至四十亩。以此同时,内外官按其品级高低授给职分田(职田),多至五顷,少至一顷。内外官署还授给公廨田,以供公用。唐已明确规定,妇女一般情况下不授田,奴婢及丁牛不再受田。因授田面积不足,在需要依耕的狭乡地区也不再加倍授田。唐朝租庸调制规定: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至唐中叶,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已无地授田。同时,唐政府对原来授田的农民横征暴敛,农民不堪忍受

32、,或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而投靠贵族官僚地主为佃客。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两税法颁布,均田制瓦解。,均田制度得以推行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国家掌握了可供授受的土地,由于土地兼并的盛行,国家掌握的 土地日益缩小,授受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只是文簿上玩得游戏而已。 唐建中元年(780年)颁布以资产为宗的两税制,标志租庸调制彻底崩溃。实行两税法以后,只要求广占田亩之家按资产缴纳两税,兼并完全合法化。 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按户等征收钱币,按所占田亩征收谷物。一年分夏秋征收。 唐代复议制度变化的主要内容是由按丁征发课役的租庸调制转变为按户资与按田

33、亩征发的两税制。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中期均田制遭到破坏,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庄园经济(早期荫附制,中唐后是租佃制)庄园经济:形成于西汉末期,至东汉时期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重要经济形式,魏晋形成高潮,田庄的主体是:豪族、勋臣、贵戚,特点是“闭门成市”和拥有私人武装。私人

34、武装是造成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混乱动荡和格局的重要因素。中唐后演变为租佃制模式下的庄园经济。庄园经济是士族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士族占据社会大量田产,利用自身特权逃避赋税徭役,庄园里的农民忍受着超经济剥削,从事集体劳作,依附于士族地主。,5.魏晋南北朝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成因:,【重点问题】,(2)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原因:士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佛教盛行。,(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原因:社会动荡,城市经济遭到破坏。,(4)各族经济交流加强。原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1)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民族

35、融合加速经济发展;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3、南方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吴越楚等国对南方经济进行了初次开发,汉代经济进一步开发,但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你能根据时代特征分析其原因吗?,参考知识点: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自然环境优越;社会稳定,统治者重视并恢复经济;庄园经济的盛行备注: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大多在战乱的北方实施,南方士族门阀控制下的庄园经济盛行。,中国的经济重心,由古代到唐宋,有由北方迁移至南方的趋势。在古代,北方水利发达,农田肥沃,光是关中一地,其财富已居全国的十分之六。至于当时的南方,资源蕴藏虽富,但因并未开发,和

36、北方经济发达的情形比较起来,自不免相形见绌。这种南贫北富的情形,自汉末至隋代渐渐发生转变。及唐宋时代,南北经济发展的情形遂和古代完全相反,在经济地理上无异发生一场革命。这时北方水利失收,土地的生产力一天比一天低落下去,处处都表现着贫穷的状态。反之,南方各地,尤其是江淮一带,由于各种资源的大量开发,却变为全国财赋之区。其中光是浙江的机杵耕稼,已经是“衣食半天下”。若就整个江淮区域来说,它简直是全国的谷仓,和衣料的取给地;此外其他各种物产,也都非常富饶。这样一来,当日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不复像古代那样的在北方,而移至南方。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自隋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虽

37、然已经南移,军事政治的重心,由于地理与国防的关系,却仍旧留在北方。 第二次大一统帝国出现的同一时间,便发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把这已经南移的经济重心和尚留在北方的军事政治重心连系起来,以便这个伟大的政治机构能够运用灵活,尽最发挥它的作用。 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交通线,是那沟通南北的运河。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沟通的渠道大运河,1(2016海南单科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 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D,2(2018新疆二

38、模26)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方经济重于南方,故A项错误;南北对峙客观上推动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三国时期北方长期动乱,故C项错误;南方形成与北方对峙的政权,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故D项正确。,D,3(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4)山越分布于闽浙等地的山区,处

39、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孙吴政权建立后,山越不纳赋税,并不时出山掳掠。孙权派兵征讨,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对此评价正确的是()A将中华文明扩展到江南地区 B抵御落后民族维护中原文明C迟滞了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解析】“孙吴政权建立后”本是南方政权,故A项错误;“孙权派兵征讨,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不属于中原文明,故B项错误;“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是有利于南方民族融合的,故C项错误;“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孙吴政权建立后,山越不纳赋税,并不时出山掳掠。孙权派兵征讨,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对开发江南地区有积极的意义,故D项正确。,D,C,4北魏中后期,

40、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A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 B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5(2019云南昆明一中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26)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府加强对民间手工业的控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材

41、料中未涉及官营手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私营手工业管理,并未体现出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对手工业者的户籍进行严格管理,不涉及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故D项错误。,A,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科学技术,都取得了新的成果。(祖冲之圆周率;贾思勰齐民要术;郦道元水经注)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东汉时在民间兴起的道教,这一时期发生了变化。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传播。(法显西行取经,写有佛国记,成为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重要史料),儒学正

42、统地位受到挑战。,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佛教兴盛造成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沉重。范缜神灭论反佛,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曾先后两次灭佛。承上启下的文学(建安文学: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 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写出了不少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的诗赋,史称建安文学; 东晋诗人陶渊明写下许多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的田园诗;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开始兴盛;,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承上启下的文学 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大为盛行。南方民歌缠绵婉

43、转,多描写爱情;北方民歌慷慨激昂,既有恋歌,又有牧歌、战歌,最有名的是敕勒歌木兰辞。大放光彩的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领域的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在秦汉的基础上都有突出成就,为隋唐艺术的高度繁荣打下了基础。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曹魏的钟繇,开始把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造诣极高。,四、文化方面(繁荣),特征:玄学兴起,书法、绘画等艺术繁荣,1.玄学(新道学),道家老庄与佛家般若均为汉晋间谈玄者之依据。其中心问题在辨本末有无之理。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贵无派:何晏、王弼(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以万有为末,以虚无为本)、阮籍、嵇康(越名教任自然:超越儒家的各种伦理纲

44、常束缚,任人之自然本性自由伸展。(竹林七贤:继承建安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不能直抒胸臆,只能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崇有派:裴頠wei 、郭象,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放光彩的艺术 这一时期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吴国曹不兴,佛像画的始祖;东晋顾恺之的人物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魏晋以后,因佛教广泛传播,在一些地方修造了石窟寺。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云冈佛像受西域造像艺术影响,保存较多古印度佛教艺术风格;龙门石窟,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8.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

45、大,如南北民歌风格迥然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崇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重点问题】,【重点探究

46、】草原民族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从东汉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北齐娄睿墓等乃至“平城”等北朝的都城建筑,以及北朝留下的在瓷业、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解说:草原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有: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气魄;推动经济发展与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贡献;为后世繁盛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