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史.ppt

上传人:思*** 文档编号:791642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6.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一轮复习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2020届一轮复习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一轮复习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一轮复习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史.ppt(8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名人印象,陈寅恪: “唐代之武功为中国历史上之空前盛业。” 黄仁宇:“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 马克斯韦伯:“作为中国版图和文化的真正奠基人,唐王朝彪炳千古。” 柏杨:“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巨,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一半时间在黄金时代之内。”,高考考点分析,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历经320多年。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加强,开创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兴旺,封建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加强,经济文

2、化交流密切,疆域拓展,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对外关系上,唐与新罗、日本、印度半岛各国和西亚的波斯、大食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文化上,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学艺术五彩缤纷,博大精深的隋唐文化全面辉煌,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2013江苏历史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

3、行诏令的定制,A,【习题演练】,(2014江苏)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A,(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D),(2014全国新课标卷)唐

4、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014山东)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C,C,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

5、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图15(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15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出现的规律和对盛世的认识(1)规律:从背景上看

6、,都是在封建国家统一的前提下,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初期出现的;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前代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从内容上看: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鼓励农耕、整顿吏治、完善制度、善于纳谏、任用贤臣等。从结果上看,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强盛的局面。,(2)认识: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认识到农民战争的伟大力量,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重要原因是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纳谏、任用贤臣以及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直接原因是广大劳

7、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他时期而言,生活状况的确有些改善,剥削也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过着祥和、安定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阶级地位丝毫没有改变,盛世之下,并不排除局部地区或某一时期阶级矛盾的激化,甚至发生人民反抗斗争的现象。,知识梳理,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时期隋唐(581907年),二、隋唐政治经济和文化(581907),(一)隋唐时期政治:,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创立和发展,沿革:A、魏晋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B、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C、

8、唐太宗时期完善。,“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钱穆国史新论,作用A、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B、三省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皇 帝,中书省,门下省,政事堂,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封勋考,户度金仓,礼祠主膳,兵职驾库,刑都比门,工屯虞水,拓展归纳,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

9、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节制君权,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探究: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都实行分权;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都有积极作用。,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不同。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比较,加

10、强皇权,防止专制维护民主,决策、审议、执行,立法、行政、司法,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封建君主专制,资主义民主制度,权力的分散和互相制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运行的一条政治规律。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运用中,均与当时的国情密切相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权力的分散和互相制衡方面屡次创新,以唐宋为例,叙述政府权力结构是如何解决制衡问题的?反映的实质是什么,唐: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管决策、审议、执行;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实质:加强皇权,宋: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权。,(2)美国是怎

11、样调整美国的权力和利益基层之间的分权制衡关系的?试分析形成这种均衡关系的原因。,调整:采用三权分立的原则;通过两党制来调整不同利益阶层的均衡关系。,美国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防止专制出现,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3)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分权制衡的政治智慧上有所创新的。,中国共产党: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当家作主;推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实行民主参政和民主监督;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地方分权,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中国资产阶级:实行责任内阁制,防止专政。,54(2019广西名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6)下表列举的是古代诗歌中关于

12、武则天的评价。据此能够得出的合理结论是关于武则天的(),A有虚怀纳谏的胸襟 B治国才能值得肯定C当政推动社会繁荣 D当政有违儒家伦理,【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武则天的治国才能而非虚怀纳谏,故A项错误;由材料“居中履正,禀和体微”、“临轩御乾坤”、“反胜冠冕任英贤”可知对武则天治国才能的肯定,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武则天的个人才能而非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故C项错误;D选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B,26下面是某部历史著作的日录(局部),由目录可以推知,唐朝A三省六部制在末期名存实亡 B枢密使机制贯穿丁统治始终C宰相仍然是中枢体制的中心 D皇权专制受到中枢体制制约,

13、C,二、隋唐政治经济和文化(581907),(一)隋唐时期政治:,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2)选官制度:科举制创立和发展,背景 A、经济: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B、阶级关系: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 C、政治: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需要新的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目的:巩固统治,吸收庶族地主参政,限制士族地主在政治上的特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破士族对选官用人的垄断。, 创立与完善:,隋文帝,创立,废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

14、科目,以明经、进士为主,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 本质:,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从根本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8分),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

15、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6分),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16、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6分),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7、,科举制的统合功能: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整体: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

18、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破除结党营私及徇私舞弊;抑制门阀士族;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评价科举制,科举制的消极影响:巩固儒学独尊,不得于思想解放;八股取士造成思想僵化;重人文轻自然,阻碍科技进步;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依据,不利于全面评价与选拔人才;,从1570年至1870年,英国出版的介绍中国科举制的书籍就达70多种。英国于1793年、1816年及以后,多次派外交使节到北京实地考察中国的科举制度。英、美等国效仿中国科举制,建立了独立于政党政治之外的

19、政府官员的“考选制”,率先进行官员任免改革。“考选制”的建立,意味着西方政治体制中文官政治的产生。 西方政治精英中出现了一批不同于传统政客的,经考试进入权力体系的职业技术官员,即现代西方政体中的所谓“文官”(亦叫“公务员”)。 “文官考选制”的实质是将“业务标准”引入政治录用,以利于统治效率的提高。西方文官制度中公务员的考核录用,在形式上也与当年中国的科举制有相似之处。现在西方国家对公务员的考选中的公开竞考,多级考试、逐步淘汰等原则和方式都直接继承了中国的科举制。 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借鉴了中国“科举制”。西方学术界公认: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

20、科举制度是“世界上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其实,他们所盛赞的也是我们现在所继承的科举制度的精髓即“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孙中山对科举制的借鉴:“五权宪法”中的“考试权”,西方对科举制的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世界影响:科举制度对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对欧洲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也起了积极作用,英国在工业革命后,借鉴中国考试办法,推陈出新,创设了文官制度,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A、起到了抑制门阀士族的作用,B、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21、,E、推动了隋唐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形成有重要影响。,公平公正,消极影响:,A、束缚思想,B、不求实际,阻碍科学进步,C、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其弊端的出现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产物,并非考试制度本身。,拓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官位世袭,先秦,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以官举士,西汉形成、魏晋发展为九品中正制,此制度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层,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考试选拔,隋创立、唐完善。以后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明

22、朝发展为八股取士。,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血缘,德行,门第,观点:科举制度废除有利于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断层。 科举制度废除有利于社会现代化:首先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废除科举推动了洋务运动后兴办近代学堂的高潮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初步完善。其次有利于思想的近代化,废除科举有利于新兴知识分子群体接受自由民权思想,日益获得独立的人格和开放的思想。辛亥革命的兴起有赖于这一点。 但是不可避免地,科举制度的废除也给中国社会与文化造成了断层,正如黄仁宇所言:“

23、科举制度的废除,从此上下两层社会被打成两截,无法得到有效的沟通”。因为农村文化生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科举制度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同时,也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现在专说唐代,似乎其中央行政比汉进步,而地方行政则不如汉。中央的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这是一大缺点。 而由军队首领来充地方行政首长,则更是大毛病。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钱穆中

24、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在这时所说的“制度”是指的是何种制度?它的发展演变如何?,问题与探讨,(1)唐玄宗设节度使和藩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2、唐中后期中央集权削弱,形成藩镇割据,(一)隋唐时期政治:,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拓展:安史之乱,1原因,军事举措失当:,政治腐败:,A外重内轻。,B军备废弛。,2经过,时间:755763年,3影响,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洛阳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县成了废墟。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参加平叛的唐军将领拥兵自重,叛军降将也各霸一方,不服朝廷管辖。边防空虚。唐朝调边防军主力到内地平叛,留下老弱残兵。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唐朝边疆地区不时告急。 北方人口的

25、南移,他们对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起了一定作用。,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2)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唐代藩镇独揽地方大权,势力不断膨胀,,安史之乱削弱中央实力,边镇扩展到内地,【出现的原因】,【藩镇割据的特点】拥兵自重,对抗中央,割据一方;自置官吏、节度使职位父死子继;不向朝廷交纳贡赋。,【影响】进一步削弱唐的统治至最终灭亡;发展成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3、兵役制度:府兵制的崩溃,募兵制的推行,均田制的破坏(根本原因),兵士逃亡较多;,府兵地位下降,武则天时衰落,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1)原因,(2)过程,(3)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府兵制和募兵制的比较,减轻

26、了农民的的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国家建立了强有力的军队。,兵将之间有隶属关系,容易形成军阀,是以后藩镇割据的主要原因。,(4)募兵制的影响,积极:,消极:,2. (2018江苏卷)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

27、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8. (2018全国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

28、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拥兵自重不上供的只占少数(约1/5),大部分都是由朝廷任命、上供或者少供,由朝廷驻重兵(区别于“拥重兵”),功能主要是“防骄藩”(防范骄纵的藩镇)。结合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延续“百余年”的信息可以判断出,D选项正确。A、B根据材料都无法得出。C选项片面解读了材料,这一时期的“藩镇”设置吸取了“安史之乱”的教训,对其权力进行了限制,但“藩镇”对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依旧存在,只是比之前有所降低而已。,1.农业:水利工程:隋朝开通大运河;筒车:水力灌溉;生产技术:曲辕犁出现,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9、犁耕技术的成熟;筒车、曲辕犁土地制度: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赋税制度:前期是租庸调制,中期以后实行两税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隋唐经济史,(二)隋唐时期经济,拓展:两税法的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均田制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始于北魏,隋唐沿用,止于唐朝中期,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过国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从而促使生产的发展。(前提: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税制度 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开始纳绢或布役(50岁)“庸”。 唐朝在隋

30、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租:田租,即土地税,缴纳谷物;调为户税,即人头税,缴纳绢和布;庸是服役期间纳绢或布代役,不再限制年龄,也是人头税。“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国家赋税收入。,租庸调制租税形式由劳役地租发展实物地租,背景: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实行:780年,宰相杨炎。内容:交两税:户税按资产缴纳人头税;地税按田亩多少征收土地税。 交两次税:一年按夏、秋季收税。,征税标准开始由人丁为主向土地为主的转变,征税时间开始由不固定到相对固定,意义: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31、,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财政收入,按各户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春秋前594年初税亩(征收土地税的开始),两汉:编户制度(完整的赋役制度正式形成,北宋王安石变法,隋唐租庸调制,780年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方田均税法(按亩纳税)募役法(纳钱代役),清朝地丁银(废除人头税、征收银两),北魏租调制,实物地租,明朝一条鞭法(所有税合并,折成银两收税),货币地租,1.征税标准:由人头税为主到以土地税为主转变,直至废除人头税;(两税法开始,摊丁入亩完成)2.地租形式:由劳役地租

32、(编户制度)到实物地租(租庸调制)再到货币地租(一条鞭法)的演变3.赋税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4.商品税逐渐加重,以唐中期征收茶税为标志。5.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准,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征税标准由税人到税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步松驰,货币地租、商品税加重,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隋唐赋税制度练习,59(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5)表2为唐代天宝乾元年间课役户口数的情况。 表2,表2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政局动荡影响赋役征收 B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C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D社会贫富差距日趋加大,【考点】汉

33、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解析】根据表格,公元755年以后,国家控制的课役户口数在迅速下降,结合所学,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可见政局的动荡,影响了赋税的征收,故A项正确,故B.C.D项错误。【答案】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八记载:“炎因奏对,恳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

34、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材料二 万历九年(1581 年),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山东布政使司所属州县卫所各项丁银,均摊入地粮内征收。 明经世文编卷一八0(1)根据材料一,概括杨炎“两税法”的主要内容。(9分,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我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变化趋势。(6分),(1)内容:依照中央财政支出征收

35、;依户籍和财富多寡缴纳赋税;无固定住处的商人依照其资产征课三十分之一的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全部取消,但丁额不废;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均平征收。 (任意答对其中3点给9分) (2)趋势: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2分)征税时间不定时到定时;(2分)由实物、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1分)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多到少。(1分),探究: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作用和历史作用有哪些?,1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2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 3文化交融,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 4方便南粮北运,经济中心南移

36、唐中期后安史之乱,黄河流域再次遭受大 破坏,北方人口涌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农工商及都会加 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补充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2、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3、南方环境相对安定,统治者重农政策引导4、南北民众的辛勤劳动,民族融合,共同开发5、政治重心东、南移;气候变迁(寒冷期)的影响,影响:1、促进南方经济发展,江南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改变经济结构和人口布局2、促进文化教育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和政治、军事重心分离,促使南北交通运输发展;利于民族融合3、南方过度开发,出现生态恶化,2、

37、生产力提高唐朝:江东地区出现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传统步犁的定型;出现灌溉工具筒车3、土地制度变革唐中期,均田制瓦解原因:承平日久,人口增加,政府无田可授;均田制下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激化;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影响:加剧土地兼并,促使土地私有制走向成熟;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税制由人丁为主向土地、财产为主转变,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手工业中心及商业中心沿运河沿岸分布,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交通、南移、对外贸易点、政局稳定等,2.手工业:(1)制瓷业: 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出现了唐三彩(陶制品),越窑青瓷(秘色瓷)、邢窑白瓷等,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中国瓷器技术成熟,开始大

38、量外销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2)纺织业:唐中期后,官营纺织精相当大规模;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唐朝丝织技术高超,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3.商业: (1)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商业繁荣; (2)市场发展:唐长安城设有东、西二市,官府对商业进行控制,城市中市坊分开; “草市”“夜市”繁荣; (3)商业服务机构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柜坊银行的雏形) (4)对外贸易: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使。,唐都长安,唐代及之前的城市有何特点?,1.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但经济

39、功能不断增强2.城市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3.工商业活动被限制在固定的范围“市”之内,在时间上也受到限制4.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直接控制,隋唐华夏文明的成熟,三、典例分析,重点突破,(2017全国卷2)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C,【解析】提炼材料信息:由北朝时北方人嘲讽南方喝茶习俗到唐中期喝茶在北方城市流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北朝至唐朝,南方经济有

40、较大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文化影响力上升。,(2017全国卷III,26)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A,【考题例证】,46(2019广东百校11月联考26)唐初,“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唐代中后期,士人经商已成为一股潮流。地方上的军政大吏,如节度使、观察使等也多经商。唐宪宗元和八年,允许赐给王公、百官等人的庄宅、店铺等进行典卖。唐代中后期这一现象反映出()A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B商业地位有所提高C官商勾结吏治腐败 D社会奢靡现象严重,从下面表格信息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开元年间南方

41、经济发展迅速 B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 C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D安史之乱未对农业造成破坏,B,B考查唐期的农业经济。从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开元天宝年间,老百姓的粮食多少年都吃不完;从第二则材料可以看出,天宝五年粮食价格非常便宜,说明粮食供应比较充足;从第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开元全盛之时,公私仓库都非常充实。因此从三则材料都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开元至天宝年间农业的繁荣,故选B项。A项从材料则看不出来,故排除;C项从三则材料信息都难以得出,故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难以得出。,26 (2018广东深圳一模25) 表1,表1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

42、首要地位 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唐代长江流域的治水次数多于黄河流域,说明长江治理超过黄河,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各地治水次数,不能看出治水成效,故B项错误;根据治水次数可知,唐代黄河治理次数增加的仍然较多,并且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唐代治水次数明显增加,这说明唐代江南地区农业迅速发展,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提高,故D项正确。【答案】D,7(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三次质量测评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汉高

43、祖刘邦汲取强秦灭亡的教训,在汉初采取了 “十五税一”的政策,至汉文帝时, 又有“田租减半”之诏。隋代开皇二年颁布租调新令“丁男一床,租粟三石单丁及仆隶各半之。未受地者皆不课。”次年正月又规定,“减调绢一匹为二丈。”唐代前期的租庸调法,税额较轻、尤其是采取“输庸代役”的办法,让农民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摘编自石妍妍等中国古代农业赋税减免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汉至唐农业政策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10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可以看到汉初、隋初、唐初都减免农业赋税,并在以后一段时间内推行。第二小问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注意答题角度,新建立王朝吸取前朝经验

44、教训,经济上是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政治上是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思想上是民本思想的影响。 【答案】(1)特点:在新的朝代建立之初,将减免农业赋役作为长期政策。(2分)原因:吸取前朝教训,新的朝代建立之初急需恢复经济,民本思想的影响,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等。(8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1. 思想:三教并行,佛道挑战儒学正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2. 科技: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造纸术由阿拉伯人外传;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主持修订的药物巨典。 3.书法绘画: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行书,草书(怀素,张旭); 绘画理论成熟。题材多样(山水、

45、人、 宗教),名家辈出。(展子虔(隋)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4.医学: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5.戏曲:唐代宫廷中设有“梨园”,三 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领域全面繁荣,世界领先,1)、唐诗繁荣的历史条件:,政治: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社会前提条件;经济:经济的繁荣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文化: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其他因素: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2)、代表人物、流派风格、作品及其时代特征:,5、唐代的文学:,(1)唐诗:,陈子昂,王勃,王昌龄 高适 岑参,孟浩然

46、 王维,李白,杜甫,(边塞诗人),(山水诗人),(诗仙),(诗圣),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小李杜),杰出代表,唐代传奇:,(1)社会背景:唐代城市发展,城市文化繁荣宣传佛教思想,出现了变文,(3)代表作: 柳毅传、南柯太守传、莺莺传,(2)传奇特点:故事虚构以言情为特色(生动的故事情节),(4)意义: 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现平民化的发展趋势。,三教并行是基本格局,相对于汉、宋明而言,唐代儒学地位要低得多。唐朝自高祖李渊开始,令儒官、憎侣和道士聚集一起“三教讲论”,之后渐成风气,大部分唐朝皇帝经常召集三教在一起讲论。官员们也有许多人极力调和三教,主张“三教并列”、“三教同归”。可见唐代,三教并行是基本格局,儒学没有形成独尊局面,人们在思想信仰上拥有较大的自由空间,甚至朝野上下还弥漫着一股轻儒的社会风气。另外从哲学理论和实际社会影响力来看,佛教当仁不让应该位居第一,而道教又被唐奉为国教,儒学也就难免处于窘迫和尴尬的境地了。邢新宝唐代儒学地位究竟如何?,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10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