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894492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人文地理学:研究地理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地表人类活动或与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和变化。2、人文地理的学科特性:(P4-P6)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3、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P6-P10)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名词(一) 近代人文地理学发展德国:拉采尔: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杜能:农业区位论 区位理论学派 克里泰勒斯:城市区位论中心地学说 缪什:市场区位理论法国:维达尔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环境决定论白吕纳:“人地相关论”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世界

2、岛”亚欧大陆和非洲罗士培:主张适应论美国:森普尔、亨廷顿、巴罗斯(人类生态学)索尔:文化景观学派哈特向:区域学派俄国: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内部分为:地理学派,经济学派4、 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P14)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公元前500年5、 近代中古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P15)近代地理学前驱: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瑷珲(黑河)滕冲这一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李旭旦6、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P15-P18)1980以后人文地理学才得以恢复,得到长足的发展7、文化区:(P24)某种文化持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空间上的分布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

3、化现象,在串间分布上具有集巾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通过政治、社会、经济、宗教功能作用而组织起来的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策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8、文化扩散:(P26-P28)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以种类型:接触扩散(亦可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移动扩散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

4、联系(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9、文化生态(P2932)10、文化整合(理解)(P32-P33)11、文化景观(理解)(P33-P35)12、人地关系论:(P36-41)环境决定论:拉采尔(德国)、森普尔(美国)可能论(或然论):白兰士(法国)、白吕纳(法国)适应论:罗克斯比(英国)生态论:巴罗斯(美国)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理论:13、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P41-P42)原则:“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和“中庙之道”14、 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42-P3)15、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理解)(P50-54)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

5、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16、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了解)(P73-74)纵观世界人口的发展历程,总的趋势是不断增长17、 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P79-82)人口转变理论: 1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人口革命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三个序列”,即人口过程的三个阶段。并用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个人口增长要素来描述。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特征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两者较原始阶段为低)和低自然增长率;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升始

6、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转入低。兰迫的“三个序列”理论奠定了人口转变根式研究的基础。1944年,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了兰迪理论,第一次提出“人口转变”概念,他将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高低高”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英国学者布莱克(cPB1acLer)提出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最具有代表性布莱克将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高位静止阶段,即HS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早期扩张阶段,即EE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远渐加速i后期扩张阶段,即LE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员快尔后减速;低位静止阶段,即

7、LS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减退阶段,即D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18、 人口金字塔判断属于那种类型、用于分析我国人口转变类型、阶段,分析人口变化的原因19、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P81) 负增长阶段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反常期,三年自然灾害及经济低谷的到来使中国人口的死亡率急剧升高,而出生率则以前所未有的极为反常的幅度下降,使1960年人口总数绝对减少;20、人口容量:(P83-84)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

8、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废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前者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即按人口子均的最高产量和最高收人)的人口,也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后者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即指除去考虑每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因而,实力远度人口在数量上要高于经济适度入口。21、人类大陆图(P86)20、 人口迁移: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居住地的空间行为(P89)22、人口迁移的历史回顾(P89)23、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P90)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七条迁移法则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

9、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的结果,相对而言,人的自然增长不大重要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育阶段性,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迁移倾向。即“工商业巾心(城市)吸引用围乡镇的居民迁入,因此而留下的空缺则由更远处乡村居民所填补,如此反复逐步影响到遥远的村落”。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何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

10、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穆出是很少见的o (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24、9大世界地理人种(P94-96)()亚洲地理人种(蒙古地理人种)蒙古地域人种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和爱斯基摩地域人种(二)欧洲地理人种(高加索地理人种)东北欧地域人种、西北欧地域人种、阿尔卑斯地域人种和地中海地域人种(三) 非洲地理人种(尼格罗地理人种)森林尼格罗地域人种、伸格米地域人种、班因地域人种、布须曼和霍电督地域人种、东非地域人种、冰丹地域人种和南非有色地域人种(四)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北美洲印第安地域人种、中美洲印第安地域人种、南美洲印第安地域人种和福吉安地域人种(即火

11、地岛地域人种),(五) 印度地理人种印度地域人种和达罗毗荼地(六) 澳人利亚地理人种澳大利亚地域人种和卡奔塔地域人种,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六) 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七) 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八) 波利尼西亚人种25、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P98)26、民族的特征:(P66)1、共同语言(区分民族的主要标志)2、共同的地域 3、共同的经济生活4、共同心理素质27、民族的迁移与集聚(了解)(P101-105)28、 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区(P104)美国,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而且

12、面积较大的称之为民族省,较小的称为民族岛。在美国的城市中,也表现出这种多民族居住区的镶嵌现象。在美国的城市中民族的聚居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民族邻里。这是指民族聚居所形成的街区。另一类是指一民族受某种压力和歧视而居住在市区内某地区的民族聚居区,一般称为隔坨。这包含着贬义,是指受歧视民族在城市中的聚居区特别是有色人种的聚居区。29、 民俗: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P108)即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循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30、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

13、神文化31、 聚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P191)32、 乡村(P193-P196) (一)一般类型的乡村1密集型农村聚落。密集型农村聚落大多出现在人口密集的早作农业地区。2 分散型农村聚落。在农业历史悠久与人口密集的国家,这类村落多分布在两种条件的地区。一种是地形条件不好的地方,另一种是分布于特殊的生产地区。3 半聚集型农村聚落。介子上述两种类型中间的即为半聚集型农村聚落。34、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P203)35、 城市化进程(了解)(P204-P207

14、)36、 当代城市化的特征(重点)(P210-211)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发展区域差异明显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37、 中国当代的城市化(P211-212)有机会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积极的核心地区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出现国际化和社会化的新动向38、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P220-221)同心圆模型1929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扇形模型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于1939年提出多核模型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曼于1945年提出的。首位比首位度40、 城市景观与感知(P22

15、3-225)城市景观:建筑高度,著名的建筑物,城市格局,城市与环境的协调所形成的风格城市感知:路,界,节点,区,路标41、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P227-260)42、 汉语的发展(P232-P235)七大方言:北方方言: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湖北(东南角除外)、四川、云南、贵州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南的西南角,又分为北方、西北、西南、江淮四个次方言区吴方言:长江三角洲及浙江的大部分。北面以长江南岸的丹阳和北岸的靖江为界,南面以温州、金华、衙州三区为界。苏州话可以说是吴方言的代表!上海话在吴语中的地位在逐步上升。湘方言:湖南大部分地区及广西的东北部。赣方言:分布

16、在江西的北部与中部,湖北的东南部与湖南的东部与江西相邻处,湘鄂赣方言客家方言: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广东、海南、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台湾还有分散的“岛状”分布粤方言:分布于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的东南部。而广东省的东部、北部山区则不属于粤方言。闽方言:闽方言的分布范围除福建本省以外,在广东的潮汕地区与台湾省的绝大部分地区亦都闽方言区。43、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P236-P244)语系、语族、语支、语种、语言、方言、土语 (一)印欧语系 1、日耳曼语族(英语、西日耳曼语、北日耳曼语) 2、罗曼语族(拉丁语族)(法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 3、斯拉夫语族(东

17、斯拉夫语、西斯拉夫语、南斯拉夫语) 4、印度-伊朗语族(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波斯语、普什图语、库尔德语)(二) 汉-藏语系1、 汉语、2、 藏缅语族(藏语支、缅语支、彝语支、景颇语支)藏语支:藏语、嘉戎语、门巴语缅语支:缅语、克伦语、若开语、钦语、克耶语、载瓦语、阿昌语彝语支:彝语、哈尼语、傈僳语、拉牯语、基诺语景颇语支:3、 苗瑶语族(苗语、瑶语)4、 壮侗语族(壮语、傣语、侗语、黎语)5、 日语、朝鲜语、越南语(三) 闪-含语系1、 阿拉伯语2、 希伯来语3、 安哈拉语(埃塞俄比亚北部)、柏柏尔语(非洲西北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图阿雷格语(阿尔及利亚、马里、尼日尔交界处)、库希语

18、(东非)、加拉语(埃塞俄比亚南部)、索马里语(索马里)(四) 乌拉尔阿尔泰语系1、 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乌兹别克语、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满语、蒙古语、雅库特语 (五)非洲语言1、 尼日利亚刚果语系大西洋亚语族:沃洛夫语(塞内加尔)、富拉尼语几内亚、塞内加尔和马里)、曼丁戈语(马里、几内亚)、桑海语(马里、尼日尔)沃尔持亚话族:莫西语(布基纳法索)。几内亚亚语族:阿肯语、约鲁巴语豪萨亚语族:豪萨语(尼日利亚北部及其附近地区) 班图亚语族。蒂夫语(尼日利亚东部)、芳语(喀麦暖和加篷)、斯比希里语(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本巴语(赞比亚)、绍纳语(律巴布韦)、马库阿语(莫桑比克)

19、、祖鲁语(南非),刚果的刚果语、林加拉语、卢巴语,安哥技的姆本杜语。2科依桑语系:布什曼语(分布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与南非交界处的卡拉哈里沙漠地带)和霍屯督语(分布于纳米比亚沿海的纳米布沙漠地带)3尼罗撤哈拉语系:苏丹南部、乌于达北部、肯尼亚西部的努比亚语和丁卡语肯尼亚南部的马赛语,桑戈语(中非北部),卡努里语(尼日利亚东北)(六)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南岛语系) 该语系分布最为广泛,西起印度洋西边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到太平洋东边的复活节岛,中间包括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岛屿及有关地区。马尔加什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他加禄语(非律宾)、高山族语(我国台湾)、夏威夷语、毛利语(新西兰)和太平洋岛上

20、的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业、波利尼西亚(七)其它语言:美洲印第安入语言、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澳大利亚土著入语言44、语言扩散及其结果(P252-P524)(能举例说明)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在拉丁美洲也与英语一样,它们也通过殖民、屠杀、驱赶等办法减少印第安人,缩小其居住范围,扩大殖民者人数和活动范围以扩大其语言分布区。2、 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 如美国,虽然是英语的天下,早期也是以英国人移民为主。可是,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来的移民比率下降,然后逐步变为北欧人、南欧人、拉丁美洲人、亚洲人占较大比率。但是,尽管移民来源有变化,其带去的语言比较杂,在混居情况下,新来的移

21、民都逐渐放弃其原来语言,第二代则在外说英语,在家中说原来语言,到第三代则全部接受英语。3、 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这种情况与政治力量的发展有关系。例如,在北欧,从13231809年,瑞典的政治与军事势力比较强,芬兰属于瑞典王国,瑞典的士兵与移民多居住于芬兰沿海,瑞典语就被带来该地区,较为流行。后来,芬兰脱离瑞典,瑞典士兵撤走,移民也多陆续返回,瑞典语影响大大减少,最后则消失掉,仅在少数地区留下些岛状分布。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在我国,锡伯语的分布原在东北的嫩江与满语很接近c现在东北,这种语言却消失了。可是,在新疆西部却呈岛状分布,这是因为原来操锡伯语

22、的部族,在清乾隆29年(1764年),将该部官兵,包括家属等共约5000多人,派往新疆伊烈地区驻防。5、新来的移民剑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英国的英语原是属于低地口耳曼语中旧萨克逊三个部落,它们迁移到英国,经过彼此间的融合而成新的语言英语。他们与继续存在于德国北部的低地日耳曼语中旧萨克逊话差别很大、彼此分属不同的语种。6、 多治方国家出现 在加拿大,除魁北克省由法国人后裔占绝大多数而说法语外,其余多是说英语。因此,加歧府把两种语言都作为官方语言加拿大成为双语国家。但是说法语的魁北克却成为加拿大内部分离倾向的重要原因。45、 犹太教(P268)时间:公元前13世纪;起源:巴勒斯坦

23、;创始人:摩西;分布:美国,以色列;俄罗斯46、 道教(P269)时间:东汉末年;起源:北方,巴蜀;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47、印度教(P268)时间:公元前2000左右;吠陀教婆罗门教(8-9世纪)印度教三个教派:毗湿奴教、湿婆教、性力教48、 世界三大宗教(P269-273)佛教: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迎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了佛教北传佛教(大乘佛教)、南传佛教、(小乘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基督教: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耶稣,盛唐时、中国称大秦景教东正教、天主教、新教(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英国长老会、公理宗、浸礼会、贵格)伊斯兰教:政教合

24、一,大约7世纪前后,伊斯兰教传人中国为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的一神教圣城:麦加、麦地那逊尼派(多数派)、什叶派(少数派)宗教传播因素:移民、传抪、领土竞争49、 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的关系(P277-278)神权政治政府与宗教(政教合一)民族与宗教宗教与地区政治冲突(黎巴嫩宗教问题、巴以冲突、斯里兰卡)50、 宗教组织(P278-P280)51、 旅游地理(第一节、第二节)国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P291-292)中国对游客的定义:游客不包括因工作或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人按出游地分国际游客(海外游客)和国内游客按出行时间分旅游者(过夜游客)和一日游客(不过夜游客)海外旅游者:指

25、来华旅人入境的海外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海外一日游游客:指来华旅人入境的海外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国内旅游者: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国内一日游游客: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10千米以上,出游时间超过六小时、不足24小时,并未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客源地:是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游客的来源地目的地:是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包括:地中海、加勒比

26、海、东南亚、肯尼亚、阿尔卑斯山笨他。52、 政治地理结构(P323-P324)政治空间结构政治实力结构: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冗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政治实力结构: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53、 国家的基本特征(P325-326)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地理单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拥有确定的领土(二) 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三) 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四) 拥有主权54、 国家领土和领土主权(P326-328)(一) 领土

27、规模 (二)领土形状(坚实型、延伸型、狭长型、分离型、穿孔型、飞地型)55、边界与边疆(P329-P330)自然边界:自然边界是以双方共认的某种自然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作为边界。在世界上以山脉作为界线的有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安第斯山脉等河流往往被一些国家作为共同的边界。例如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格兰赖河、老挝和泰国之间的猖公河、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黑龙江和乌苏只江都是界河。河流具有定宽皮,具体划分国界原则是:在不可航行河段,多采用几何少心线;在可航行河段多采用主流线作为界线。人为边界:突出的是几何边界、多采取民族作为划分依据领海:确定为自该国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限为止各

28、国可在12海里此内自行确定其领海宽度。海洋专属经济区:在会上,拉美国家为保护其渔业等资源提出200n加此领海要求,经讨论,在海洋法公约有关专后经济区部分中承认沿海国对邻按其陆地从领海基线量起的200n mile(海里)区内有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及其它经济性开发和勘探活动的主权权利56、国家权力(P331-336)(重点)领土空间自然资源(了解)人口规模军事力量国民士气政府的质量57、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了解)(P339-3349)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一阶段。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根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极对抗相局 第

29、二阶段。一强多极的多极化格局c两极对抗的格局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逐渐解体形成了多极化的格局(1) 对两极格局第一个重要冲击就是新中国的崛起(2) 日本和亚太地区的迅速阑起是对两极格局的又一重大冲击。(3) 西欧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两极对抗格局(4) 第三世界的蜕起和反霸斗争的展开,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终结,进而成为两极格局中一股大的国际力量。(5) 世界经济的全球性互依和区域化、集团化从总体上改变T两极格局的性质。(6) 东欧的巨变,苏联的解体,仗两极对抗格局不复存在,代之以一强多极的全球格局。当代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一) 以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格局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二

30、) 国际关系核心行为决走着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58、马汉的“海权论”(P350-351)(美国) 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认为,任何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马汉认为,一个国家获得海洋大国地位的能力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陆地形状、领土范围、人口、民族性格和政府政策六个条件59、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英国)(P351)麦金德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把世界划分为“心脏地带”(又称枢纽地区)、内新月形地带和外新月形地带。心脏地带包括从东欧平原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平原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域。内新月形地带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中国及欧

31、亚大陆边缘的其它国家和地区。外新月形地带包括欧亚大陆陆地部分以外的大陆及海岛,主要包括英国、非洲、澳大利业、日本及美洲。这样就形成了内新形地带包围心脏地带,外新月形地带又包围内新月形地带的格局(图134)。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指欧亚大陆)性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世界60、 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美国)(P352) 谁控制陆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人陆 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61、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2节)(P357-367)62、 环境知觉:(理解)(P357)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