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期末总结.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2602934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期末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期末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期末总结.doc(6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文地理学期末总结人文地理学期末总结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关系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地理表层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一般说来,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成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正由分

2、离走向相互结合,深入研究国家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和政策决策起到愈益显著的作用。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性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低于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4、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3)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5、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首先,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在人文地理学中得到广

3、泛运用。其次,20世纪70年代,人文地理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被人们称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行为革命”。第三,现代地理学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3)研究内容和方向舵社会化、应用化趋向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点人地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2、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人地关系论:(1)环境决定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队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德国黑格尔,“干燥的高低,广阔的

4、草原和平原;平原流域,是巨川、大江所流过的地方;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德国拉采尔人类地理学把人看作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美国森普尔地理环境之影响慎重态度,“只言地理要素与地理影响,不严地理的限定要素,且慎言地理之支配也。”(2)可能论(3)适应论(4)生态论(5)环境感知论(6)文化决定论(7)和谐论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经费预算说明(3)收集、整理资料(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5)分析研究(6)研究总结

5、、结果评审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1)经验主义方法论(2)实证主义的方法论(3)人本主义方法论(4)结构主义方法论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1)地理社会调查,目的:直接通过对人的访问或收集查阅有关历史文献、统计资料、以实现区域地理野外考察任务的完成。调查方法:访问法、随机抽样法、资料收集法、专家系统法等。(2)科技文献资料法(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1、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获取2、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获取3、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人口迁移:概念:广泛的人口移动包括所有人

6、类个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按迁移的时间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按人口迁移的社会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自发移民和有组织移民等。2、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地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的结果,相对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要。(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迁移倾向。(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从源地向目的地的任何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

7、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带家眷全家移出售很少见的。(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3、人口迁移原因:经济、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4、民族,定义: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重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特征: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5、在城市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可以称之

8、为民族邻里或隔坨。6、民俗,分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口承语言民俗民间文学传承和民间艺术传承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农业的基础作用、农业基础理论:(1)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品的来源(2)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3)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来源(4)农业是工业的重要市场(5)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6)农业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7)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2、农业发展的类型:(1)原始农业迁移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完全依赖于自然,“刀耕火种”。(2)传统农业,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孤立进行的,是一种生计农业。(3)现代农业。3、

9、传统农业的类型: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1、第四产业,定义、内容: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卫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产业,即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行业为主体的IT业,我们通常称之为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以信息为劳动对象,以信息的收集、生产、传播、处理、储存、流通和服务等为职能。2、工业区位论: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1、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动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点空间集中地。2、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

10、农业活动点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提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现。3、城市化的进程:(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3)郊区的城市化:特点:1、土地利用集约化,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3、城市网络化(4)逆城市化阶段4、城市化的机制:(1)农业生产力度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5、当代世界

11、的城市化特征:(1)城市化进程加快(2)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3)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6、当今中国的城市化特征:(1)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4)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7、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8、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模型9、城市体系的概念:城市与政府、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也就是说,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

12、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在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有人称之为城市体系)10、城市景观要素:城市建筑高度、城市的标志与特征、城市的格局、城市与环境的协调所形成的风格。11、城市感知五大要素:路、界、节点、区、路标。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1、语言的重要属性“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交际工具”:1社会性、2交际性、3工具性2、汉语的发展: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3、世界语言谱系:语系、语族、语支、语种。4、世界六大语言:印欧语系、

13、汉-藏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非洲语言、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其他语言。5、语言的传播与环境:(1)自然因素的影响(2)社会人文因素影响6、世界文字类型: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扩展阅读:人文地理学(期末总结)人文地理学第1章绪论内容摘要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本章首先详细阐述了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指出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性,归纳出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得出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的结论,最后提出人文地

14、理学的研究任务,认识人文地理学的应用及理论价值。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地理学把地球表面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来研究,地球表面是人类生存活动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理环境,人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人地关系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

15、、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二)区域研究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三)空间分析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综合来说,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

16、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当代人文地理学的两大重要课题1.正确处理和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战略,成为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第一大课题。2.关注全球化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空间重组,重视文化的多样化、全球化与本土化成为当代人文地理学第二大研究课题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17、区域性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以及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这些人文现象内容繁多,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认真细致地综合,从总体特性进行研究,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第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18、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被认为是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和比较原则。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因果关系,运用区域方法论来论证人地关系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近代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近代人文地理学产生的三大外在动力是:第一是地理大发现和一系列探险活动;第二是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地理学从描述到归纳总结,研究

19、因果关系;其三是其他学科的进步的推动作用。德国流派:拉采尔(环境学派)、赫特纳(区域学派)、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索尔(景观学派):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流派:森普尔(环境学派)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环境学派)气候与文明、巴罗斯(人类生态学)、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美国的谢佛的公式化;加里森的计量化。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

20、多元化(因果、环境、适应;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数学统计、心理学分析、遥感、地理信息);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禹贡、张相文、竺可桢;任美锷、李旭旦、张文奎等)第3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学1、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资料2、利用和编制地图3、进行人文地理的野外考察工作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的应用2、遥感技术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3、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利用建国后人文地理学1、新三论的基本概念: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2、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

21、论、结构主义方法论第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一、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二、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三、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思考题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3、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第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内容摘要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本章首先详尽地介绍了TeryG乔丹在其所写的教材Humanmosaic一书阐述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具体包括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

22、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以及文化景观,使我们理解之间的有机联系;然后在充分认识人文地理学理论多元性基础上,明确提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概括介绍了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和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与地位。了解文化文化探源西方源于拉丁文(cultura),培育(cultivation)、耕耘、栽培之意,指农耕和园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如农学(agriculture)、养蜂学(apiculture)、园艺(horticulture)等皆有文化合成而来(词根);中国时间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源头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

23、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人文化成之意。以文化之,强调过程。周易正义唐代孔颖达解释为,一是指典籍,如诗、书、礼;二是指人们的礼仪风俗。文化概念泰勒:文化是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克罗伯和克鲁克洪:文化包括各种显型的和隐型的行为模式,它们借符号之使用而被获得或传播,而且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点;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视为限制人类做进一步活动之因素。顾晓鸣:表述为三部分汉语“文”的本意“纹”所意蕴的含义;与自然相对应的人造的一切与人的遗传

24、素质和特征相对应的,人由后天获得的素质、能力、心理和行为方式。文化的结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文化地理的萌芽与渊源早期的知识记载与景观描述西方逻辑推理与东方辨证分析的奠定中世纪风水文化与游记表述地理大发现与区域景观学说跨学科的思索和行为研究模式第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的空间现象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其特征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

25、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乡土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扩展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传递,其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情况不同,可分为

26、三种类型: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迁移扩散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由于迁移扩散是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

27、。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现象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文化是人地关系的具体形态)文化的形成与特点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和谐文化生态关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从人类发展的经历来看,人类脱离动物界独立发展,有两个主

28、要特征,一个是开始直立行走,脑量增加,使人的体质发生重大变化;一个是人类对工具的制造和人工取火的出现,即生物适应和文化适应。两者的相同之处、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又保持其特征的稳定性;、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两者的不同之处、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的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就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

29、、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人类创造自身社会的自觉性)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除了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一些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其文化系统实现整合,就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社会或国家的改革,实际是在文化系统中消除其不协调的部分,扭转其负向功能,使之实现新的整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整合就是文化接近和交流的过程:1、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形成排他性,导致文化整体之间类的间断;2、以冲突为动力,经过调整达到适应整合,

30、且往往促进新文化的产生,给社会提供进步的动力;3、由各特质的变化开始,达到三种文化的协调,且反映地域条件的烙印。五、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概念在地理学中,景观指地球表层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因其形象反映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反映人类集团改造世界的态度,包含有关文化起源、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诸方面有价值的证据,而成为人文地理学三大支柱之一。文化景观的研究范围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研究聚落型式时,文化地理学者描述并解释当地居民建

31、造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筑物布局的空间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人们划分土地的方式,人们把土地划分成经济用地和社会用地等。从全球来看,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差异极大,包括从综合经营的大农场,到仅有成百上千块相互隔离、规模很小土地的家庭经营农场,也包括美国郊区私人拥有的、用篱笆围起来的一块块土地、到城市的公共广场。在文化景观中可以区分出两大类建筑,即民间建筑和职业建筑。第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有: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人地关系论应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可包含该学科的各个分支,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文化生态学中的文化与环境的关

32、系也是创造文化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二、人地关系论(一)环境决定论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德国的拉采尔和美国的森普尔。(二)可能论或然论:强调人类对环境有自由选择,利用能力的一种理论,与环境决定论对称。法国的白兰士、白吕纳。(三)适应论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英国的罗克斯比。(四)生态论借生物学上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五)环境感知论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人地关系。环境感知是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六)文化决定论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决定性作

33、用。(七)和谐论要支配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关系。三、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一)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教加尔文派伦理:一个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预定,而不可更改。要求致力于你的职业,不停息地的劳作中形成职业责任

34、感,把致富、贸易和利润看作职业成功的证据与个人德行的证实;把个人严谨有序的生活方式看做达到长期目标和经济成功途径。(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费弗尔从人文地理学角度,探索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布罗代尔按时间的延续长度与节奏把历史时间分为:短进段、中时段和长时段(构成了历史的深层结构,它规定或制约着历史的发展。年鉴学派已以地理环境为基础来了解历史,地理学更应当从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示人口自然生物环境技术社会组织思考题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2、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4、讨论为什么人地

35、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5、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6、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第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内容摘要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方法论体系。本章规范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然后从哲学角度介绍了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四个哲学流派:即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哲学流派;最后全面分析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统计分析、计量方法等;另外还强调了研究技术和手段在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第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

36、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第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一、经验主义方法论其认识论是:我们通过经验来认识;其本体论是:我们所经验的事物就是存在的事物;其方法:论直接要求提出所经验过的事实。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二、实证主义方法论其认识论也是:知识是通过经验取得的,但要求这个经验要作为一致认可的可证实证据而稳固地确立;其本体论就是一种认可的证据;其方法论就是一种对事实陈述的证实。作为现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主要方法论,使人文地理学较之传统人文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变化: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其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

37、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提出理论的过程与归纳法有很大的不同;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不足之处:第一,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实证主义学派对人的看法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的概念。人的行为并非仅受经济单一因素的影响,完全服从空间的支配;第二,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个地方观察到的行为被设想为所有行为的规范;第三,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难于模拟实验,无法受控重演,因而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性。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都是一种“物”,遵从同样的科学法则。因此,实证主义方法目前只在区位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效果,而在文化地理与历史地

38、理等方面则需求助于人本主义方法。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历史地理学领域在人本主义地理学者看来,在历史地理学领域,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历史结论已存在,无需再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故在这个领域只能依靠唯心主义方法,为了理解一个历史上特殊区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观或事件,人文地理学家必须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这种思考是完全主观的,主要根据自身或他人感应的环境来推知历史上在多种因素下产生的机制。文化地理学领域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在人本主义地理学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点之间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联系,即人对地方的看法,如归属感,地方赋予人的安全感、地位等。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地方观念

39、的形成和发展,在居住区研究等工作中有重大意义。社会地理学领域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环境,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只有从个人所形成的环境感应以及由这种感应产生的映象和意境地图出发,人们才能作出在空间中进行活动的选择。人文主义对地理学的影响:(1)丰富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纠只关注其人的自然属性(客观性、精确性),使地理学研究关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物质属性。(2)人文主义的出现加剧地理学内部的冲突。在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的冲击中,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学派相继而起。但由于理论琐碎,各个理论

40、之间不能沟通,难成体系。(3)促进了学科的重组。人文地理学同社会科学的整合,也使得人文地理学同自然地理学拉大距离,也使得地理学出现了科学分化危机四、结构主义方法论其认识论是:现象(即被领悟了的)世界并不一定揭示机制世界(它使现象世界得以产生);为了研究后者就需要一种本体论,它认为实际存在的东西(即创造世界的力量,或结构)不可能直接观察到,而只有通过思索才行;其方法论涉及理论建构,这些理论可以解释所观察到的东西,但其真实性是不可能检验的,因为得不到它们存在的直接证据。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最有影响的有两点: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试图超越

41、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第节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地理社会调查科技文献资料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模型规划与管理模型系统分析模型(二)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分布型分析相互关系分析类型研究网络分析趋势面分析空间相互作用分析系统仿真研究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空间扩散研究空间行为研究地理系统优化调控研究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一)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二)时间地理学方法(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

42、析方法(一)系统分析方法评价系统分析是对系统要素的性质、功能、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系统的组织、结构、状态和可能的变化,通过综合处理,建立模型,反复验证,以作出判断,并提出抉择方案。(二)系统分析方法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1.系统问题的形成2.系统分析3.系统评价思考题1、阐述你对五主题、基本理论、方法论、研究方法、范式的理解。2、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第章人口、人种和民族内容摘要本章首先总结了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及发展趋势并介绍了人口转变的主要理论及不同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深入分析了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引用适度人口的概念探讨了人口

43、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在归纳总结人口分布与迁移规律基础上分析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影响机制;其次在阐述人种划分的基础上诠释了人种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再次系统分析民族的形成与特征,全面总结世界民族分布、迁移与集聚规律及民族的变化与整合特征;最后对民俗与环境、流行音乐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详尽解释。第一节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一)人口转变理论(二)人口转变模式1.西北欧模式2.日本模式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4.印度模式三、人口与发展(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具有依赖性。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会产生重大影响。在一

44、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程度,对人口的增长、规模以及分布等都会起到相当大的影响。(二)人口与经济发展从作为生产者来看,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马克思语)。从作为消费者来看,经过生产领域所生产的物质资料最终要经过分配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从而使再生产流动过程的终点落在人口生活和生产的消费上。(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探求适度人口数量和适度增长率对社会

45、经济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第节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的测度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分布的空间关系,又有农业人口密度、营养密度、比较密度等指标。(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趋向低平地区、趋向岸边(海岸、河岸)。(三)世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一般来说,生产力水平愈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愈重要、愈明显

46、,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才会变小。把自然环境分解为各种要素,分别探讨它们对人口分布的不同影响和作用。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较大,有时短时间内便可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故土难离。经济因素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人口分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二、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E.G.Ravenstein,1834-1913):(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

47、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拉氏的迁移法则: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二)人口迁移的机制经济方面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生态环境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第节人种一、人种的划分(一)划分种族的标志人种的划分是以保有共同的遗传的自然特征为依据。划分种族的标志很多,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头形、鼻形、面部

48、轮廓、身高等人体表面的一些性状,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指纹弓等一些生理特征。(二)世界种族的划分白色种族群黄色种族群黑色种族群棕色种族群(三)地理人种亚洲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印度地理人种澳大利亚地理人种二、人种与地理环境(一)人种的起源与地理环境最初人类形态差异很小,此后由于扩散迁徙,各自生活在条件极不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在长期的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在其体质形态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类群体。(二)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起源于同一地区的种族,经过迁移,由于环境不同,在自然形态遗传基因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才形成了不同的种族。在种族分化的早期阶段,自

49、然条件起着重要作用。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一)种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相对的意义。(二)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它种族。第节民族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一)民族的形成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和民族等五个发展阶段。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民族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二)民族的特征1.共同语言2.共同的地域3.共同的经济生活4.共同心理素质二、世界民族的分布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占汉族的97.8%,其次分布于东南亚各国、美国等。印度斯坦人:主要分布于印度,占99.7%,其次分布在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等。美利坚人:主要分布于美国,占99.3%,其次在加拿大、墨西哥、英国等。孟加拉人: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占58.7%)和印度(41.2%),其次在尼泊尔、英国等。俄罗斯人: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其余多分布于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巴西人:99.7%分布虞巴西,少数分布于巴拉圭和阿根廷。日本人(大和民族):主要分布于日本,占98.7%,其次为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汇报体会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