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课件必修.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77742184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PTX 页数:53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课件必修.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课件必修.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课件必修.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课件必修.pptx(5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指群落中各个 分别占据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垂直结构提高群落利用 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也为 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 和 条件。生物种群不同的空间分层阳光栖息空间食物3空间结构: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分布主要与水分和矿质营养的竞争有关。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第1页/共53页(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 的变化、

2、土壤湿度和 的差异、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 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 ,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 分布。地形盐碱度光照强度人与动物种群镶嵌特别提醒 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它的镶嵌性,是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具有分区现象,即形成若干个小群落。这是判断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重要依据。在高山植物群落中,由于地形和纬度变化引起的,并形成若干不同的生物群落,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第2页/共53页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网身长145,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

3、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物种物种1物种物种2物种物种3物种物种4物种物种5物种物种6物种物种7物种物种8物种物种9物种物种10甲甲类类群群样本样本155100151204202110样本样本252300231304102212样本样本344200201503902011乙乙类类群群样本样本13340124001025111522样本样本23560104101230142721 样本样本33350183501125121619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

4、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C第3页/共53页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A第4页/共53页二群落的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 作为食物。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和 等。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 ,

5、摄取 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 ,相互依存,彼此 。另一种生物资源空间寄生者体内或体表寄主共同生活在一起有利第5页/共53页类型类型数量坐标图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能量关系图特点特点举例举例互利互利共生共生相互依赖,彼此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同时减少,呈现出同步性变化出同步性变化地衣中地衣中的藻类的藻类和真菌;和真菌;大豆与大豆与根瘤菌根瘤菌寄生寄生对宿主有害,对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如果分开,则寄

6、生生物难以单独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菟丝子菟丝子与大豆;与大豆;噬菌体噬菌体与被侵与被侵染的细染的细菌菌第6页/共53页类型类型数量坐标图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能量关系图特点特点举例举例竞争竞争数量上呈现数量上呈现出出“你死我你死我活活”或或“你你多我少多我少”的的变化变化同一培养液同一培养液中大小两种中大小两种草履虫;牛草履虫;牛与羊;水稻与羊;水稻和稗草和稗草捕食捕食一种生物以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为食,数量上呈现出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的不同步性变化性变化羊和草;狼羊和草;狼

7、和羊和羊第7页/共53页(2)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特别提醒(1)同一物种之间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应是种内斗争。(3)捕食与寄生的区别:寄生是一种生物往往终生或一生的某个阶段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生活。而捕食则是一种生物只有较短时间暂时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停留;寄生是一种生物往往从另一种生物上获取养料、汁液。被寄生后,被寄生的部位还在。而捕食则是一种生物往往获取另一种生物的整体或部分器官。捕食后,被捕食的部分就不在了。第8页/共5

8、3页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上图曲线A所示。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出生率死亡率30只/mL(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

9、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D、E水平B和F第9页/共53页1概 念:随 着 的 推 移,一 个 群 落 被 代替的过程。三群落的演替时间另一个群落2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第10页/共53页(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基

10、本 保 留,甚 至 还 保 留 了 植 物 的 或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演替过程:阶段 阶段 阶段。土壤条件种子其他繁殖体草本灌木森林(1)初生演替 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 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演替过程: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植物覆盖彻底消灭了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3.类型 第11页/共53页 类型内容类型内容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环境虽失去了原有植被,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条件及植

11、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其他繁殖体时间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经历的时间短速度速度缓慢缓慢较快较快影响因素影响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实例裸岩、沙丘、冰川裸岩、沙丘、冰川泥上的演替泥上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农田上的演替第12页/共53页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使群落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1)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2)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演替

12、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速度方向在旱生演替系列中,地衣和苔藓植物阶段所需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到灌木阶段所需时间较短,而到了森林阶段,其演替的速度又开始放慢。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特别提醒 第13页/共53页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垂直带垂直带海拔海拔(m)3500植被类型植被类型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蝶类种数1361

13、25100D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解析】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气候不同引起的结果,所以A项错误;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可以反映不同群落的优势物种,而不能反映其空间结构特征,各个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都是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所以B选项错误;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它的食物来源、生活习性、栖息条件及气候特征等有关,所以C项错误。第14页/共53页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 ,而且身体 ,因此不适用于用 或 进行调查,常采用 进行采集、调查。四土壤中小动物类

14、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及实验结论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 ,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 ,种群数量 的群落;二是 ,是指按预先确定的 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 等等。活动能力微小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记名计算法较大有限目测估计法多度等级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第15页/共53页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即物种的种类数,而不是具体的数目。2实施计划包括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5个步骤。要注意:(1)取样器断口处很锋利,操作时要注意安全。取样时尽量不破坏环境。(2)从不同营养环境中

15、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3)尽可能多地采集小动物。采集小动物时,要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如右图。第16页/共53页也可以采用简易采集法: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在瓷盆内,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直接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小动物则须用吸虫器来采集。如右图。采集的小动物须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3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第17页/共53页【典例精析】【例6】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

16、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较强微小第18页/共53页(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理由是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 存,最 好 选 择 吸 虫 器_,理由是 。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第19页/共53页(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 k

17、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kJ。竞争捕食5n【考查类型】本题以土壤动物丰富度研究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取样器取样法、种间关系、能量流动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第20页/共53页【解析】(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传递效率为20%,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kJ。【方法归纳】要熟悉一些常见动物的习性

18、,并能熟练运用能量流动规律解题。第21页/共53页课时练习五十九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B第22页/共53页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解析】A:由图中曲线相互位置关系可知,甲、乙、丙三者之间食物存在重叠,但食物来源又不完全相同;B:由于食物存在重叠,对共同需要的食物甲、乙、丙之间会有一定程度的竞争;C:仅由图中曲线含义并不能说明物种丙与物种甲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之外的其他种间关系(如捕食);

19、D:由于不能确定为捕食关系,也就不能确定能量流动方向为:甲乙丙。第23页/共53页2下图表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第24页/共53页A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数量的增加B种群和种群之间不存在信息的传递C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D种群可能组成该孤岛上的一个特有群落【解析】从种群个体数分析,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数量的增加。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信息的传递,捕食者能根据被捕食者的信息捕食,被捕食者能根据捕食者的信息躲避捕食者。种群个体数比种群个体数多,

20、种群所含的能量比种群所含的能量高,但不能说明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孤岛上所有生物构成群落。第25页/共53页3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C第26页/共53页4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往往会降低猎物的种群数量,使猎物变少,因此移除捕食者会使猎物的数量增加,从而增加物种存活的机会。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捕食者若被移除,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反而会降低。下列哪种捕食者若被移除,可能造成当地物种多样性降低()A能捕食其他捕食者的捕食

21、者B食性专一的捕食者C能捕食处在竞争优势地位的猎物的捕食者D能捕食处在竞争劣势地位的猎物的捕食者C第27页/共53页5经调查,某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共有三个营养级的生物,分别用X、Y、Z表示第一、二、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变化成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第28页/共53页AX、Y、Z可以称之为群落B变化前后该群落的丰富度没有发生变化C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D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没有选择性的结果第29页/共53页6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

22、数据。草原类型草原类型草甸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植物总种数16010080平均种数平均种数(种数种数/平米平米)201810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千克干重/公公顷顷)2000900200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25.049.178.0据表可以确认的是()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第30页/共53页7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

23、、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总面积)灌草丛灌草丛针阔叶针阔叶混交林混交林常绿阔常绿阔叶林叶林针叶林针叶林生产者固定有机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物的量(t/hm2/a)17.43116.61150.8155.50总呼吸量总呼吸量(t/hm2/a)15.9392.73124.8140.98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2.4811.2817.766.63植被干物质的量植被干物质的量(t/hm2)6.65377.52398.57184.74第31页/共53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B该地区群落演替

24、过程中,前期植被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D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B第32页/共53页8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B第33页/共53页9如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A甲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乙表示整个地区所有植

25、被类型的数量B甲表示整个群落的生物数量,乙表示草本植物的生物数量C甲表示土壤中腐殖质量,乙表示所有植被的种类数量D甲表示食肉类的种群数量,乙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A第34页/共53页【解析】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整个生物群落利用能量的能力是逐渐提升的,并且在后来植被类型数量大增的同时,原来植被类型数量有所下降。甲表示草本植物种类数量先上升后下降,乙表示所有植被的生物数量,这就符合由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甚至直接到森林阶段的变化过程。即必须符合甲为较低等阶段的植被类型的规律。第35页/共53页10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学生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几天(d)后放入大草履虫,

26、再过一段时间,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增减情况见下表:实验实验材料材料生物数量生物数量(个个/mL)1d2d3d4d5d6d7d8d9d枯草枯草杆菌杆菌1801601401601801601405060大草大草履虫履虫6070806050402010双小核双小核草履虫草履虫20406080100第36页/共53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属于草履虫,二者为种内斗争关系B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双小核草履虫竞争获胜,但9 d后,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不一定继续增加C大草履虫与枯草杆菌构成捕食关系,在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前,枯草杆菌的大部分能量流向大草履虫D将该

27、烧杯置于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烧杯内的生物数量可长期保持稳定B第37页/共53页二、非选择题11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953年年1973年年1984年年1996年年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cm2/cm2)2.486.6111.2817.76光能截获率光能截获率(%)20.342.388.995.9有机物积累量有机物积累量(t/hm2a1)1.5014.5223.8826.00(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判断的依据是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 。整个演替所经历的时间比较短

28、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第38页/共53页(3)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样方法识别并记录各物种的名称,来测定群落 的 ,同 时 注 意 调 查 不 同 物 种 状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 。物种丰富度空间上的分布(或不同高度上的配置或分层)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第39页/共53页12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了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

29、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生物种类生物种类地点地点A(山脚山脚)地点地点B(山腰山腰)地点地点C(山顶山顶)草草3种种5种种9种种蕨类蕨类7种种5种种8种种灌木灌木15种种4种种2种种松树松树0种种2种种0种种落叶树落叶树20种种5种种0种种第40页/共53页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地点地点A(山脚山脚)地点地点B(山腰山腰)地点地点C(山顶山顶)风速风速低低高高高高距地距地1.5米米的光强的光强低低中中高高土壤湿度土壤湿度/%483515土壤的土壤的有机质有机质/%6.53.82.5土壤深度土壤深度/cm30010015土壤氨量土壤氨量/mgkg19.44.52.3(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

30、丰富度最 大 的 是 地 点_处的植物群落。(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 演替。A次生第41页/共53页(3)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_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 。(4)土壤中的有机质经过 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土壤缺氧时,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据此可知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 。(5)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 。(说出不少于两个原因)A 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微生物的分解主动运输 土壤中缺少足够的水分和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第42页/共53页13某兴

31、趣小组深入到一块弃耕农田进行调查,发现农田长满了杂草,有零星的小麦,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蜘蛛和蛇类等动物。请回答:(1)该农田中的能量流动从 开始,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2)该农田中杂草与小麦的种间关系是 。(3)请依据调查情况,在虚线框内表示该农田中可能形成的食物网。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竞争第43页/共53页答案见下图:(4)假如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若干年后该弃耕农田中长出小灌木丛,直至演替出树林,我们把这样的演替类型称为 。次生演替第44页/共53页(5)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该弃耕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从选取

32、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但他们设计的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写出完善该装置的做法:。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第45页/共53页14下图1表示某正常生态系统中的3种生物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相对值)的曲线图;图2示铜污染该生态系统后对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上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请据图回答:第46页/共53页(1)水蚤是图1中_曲线代表的生物,c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属于 (生态系统成分)。(2)图d和e中虚线右侧曲线表示它们在含铜浓度分别为10g/L及30g/L的培养液中数量变化情况,虚线左侧曲线表示它们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的数量变化情况,甲乙两种生 物 之 间 的 关 系 是 。(3)图d显

33、示的结果表明,第21天与第5天相比,甲与乙的 发生了改变。a生产者竞争优势(地位)第47页/共53页(3)图d显示的结果表明,第21天与第5天相比,甲与乙的 发生了改变。(4)比较d、e两图,还能得出哪些结论?;。优势(地位)在有污染的情况下,甲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乙优势明显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甲的优势更明显环境改变可导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逆转)第48页/共53页第49页/共53页【例】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

34、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第50页/共53页第51页/共53页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 关系。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 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被滨螺捕食竞争浒苔 B坑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浒苔滨螺岸蟹海鸥第52页/共53页感谢您的观看!第53页/共5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