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111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77720278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PTX 页数:111 大小:23.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111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111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111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论语》十二章 课件111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1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04课 十二章 第二单元【导入】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时时在我们的耳畔响起,叩击我们的心扉。在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下,我们不断地成长、前行。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聆听孔子,一起学习十二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部编教材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孔子(公元前(公元前551551年年9 9月月2828日日公元前公元前479479年年4 4月月1111日)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uzu邑(今山邑(今山

2、东曲阜)人,儒家学派。东曲阜)人,儒家学派。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孔子通晓通晓六艺六艺(),实行有教无类,收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惯例,实行有教无类,收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惯例,开创私人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曾带。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六经。()礼、乐、射、御、书、数礼、乐、射、御、书、数诗书礼乐易春秋诗书礼乐易

3、春秋知知人人论论世世知知孔子孔子:是一个是一个志在报国志在报国却又却又无人重用无人重用的闲人,的闲人,又是一个又是一个周游列国周游列国、苦寻门路苦寻门路的忙人,的忙人,更是一个更是一个到处碰壁到处碰壁、从不回头从不回头的强人。的强人。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 1)3030岁前,位卑而能岁前,位卑而能“鄙事鄙事”,有志于学。,有志于学。(2 2)30503050岁,欲仕不能。岁,欲仕不能。(3 3)50555055岁,在鲁从政。岁,在鲁从政。(4 4)5568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5 5)6573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

4、,理六经。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孔子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知知人人论论世世知知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礼”仁仁-伦理道德范畴伦理道德范畴(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对个人而言对个人而言)孔子的孔子的“仁仁”就是就是“爱人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以以“忠忠”“”“恕恕”二字概括二字概括“仁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的

5、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礼-实现实现“仁仁”的重要手段的重要手段(政治秩序政治秩序,对国家而言对国家而言)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祭、餮titi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等。知知人人论论世世知知在教育方面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根据,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不

6、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政治方面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出实行,孔子提出实行德政德政,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削人民。在品德方面在品德方面,他主张,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俭、让”等。等。论语 孔子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与其弟子的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语录结集。结集。结集工作是由

7、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共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20篇篇,每篇又分若干章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不相连属。宋儒把宋儒把 合称为合称为“四书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另:每章的篇名都取第一句话的开头两个字。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论

8、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仁”为核心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的儒家思想体系,旨

9、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在论语之中。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动词,吃饭勤勉 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初读文本】学习第一章靠近匡正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有道德的人;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赏析】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

10、正。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文本探究【思考1】研读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1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子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乐。贤哉回也。”(论语(论语雍也)雍也)一个人能否成为仁人,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

12、生而知之者为少数,后天的学习成为人们提高自身修养,进而达到理想境界“仁”的重要途径。子曰:子曰:“君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就有道而正焉正焉,可谓,可谓好学好学也已。也已。”(学而)(学而)排除干扰: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与享受实践锻炼: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虚心请教: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匡正自身行为子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论语雍也)雍也)淡泊自守,安贫乐道我们在此前就曾讲过,孔子最为得意的

13、弟子便是颜回,他觉得颜回不但好学还能将心思长时间置于仁义之中。在本章中,孔子对颜回能够做到淡泊自守很是高兴,尤其是在贫困的环境下,他依然不改其道,显得悠然自得。夫子此言既是对颜回的肯定,也是对他的褒扬。颜回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按照孔子所说,颜回用粗陋的竹器吃饭,用瓢来喝水,还住在非常简陋的房子里面,到了这种地步,若是一般人早就受不了了。但是,颜回仍然能够保持着心中的快乐,不改乐道之志。对颜回来说,富贵不是其所求,仁道才是其所愿!生活的好坏,根本就无法改变其内心坚定的志向。正因为如此,他对待贫穷的态度是很坦然的,从不怨天尤人。再说,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生命,快乐是由内而发的,

14、没有人可以将它夺走。如果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物质的享乐上,当外在的物质改变或消失时,其内心也会受到影响,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淡泊自守的前提是超越荣辱,做到“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笑看天上云卷云舒”。倘若心为物役,整日里患得患失,只会在悲观和绝望的情绪下丧失心智。更何况人生之路也不会是条坦途,举步维艰亦是在所难免。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对此大家不必耿耿于怀,与其这样庸人自扰,还不如常想些人生中那一二分的庆幸与如意。这样一来,就能渐入淡泊之境,长守其乐而不改。苏东坡曾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圆满是整个人类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惯常现象。人们在春风得意的顺境之时,应当做到淡泊自守,不能忘乎所以

15、,否则只会乐极生悲。而在我们身处凄风苦雨的人生逆境时,更需守正自身,不能自甘堕落,应当平心静气地坦然处之。有些时候,失去了并不一定就是损失,也可能是获得。颜回的穷与别人也有所不同,因为他只是生活上贫穷而已,思想上并不匮乏。而有些人不但生活上穷,思想上也不富裕,而且,他们对待贫穷的态度本身就有问题。这些人在摆脱贫穷的道路上,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能够攫取财富,其他的就无所谓,结果就将自己仅有的那点幸福与快乐也损耗殆尽。这些人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享受,但在心灵上却空虚了起来,生活也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因此,同样是穷,别人只会千思万虑而“不堪其忧”。颜回虽穷,但心中有道,穷且益坚。真正有修养、有道

16、德的人,他们不会因外在环境而改变。在他们眼中,越是简单的生活就越容易找到快乐。倘若人们想要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就必须面对各种精神和生活上的压力,在过重的精神负担之下,只会令人苦不堪言。反观那些心怀大道、视功名利禄如浮云、不醉心于物质享受的人,生活得就很轻松自在,这就是境界上的差别。一词多义道道路。道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兵烛之武退秦兵途径、方法。途径、方法。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过秦论风尚。风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师说道义。道义。伐无道,诛暴秦。伐无道,诛暴秦

17、。陈涉世家陈涉世家思想,学说。思想,学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过秦论天道,自然的规律。天道,自然的规律。臣之所以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臣之所以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庖丁解牛学说,主张。学说,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卫灵公取道。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鸿门宴说,讲。说,讲。何可胜道也哉!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 子贡问君子,子曰: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论语为政)为政)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在“言语”一科中,这也说明了子贡本人在言

18、辞方面是比较擅长的。子贡虽然善辩,但是也有言多失礼的地方。孔子在此处的这番言论,意在教育子贡,说得再好都不如做得好更让人信服,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例。“先行其言而后从”的意思是说,君子应先做后说,不能眼高于顶。说得再好而不付诸行动,属于本末倒置的行为,这种人永远也成不了君子。这些人大多是些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有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进而说些大话空话,最终一事无成。在孔子眼中,君子就是有德行的人、为学之人。他们会先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等到自己成功之后,才会告诉别人自己当初的想法。比方说君臣父子之道,仁义礼智信之德,在讨论这些之前,只有自己先做到了,才能挺直腰板讲给别人听。有着这种

19、先做后说的行为的人,就是实实在在的君子。对言行次序,荀子作过总结,即: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也就是说只有能说能干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只要是自己提倡的,就应该事事走在前,干在前,身体力行,这样才能做好别人的表率。考察孔子本人的做法,不难发现,他在教育弟子的时候,就注意行在言先,所以,他的“身教”明显多于“言传”。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敏于行而慎于言,成为真正的君子呢?首先应当避免说大话,以免放出去了豪言,到头来只是让人“虚惊”一场,光说不练可不是真把式。其次,注意保证自己的言行前后一致,倘若言行不一,也很容易失信于人,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话又说回来,若想保证言行的一致,还是等做了之后再

20、说才是最保险的办法,即便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也不会落得失信于人的地步。因为事实摆在眼前,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在现在的社会中,大家可能经常会碰到一些能说会道的人,在初次接触的时候,大家可能觉得他们很不错,觉得对方挺会说话的,而且分寸也把握得很好。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对方只是嘴上功夫了得,若是论起实干的话,基本上就看不到他们的影子,这种人的行径就是巧言令色,与君子之为也相差甚远。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有时固然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但是,人活在世上,不可能靠耍“嘴皮子”生活下去,要能说更要会做、肯做,这样才是长久之计。孔子的这段话虽然是在教育子贡,其实也是在告诫为政者,应当多为老百姓做些实事,

21、不要总是做些表文章,用些好话糊弄老百姓。只有做了才是最有力的证据,才能让老百姓信服。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会如何对待乐制呢?表假设,如果 怎样/如何对待【初读文本】学习第二章礼和乐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它们的核心都在于仁爱之心。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赏析】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

22、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文本探究活动: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解读】“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具体体现,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孔子一直主张以礼治国,即利用礼乐规范君臣和官民的行为,让每个人都各安其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尤其是作为下属,千万不能越礼行

23、事,否则就是对君上的不敬,就是以下犯上的僭越行为。如果任由这种僭越行为泛滥,社会秩序必将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将陷入混乱。【拓展】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释】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八佾(yi):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忍:忍心,狠心。【翻译】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具体体现,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孔子一直主张以礼治国,即

24、利用礼乐规范君臣和官民的行为,让每个人都各安其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尤其是作为下属,千万不能越礼行事,否则就是对君上的不敬,就是以下犯上的僭越行为。如果任由这种僭越行为泛滥,社会秩序必将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将陷入混乱。为了正确理解孔子思想,有必要对“八佾舞于庭”作出解释。在西周时期,贵族享用乐舞的等级,有着明确的规定,即:天子礼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不得擅自越级。由于鲁国公侯是出自周王室的贵胄,可享天子礼乐,但因等级不同,同样有着严格的区别。如此一来,这句话的意思就非常明显了,作为大夫的季氏,竟然公开在家中使用天子礼乐,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无视王权和君权的僭越。因此,高度崇尚礼制的孔子才出

25、奇地愤怒,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要求严惩这种行为。由于礼在政治运作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礼制,对于越礼行为严加惩罚,以保证政局和社会稳定。如果有做臣子的胆敢使用天子礼仪,那就是大逆不道,视同谋反。比如,西汉名将周亚夫就是因越礼招祸。周亚夫虽然贤能,并且立有大功,但由于对皇帝不够恭顺,所以汉景帝对他非常不满。汉景帝赏赐给他酒菜,桌上只放了一大块肉,但没给他准备筷子。周亚夫认为皇帝是故意难为自己,就生气地对侍者发火,这种失礼行为坚定了景帝决定除掉他的决心。后来,周亚夫的儿子给他买了五百件皇宫御用盔甲盾牌,准备将来给父亲殉葬。有人对周亚夫父子不满,就向皇帝告发周亚夫

26、,说他购买兵器准备反叛。周亚夫本无反叛之心,但这种僭越行为却解释不清,对他心怀不满的汉景帝便借机将他下狱。作为一代名将,周亚夫不堪狱吏凌辱,在狱中绝食而死。再如唐代李辅国,仗着手握重兵,竟然矫诏率军软禁唐玄宗。后因拥戴唐代宗有功,对皇帝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他的僭越行为,令代宗忍无可忍,派人把他刺杀。在国家政治上,如果没有礼制约束,就会发生职责不清、政出多门、执行不力、推诿扯皮等种种现象,严重阻碍政治秩序正常运行,使政府和社会陷入混乱。而且,上级的越礼行为,很容易被下级模仿,这会使秩序更加混乱,乃至崩溃。孔子的这种思想,放到现在同样也很实用。作为古代特有的制度,礼制已经不复存在,

27、但是,礼制的精神仍有价值。现在,无论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企业,都有着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各职各人的权责,这便是现代的“礼制”。只有严格遵守这些规章制度,组织和企业才能有效运作并产生效率,否则必败无疑。比如,作为员工或是中下级管理者,就应当服从上级的安排,不能越级行事,否则整个公司或者单位就要乱套了。而且,这种行为很容易被上级误解,严重影响事业发展。因此,无论是从政还是做公司职员,只有谨守本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受到领导的青睐,保证社会或工作的稳定。八佾八佾yy)礼与仁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礼礼“辨异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乐“

28、统同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谐。而“仁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由此可见,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表里,不可分割。在孔子看来,在孔子看来,“礼礼”和和“仁仁”是什么关系?是什么关系?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仁仁礼

29、礼乐乐外在表现外在表现内内在在核核心心礼: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礼: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乐: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一词多义何什么。什么。大王何来操?大王何来操?鸿门宴鸿门宴为什么。为什么。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不辱使命怎么。怎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何等,多么。何等,多么。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知道、懂得真理【初读文本】学习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30、译文: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赏析】这一段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文本探究活动: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2.

31、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里里仁仁学学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道道”特指儒家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阐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阐述了孔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的牺牲精神。朝闻夕死比喻对真理或目标的追求,非常热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

32、人喻于利。(里仁)译文: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初读文本】学习第四章【赏析】本章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辨明是非,小人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计算利害。君子小人用心不同,所以他们所明白、知晓的必然不同。“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但后人理解成,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这样就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非此即彼,陷于片面,这显然与孔子的思想是违背的。有人以有人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例,说孔子为例,说孔子“主张义利对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

33、利立,尚义排利“。结合下列孔子的言论,你是否认同上述观点。结合下列孔子的言论,你是否认同上述观点。子曰子曰:“:“富与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里仁)子曰子曰:“:“富而可求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从吾所好。”(”(述述而而)子曰子曰:“:“饭疏食饭疏食,饮水饮水,曲肱而枕之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于我如浮云。云。”(”(述而述而)子曰子曰:“:“邦有道邦有道,贫且贱焉贫且贱焉,耻也耻也;邦无道邦无道,富且贵焉富且贵焉

34、,耻也。耻也。”(”(泰伯泰伯)子曰子曰:“:“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宪问)子曰子曰:“:“富与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里仁)子曰子曰:“:“富而可求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从吾所好。”(”(述述而而)子曰子曰:“:“饭疏食饭疏食,饮水饮水,曲肱而枕之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于我如浮云。云。”(”(述而述而)子曰子曰:“:“邦有

35、道邦有道,贫且贱焉贫且贱焉,耻也耻也;邦无道邦无道,富且贵焉富且贵焉,耻也。耻也。”(”(泰伯泰伯)子曰子曰:“:“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宪问)“义义”是孔子行事的准则与先决条件,孔子尚义。是孔子行事的准则与先决条件,孔子尚义。子曰子曰:“:“富与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里仁)子曰子曰:“:“富而可求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从吾所好。”(”(述述而而)子曰子曰:“:“饭疏食饭疏

36、食,饮水饮水,曲肱而枕之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于我如浮云。云。”(”(述而述而)子曰子曰:“:“邦有道邦有道,贫且贱焉贫且贱焉,耻也耻也;邦无道邦无道,富且贵焉富且贵焉,耻也。耻也。”(”(泰伯泰伯)子曰子曰:“:“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宪问)孔子承认追求富贵是人的共性,求孔子承认追求富贵是人的共性,求“利利”本身无不妥。孔子并不排利。本身无不妥。孔子并不排利。有人以有人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例,说孔子为例,说孔子“主张义利

37、对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立,尚义排利“。结合下列孔子的言论,你是否认同上述观点。结合下列孔子的言论,你是否认同上述观点。利利合义之利,不义之利合义之利,不义之利主张大胆追求主张大胆追求“合义之利合义之利”,坚决摈弃,坚决摈弃“不义之利不义之利”孔子义利观:重义不轻利,尚义不排利,见利先思义。孔子义利观:重义不轻利,尚义不排利,见利先思义。文本探究活动: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

38、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里里仁仁学学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形作

39、动,看齐【初读文本】学习第五章【解读】省心向善去恶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了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改之”。也是此意。也是此意。文本探究活动: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善于反省己身,取长补短。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这句话反映了孔

40、子的什么思想?见贤思齐、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终身学习。里里仁仁学学省心向善去恶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论语为政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的修养方法,就是为了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

41、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在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你能做出什么伟大功业,而是能否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促使自己内心向善力量的增长,去除心中的不良念头,塑造和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自省是办不到的。自省的方法很多,比如慎独和曾子的三省吾身,这两个方法都注重内在的感悟。而孔子这里提出的方法则是由外而内,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疲倦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据史载,苏轼在年少的时候,他的母亲程氏教他读后汉书。当读到范滂传的时候,苏轼为范滂母子大义凛然的精神感动,就问自己的母亲说:“如果有一天,我做官成了范滂,那母亲将如何呢?”程氏回答说:“你要是能像范滂一样为国

42、尽忠,我难道不能像范滂的母亲那样吗?”范滂是东汉名士,因清廉正直而得罪权贵。第二次党锢之祸时,十常侍诬陷范滂,下令将他逮捕。许多人劝范滂逃走,不少地方官甚至有意纵放。但是,范滂的母亲却劝他学习李膺,慷慨赴义。苏轼母子这番对话,就是典型的见贤思齐。也正因为有这样向善自省的修为,苏轼后来才成为一代贤士。见贤思齐,是寻找一个进德修身的人生榜样;而见不贤内自省,则是找一个反面典型。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面教材作镜鉴,不失为自我修养的捷径。其实,一个人起点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人有缺点或者过失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满身错误而不知。面对我们自己的种种不足或过失,如果能够正视它、改正它,就没有

43、什么可担忧的了。正如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的那样:“追悔可耻的行为就是对生命的拯救。”什么叫追悔,说白了就是正视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反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非但不能自省,还自欺欺人,觉得都是别人的过错,自己只是受到了牵连而已。对于这种人而言,他们很难会正视自己的错误,更不希望有人将他的缺点给揭露出来。对于别人的批评,大多会采取文过饰非,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就像已经发现了堤坝上的裂缝,却不进行修补,只是在上面涂上一点水泥将缝隙掩盖住。从表面上看,堤坝仍是完美无缺的,但在洪水猛烈地冲击下是坚持不了多久的。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译文:质朴(内容)胜过

44、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才是君子。质朴、朴实 华美、文采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初读文本】学习第六章【赏析】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本探究活动:问题探究1.概括

45、主题。明确 从“文”与“质”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明确清晰,言简意赅。雍雍也也学学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文”则是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

46、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就是典型的型的“文胜质则史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子。余英时儒家“君子”的理想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文”;一是躬行实践。在前一方面,他大概可以和其他的人相比,但在后一方面,他也还没有完全成功。关于“君子”必须兼具此两方面,以下这一段话表示得最明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7、(雍也)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译

48、文: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读书人,士人停止志向远大【初读文本】学习第七章意志坚强【赏析】曾子认为,士人要有着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为社会挑起重担,走完历史无穷的路。“任重”所以力量要强,不强就会在半道支持不住;“道远”所以意志要坚决,不坚决就会半途消沉下去,放弃追求。“仁以为己任”,以仁道自任,要把道德和正义推广到每个人,但是“仁”的实现岂是易事,这是一个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努力的问

49、题。实现“仁道”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对个人来说,当然不可能于生前完成这一重任,只有到死后才会停下来。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将曾子之语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我们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也会从中获得勇气和力量。文本探究活动: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

50、勇气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使命,任重而道远本章中曾子所言,是在我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名言。后世无数的仁人君子,无不以此言激励自己,投身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追求中。要想准确理解这段名言的深刻含义,必须对其中的关键语句进行解读。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句话的主语是谁。曾子明确说是士人,那么士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呢?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来,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士人不治产业。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