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76751011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100 大小:7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doc(10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单元分析 这是一个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内容,也是环境主题的重要内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越来越开阔,随之而来的是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广泛,问题的深度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对人与自然、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会越来越感兴趣。学生会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奥秘,揭示其中的规律,这会更加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成就他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探求因果关系是人的天生的欲望,学生也不例外,探究现象背后的规律,是每个具有好奇心的孩子的必然行为,生物和环境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单元。 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学习,是通过引领学生,观察一个个常见的现象,经历

2、一个个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的,使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天然的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体会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为此,教材设计了一系列有结构的活动,让学生去经历,希望学生藉此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生命观、环境观。 本单元侧重研究生物体与无机环境的关系,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学生能够对生物的特征和行为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让学生学习用简单的控制实验的方法获取相关的事实,用图画和文字记录动植物的特征,用详细的记录数据的方法体会数据的必要性,运用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交流的技能。 整个单元的教学由 10 项活动组成,教材没有采取以往以逐一

3、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方法,而是直接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研究阳光、温度、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尽管这样的研究种子的活动已经在前面出现过,但是学生在这里经历的是比较严密的一整套控制实验的过程,这对学生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的训练是很有帮助的。学生经历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观察记录控制条件下的种子发芽过程和整理分析实验结果三项活动,从中了解绿豆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方法。 在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基础上,教材接下来以秋冬季的生物开始,展开对动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哪些基本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的调查。其中对 6 种常见生物进行跟踪观察,一直

4、持续到冬季,这是一项长期的观察活动。教材还以蚯蚓和鱼作为典型,进行建立栖息地的模拟研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本单元的后面三项活动:观察到了哪些特征;原来是互相关联的;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让学生汇集、整理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结合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梳理学习过的知识,建立起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并将这一认识扩展到对人类的生活环境的认识上,从而强化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绿色环保意识。单元目标 1经历“种子发芽实验”,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按照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的完整过程

5、,懂得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意义。 2经历跟踪观察动植物的过程,培养长期坚持观察的毅力。 3经历建立动物栖息地的模拟实验过程,学习研究动物的方法,提高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4梳理生物的观察资料,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化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重要观念的理解。 5通过对动植物的研究,明白栖息地对生物和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6通过阅读或讲解科学家的事迹,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苦性和存在的价值,给予学生以科学精神的熏陶。单元教学建议 1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要始终贯穿现代生命科学的基本观点,始终贯穿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意

6、识。学生通过一项项的活动,进一步发展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探究生物和环境关系的机会,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沿着学生问题的箭头不断地探索下去。 2要联系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不要认为当地的条件不够,或者与教材上的设想不同而放弃实际操作的机会,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蚯蚓和鱼的栖息地也可以用其他的动物来代替,代替的动物最好是当地常见的动物。 3可以在教室里或者实验室里建立一个研究生物栖息地的环境,帮助学生学习。 4本单元对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资料和数据是重点要求的,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知道如何看待数据、尊重数据、引用资料、鉴别资料,并使自己的结论更加接近真实,更加接近事

7、实。 5关于控制实验的研究,教师最好自己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补课,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实施这方面的研究。6运用好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学史和科学精神的教学。 课时安排 (共12课时)始业教育(1课时)1、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课时 2、种子发芽实验 1课时 3、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1课时 4、秋冬季的生物 1课时 5、动物的栖息地 1课时 6、建立栖息地 1课时7、记录动物的特征 1课时 8、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1课时 9、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1课时 10、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1课时 第一课时 始业教育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达成目标教学后记一、回忆过去。(10分)1、说说自己前二年学习科学

8、的情况,包括优点及缺点。2、请学生对科学老师作出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3、分发表格给每生,要求贴在第1页书上。在说优点和缺点时学生自动进行归类,确立做得有特色的同学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互相评价中达成学习科学的良好习惯;在相互评价中了解同学的学习状况。学生诚恳的反思将有力促进他们的科学学习素养。二、展望未来。(10分)1、对表格进行评价内容的的讨论,请学生互相讨论应该就哪些方面进行科学学习的评价,教师作出相应的归类记录。2、把学生共同讨论后的内容记录在书本上,以作评价表的考评依据之用。分别从科学学习习惯、科学学习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展开讨论。用回忆、反思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展开科学探究活动所需要的素

9、质。要求一单元之前请小组长按排好小组活动的内容及材料准备情况,实验的情况可分抽查式考评、小组式考评进行。三、分好合作小组。(5分)1、自愿原则、就近原则分好新的实验小组。2、轮流原则确立小组长。小组长态度明朗,责任明确。考评表的设计需要小组长有坚持的品质。可请学生自由讨论小组长轮流当的期限。四、复习预习。(10分钟)1、有关植物我们开展了哪些探究活动?2、本单元开始我们将开展哪些有关植物的探究活动?3、一起记录本单元的一些重要课外活动,要求严格考核评价。学生在考评表中填写相关内容。组长考评。教师可抽查考评某些学生,以促成考评表的考查督促功能。板书设计: 材料准备习惯倾听交流习惯记录汇报习惯持续

10、研究习惯小组合作习惯A独立认真完成 B合作认真完成 C协作完成D部分完成E没有参与F其它情况教后反思:分小组进行科学观察活动,在汇报前回顾一下探究活动中的注意点:1、认真完成方案中确定的观察内容。2、看看是否能有更多的新发现。3、思考你观察到的事实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4、完成本组观察任务后可以观察其他组的内容。5、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第一课时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第一部分:讨论人类的栖息地 许多学生会认为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家这个生活空间,能满足我们的各种生活需要吗?显然不能。 这一部分设计,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讨论,通过讨论了解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教材上有两幅图,一幅是“我们的家”,

11、一幅是学校里的教室,希望引起学生讨论。我们在家里、在学校里进行哪些活动?家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学校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显然家和学校只能满足我们的部分生活需要,我们的衣服、食物、水、各种生活用品,都是从家以外的地方来的。那么,家是什么呢?教材的图上,表现了“家”外漫天风雪,家相当于“避难”的地方。由此引出“哪里是我们人类的栖息地?”的问题。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我们的食物、衣服、外出时搭乘的交通工具以及所用的生活用品,不是来自于我们的家,而是来自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人类和动物不同,不是从范围不大的“周围环境”里获得生活需要的各种物品,由此可知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栖息地,地球只有一个,

12、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第二部分:比较植物、动物、人的生活需要 这一部分是对这个单元的进一步整合。通过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动物、植物、人的生存都离不开环境,都要从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学生要分别找出动物、植物、人的生活需要,并加以比较,由此可以发现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其他的生物和生存的空间等,是一切生物共同的生活需要。 需要比较的最后一项内容是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这项比较只要求选择气候这一项环境因素进行具体的比较。 植物怎样适应气候环境?动物怎样适应气候环境?在“秋冬季的生物”一课的学习中,已经进行过观察,所观察到的事实可以作为比较的材料,凤仙花冬季枯死

13、,用种子度过冬季延续生命;菊花的地上部分冬季枯死,用长在地下的根度过冬季;杨树用落叶的方法度过冬季;鸡、鸽、猫、狗用换一身新毛的方法度过冬季;冬天缺乏食物,有些动物用冬眠挨饿的方法度过冬季。 人怎样适应冬天的气候环境呢?可以加穿衣服,提高室内的温度冬季缺乏新鲜蔬菜瓜果,人可以为植物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它们生长,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以上的比较是事实层面的比较,还可以指导学生对事实作简单概括人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帮助自己适应环境。 教学目标:1.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2.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言条件;3. 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

14、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重点:能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教学难点:会提出种子发芽实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1. 引导学生阅读P1上的文字。2. 谈话引入。师:“上学期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还记得种凤仙花吗?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好吗?” 二、探究内容:1. 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1) 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2) 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板书: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3) 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说说可以改变什么

15、条件?(板书:少浇一点水行不行呢?不种在土里行不行呢?让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温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发芽呢?)2. 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让学生通过下面五方面进行讨论:1) 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2) 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3) 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4) 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 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3. 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1) 小组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2) 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和表格,弄清内容要求,然后着手写实验计划。三、全课总结。四、

16、课后拓展。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 1资料查找:探究人在哪些方面可以改变环境,使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提示: (1)对气候的干预,如人工降雨; (2)室内小环境的改变,如使用空调; (3)房屋建筑更加科学; (4)环境的绿化和美化等。 2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请你以此为主题写一份研究报告。提示:思考哪些人为的方式在不断地改变着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如空调的使用对环境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可以通过资料的查找进行分析。教学后记:对学生说出的土、纸是不是会影响发芽应予以指正。另外还必须让学生作好笔记,否则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仅仅是纸上谈兵。当然也可以请研究同类问题的学生组成合作

17、小组。附:讨论会表格设计基本生活需要适应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植物动物人第二课时 种子发芽实验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从结构上来看,“种子发芽实验”一课围绕的中心主题是让学生在开展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将设计的方案付诸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除按方案进行操作之外,还涉及将方案中的步骤进行细化,使其更具操作性的问题。因此,它是一个再设计和再创造的过程。 本课共2页,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流实验计划 在上一节课中,我虽然引导学生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和交流,但是各小组制定的方案一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同时当实验方案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中时,必须进一步明确步骤的细节,使方案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这也是实验的效果和成败的关键

18、所在。 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交流实验计划”就担负着这一任务。教材中的三个表格,实际是三个不同方案的具体结果。为了让学生的讨论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它省略了问题和推测两个项目。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问题和推测谈起,但本活动交流的重点要明确。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组的发言,仔细比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给各组学生一定的时间想一想:他们和我们的设计有什么不同?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有什么更好的主意?教师可以把各组交流中的重点在黑板上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整理出活动中的重点过程。 三个条件的实验方法和过程,有不少环节需要

19、教师引导学生细化和明确。 1“给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一组种子加很少的水”:“适量”是多少?有些小组可能会提出,对照组不浇水,或是其中一组把种子完全浸入水中。这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做有没有什么问题,这样做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这样做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问题的需要,其他不改变的条件也要让学生具体说明两组种子一定要处在同样的光照和常温下。 2“一组种子放在常温环境中,一组种子放在低温环境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常温是指室内的温度,低温是指低于室内的温度。于是遇到了如何创造低温环境的问题,学生自然会想到冰箱的冷藏室,很可能学校中没有冰箱,如果让学生把实验带回家中去操作,便又遇到了怎样让小组其他成员也

20、参与实验观察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事先都应该有打算和安排。最后,要让学生明确不改变的条件有哪些,怎样操作才能保证两组种子获得相同的水和光照。 3“一组种子受到光照,一组种子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在这一实验中,改变光照的条件学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水和温度”两个不变条件在实验过程中较难把握好。教师用书中提示两组种子都应放置在南边的窗下,其中要求将放在黑暗环境中的种子用盒子罩住。在具体操作时,教师事先要提醒学生注意到晒在阳光下实验器材中的水可能会被晒干而影响实验的进行。因此,这时的实验盒应该选择大一些的,纸巾也要多垫一些,并随时注意水分蒸发情况。 第二部分:配备实验装置 教材上的图提示了实验所需器

21、材及配备的过程。可以发动学生收集大一些的果冻盒或盒装豆腐盒,但为了体现实验的公正性,同一组对比实验的盒子应该相同,其余的器材可以由老师准备。在动手之前,先请学生说说打算怎样一步一步地操作,如每个盒子放多少纸巾、怎样折、怎样放、种子怎么种到纸巾里、每个盒子里滴多少水、配备好器材后怎么保管,等等,再开始动手实验。 如果只凭两粒种子的实验现象,很可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我要求学生划分为两格,每格里种一粒绿豆,要分别标注上1号和2号,便于观察与记录。 当一切准备妥当后,让学生参照教材上的图示配备实验器材。 第三部分:推测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时间 在实验现象发生前的推测有两层意义,一是可以提示学生在

22、之后的观察活动中应该注意观察哪些内容,怎样观察。二是可以提高学生实验观察的兴趣和注意力。 推测我觉得可以分两个部分进行,首先让学生推测,播种后的种子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除此之外,还可让学生推测不同条件下的两颗种子变化的时间是否一样,会有什么不同?教材观察记录表中列出了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内容。当学生对种子变化的过程有了了解后,再让学生推测每一项变化需要多少时间,这里需要让学生明确,可以把种子播种到开裂之间的时间都看作是种子膨大的过程。 第四部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对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需要学生从播种起,经常观察和记录绿豆种子在实验盒中的情况。从实验的情况看,当室温在25左右时

23、,播种1个小时后就可以观察到绿豆种子胚芽处膨胀并起泡,67个小时可以见到胚根,个别种子24小时时胚根可长达1cm 左右,种子皮开始脱落。4天左右可见真叶。 教学目标:1.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2.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3. 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计划。教学难点:修改实验计划。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每盒两格),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师:“上节课我们设计了种子发芽实验,现在哪个小组愿意

24、发表一下?” 二、探究内容:1. 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简要板书: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 再请其他学生报告其他两项实验计划,教师板书。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2. 配备实验装置。 认识教材上的材料,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实验。 明确用哪一个实验盒做实验组,用哪一个实验盒作对照组。 准备实验盒; 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 往纸巾上滴水; 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3. 猜测实验结果。 猜一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归纳成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 猜一猜发生每项变化可能要多少小时,几

25、天以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及时发现变化。4.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阅读观察记录表上有哪些项目。 让学生说说怎样记录。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 坚持做好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教学后记:附:表格设计示例在下图中画出你认为播种后绿豆种子的变化图,推测一下每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控制条件的种子发芽实验记录表 实验开始时间 班级 研究人_种子的变化 观察到变化的时间 当时气温 (摄氏度) 控制组 对照组 种子膨大 1 2 1 2 1 2 1 2第三课时 从实验中获得信息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这一课和前两课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研究收集信息加工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完整

26、地构成了一个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本课是这一主题探究活动过程的最后部分,即“加工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从探究活动的时间安排上看,以往探究活动一般在一个课时中完成整个过程,而本单元的这个探究过程则安排了三个课时。每一课时都集中在探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上。从中可以看出,从本学期开始,学生经历的探究活动过程更细化,更深入,更规范。这一课围绕的中心主题是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尊重客观事实,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重点在于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本课共2页,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汇集实验数据 本课的活动从实验信息的发布开始,主要交流做相同实验的实验组的数据和对照组的

27、数据。 在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每人记录的时间不尽相同。因此,教材第6页图中用两句对话:“两粒种子发芽的时间有点不同。”“那怎样说明发芽时间呢?”来提醒学生注意,需要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后才能帮助我们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时间数据换算成小时数,然后再与同学进行交流。当发现有些同学所记录的时间数据与大多数同学的数据差别很大(错误)时,可引导大家一起来分析数据是否准确,一起寻找错误的原因,并建议学生重新实验。当学生面对许多不同的种子发芽时间,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该怎样处理这些数据。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取平均数,取中间数等,对于学生能说出较充

28、分理由的方法,教师也应加以肯定。 第二部分:和全班同学交流 这是本课活动的重点与难点。教材设计了3个问题: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这些数据有什么用? (2)实验结果同我们的猜想一致吗? (3)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有什么影响? 这3个问题展示的是从数据到结论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充分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来说明实验的结论,加强科学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应加强实事求是的科学观的教育。 活动中,可以先由各组分别汇报各项实验的数据和数据所说明的问题,并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没做的两项实验数据记入自己的表格里。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充分

29、利用自己的实验数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 第三部分:“扩展与思考” 教材呈现了四项扩展与思考的内容。 第一项内容是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树木,通过观察树木的生长情况,引出思考。“如果同时栽的同一种树的生长状况有明显不同,可能是受到了什么环境条件的影响?”“能想办法证实吗?”希望学生能主动地运用前面所学到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第二项内容是观察菜地里植物的株距、行距,这里是为了了解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第三项内容是了解现代农业已经可以运用科学技术控制植物的生长条件,满足植物的各种生活需要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第四项内容是请学生思考“把我们的绿豆芽种到地里,能像春天

30、播种的种子那样结出许多果实吗?让学生根据九月以后的气候变化做出判断。 这四项活动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项进行研究,也可以划分不同的小组分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前面的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以后,学生的探究能力应该得到很大的提高,有独立完成的可能。但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其中,经常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以促使学生坚持并顺利地完成整个研究活动。 本课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在横线上写出“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填写前要引导学生分析,因为种子萌发并不一定需要从外界吸收养分,也不需要光照,这与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是不同的。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

31、度;2.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3. 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准备: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 二、探究内容:1. 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1)汇集各组数据。(2)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3)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2.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

32、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3)“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4)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3. 扩展与思考。 (1)让学生说说P7的四项内容。 (2)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三、全课总结。 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教学后记:附:表格设计五 班 第 小组 成员:变化过程 实验组 时间(小时) 结论 种子膨大 控制组 对照组 种皮破裂 控制组 对照组 出现根 控制组 对照组 长出叶 控制组 对照组 第四课时 秋冬季的生物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说明需要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 教材呈现了毛虫和小树的图片。春天

33、,蝴蝶的卵变成了小毛虫,小树长出了嫩叶,嫩叶正好是小毛虫的食物。到了夏天,小树变了,小毛虫也变了,小树开了花,小毛虫长成了蝴蝶。小毛虫、小树随春、夏季节的变化发生着变化。 这个典型的例子说明蝴蝶的生长是怎样适应气候环境变化的。蝴蝶在开花季节过去之后,就没有食物了,靠卵度过冬季,使生命得以延续。随着春天气温转暖,卵自然孵化成小毛虫,这时小树长出了嫩叶,嫩叶正好是小毛虫的食物。树叶长大了,没有它能吃的食物了,小毛虫也变了,变成不吃不动的蛹。等到小树开花的时候,小毛虫的形态全变了,它的口器正好适合吸食花蜜。同样,小树用落叶、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的方法度过冬季,天气转暖了,在春风春雨中长出嫩叶,随着

34、气温升高开花结果。生物就是这样奇妙地适应着外界气候环境的变化。在这个例子之后,教材引出一个问题:“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提出一项观察几种常见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生物怎样适应气候环境变化的任务。 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作用是指导学生知道怎样去观察秋冬季生物(这里是小树和毛虫)随季节的变化。气候变化了,食物也变了,动物的形态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二部分: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目的是引起讨论,让学生说说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他们确定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选择几种常见的植物、动物,

35、跟踪观察。” 教材的表格中列举了2种植物和4种动物,要求学生跟踪观察它们在秋冬季里怎样适应外界环境。这项活动要持续进行到12月。教材通过卡通人物提示,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是重点。教学时要把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的内容具体化,否则学生不知道怎样观察和记录。让学生说说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是为明确观察内容做准备的,选择哪些生物跟踪观察,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跟踪观察的对象确定后,要一一明确观察什么。教材表格中所列观察对象的观察、记录重点如下:菊花叶和茎逐步枯死的时间,落花、落叶的时间,根部周围长出新芽的时间。 白杨叶变色、叶全部落光的时间,枝条顶端长出小芽苞的时间。 动物开始换毛和新毛长

36、齐的时间。天空中可见候鸟迁徙的时间。 鱼和蚯蚓怎样过冬是不容易观察的,可以建议学生去查阅资料,并把自己找到的资料张贴在教室里,与同学们共享。还可以收集动物换下的毛,拍摄下动物换毛前和长出新毛的照片。 本课没有交流和整理观察结果的内容。在本单元第10课的学习中(比较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将用到本课的观察结果。 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2. 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3. 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教学重点: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教学难点:会做资料收集

37、,明确观察对象。教学准备: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记录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师:“春天,蝴蝶的卵变成了小毛虫,小树长出了嫩叶,嫩叶正好是小毛虫的食物。到了夏天,小树变了,小树开了花,小毛虫长成了蝴蝶。小毛虫、小树随春、夏季节的变化发生着变化。”问:(1)一年中气候怎样变。 (2)春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小毛虫从哪里来? (3)夏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 (4)从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毛虫不变,它还有嫩叶吃吗? 二、探究内容:1. 说说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1)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2)冬天呢?蝴蝶怎样过冬?小树怎样过冬?明年春天还有小毛

38、虫吗?(3)别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九月里它们怎样生活?师:“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去了解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2.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1)猜测这些植物、动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2)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动物过冬的故事。(3)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植物、动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4)指导学生看教材上记录表,明确怎样观察、记录。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 选择一种常见的动物、植物进行跟踪观察。教学后记:附: 秋冬季的生物观察记录表 研究人: 观察对象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菊花 柳树 鸡 猫 鱼 蚯蚓 注意: 你可以

39、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第五课时 动物的栖息地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了解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教材呈现了3项相互关联的小活动第一项活动是引导学生了解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什么,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以及它们同鱼、蚯蚓的关系。可以通过看教材上的图,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解。 鱼和蚯蚓虽然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动物,但学生对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定都了解。教学中可用生活化的说法“鱼和蚯蚓的周围有些什么”,来提示学生去观察,并让学生说说鱼和蚯蚓同它们生活区域内的这些物体有什么关系,离开了这些物体鱼和蚯蚓是否能生活。 教材以资料的形式对“生活环境”作了解释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动物的栖息地,栖息地

40、是能满足动物生活需要的地方。 在研究鱼、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什么,以及它们同鱼、蚯蚓的关系时,希望能全面涉及食物、阳光、空气和水以及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例如蚯蚓生活在黑暗的洞里,洞是蚯蚓自己打出来的,蚯蚓在打洞的同时获取食物,蚯蚓的身体构造非常适应这样的环境。 第二项活动是引导学生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 ”提问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把这两种动物的基本生活需要和身体器官联系起来,说明为什么鱼不能适应蚯蚓的生活环境,蚯蚓也不能适应鱼的生活环境。例如水里没有蚯蚓的食物,土里没有鱼的食物,蚯蚓的身体器官不能适应在水中生活

41、,鱼的身体器官不能适应在土壤里生活,等等。 第三项活动是在前两项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为建立能满足动物生活需要的人工栖息地做准备。 第二部分: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教材中提供的一则资料介绍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观点:“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是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探究死亡,而我探究生命。”另一则资料介绍英国科学家珍妮古德尔在非洲丛林里和黑猩猩生活了30多年,观察了30多年。 两则资料的含义是很清楚的,希望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

42、观察,并且说明观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生命和珍爱生命,科学观察是有趣的,但也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的。 教学目标:1. 通过分析鱼、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人工气息地做知识、材料方面的准备;2. 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学重点:会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教学难点:找出鱼和蚯蚓的是生活环境的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建立气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师:“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对鱼和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内容:1. 交流、讨论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1

43、)让学生逐一列举生活在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2)小组活动: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3)让学生阅读资料,知道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物体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4)让学生说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和蚯蚓的关系。2. 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1)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与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3. 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准备。(1)对照资料,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2)学生填写建立栖息

44、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4. 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1)说说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科学家观察动物的事情。(2)介绍法布尔、珍妮古德尔等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3)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从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 准备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材料。教学后记:附: 材料准备表动物的生活环境 准备的材料 负责人 蚯蚓的生活环境表 蚯蚓周围的生物与非生物 蚯蚓与它们的关系 蚯蚓的生活环境 生物 非生物 鱼的生活环境表鱼周围的生物与非生物鱼与它们的关系鱼的生活环境生物非生物第六课时 建立栖息地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什么是“栖息地”之后,开始仿照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建立供学生用实验方法观察动物与环境关系的鱼和蚯蚓的栖息地。观察、记录两种动物的行为特征,以及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学着像科学家那样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并且要求运用所学的设计植物实验的知识,设计动物实验,研究动物。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这部分有两项内容。课文一开始呈现的动物园图、养鱼池图是引入学生学习情境的材料,目的是让学生说说这些地方怎样满足动物的生活需要。当然也希望学生能在课外到这些地方去实际考察。 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