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民族的共同渊源.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639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汉民族的共同渊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藏汉民族的共同渊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藏汉民族的共同渊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藏汉民族的共同渊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再论藏汉民族的共同渊源 青藏高原古藏人之古象雄 ( 古支那)、西女国中的 “ 嘉(夏 ) ” 部落与中 原 夏 王 朝 的 亲 属 渊 源 关 系 龙西江 内容摘要 位于西藏的古象雄、苏毗女国是公元前 10世纪以前至公元前 6世纪之间,逐渐从 今青海省的汉藏交界处迁徙到西藏的 a古象雄是古轩辕国、古支那国、古汔仑;苏毗女国是西 王母国 引传曰 “ 大禹出西羌 ” 。章炳麟先生序种 姓指出“ 羌即姜 而姜为四岳之后,四岳是 “ 九州 之戎 ” 的一种。所以,潜夫论 五德志称禹为 “ 戎 禹 ” 。顾颉刚先生在九州之戎与戎禹一文中指出: 禹最初是九州之戎全族的宗神。九州之戎实际上是 西方戎族的总名

2、,他 们 的 居 住 地 九 州 是 中 国 西 半 部再论藏汉民族的共同渊源 再论藏汉民族的共同渊源 13 的一个大地名,其境大抵西从今陕甘二省交界处起, 北由陇山,南抵秦岭,东达篱山,而以晋境为其主 体。左传 *昭四年载此九州地境:当时楚向晋求 簕,晋侯以晋国有九州之险和冀北之马可恃,而不肯 妥协。从春秋 左传中看到九州之戎处在晋地者 有骊戎、条戎、燕京之戎、余无之 戎、北戎、茅戎、东山 泉之戎、允姓之戎、姜氏戎等。因此 , 刘起舒先生赘 出: “ 春秋时,华夏族的晋人和戎人还这样交错地杂 居于晋境,那么先夏时期,这里的戎人和夏人杂居情 况更可想而知了 ” 。 关于姜姓的 “ 四岳 ” 族

3、之得名,顾颉刚指出:因其 最初居在四岳山即陇县的吴岳群山。后来晋南也有 太岳山,是四岳族随九州桩戎居晋境移来原山名,后 来更演变成国的四岳、五岳。而与禹有不可分割关 系的九州也演变成禹划天下的九州,禹也由戎之宗 神演化为全土共戴之神禹,更演化为三代之首君。 周代建立的姜姓诸封国还有纪(今山东寿光)、 向( 安徽怀远)、州(山东安丘)、鄣(山东东平)、厉(湖 北随县)。地域上分布很广,确实起到了屏藩周室的 作用。 西周后期,同为四岳之后的姜氏戎活动于今山 西介休一带,并与周王朝发生战争。国语 周语 载 :周宣王三十九年 ( 公元前 789年 ) “ 战于千亩,王 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千亩之战,王

4、师覆灭,周王仅 以身免,加速了西周的灭亡。说明此时的姜氏戎是 非常强盛的部落集团。 东周以后,属姜氏戎系统的伊雒之戎、陆浑之戎 (阴戎 ) 等乘西周之亡而东进,在中原的历史舞台上 十分活跃。 公元前 660年,虢公败犬戎于渭讷。渭讷在今 华阴县,此时戎狄已进人关中。公元前 658年,虢公 败戎于桑田 ( 今陕县 ), 戎狄继续东进。公元前 649 年,扬拒、泉皋、伊雒之戎伐京师人王城,横行中原。 些大国主动将陆浑之戎大量向内地迁徙。 左传载:公元前 640年 “ 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 。 杜预注云: “ 允姓之戎居陆浑,在秦晋西北。二国诱 而徙之伊川,至今为陆浑县也。 ” 伊川在今河南嵩县

5、 一带。 姜氏戎、陆浑戎或阴戎均来自瓜州,瓜州一说在 敦煌,近人考瓜州是四岳九州所在地,今陕西凤翔县 -带。 东周以后,以羌主体的诸戎大量涌人中原的广 大地区。此时,除甘 肃的渭首有狄、貔、封、冀之戎, 泾北有义渠之戎外,分布在陕西和河南的陕西凤翔 有畎戎、洛川有大荔戎、渭南有骊戎,河南伊洛间(洛 阳县西南)有扬拒戎、泉皋戎(后为姜氏戎所灭)、嵩 县有陆浑戎(又称姜氏戎、阴戎及九州戎)、颖首以西 (临汝县西南 ) 有蛮氏戎(又称茅戎 ), 山东戎州(曹 县)有已氐戎。这些羌人与诸夏各国互相冲突和盟 会,逐渐为晋、楚、秦所融合。例如 ,公元前 585年晋 率伊雒、陆浑之戎伐宋 ;公元前 559年

6、姜氏之戎参加 中原诸国会盟;公元前525年晋灭陆浑之戎;公元前 445年秦厉公伐义渠,虏其王。 藏史 专家黄奋生先生指出: “ 秦人本出身羌人, 在西周孝王时,秦的祖先非子 ( 公元前 884年?)为周 室养马有功,被封给一小块土地名秦(甘肃淸水县), 当了周室的附庸。 ”“ 秦 ” 字可能由 “ 羌 ” 字变音而来。 “ 秦 ”字从 “ 禾 ” ,大抵在非子的时候秦部落已进到农 业经济,加上受周人文化的影响,逐渐变成了华夏族 系的一员。秦人传说中的祖先胥轩被称为 “ 戎胥 轩 ” ,至中洧时 “ 在西戎 ,保西垂 ”, 西垂在今天水以 南,古代为西戎地。秦族统治者与申长期结为婚姻, 秦申曾共

7、同为西戎之共主,周宣王时西戎杀秦仲,秦 始与戎不和。后来秦逐渐东迁且大童吸收华夏文 化,成为诸夏之一。 0最近考古学界在甘肃天水西部 很偏僻的地方发现了秦祖先的基地,证明秦人出身 于群羌。 公元前 688年,秦武公伐圭 P(今甘肃天水县)、 冀戎 (今甘肃甘谷县 ), 秦的势力扩展到全部渭水流 域。公元前 623年秦穆公得到羌人由余部落的协 助,向西开地千里,西戎八国臣服于秦。其时, “ 自陇 以西有绵诸(甘肃天水)、绲戎(陕西凤翔)、翟(甘肃 临洮)、嫄 (甘肃陇西)之戎;歧、梁山、泾、漆之北,有 义渠(大秦之北)、大荔(陕西大荔县)、乌氏 ( 今甘肃 平凉)、 0)衍(今宁夏宁武 ) 之戎

8、。 ” 都成为秦的附 庸。公元前 461年秦厉王灭大荔羌国。 , 公元前 444 年秦攻甘肃东部义渠国,俘其王阎。到战国后期即 公元前 272年,秦昭王起兵灭义渠王国,设置陇西、 北地、上郡。 后汉书 西羌传载: “ 羌无弋爰剑者,秦厉王 (公元前 477年 前 444年)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 隶。不知爱剑何戎之别也。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再论彌汉民族的共同渊源 14 急,藏于岩穴中得免。羌人云: 爰剑初藏穴中,秦人 焚之,有景象如虎 .为其蔽火,得以不死。既出,又与 劓女于野,遂成夫妇。女耻其状,被发覆面,羌人因 以为俗,遂俱亡人 三河(黄河、赐支河、湟河 ) 间。 诸 羌见爱剑被焚不死,怪其

9、神,共畏事之,推以为豪 爰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 益众。羌人谓奴为无弋,以爰剑尝为奴隶,古因名 之,其后世世为豪。 后汉书 西羌传又载 :“ 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 公初立 , 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貔戎。忍季 父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数 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 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雋羌是也;或为白马 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及弟 午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 忍生九子为九种,午生十 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 ” “ 及忍子研立,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 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研至豪

10、健 ,故羌中 号其后为研种。及秦始皇时,务并六国,以诸侯为 亊,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秦既兼天下。使蒙 恬将兵略地,西逐诸侯,北谷 P众狄,筑长城以为界 之,众羌不复南度。 ” “ 爰剑后,子孙支分凡百五十种,其九种在赐支 河首以西 ,及存蜀、汉缴北,前史不载口数 发羌、 唐旄等绝远,未尝往来。 这里提到 “ 发羌 , 涉及到了吐蕃的由来 (族源)。 我国学术界有不少人持吐蕃源 于 “ 发羌 ” 说,例如,顾 颉刚、姚微元、方国瑜、贡乔泽登等。亦有持不同意 见者,例如, 1988年格勒博在中国藏学上发表有 藏族源于发羌的几点质疑,格勒的 “ 质疑 ” 是有道 理的,现简要概述如下:汉文和藏

11、文史籍文献没有明 载吐蕃源于发羌。而持同意者的依据是 .“ 蕃 ” 与 “ 发 ” 近音;两者居地和发生发展的时间都很近。因 而,判断吐蕃源于“ 发羌 ” 。发羌的来源依据汉文文 献是爱剑曾孙忍的季父卬于 “ 秦献公初立,兵临渭 首,灭狄、貔戎,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 支河曲西数千里 ” ,这就到达了青海省西部果洛、玉 树 一带,甚至也到达了西藏的东北部一带。吋间在 381361年左右。后汉书 西羌传中还有一段史 料 :汉和帝刘肇永元十三年 ( 101年)护羌校尉周鲔 和金城太守后霸率领 3万人马与迷唐羌首领 作 战 ,“ 迷唐遂弱,其众不满千人,远逾赐支河首,依发羌 居 ” 。这段

12、文字证实了发羌在西藏东北和青海西部, 但这个位置距吐蕃发祥的山南雅砻河谷还有几千公 里之遥。或许持吐蕃源于发羌者认为,这不是一个 问题,因为古代民族的迁徙不可能全部进人史箱记 载,没有能进人记载的重大历史事件亦不在少数,漏 载的东西更是不可胜记。 格勒博士指出,唐代史家在(通典 边防典中记 述吐蕃时云: “ 不知有国之所由 ” 。五代后晋的刘晌 在旧唐书 吐蕃传中说 :“ 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 本汉西羌之地也 ” 。宋代范晔在 C后汉书 西羌传中 虽然提到“ 发羌 ” 在黄河源头及以西之事,但并没有 把 “ 发羌 ”和吐蕃联系起来,而是慎重地指出: “ 前史 不载口数 ” 。而宋代王钦若等的

13、册府元龟中却未 提及吐蕃是 “ 发羌 ” 之裔的问题,相反提出了 “ 南凉禿 发樊尼率众西奔,济黄河 ,逾积石,于羌中建国,开地 千里,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 ” 于是同一朝 的两部史籍中出现了显 然不同的观点。 从上述古文献中,有一点是基本可以搞清楚的: “ 发羌 ” 是嫄戎貊 ” 是 “ 盘羊 ” ,即羊作图腾崇拜的羌 人部落。 但是讨论到此,要完全否定吐蕃不是源于 “ 发 羌 还没有决定性的硬证据,因为历史疏载的东西太 多,吐蕃源于 “ 发羌 ” 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 格勒博士进一步指出, “ 古代与藏族发生联系的 羌人并非 发羌 一支:据汉藏两种文字的记载来看, 藏族的先民很早

14、以来就和许多古羌部落交错杂居, 共同繁衍生息在千里青藏高原上。 ” 下面首先介绍隋唐时期出现于史书上的古羌人 部落。 ,科学出版社丨 958年版。 田小岫:吐蕃王族族源新考 .载中国藏学丨 994年第 i 期, 参见龙西江 :( 论藏汉民族的共同渊源 靑藏离原 古藏人 恰穆 与中原周人 明穆 制度的关系 ,载 1995年第 3期 u 见俞敏: ( ),载(西北民族学 院学报 (哲社版) 1991年第 2期 伍义林、多识、龙西江 :( 汉藏文化同源 .载(新华文摘 . 2001年第 11期,第 135页。 郭元兴 :( 山海经之西荒地 理与印度、释典及西方古地 志 载( 印度宗教与中国佛教 ,载社会科学战略 1994年第 2 多识 :1983年第 3期。 刘起钎 :1979年第 3期。 竹书纪年卷上,四部丛刊本。 顾颉刚: .2002年。 (史记 秦本记 。 作者简介龙西江,研究员,现任职于中国藏学 研究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