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专业论文、地理信息系统.pdf

上传人:qwe****56 文档编号:74646686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9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专业论文、地理信息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专业论文、地理信息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专业论文、地理信息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专业论文、地理信息系统.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陈 军(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北京100044)摘 要: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已经走过了22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国家信息化、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GIS兼具的“工具”、“资源”和“学科”三大属性,探讨了今后中国GIS的发展方向,提出要大力发展业务化的GIS应用系统,加强多尺度、多类型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与持续更新,积极研制具有自主产权的GIS技术系统,重视和加强GIS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拓展GIS行业和规范GIS市场。关键词:GIS;业务化应用;数据;行业发展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

2、章编号:1672-1586(2003)01-0006-06Directions of GIS Development in China:An OverviewChen Jun(National G eomatics Center of China,Beijing 100044,China)Abstract:After 22 years development,more and more GIS are in operational use in China.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direc2tions of GIS development

3、 in China.It covers the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and productivity-enhancing GIS application programs,devel2opment,refinement and updating of multi-scale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development of advanced technical systems and standardizedproducts or services,basic research on geo-information scienc

4、es,as well as GI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Key words:GIS;operational use;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industry development0 前 言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专门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空间数据的计算机化信息系统,兼具“工具”、“资源”和“学科”三大属性1,19,25。其“工具”属性是指为人们采用数字形式表示和分析现实空间世界提供了一系列空间操作和分析方法;“资源”属性是指将单一分散的数据资料和科学积累集成起来,成为研究和解决空间问题所需的综

5、合信息资源。“学科”属性是指其有着相对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技术体系,正在逐步地发展形成一门关于空间信息处理分析的科学技术。近些年来,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国家和一些省、市加强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发展GIS应用系统提供了一批权威的基础地理数据;一些GIS应用系统已从早期的“实验型”或“科研成果型”提升为业务化运作系统,开始在规划、管理、监测、决策等过程中取得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自主开发研制的国产GIS软件逐步成熟,其中一批软件已进入市场,初步地具备了与国外软件竞争的能力;多层次的GIS研究、开发队伍不断扩大,GIS高科技公司不断涌现;许多大专院校设立了与GIS相关的

6、专业或课程,GIS硕士、博士培养点逐渐增加,所培养的博士、硕士、学士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美国摄影测量工程与遥感(Photogrammetry Engi2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杂志2002年第4期以专刊的形式,发表了中国学者的6篇学术文章,首次较为系统地向国际同行介绍了22年来中国GIS的发展13。应该看到的是,我国GIS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当薄弱,应用系统的业务化有待加强,基础软件国产化任重道远,GIS市场还不够发育,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有待建立。本文将从GIS业务化应用系统发展、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与更新、国产GIS技术系统研发、地理信息的基础和应用基础

7、研究、行业拓展与规范等方收稿日期:2002-12-23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40025101)第01卷第1期 地 理 信 息 世 界VOL.01NO.1 2003年2月 GEOMATICS WORLDFeb.2003面,对中国GIS的发展方向进行初步的探讨。1 发展业务化的GIS应用系统我国GIS应用系统大体上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12。在80年代中期,人们主要是针对实际工作中某一具体项目,利用GIS技术辅助进行制图与空间分析,如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环境质量分析、城市发展预测等,称之为“项目型GIS”阶段18;随后人们开始建立“集中式”的GIS系统,把分散的空间数据集成到“信息中心”

8、,要求用户到信息中心操作和使用;自90年代中期起,一些单位或部门开始发展基于网络的GIS业务系统,使最终用户能够在办公室里利用GIS和OA进行日常业务处理工作,如深圳、常州等城市建立的集“一书四证”审批发证和图形处理为一体的图文办公系统17。而近年来兴起的社会型GIS是面向社会公众,使他们可在家中、办公室或乘车外出时,在计算机终端、手机或其它专用设备上,检索所感兴趣的地图或其它地理空间数据,身临其境地查看公共交通路线,进行购物等。从整体上看,我国GIS应用发展较快,已建成了一批业务化运行系统,例如国务院政府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国家测绘局与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合作建立的中越陆地边界谈判与勘界系统,

9、深圳、常州等城市的规划与国土管理图文办公信息系统,天津市旧城改造应用系统等。但也有一些GIS系统停留在较初级的应用水平上,甚至难以实际运作,与用户期望值有相当大的差距。今后应大力提倡将GIS真正地融于用户的业务程序中去,使之成为用户处理日常业务和进行职能管理的有效工具。就总体而言,这类业务化GIS应用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研制、数据建库、系统集成等诸多技术环节,也牵涉到用户自身业务重组、研制方与用户方之间的协作、系统运行的制度保障等非技术因素8,11,38。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地确定系统的应用目标,做好系统设计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实施策略,发展实用的专

10、业功能,建立系统运行的规章制度,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精干稳定的系统管理队伍。当前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根据各级政府管理决策的需要,发展基于GIS的专题应用系统,充分发挥GIS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为此,需要根据政府综合管理和宏观决策的要求,在多尺度基础地理数据的基础上,集成规划、管理、决策所需的各类空间型和非空间型数据资料,发展空间查询分析与模拟优化功能,形成业务化的空间型决策支持系统(Spatial DecisionSupport Systems,简称SDSSs),用于空间规划、图文办公、动态监测、调度指挥等方面。要做好这类SDSSs的设计和开发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发展有关的技术方法,包括地理

11、信息与管理决策的融合模式及作用机制、以管理决策人员为中心的用户界面设计方法、地理空间信息的人类语言表达(模拟形式)与计算机命题形式表达之间的转换关系、兼顾人类空间认知习惯和计算机符号处理的地理空间信息处理方法、空间数据库的CASE设计工具、共性功能模块的软件重用、多比例尺和多类型空间数据与文本数据的一体化集成管理、地理空间信息的有效范围与模糊性(误差、质量)分析等。2 多尺度、多类型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众所周知,一个GIS所含地理空间数据的丰富程度、现势性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其应用的深度与效益3。一般说来,GIS地理空间数据及其生产具有多尺度性、多样性、专业性和高技术性的特点。其中多尺度性是

12、地球空间现象及实体在不同尺度下形态、结构的范畴和细节的客观反映,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空间建模和分析应用中有着不同的用途30,34。其多样性是指GIS地理空间数据包含着各种基础和专题地理数据库23。而GIS地理空间数据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高技术性,前者要求我们遵循“由权威部门提供权威数据”的原则,后者是缘于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越来越依赖于遥感、GPS等高技术手段6,28,32。近几年来,我们许多部门和地区相继提出了“数字行业”、“数字省(区)”、“数字城市”或“数字社区”等发展规划,并开始实施相关的工程项目,以支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电子教育的发展33。这些蓬勃发展的“数字省区”、“

13、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行业”在客观上形成了“数字中国”的发展浪潮,它们既是“数字中国”在不同地理范畴、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细化,也应该在“数字中国”总体框架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大对国家和地方地理空间数据资源的统一规划、整合发展多类型、多尺度的基础和专题地理空间数据库,加大数据库更新力度,为“数字中国”这座信息化大厦构建统一的数7第1期 陈 军: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字化地理空间基础框架(Digital Geo-Spatial Frame2work,英文缩写为DGSF),用以承载多类型、多时相、多分辨率的图形、图像、文本、视频、音频信息,保证整个大

14、厦的稳固和安全。2000年5月,国家测绘局正式提出了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发展目标,并将其列入了国家测绘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其中包括要通过515a时间的艰苦努力,建立起国家、省区和城市三级现代化测绘基准和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体系,数据交换网络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和组织机构体系,实现多尺度、多分辨率、现势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全国覆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地理空间基础平台,为政府和社会准确及时地提供3维空间定位数据、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及其应用服务。就基础地理数据本身而言,迄今为止人们一直是按照平面图或铺盖数据模型,将具有鲜明的多维、动态特征的现实空间世界抽象为2

15、维、静态目标,生产、提供和使用2维(或2.5维)的地理基础框架数据。这种地理基础框架数据在表达或反映3维实体及其时空变化方面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国家信息化的应用需求。今后将从2维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向多维、动态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发展,逐步地向用户提供真3维、多时态、高精度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此,要根据用户应用需求,进行3维框架数据、全球空间框架数据、无显式拓扑的框架数据、移动服务框架数据等的技术设计和前期实验,制定技术规范:同时,组织研究多比例尺数据协同更新、多尺度框架数据集成、历史数据保存和时态数据组织、海量空间数据管理、多维动态空间数据模型等方面的问题5。为了推进地理信息资源的社会化

16、共建共享,还应对数据密级划分、数据产权认定、经费补偿、版权保护、信息共享的用户分级界定和义务等一系列政策性、法律性问题进行研究,制定数字化地理信息共建共享的法规。3 发展国产GIS技术系统“八五”以来,国家科技部、国家测绘局等部门开始重点支持我国GIS软件系统的发展35,37。“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实施了国产GIS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通过一年一次的全国性GIS软件测评,促使一批国产GIS软件迅速从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中走出来,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在国内市场具有了相当的竞争实力。以VirtuOzo、JX4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数据采集软件系统,不仅占领了国内市场,而且在

17、国际上形成了竞争力。GeoScan、GeoTin、VC&D等在基础地理数据库建库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方正智绘和MapCAD基本上占领了国内地图轻印刷市场。GIS数据管理软件系统Map GIS,Geostar等的功能和性能不断提高,已开始接近国际中小型GIS软件的先进水平,在某些功能上甚至优于国外优秀软件39。今后应继续加强具有自主产权的GIS基础软件和专题应用软件的开发,在改进软件的功能的同时,提高其稳定性、实用性、安全性,加强二次开发29。此外,还应跟踪国际技术前沿,积极发展基于影像的数据更新系统、移动测图系统、Lidar和SAR等数据处理系统、海量空间数据的集成管理系统等9,10。就基

18、于影像的数据更新系统而言,首先要研究解决从遥感影像中自动提取变化地物、影像到地图的自动配准、不同尺度(或几何分辨率)数据几何匹配和语义冲突等问题,其次要研究解决主数据库更新过程中的一致性处理问题、历史数据保存和版本制作问题。既而解决客户数据库更新中因用户数据规格不同而造成语义冲突、数据库模式不一致、新要素与所替代要素连接、客户数据库一致性控制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和专题地理空间数据的日积月累,一些GIS用户开始面临海量空间数据集成管理的难题。为此,需要发展海量空间集成管理系统,研究基于多级存储结构的海量空间数据存储体系、基于数据分布技术的海量信息有效存取及数据备份,多分辨率、多时相

19、遥感影像数据集成管理模式与数据分块、压缩算法、时空影像金字塔组织、索引机制,基于主题的多尺度时空数据集成模式与元数据系统、数据抽取与语义冲突处理方法、多尺度空间数据跨带处理方法、快速索引机制与前端数据分析工具等4。4 积极开展地理信息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在过去的20年里,国内外GIS的发展都主要是靠“应用驱动”和“技术导引”的。随着应用的深入与产业化发展,人们逐步地认识到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7,31。90年代初以来,国际学术界加强了对GIS的理论研究,经常组织高水平的GIS国际学术会议,如两年一度的“Spatial Data Handling”国8 地理信息世界 际学术会议;多

20、个国际学术性组织设立了GIS专题委员会或工作组,如国际地理联合会(英文缩写为IGU)下设了地理信息理论委员会;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英文缩写为ISPRS)下设了多个从事地理信息理论研究的工作组。各国政府开始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来引导GIS理论研究,如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英文缩写为NSF)支持成立了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NCGIA)等,研究重点包括空间关系、空间数据模型、空间认知、空间推理、地理信息机理(产生、施效和人机作用等)、地理信息不确定性等21。在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方面的资助下,我国学者加强了GIS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15,20。最近笔者以NNSFC地球科学部地理学科资助的G

21、IS类项目为例,对1991-2001年NSFC资助的GIS类项目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与同期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GIS类项目情况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16。就研究方向而言,初期的研究热点多在建库方法(如地形图符号自动识别的研究、小波理论及其在遥感和GIS中应用)、典型应用模式(如基于遥感与GIS的城区灾害防御系统应用),以后逐渐发展到对一些GIS基本问题的理论研究(如Voronoi空间数据模型若干基本问题)。但总的来说,还存在着明显的”技术导引”特点,对GIS基本问题的创新性探索尚有待加强,研究领域不够宽,如数据库更新、GIS政策与标准等方面尚没有项目获得资助。实际上,我国GIS类基金项目多是自发申请

22、,有很强的个人随机行为,缺乏高层次的引导和总体发展布局。而美国NSF采取了多种方式,鼓励和组织GIS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体现出了较强的群体行为和有序的发展态势。例如,美国NSF通过NCGIA、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会(UCGIS)组织GIS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NCGIA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组织美国国内外GIS专家、产业界及政府代表,讨论指定GIS的优先研究方向,组织开展相关项目研究,推动了美国及国际GIS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据检索,1994-2000年中国学术期刊共发表2562篇以GIS作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且总的趋势是论文数逐年增加。在此期间,测绘学报、武测学报、地理学报、遥感

23、学报、中国图像图形学报是发表GIS学术论文最多的5种学术刊物,共发表了291篇GIS学术论文,占同一时期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GIS学术论文总数的11.4%。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大陆学者过去很少在国际一流GIS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年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善,开始在Int.J.of Geographical Informa2tion Science和GEOINFOMATICA等国际上最权威的GIS杂志及一些与GIS相关的国际杂志(如Photo2grammetry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ISPRSJournal forPhotogrammetric andRemote

24、Sensing,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上发表学术论文。与此同时,我国GIS工作者近年来积极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在国际一流GIS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例如,在2000年7月举行的第19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上,中国大陆学者在大会上做了20多次口头报告;在同年8月举行的第9届SDH大会上,中国大陆学者在大会上做了近20次报告,占总数的30%左右。2001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0届国际制图大会上(ICC),中国大陆学者在大会上做了60多次口头报告。此外,中国大陆和香港GIS学者还联合发起和参与组织了多维动态GIS系列国际学术讨论会,先后于1997(香港)

25、、1999(北京)、2001(泰国)组织了三届研讨会,将其逐步地发展成了两年一度的国际GIS理论系列研讨会,已开始在国际GIS学术界产生影响7,14。应该指出的是,随着GIS在我国国家信息化、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应用的不断扩展与深化,原有的GIS方法与技术已难以回答应用实践中提出的许多问题,GIS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滞后于自主产权国产软件发展和教学科普的情况将日渐明显。今后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GIS研究的总体格局,加强对多维动态GIS、GIS空间认知与分析、GIS政策与标准、GIS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促进我国GIS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向深度及广度发展,形成若干具有优势或特

26、色的研究方向或领域。5 行业拓展与规范随着GIS用户群和GIS公司、企业的不断增加,一种新型的地理信息产业正在我国逐步形成26,35,36。为了促进这种地理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大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力度,推动GIS教育和科普,培育和规范GIS市场。地理信息标准化是GIS建设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规范全国GIS活动的重要依据。自1995年以来,9第1期 陈 军: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我国加大了地理信息标准化的工作力度,在参与国际交流和研究国家标准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今后,应进一步发挥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加快研究制定和完善我国地理信息标准

27、,要求新建和在建数据库严格执行已经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已经建成的数据库应进行标准化改造,使之符合数据共享的要求。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应用普及与深入,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公司等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约有60多所高等学校设立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本科专业,有近40所高校设有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其中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其主要专业方向之一;还有不少学校具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理科)或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工科)硕士、博士点;有关政府部门、协会、企事业单位举办了形式多样的GIS培训、讲座等。但从整体上看,目

28、前我国GIS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学历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继续教育行为不够规范,不能完全满足国家信息化和经济建设等的需要。为了提高我国GIS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地理学科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经协商决定,于2003年4月在北京联合召开首届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会议旨在交流GIS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方面的经验,研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探讨我国GIS教育的发展战略和行动对策。其主要研讨内容包括,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信息化等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GIS科技发展趋势及其对GIS专业教育的影响;国内外GIS教育现状、对比分

29、析与启示以及中国GIS专业教育的发展策略;GIS学历教育的办学类型、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GIS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实验条件及师资队伍建设;GIS继续教育的层次、内容、模式与机制等;国家对GIS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宏观指导、协调及管理;企事业单位与高校GIS专业教育的互动作用等。此外,还应进一步重视和组织编写高质量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工程参考书和科普图书;加大对数据使用、应用系统设计等的培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批GIS高技术公司和企业已茁壮成长,逐步成为我国GIS应用开发的中坚力量。但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GIS市场尚处于初始的发展阶段,规模偏小,亟待培育和扶持。一方面,要扶持多种类型地理

30、信息企业的成长,通过举办GIS应用巡展、3S技术展览会等多种途径,鼓励和推动学术、生产、应用、商业部门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和引导GIS市场,如开展GIS从业资质的认定,确保进入GIS市场的开发单位或企业具备所必须的资质与条件;研究提出GIS服务(如应用系统设计和研制)的计费标准或参考依据,避免“压价竞争”或“漫天要价”,以保护研制方和用户双方的利益;鼓励GIS商业化咨询公司进入市场,规范我国GIS咨询服务工作4。6 结束语曾有专家提出,陈述彭院士1980年在中科院遥感所设立了中国第一个GIS研究室,应将这一年看作是中国GIS的开端24。若从那时算起,中国GIS已经走过了2

31、2年的发展历程,开始进入了青、壮年发展时期13。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国GIS单位和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国GIS系统的业务化应用会巍然成风,多尺度、多类型地理空间数据库内容不断丰富和动态更新,具有自主产权的GIS系统将成为主流技术平台,GIS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将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GIS行业会逐步走上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GIS产业将会成为国家和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参考文献:1 陈军.GIS空间数据模型的基本问题与学术前沿J.地理学报,1995,50(增刊):24-33.2 陈军.论加强对我国GIS发展的宏观协调与管理J.地理信息世界,1996,11-14.3 陈军.多尺度空间

32、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测绘,1999,8-22.4 陈军.关于测绘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测绘通报,2001,(8):1-6.5 陈军.构建多维动态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数据J.地球空间信息科学,2002,4(1):7-13.6 陈军,陈新湖.数字经纬-国家信息化的地理空间基础框架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2.143.7 陈军,蒋捷.多维动态GIS的空间数据建模、处理与分析J.武测学报,2000,25(3):189-195.8 陈军,蒋捷.论城市图文办公信息系统的设计J.地理学与国土01 地理信息世界 研究,2002,18(2):1-4.9Chen Jun andJiangJie Ed

33、s.Integrated Systems for Spatial Data Pro2duction,Custodian and Decision SupportJ.The International Ar2chives of ISPRS Volume 34,Part 2(Proceedings of ISPRS Commis2sion II Symposium,ISSN 1862-1750),20th-23rd,August,2002,Xian,China.10 陈军.论数字化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与应用J.测绘工程,11(2):1-6.11 陈军,蒋捷,金舒平,等.业务化”图文办公信息系统”

34、的设计和建设J.遥感学报,1998,1(3):59-64.12Chen Jun,Li J.,He J.and Li Zhilin.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s(GIS)in China:An Overview J.Photo2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68(4):325-332,2002.13Chen Jun and LI Zhilin.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 of GIS in China(1980-2002)J.Photogrammetric E

35、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2ing,68(4):294-295,2002.14CHEN Jun,LI Zhi lin and J IANGJie.Dynamic and multi-dimen2sional GIS:an ovieview”Z.Proceedings of the 3rd ISPRS Work2shop on Dynamic and Multi-dimensionalGIS.May 2001,Bangkok,pp.52-58.15 陈军,张祖勋,李德仁.LIESMARS的研究方向与进展J.测绘通报,1994,(5):5-7.16 陈军,周晓光,李志林.

36、1991-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IS类项目的初步分析J.计算机图形图像学报,7A(8):858-863.(CHEN Jun,ZHOU Xiaoguang,LI Zhin.Research on the GISprojects supported by NSFC from 1991 to 2001J.Journal of Im2age and Graphics,7A(8):858-863.)17 陈军,周星.土地信息系统的进展:1997-1998文献评述J.中国土地科学,1999,13(3):37-44.18Chen Shupeng.Geographic data handling and

37、 GIS in ChinaA.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tial Data Han2dling C.July,1986,Seattle,Washington,USA.1986.327-348.19 陈述彭.地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J.地理学报,1991,(46):1-7.20 陈述彭,何建邦,励惠国.地球信息机理研究 跨学科研究的优先领域J.科技导报,1994,(12).21Goodchild,Michael F.Future directions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scienceJ.Geo

38、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1995,1(1):1-7.22 国家测绘局.测绘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J.测绘通报,2001,(7):1-6.23 国家科技基础数据库建设与发展的研究报告R.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2001.24何建邦,蒋景瞳.The 15-year of development in GIS and somecurrent issuesJ.地理信息世界,1996,(1):6-10.25 何建邦,钟耳顺.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J.地理学报,1993,(48):84-90.26 李德仁.数据、软件及产品模式-试论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若干问

39、题J.地理信息世界,1997,(4):4-6.27 李德仁.关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的若干思考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7,22(2):93-95.28 李德仁,龚健雅,朱欣焰.我国地球空间数据框架的设计思想与技术路线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8,4.29 李德仁,王伟,龚健雅,等.数据、标准和软件 试论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若干问题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1999,1.30 李志林.地理信息集成与更新中的尺度问题A.北京: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第65次活动-”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平台(框架)”论文集C.2001,27-28.31Matin Moleannar.Towards a Geo

40、graphic Information TheoryJ.ITC Journal,1989,(10):5-11.32 宁津生,陈军,晁定波.数字地球与测绘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院士科普书系),2001.33 王文元.重视数字区域建设加快我国信息化进程N.光明日报,200225222.34 毋河海.地图信息自动综合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A.第三届两岸测绘发展研讨会:测绘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0.611-32.35 徐冠华.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产业J.地理信息世界,1998,(1):1-5.36 杨凯.充分发挥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J.地理信息世界

41、,1997,(4):1-3.37 杨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测绘行业的应用及目前发展动态J.遥感信息,1998,1.38 叶嘉安,何建邦,施迅.关于我国GIS产业化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和策略J.城市规划,1996,4.39Zhou Qiming,Li Bing.A tentative view on GIS software develop2ment in ChinaJ.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2ing,2002,68(4):333-340.作者简介:陈 军(1956-),男,安徽省霍邱县人,1983年研究生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现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二委员会主席(2000-2004)、中国GIS协会会长(1999-2003),国际欧亚科学院通讯院士(1999-),主要研究方向包括GIS空间数据模型、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等。11第1期 陈 军: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