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游戏_爱莲说课文教案.doc

上传人:Wo****Z 文档编号:7392927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游戏_爱莲说课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爱莲说游戏_爱莲说课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莲说游戏_爱莲说课文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游戏_爱莲说课文教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爱莲说游戏_爱莲说课文教案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爱莲说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2、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1、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解决文中的字词、句。2、老师作好点拨、引导、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莲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柳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

2、知莲还有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二、解题。“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三、简介作者。周敦颐(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拓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四、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课文(配乐朗读),提示学生读准以下字音。甚蕃(fn) 淤(y)泥 濯(zhu) 清涟(lin)不蔓(m

3、n)不枝 亵(_i) 噫(y) 鲜(_in)有闻2、结合注释,讲解课文。3、整体感知学习第一小节(1)作者本来是写莲,起笔却写了些什么?“水陆草本之花”一切“花”、注意“草木”指草木科、木本科。“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牡丹”句。自:从。世人:当世的人,指社会上的多数人。甚:很。这样,就更突出我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2)莲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不妖不艳,清正廉洁,白的象珍珠,红的象红宝石,出生在一片污浊的泥塘中。(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莲花的得意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答复。出淤泥而不染(沾染)“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 濯(洗涤)清涟而不妖“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

4、显得妖媚” 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4)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坚贞、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穿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蔓,枝,动词。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正直“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洁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干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欣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植:树立。亭亭:高高屹立的样子。这里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清纯端庄(5)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欢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几

5、个方面赞扬了莲花了高洁的品质。那么作者仅仅是说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说”是一种文体,一种或议论或抒情的文体,下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二段,考虑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学习第二小节(1)学生自读第二段后答复:议论 “谓”:以为,认为抒情 “噫”:唉,叹词(2)作者说明自己看法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隐逸者 以花喻人,通过所爱之花的品质,看出爱花之人的性格。富贵者 君 子作者自比君子,也确实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为官期间,敢于直言,坚持已见,清正廉洁,博得了人民的赞扬。(3)“噫”作者感慨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清高的隐士太少了。“莲之爱,同予

6、者何人?” 反问。像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没有什么人了。“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慨。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是很多的啊!(4)“宜”应当作者真的认为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人是应该多的吗?“宜”是反语。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污浊。4、讨论体悟(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

7、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那么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妙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

8、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得意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说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5、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理解:排比(如第句);比喻(如第句);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反问(如第句)。6、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理解:散句和骈句交织运用,读起来铿锵

9、悦耳,顿挫有致。五、背诵全文爱莲说教案篇二:教学设想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p 】: 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诵读、背诵课文,是短文两篇的教学重点。理解学习类比手法的运用是陋室铭的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衬手法是爱莲说的教学难点。短文两篇应以诵读(包括背诵)为主,以讲为辅.到达当堂成诵。用抓“文脉”的方法快速记诵,背诵课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必多作发挥。点到为止。教学安排两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人新课。古代名士文人常爱以物咏情言志,我们今天要学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中的名篇。作者借陋室、莲花抒发自己怎样的心志的

10、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彩屏显示:彩图及课题陋室铭。二、检查预习。彩屏显示:正确朗读以下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西蜀子云亭得意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不蔓不枝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三、录音范读课文陋室铭。要求:在听的过程中,划出疑难之处,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四、学生质疑,老师答题(根本扫除文字障碍)五、指导朗读。骈文的节奏按意义划分。骈句要读出节奏(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五字句的节奏多为二一二),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齐读陋室铭。六、引导学生讨

11、论以下问题,老师只作点拨。1.释题。课题中的“陋室”是所托之物,“铭”指的什么?引导学生看注释。2.文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为什么?讨论后,明确:“惟吾德馨”这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因为第四句是比喻;也是类比,是以虚衬实。作者所要说明的意思是“惟吾德馨”。中间八句写室中生活情状,是室主人“德”的外在表现。最后一层隐含“有德者居之,那么陋室不陋”的意思。3.作者是怎样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生活情景的?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描写了陋室幽雅动人的风光,以风光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是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中人的活动(“可以调素

12、琴,阅金经”)两方面来描写的,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4.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明确:引古贤之名室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说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5.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明确: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之人居之,那么陋室不陋”,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照应,把个“陋”字彻底翻子过来,到达最完美的考虑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6.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7.熟读并当堂背诵全文

13、。8.默写全文。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吗?它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欢莲花,也写了爱莲说。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描写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彩屏显示:课题及彩图。二、检查预习。1.完成课后练习二。2.指名口译本文大意。老师订正误处。彩屏显示译文。3.全班齐读课文。三、引导学生分析p 讨论,老师只作点拨。1.讨论文体。爱莲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讨论后明确: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

14、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2.讨论重点段落的理解。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得意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得意,为什么作者独独只爱莲花呢?讨论后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中7个短语分别描绘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谈。彩屏显示:莲花图。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欣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清高风度。正因为莲

15、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贵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那么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齐读第一段。3.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欢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络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明确:从“莲,花之君子”中可看出是君子的化身。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肮脏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彩屏显示:莲花图。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

16、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明确: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齐读第一段并当堂背诵。(指导学生背诵)4.引导学习映衬的手法。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淡到菊花和牡丹?从文中找出写菊与牡丹的句子。明确:“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第一段)“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第二段)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明确:因为菊花不臣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有某种类似之处。由此我们知道作者对菊也是肯定的,菊是

17、正面形象。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明确:正面衬托莲的形象。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认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5.引导分析p 结尾。文章结尾几句,运用了哪些句子,发了哪些感慨?有什么含义?明确:以感慨词“噫”独立为句,引发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慨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四、布置作业。1.默写全文。2.补充练习。(彩屏显示)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得意者甚蕃 _(2)濯清涟而不妖 _(3)中通外直 _(4)不蔓不枝 _(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6)予谓菊 _第 15 页 共 1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