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语文教案课文范文模板750.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75793420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3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语文教案课文范文模板75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课文范文模板75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莲说语文教案课文范文模板75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语文教案课文范文模板750.pdf(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爱莲说语文教案课文范文模板 荷花,被誉为“花中仙子”,又名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爱莲说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二、学习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2、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出示课题,创设气氛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二、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2、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三、分组自学,交流讨论。1、分组自学 要求: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不懂之处,互相讨论。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答复。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 蕃 濯 蔓 亵 涟 A、yi fan zhuo man xie lian B shi fan zhuo man xie

3、 lian C yi fan di wan zhe lian D shi fan di wan zhe lian 2)、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濯(洗涤)亵(亲近而不庄重)B、染(沾染)妖(美丽而不端重)亭亭净植(植物)C、焉(助词)鲜(新鲜)宜(应该)D、噫(叹词)亭亭(耸立的样子)不蔓不枝(树枝)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以下句子(略)四、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

4、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形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图片)2、作者外表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C、菊之爱,陶后鲜有

5、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 莲君 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这首

6、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置。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 刘禹锡 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图片)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

7、,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衬托了文章的主题。五、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再次齐读,加深理解。七、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1.美读、品读、背诵全篇。2.感受莲花的形象美。3.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品质和情操。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8、疏通文意。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课前准备 莲花图、采莲曲等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美读、品读、诵读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生互动,猜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谜底:)2.多媒体播放赏心悦目的莲花图、采莲曲。3.师:荷花,被誉为“花中仙子”,又名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二、出示学习目标 1、齐声朗读。2、用心感悟。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释题、简介作者(学生结合课

9、文导读答复后,师补充强调: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叙事)2、指名朗读课文,学生随时点评,教师适时指导 3、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重点字词的读音及相关句子的节奏 4、师生交流字音、节奏 5 配乐自由朗读课文 6 跟读录音,感受句子的节奏及语气的缓急轻重 6、齐读。(男女分组朗读,男同学一句女同学一句)四、含英咀华,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五、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高尚品质的一句话,并品读。2.结合莲花图,找出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分别填入绽放的花瓣中,并感悟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3.看莲花图,听采莲曲,在图画美、音乐

10、美的气氛中,感受莲花的美好形象。4.感悟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感悟、讨论、交流)5.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答复后,教师点拨托物言志的写法)6.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点拨:隐逸者逃避现实;富贵者追求荣华;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清白正直)7.作者写“莲之爱”的同时又写了“菊之爱”、“牡丹之爱”,用意何在?(学生独立思考、答复后,教师点拨:菊,正衬;牡丹反衬,更加突出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8.在音乐的旋律中,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全篇。六、回忆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

11、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因为她”的句式说一句话。(例如: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七、联系自身,总结收获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如: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到了什么写法?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及有关资料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本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教学设想 1、教学过

12、程分为“诵读训练,整体感知悟读欣赏,把握深意拓展延伸,学以致用”三大板块。2、课前制作 PPT 课件,创设教学情境。3、学生课前准备:(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解决文中的生字词。(3)有关“莲花”的诗句。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我们济南市市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莲花呢?导人新课。屏幕展示优美的荷花照片。2、同学交流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例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介绍作者周敦颐,学生简介,教师补充。4、介绍“说”文体的概念。“说”是一种

13、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爱莲说,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二、整体感知,训练诵读。1、教师范读,配以古琴曲。2、两三个同学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语句的停顿。3、小组读,个人读,大家评。4、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大意。逐段进行,教师点拨,字字句句落到实处。大屏幕显示译文。5、学生试背诵。三、悟读欣赏,把握深意。先听多媒体配乐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问题。问题均由大屏幕显示。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答复。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这段话中 7 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

14、点?请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谈。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欣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清高风度。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贵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那么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3、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肮脏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

15、人敬重。4、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明确: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问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相似。正面衬托莲的形象。6、文中以菊来正面衬托莲的形象,为什么还要写到牡丹?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名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认的。因

16、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7、文章结尾几句,抒发了哪些感慨?有什么含义?明确:以感慨词“噫”独立为句,引发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慨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意味深长。8、指导诵读: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宜读出舒缓的抒情意味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

17、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要读出肯定语气,且后一分句应重一些。“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分别读出惋惜、遗憾与轻蔑之情。9、其它质疑,解疑。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仿句练习:模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对偶句续写:我喜欢 花,。2、“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的自然属性,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谈谈你们联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3、辩论:在当今处处充溢着铜臭的经济时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君子莲的品质,还有没有提倡的必要?引导:当今社会复杂,更像个污水坑,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君子莲的品质更有现实意义。五、课堂小结。1、结束语:结合学习目标,指出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2、师生背诵全文,放背景音乐。六、布置作业。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2、背诵并默写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