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内部资料(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等)(华图).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365123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PDF 页数:236 大小:5.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内部资料(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等)(华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6页
2016内部资料(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等)(华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内部资料(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等)(华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内部资料(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等)(华图).pdf(23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教育学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部分 教育学中的宏观理论.0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0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0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7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7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9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文化.9 第四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0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12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12 第二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13 第三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4 第二部分 教育的中观理论.16 第四章 教育目的.16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16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7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2、18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20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20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21 第三节 义务教育.22 第四节 终身教育.23 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25 第一节 学生.25 第二节 教师及其专业发展.27 第三节 师生关系.34 第七章 课程.37 第一节 课程概述.37 第二节 课程目标.40 第三节 课程资源.41 第四节 课程内容.42 第五节 课程设计.44 第六节 课程实施.45 第七节 课程评价.47 第三部分 教育学的微观理论.49 第八章 教学.49 第一节 教学概述.49 第二节 教学过程.50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53 第四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3、57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59 第六节 教学评价.61 2 第七节 教学模式.64 第九章 德育.65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66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66 第三节 德育过程.67 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69 第十章 班级管理.73 第一节 班级管理概述.74 第二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75 第三节 班级管理模式.78 第四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78 第十一章 课外、校外教育.80 第一节 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与意义.80 第二节 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81 第十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83 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83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83 第三节 常用的

4、教育研究方法.84 心 理 学.86 第一部分 教育心理学.86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86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87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87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88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90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90 第二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95 第三章 学习理论.96 第一节 学习概述.97 第二节 一般学习理论.98 第四章 学习心理.103 第一节 学习动机.103 第二节 学习策略.106 第三节 学习迁移.108 第四节 知识与技能.111 第五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15 第六节 态度与品德.118 第五章 教学心理.123 第一节 教学设计

5、.124 第二节 课堂管理.127 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131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132 第二节 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132 第三节 教师职业心理.136 第二部分 基础心理学.139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139 3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139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140 第三节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42 第二章 认知过程.144 第一节 注意.144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146 第三节 记 忆.150 第四节 表象与想象.154 第五节 言语与思维.155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160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161 第二节 意 志.163 第四章 个性心理.16

6、6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166 第二节 能 力.169 第二节 人 格.172 第五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180 第一节 社会态度.180 第二节 印象形成.180 第三节 人际关系.181 第四节 群体心理.182 新课改.185 教育政策法规基本理论.189 第一章 教育法基本理论.189 一、教育法概述.189 二、教育法律关系.190 三、教育法的渊源.191 第二章 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192 一、教育法律责任.192 二、教育法律救济.194 第一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8 第二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6 第三讲 教师资格条例.213 第四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7、师法.215 第六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20 第七讲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24 第八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28 0 第一部分 教育学中的宏观理论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一)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在 说

8、文解字中对“教育”进行说明:“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媒介)1、教育者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广义的教育者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 1 发展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单位同事等。但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指学校中的教师。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者。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

9、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有赖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3、教育影响(媒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因此,要挑选那些符合教育目的,最有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物作为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讨论等,也包括开展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如

10、教具、实验药品和仪器等。(三)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育人,即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补充:教育的双重属性说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级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另外,中国的朱熹 也持这种观点。2、生物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

11、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3、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代表人物:孟禄。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都是不正确的。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三、

12、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 2 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可按照下面三种方式分类:(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二)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

13、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指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适应,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三)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

14、显性教育功能。四、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1、原始形态的教育 特点:(1)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的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可言。(4)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这是一种很低级的没有专门化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在原始社会中,由于没有阶级,人与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5)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对每一个人来说,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也可以认为教育是普及的,所有的儿童都在接受同样的教育。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出

15、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2、古代教育 把古代文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1)古代中国 中国早在4000 多年前的夏 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学校最早出现在夏朝。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官

16、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技教育;四是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六艺教育是我国分科教育的雏形。3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40 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稷下学宫是养士的一个缩影,虽然由齐国提供教学活动的经费,但它基本

17、属于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其特点是学术自由。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124 年,经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东汉灵帝时设立了鸿都门学,这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隋唐时期,在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组成了中央官学体系。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

18、易、春秋),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4 种等级:首先,处于最高等

19、级的是婆罗门种姓的僧侣祭司,应该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为军事贵族;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3)古代埃及 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到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生徒,同时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4)古代希腊、罗马 在古希

20、腊许多奴隶制城邦国家中,斯巴达和雅典最强大,因此,通常以这两个城邦教育代表古希腊教育。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内容为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古代教

21、育的特点:阶级性:学校是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等级性: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道统性:教育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刻板性: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单一。象征性: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4 3、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14 世纪以后,欧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很快发展起来,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谋取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借口,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世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

22、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4、近代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20 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 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受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所有中青年都脱盲)教育的民主化(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教育的多元化(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是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提出者保罗朗格朗,被称为终身教育之

23、父。俗语体现“活到老学到老”)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1、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2、教育问题。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3、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1、论语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

24、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例如:有教无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因材施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学记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 5 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

25、”-课内与课外相结合;(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教学;(4)“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6)“豫时孙摩”预防;及时;循序;观摩(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育的个体功能 3、苏格拉底:助产术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4、柏拉图: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教育思想体现于其著作政治学中,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提倡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儿童。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6、古罗马的昆体良:论

26、演说家的教育(又叫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著作。(二)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1)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年)-(英国)培根(首次提出实验归纳法)(2)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对 学制、泛智、班级授课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3)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4)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5)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

27、齐则认为教育要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首次提出了 教育的心理学化,也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三)科学教育学阶段(18 世纪末到19 世纪上半叶)1、“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论教育(德)康德 2、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强调教育的两大理论基础:哲学伦理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教学过程的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学过程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发展多样化阶段(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这一时期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其共

28、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倾向,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1)美国杜威的 民本主义与教育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提出了新的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此外,杜威提出五步探究教学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6 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29、。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做学合一。(2)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而德国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3)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4)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教育学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五)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20 世纪中期至今)(1)美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补充:新课改的三维目标:(2)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中提出“结构课程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

30、,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教学法。(3)苏联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中提出发展性教学的五条基本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得到一般发展。(4)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5)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和谐教育的思想,提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单选: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b)A说文解字 B论语 C孟子 D四书集注 2古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学者是(

31、a)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昆体良 D.亚里士多德 3.“四书”、“五经”是我国_的教育内容。(d)A.现代社会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 4.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提出“教师中心”观点的教育家是(a)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斯宾塞 5.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b)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可夫 6.我国最早并且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是(b)A论语 B学记 C 中庸 D理性国 7.下列不属于四书的是(d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 春秋 8、能过模仿别的来学习的

32、方法称为(a)A 生物起源说 B 神话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9、提出白板说的人是(c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洛克 D 杜威 10、以下教育论点与孔子无关的是(d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崇尚自然 11、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b)。A、幼儿教育 B 中小学教育 C 高等教育 D 职业技术教育 7 1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d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13.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b)。A.商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 D.隋唐 14.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

33、教学法的书是(a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柏拉图的理想国 C.斯宾塞的教育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多选:1.教育学是研究_,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abd )A教师教学 B教育现象 C教育实践 D.教育问题 2.论语是我国的经典教育名著,下列教育格言出自论语的是(acd )。A.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苏格拉底法”又称(ab)。A.问答法 B.产婆术 C.讲授法 D.满堂灌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

34、和制约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8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的人才。如果教育跟不上生产力发展要求,则经济发展将因人才欠缺受到影响;反之,如果教育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占用过多的人力、财力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其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才规格的变化。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水平和生产上所需的知识技术,生产力的发展也必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设立什么样的学校、专业,各级各类学校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间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第三,生产

35、力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促进着教育方法,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它们都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着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同时作用于教育的。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具体表现为: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者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1

36、)由学校教育过程实现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无限的永恒的再生产;(2)由学校教育过程实现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3)由学校教育过程实现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1)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而且也可通过科学研究实现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的生产;(2)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力量,也在应用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三、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认为: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人力资本

37、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四、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三)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地说: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

38、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9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人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传统学校教育是较

39、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3.促进政治民主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文化 补充: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

40、机组成部分。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首先,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其次,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如东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和谐、崇尚德行、关注整体;西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征服、崇尚理性、关注个性。沿着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发展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与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差异。10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二)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

41、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特性 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学校文化的分类 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学校组织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等。可分解为

42、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是学校文化的缩影。补充 学校文化的功能:学校文化的特征:补充:教育的人口功能 1.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2.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 3.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 4.有助于人口迁移 第四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2.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教育的发展依存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43、,这是从根源上和发展的总趋势上说的,是从主导方面讲的。但在一定阶段,教育发展的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会表现出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的现象。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第一、教育内容的继承;第二,教育方式的继承;第三,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理解教育的作用和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 11 时,不能仅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去考察,更不能简单地照搬解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这不仅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不能把教育

44、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原因: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在新的政治制度下,与旧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决不会长期存在下去,迟早要改变。新的教育思想、只能在新的政治制度下才能真正得到普遍的实施和发展。单选: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还决定着()A 教育年龄 B 教育目的 C 教育年限 D 教育手段 2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由_决定的。()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文化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人口 3.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

45、存在 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 D.有自身的特点的规律 4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5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6决定教育目的的是()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7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A.赫尔巴特 B.杜威 C.舒尔茨 D.洛克 8“建国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A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B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C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D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多选:政治对教育的制

46、约作用表现在()。A.教育目的 B.受教育权 C.教育领导权 D.教育结构 12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一)人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即指身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各系统、各器官)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指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增强。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

47、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内发论者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教育等的作用。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心理学家格

48、塞尔则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 13 展受基因决定的特定的顺序支配,完成了一定顺序后机体达到成熟,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2 外铄论。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甚至这样说:“给他一打健

49、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从领袖到小偷”由于外铄论者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在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3 多因素论。认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既是人的内在需要与潜能的表现,又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过程。第二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

50、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身心发展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1、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2、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因此,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