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35416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doc(3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 / 32【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精选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 1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而往往以某些史前事件为事实依据。 “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应是远古时期一次影响深远的灾害。最近,中南民族大学罗漫提出,著名的神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女娲补天的神话最早记载于淮南子览冥训 。在远古时期, “四极废,九州裂

2、,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 “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及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冀州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 2 - / 32象。近年来在河北平原做历史地貌的研究时发现,

3、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沿着向西偏北的方向,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认为它们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专家推测,在史前(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全新世中后期)的某一时刻,一颗小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华北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在高空爆炸后落入地面。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最后演化成该地区的主要居民点。大部分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及其群体。依据近代对陨

4、石撞击的研究,这次远古陨石雨的撞击范围相当广,应当从山西北部到河北平原中部,甚至更向东,延伸到渤海湾南部一带。由于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是山区,大量的撞击遗迹未能被发现,向东则由于黄河北流的冲淤被掩埋。地貌和地质学的上述成果为研究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史前巨大的撞击事件造成了空前的天文、地质灾难,波及影响到华北平原甚至整个北半球地区,可能造成了古代环境、文化的巨大破坏。史前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应在地貌、地质和全新地层的沉积物等方面留下可供研究的信息。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造成了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灾害过去之后,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而- 3 - / 32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

5、说,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 。1. 下列对“女娲补天”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女娲补天”是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它承载了某种文化信息。B. 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 “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是古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天文灾害。C. 据现代科学研究和推测,神话“女娲补天”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D. 远古时期的一次严重灾难,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外迁,造成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古代文化,“女娲补天”反映的正是新文化创生的过程。2. 下列不属于“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的依据的一项是( )A. 淮南子览冥训中对“女娲补

6、天”神话的记载。B. 河北平原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C. 现代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D.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 。3.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女娲补天”反映了中原地区远古时期先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景象。- 4 - / 32B. 碟形洼地及其群体在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都发现有广泛的分布。C. 河北平原的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是在陨石雨撞击、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D. “女娲补天”源于一次以陨石为主的灾害事件,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答案】1. C

7、 2. D 3. D【解析】1. 试题分析:A“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 , “来源”不正确,原文信息是“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 。B“古代”不如原文“远古时期”准确,且以偏概全,原文说“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 。D“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与原文“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不吻合。2. 试题分析:D“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与题干“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不吻合;且“文人加工”材料中无此信息。3. 试题分析:A“先民战胜自然灾害”表示“已然” ,而神话表现的是“将然” ,是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见原文“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

8、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B 不是“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 ,而是“河北平原” ;C 扩大范围,不是“河北平原” ,而是“白洋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5 - / 32教授胡适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1917 年初, 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手 9 月 10 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在哲学系讲授“中国古代哲学” 。 “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陈从伏羲讲起

9、,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中国古代哲学讲义 ,一反前例。当时读大一哲学系的顾颉刚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 “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 ,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读大二文学系的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雕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 将了他一军。校长蔡元

10、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书虽然读的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 。第二学期,北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在哲- 6 - / 32学系读三年级,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

11、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胡适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1917 年考入预科的田炯锦回忆说:“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表达。 ”曾就读于北大的朱海涛回忆说:“适之先生在校中开的课中国文学史是一门极叫座的课。他讲诗经 ,讲诸子,讲楚辞 ,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 ”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 ,尤其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典籍,有断制,新见迭出。在教学方法上,

12、胡适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 。胡适说自己并不喜欢上大课,而更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因为“班次太大,不能大家互相讨论研究” 。胡适的日记、笔记中也多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1931- 7 - / 32年 8 月 28 日阅完“中古思想史”试卷后,对 75 位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出“皆有希望成才” “尚有几分希望” “中人之资” “绝无希望”的,甚至还依次“卜其人的终身” 。常有同事向胡适讨教讲课的奥秘,他的回答是:“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 ”杨亮功说:“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这也就是胡适自己所说的以“做小学生

13、”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对胡适这样一位“大牌”教授来说,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这样“不苟且” ,难得可贵。(摘编自周川教育家胡适:行动与思想 )【相关链接】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即风行海内,3 不年到就再版 7 次,影响空前。(高丹北大开会研讨胡适:他 20 岁一出场便是主角 )在 1916 年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适以为今日造国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在教育。胡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

14、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肖东发、李云、沈弘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8 - / 32A. 胡适研究学问,特别强调要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他讲课时没有沿袭陈汉章讲授哲学的方法,这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B. 胡适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在北大任教遇到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哲学系老教授对他的藐视就是其中之一。C. 胡适说自己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就是从头学起,即杨亮功所说的“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D. 胡适非常重视教育对改变国民的作用,他一生身体力行,不仅在北大任职,而且还兼职多所大学,并大量演讲、

15、讲学。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年轻时的胡适曾立下从事教育事业以救国的志向,这是他后来听从陈独秀的劝告,匆匆回国到北大就任教授的原因之一。B. 胡适授课“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 ,这与其说是胡适不肯贸然信从古人带给大家的震惊,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C. 在北大赫赫有名的傅斯年曾成功“扳倒”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但是在听完胡适的课后,对胡适治学的方法表示肯定。D. 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正式出版和蔡元培亲自为 书写序,使胡适在哲学研究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E. 胡适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是因为课堂中学生少,便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展开

16、研究,足见胡适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6. 胡适的课被学生公认“讲得好” 。请结合材料,对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进行分析。- 9 - / 32【答案】4. C 5. BD 6. 胡适的语言表达能力好:讲课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胡适注意研究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讲课能够心中有学生;胡适重视备课,注重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他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 项结合文本内容“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可知, “就是从头学起”错误。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及手

17、法等。B 项“大家对他的敬佩”不当。D 项结合文本内容“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可知, “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错误。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的分析概括。结合题干要求,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立足文本,主要围绕胡适讲课的语言表达能力、备课方面、对学情的研究分析等方面阐述即可。点睛: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他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可见,适重视备课,注重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文学类文本阅读- 10 - / 32阅读下面的文字

18、,完成小题。曾雪梅任晓雯曾雪梅七岁时,喜欢趴在窗台上,仰面数飞机。飞机跟小鸟似的,翅膀不动地滑过去。时或起一记嘘声,仿佛有人吹口哨。地平线轰然颤动,团起阵阵乌云。曾雪梅觉得像是过年放鞭炮,便拍手欢呼。母亲兜头一掌道:“看啥西洋镜,东洋鬼子投炸弹呢。回头捉牢你这种不听话的小囡,扯成两爿,蘸蘸腐乳吃掉。 ”是年,曾雪梅已开始念书。读至十三岁,校舍被日本人炸坏。曾家弃了房产,逃到法租界,在寺庙院子里搭个滚地龙。曾雪梅又断续上了四年夜校后辍学,由邻居引荐,到日本人的福助洋行做工。曾雪梅定在门口,不肯进去。邻居反复诘问,她才憋红脸道:“日本人,会吃小囡吗?”曾雪梅因为识字多,被派作车间记录员。每月工资三

19、十多元,外加大米、菜油、黄豆各十斤。逾数月,养得颊圆颐润。工头二本松是日本人,夫人千代子,也在车间工作。一次,千代子邀了几个中国女工去她家吃饭。曾雪梅走过南京路时,浑身觳觫谎称不舒服,让同事们先行,自己坐到街沿上,掏出用来送礼的苹果,边啃边想心事。食罢,核子一扔,返身往回走。旬余,机修工钟阿宝问:“你觉得中国人好,还是日本人好?”曾雪梅睃一眼围观的同事,道:“我才不上你的老当。 ”曾雪梅回得家来,说与母亲。母亲道:“当然中国人好,有啥不- 11 - / 32敢讲的。 ”曾雪梅道:“我也不晓得。听说中国工头都打人的。日本大班来视察时,还给每人发十块洋钿奖金。 ”母亲嘴唇一抖道:“小恩小惠的,就把

20、你收买了。若不是鬼子杀人放火,我们家就不会穷,你就会一直念书。 ”曾雪梅默然一晌,问:“那为啥让我去日本工厂做事?” “嘁,赚鬼子的钞票,也是爱国啊。 ”到月头,发了工资,曾雪梅背回大米和黄豆。母亲借了一座台秤过磅,忽道:“好像少脱了。 ”曾雪梅听得口齿有异,抬眼见她嘴巴歪斜,唇角拖下一径涎沫来。 “妈,怎么了。 ”母亲想伸手去擦,感觉天花板一动,面孔已然贴倒在地。一日工间休息,千代子问曾雪梅是不是有心事。曾雪梅犹豫了一下,说:“我妈跌了跤,半边身子僵掉了。找过郎中,不见好。现在她不肯吃饭,说要早点死掉,帮我们节省钞票。 ”千代子取了六十块钱,让她给母亲找西医,补营养。曾雪梅推却着,收下,回去

21、说与家人。母亲回光返照似的,嗓门铿铿响道:“我是个强硬的人,不讨日本人便宜。 ”一口气接不上,眼乌珠翻了白。曾雪梅扑过去,见一滴浊黄的泪水滑过母亲的太阳穴,在鬓边略作停滞,吧嗒滴落于枕上。曾雪梅把钱还给千代子,自此避开她和二本松。一年后,曾雪梅结婚。婚后,丈夫建议曾雪梅辞工。犹豫间,日本投降,福助洋行解散。曾雪梅归得家来,专心养胎。忽一日,那位老邻居捎来二本松的信,她才晓得,厂里的日本人,都被关到了提篮桥。她瞒着丈夫,买了六包稻香村鸭肫肝,学千代子的做派,将点心盒子包起来,去提篮桥探监。- 12 - / 32登记、盘问、等待。听到喊她名字,已是入暮时分。晃眼见一个灰发女人,穿着空阔的囚服,挪着

22、碎步出来,深鞠一躬,泪水甩在点心盒上。是日临别,千代子送了她一包童装,都是亲手缝制的。她本来以为,自己会在中国生孩子。曾雪梅怕丈夫见怪,留了一件电机纱短褂,其余的送去了典当铺。三个月后,曾雪梅开始做母亲。她将电机纱短褂给大儿穿,很快短小了,便收起来,转与二儿穿。怀第三胎时,解放军来了。派出所唤了她去, “日本人撤离前,把工厂机器运到吴淞口,扔进海里了。你晓不晓得这件事?”她说不晓得。又盘问几句,才放她走。曾雪梅把在弄堂里玩耍的二儿揪回家,闭紧房门,剥了他身上的电机纱短褂,剪成一条条,混着废报纸烧掉。二儿号啕不已,被她甩了一巴掌:“日本鬼子良心忒坏,啥人稀罕他们的破烂衣裳。 ”二儿道:“你说千代

23、子阿姨蛮好的。 ” “呸呸,什么千代子万代子,乱话三千。当心日本鬼子把你撕成两爿,蘸蘸腐乳吃掉。 ”二儿嘶了一声,不再说话。 (选自 2017 年 3 月第 5 期读者文苑浮生 ,有删节)【注】小囡:方言,小孩儿。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母亲的语言和结尾曾雪梅的语言内容和风格大致相似,这使得文章首尾照应,既表现了母亲对曾雪梅的深刻影响,也表现了曾雪梅在现实面前变得清醒与坚强。- 13 - / 32B. 曾雪梅的母亲睿智、刚强,能够透彻看出日本人的本质,她不断教育曾雪梅要爱国、要看清日本人的实质,不能被日本人施加的小恩惠迷惑。C. 曾雪梅

24、的老邻居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开始是这位邻居把她推荐到福助洋行,后来又捎来二本松的信,引出后文曾雪梅探监之事。D. 千代子善于伪装,用邀请女工到家里吃饭、送钱给曾雪梅让她给母亲看病、在曾雪梅探监时送给她手工缝制的童装等方法来博得中国人的认可和同情,从而掩盖日本人的侵略本质。8. 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飞机跟小鸟似的,翅膀不动地滑过去。时或起一记嘘声,仿佛有人吹口哨。曾雪梅扑过去,见一滴浊黄的泪水滑过母亲的太阳穴,在鬓边略作停滞,吧嗒滴落于枕上。9. 曾雪梅对日本人态度的前后变化是理解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的的关键。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析曾雪梅对待日本人的心理变化过程。【答案】7.

25、 B 8.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日本人的飞机比喻成小鸟,把飞机扔炸弹的声音比喻为口哨声;从七岁孩子的角度写日本侵略者对中国领土的狂轰乱炸,写出他们的凶残。使用了动作和细节描写, “扑过去”表现了曾雪梅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母亲去世前的泪水滴落在枕头上表现了母亲对日- 14 - / 32本人的极度愤恨以及对曾雪梅接受日本人资助的恼怒之情。 9. 曾雪梅对待日本人的心理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年幼时的无知懵懂。七岁时喜欢趴在窗台上,仰面数入侵的日本轰炸机。刚工作时的胆怯惧怕。邻居荐她进入日本厂子她不敢进,询问邻居日本人吃不吃小孩子的问题;后来,日本人千代子请女工到家中吃饭,她也不敢去千代子

26、的家里。工作时的好感效仿。因为二本松不打工人、日本大班视察时还发奖金以及于代子给曾雪梅钱治疗她母亲的疾病等,曾雪梅认为厂里的日本人不是坏人,心怀好感;还效仿千二代子的做派;日本人投降后还到监狱探望千代子,后来还告诉自己的儿子千代子阿姨是个好人,等。抗战胜利后的清醒愤怒(憎恨) 。听到派出所的人说日本入撤离中国时把工厂的机器运到吴淞口扔到海里后,曾雪梅彻底清醒,对日本人充满愤恨,把穿在二儿子身上的纱褂剪碎烧掉。【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等能力。A 项, “也表现了曾雪梅在现实面前变得清醒与坚强。 ” “坚强”这一分析错误。C 项

27、, “线索人物”错误,这位老邻居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但不是小说的线索人物。D 项, “千代子善于伪装掩盖日本人的侵略本质”错误,千代予的这些做法是可能发自内心的,请女工吃饭是想让女工们更加努力工作、送曾雪梅童装是感谢曾雪梅来探监,恰好自己没有生孩子且也不能在中国生孩子了。这不能说就是“伪装” ,但可能有些虚伪,有笼络人- 15 - / 32心的意思。另外, “侵略”一词不准确,应该是“剥削”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回答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一是使用的表现手法,二是表述的具体意思,三是在刻画人物以及表达主题上的具体作用。第一句

28、,主要使用比喻的修辞,从小孩子的视觉写日本人对中国领土的狂轰乱炸,表现了日本人的侵略行径;第二句,主要是动作和细节描写,既表现了曾雪梅对母亲的爱,又表现了母亲刚强的生活态度和对日本人的愤怒之情以及对曾雪梅的做法的恼怒等。点睛:句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9. 试题分析: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是准确理解人物形象、正确领悟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本题可以从小说的具体细节人手。因为母亲的吓

29、唬,曾雪梅小时候就对日本人有恐惧的心理,就是开始工作的时候还对母亲的话记忆犹新;到了工厂后,曾雪梅看到二本松、千代子等日本人,感觉日本人并不可怕,有时候还有亲近、效仿的意味,因为她看不到日本人真正的凶残;后来,派出所的人告诉她日本人把机器扔到吴淞口后,她才真正了解日本人,对日本人的认识才变得清醒并、充满着憎恨。古代诗文阅读- 16 - / 3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

30、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 ”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 ”事递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帝语大巨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 ”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 。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

31、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 ”帝数欲大用,为谏官刘元瑜诬奏育在河南尝贷民出息钱。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夏人既称臣,而并边种落数侵耕为患。庞籍守并州,欲筑堡备之,育谓:“要契未明而亟城,则羌人必争,争而受患者必麟府也。 ”既- 17 - / 32而夏人果犯河外,陷骁将郭恩,而太原将佐皆得罪去。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遏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辩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追裴、白遗事至数百篇。体素羸,少时力学

32、,得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饵之,大醉,一夕而愈。后数发,每发数十日乃已。已而卒,年五十五。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 ,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B.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C.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D.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11. 下

33、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宋朝时“甲科”是进士分档的概念,一档为甲科,二档为乙科。- 18 - / 32B. “除” “迁”是古代官职变动的常用词语。 “除”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迁”指调动改派官职, “右迁”表示升职, “左迁”表示降职。C. “庆历”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众大臣拟定,每位皇帝使用一个年号,新皇帝登基常常改变年号。D. “山东”在秦汉时期一般指崤山以东地区,宋朝时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也被称作山东,二者都与现在山东省的地理范围不同。12. 下列

3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向绶以很严重的罪名陷害他人,导致他人自杀身亡,因为他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们想轻判,吴育却认为应该判死罪,最终向绶被判流放南方。B. 皇帝多次想重用吴育,但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说他在河南时曾经向民间放贷并以此收取利息,这导致吴育被发配到延州。C. 吴育聪颖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他遇事不随意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就没人能够阻止他执行。D. 本文以具体事例和人物语言,体现出吴育直言敢谏、刚直不阿、忠心为国的可贵品格,他的谥号“正肃”是对其品格的最好概括。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盗诚无足虑者,

35、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2)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 19 - / 32之。【答案】10. C 11. C 12. B 13. 盗贼确实不值得忧虑,小人趁机来排挤(或“倾轧” )大臣,祸患几乎(或“大概” )不可以抵挡了。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或“治理河东”或“做河东安抚使” ) ,有所上奏请求(或“有上奏请求的事”),大多(或“多次” )被办事官员(或“管理政事的人” )阻拦,吴育选取可行的方面坚决去做(或“办理” ) 。【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

36、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 ,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原文断句应为: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11. 试题分析:C“每位皇帝使用一个年号”说法错误,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20 - / 32点睛:年号,是我国历代封

37、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 14 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年号,故后世常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12. 试题分析:B “这导致吴育被发配到延州” , “发配”属对原文“判延州”中的“判”理解不当。此处“判”是古代表示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可译为“做通判” “管理”之意。13. 盗贼确实不值得忧虑,小人趁机来排挤(或“倾轧” )大臣,祸患几乎(或“大概” )不可以抵挡了。试题分析:

38、重点词(1) “诚” ,的确;“虑” ,忧虑;“乘时” ,趁机;“倾” ,排挤;“御” ,抵御。 (2) “既而” ,不久;为所,被动句;“任事”管理政事的人;“沮” ,通“阻” ,阻拦;“固” ,坚决。参考译文:吴育,字春卿,是建安人。吴育积功升官至光禄卿,以礼部侍郎的官职退休。吴育年少时特别聪颖,博学多才,考中进士,参加礼部考试也第一,考中甲科。任职大理评事的官职,又升官至寺承。连续治理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的工作。庆历五年,吴育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官职。过了几个月,改任参知政事。山东出现了强盗,皇帝派遣钦差大臣(多由宦官担任)巡视,钦差大臣回奏皇上:“强盗不值得忧虑。兖州杜衍、郓州富

39、弼,- 21 - / 32受到山东人尊重爱戴,这倒是值得忧虑的事情。 ”皇帝想把这两个人调到淮南。吴育说:“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但是小人趁机来排挤大臣,祸患就很难抵挡。 ”于是这件事情就停了下来。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向绶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从中帮忙,想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 ”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夏人向宋称臣之后,并州边境的少数民族和部落多次侵扰宋朝百姓耕种,成为祸患。庞籍守卫并州,想要修筑城堡进行防备。吴育说:“修订的盟约还没明确就急忙筑城,那么羌族人一

40、定会争夺,如果争夺那么遭受祸患的一定是麟、府地区了。 ”不久夏人果然侵犯河外地区,攻陷了骁将郭恩的军队,导致太原的武将官员都获罪离职。- 22 - / 32吴育性情精明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他遇事不轻易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人家就不能阻挠。吴育辨论事理明白,使人听了后不会有疑惑。起初治理开封府,范仲淹也在这里任职,因为有事情与仲淹闹了矛盾。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范仲淹有所奏请,多被办事职员所阻拦,吴育选取可行者坚决办理。吴育晚年在西台,和宋庠相互唱和往来,追溯裴度和白居易遗事到几百篇。吴育体质素来羸弱,年轻时发力学习,得了心疾,后来得到古药方,药需要和丹砂一起服用,服用后

41、大醉,一晚上就痊愈了。后来多次发作,每次发作就要几十天。不久后故去,终年五十五岁。死后朝廷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为“正肃” 。古代诗歌阅读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曹彦约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注】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 。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23 - / 32A. 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 “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

42、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B. 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C. 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D. 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E. 这首诗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15. 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词句,本诗首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4. BD 15. 首联中的“惊”是诗眼。诗人为冬至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

43、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词的内容赏析及手法鉴赏。B 项, “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 项, “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 “穷年”指一整年。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词内容分析。第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首先找出来,最生动传神的是“惊”字。具体分析, “冬节”到- 24 - / 32来, “忆岁时” ,心里一惊:离春节又不远了!不禁回忆起去年春节泊舟平江门外的情景来。点睛: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

44、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或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16. 名篇名句默写(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里坚冰纵横的一句诗是“_” 。(2)苏轼在赤壁赋 “主客问答”中用小虫、米粒感叹人生短暂的两句诗是“_,_” 。(3)荀子在劝学中阐说“学”和“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 。【答案】 (1). (1)瀚海阑干百丈冰 (2). (2)寄蜉蝣于天地, (3). 渺沧海之一粟。 (4). (3)吾尝终日而思矣, (5

45、).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瀚海” “蜉蝣”“沧海” “须臾”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语言文字应用。- 25 - / 3217.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B.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C.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D. 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用词得体。A 项, “惠存” ,敬辞,表示请(

46、对方)保存。B 项, “斧正” ,敬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C 项,“垂询” ,敬辞,表示别人(一般是长辈或上级)询问自己。这三项都不当。D 项, “赐教” ,敬辞,表示给予指教。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18.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每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似乎都与技术变革息息相关。如今,正是新的技 术革命爆发的前夜。 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在义工联盟中,他不仅是发起人、带头者,更是义工精神的实践者、坚守者,时时处处都处心

47、积虑,亲力亲为。 82 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辉煌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依然从北到南查看育种基地。 莫言小说最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 26 - / 32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自 2015 年 6 月起,经过三个月的改造,仁和花园焕然一新。如今,小区活动广场内篮球场、健身器材、桌椅等一应俱全。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用错对象;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错褒贬;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使用正确;穿云裂石:意为穿破云天

48、,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用错对象;焕然一新:是指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含褒义。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这里指小区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用正确。19.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中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雨,郁悒而又固执地下着。_,使人想起辽阔的江村,小楼一角,雨声正酣,从窗外望去,朦朦胧胧,仿佛张着纱幕,_,终于跟雨云融合作一处。我又记起故乡的乌篷船,_。A. 那淙淙的雨声正惹人思绪纷飞 远山巅宛如一副绝妙的水墨画 缓缓地移动在江南水乡B. 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 远山巅宛如一副绝妙的水墨画 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船头水声汩汩- 27 - / 32C. 那淙淙的雨声正惹人思绪纷飞 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 缓缓地移动在江南水乡D. 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 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 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船头水声汩汩【答案】D【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应根据上下文逻辑来填写。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第句用“细语”呼应后面的“正酣” ,用语更形象, “幻境”引出后文;第句用“逐渐”跟后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