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使用方法.pdf

上传人:hg158****2095 文档编号:73508992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86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使用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针灸使用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使用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使用方法.pdf(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毫针刺法一、毫针刺法一毫针的构造和规格一毫针的构造和规格毫针分为五个部分:以铜丝或铅丝紧密缠绕的一端为针柄;针柄的末端多缠绕成圆筒状称针尾;针的尖端锋锐的部分称针尖;针柄与针尖之间的部分称针身;针柄与针身的连接之处为针根;毫针的长短、粗细规格,是指针身而言其规格见表 1020,21表 1020毫针的长短规格寸05115225335425 4050 6575 90455125毫米15100115表 1020毫针的粗细规格号数26272829303132333435直径毫米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3 022二针刺练习二针刺练习针刺练习,主要是指指力

2、和手法的练习,是初学针刺者的基本技能训练;1纸垫练针法用松软的纸张,折迭成长约 8 厘米,宽约 5 厘米,厚约 23 厘米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练针时,左手执垫,右手拇、食、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穿透纸垫,反复练习;图 10642棉团练针法用棉花做衬,用布将棉花扎紧,成直径约 67 厘米的棉团,练针方法同纸垫练针法;所不同的是棉团松软,可做提插、捻转等多种基本的练习;图 1065三针刺前的准备三针刺前的准备1选择针具选择针具,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肥瘦、体质、病情、病位及所取腧穴,选取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灵枢官针篇说“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如男性,体壮

3、、形肥、且病位较深者,可选取稍粗稍长的毫针;反之若为女性,体弱、形瘦、而病位较浅者,则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2选择体位为了使患者在治疗中有较为舒适而又能耐久的体位,既便于取穴、操作,又能适当留针,因此在针刺时必须选择好体位;临床常用的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侧臣位等;对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昼取卧位,以避免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3消毒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针具可用高压蒸气消毒或 75酒精浸泡 30 分钟消毒;同时应注意尽可能做到一穴一针;腧穴部位可用 75洒精棉球拭擦

4、消毒,或先用 25碘酒棉球擦试后再用洒精棉球涂擦消毒;至于医者手指,应先用肥皂水洗净,再用 75洒精棉球擦拭即可;四刺法四刺法1进针法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右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押手”;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 1066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图 1067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

5、、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弛部位的腧穴;图 1068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印堂等;图 1069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方向和疗效常有明显差异;角度指进针时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所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是 900 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于大部分腧穴;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450 角左右

6、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在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位;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150 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部的腧穴等;图 1070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程度;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介绍;体质:身体瘦弱浅刺,身强体肥者深刺;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天突、哑门、风府等穴及眼区,胸

7、背和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角度和深度;3行针与得气行针也叫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而施行的各种刺针手法;得气也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产生得气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有相应的酸、麻、胀、重感,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没有得气,则医者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胀、麻、重等感觉;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轻滑慢而示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得气与否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疗效,而且可以供以窥测疾病的预后;灵枢丸针十二原载:“

8、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充分说明了得气的重要意义;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则可能无效;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因此,临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气时,就要分析原因,或因取穴不准,手法运用不当,或为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此时就要重新调整针刺部位、角度深度、运用必要的手法,再次行针,一般即可得气;如患者病久体虚,以致经气不足,或因其他病理因素致局部感觉迟钝,而不易得气时,可采用行针推气,或留针候气,或用温针,或加艾灸,以助经气的来复,易促使得气,或因治疗,经气逐步得到恢复,则可迅速得气;若用上法而仍不得气者,多为脏腑

9、经络之气虚衰已极;对此,当考虑配合或改用其他疗法;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基本手法有以下两种: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把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图 1071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图 1072以上两种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可根据情况灵法运用;辅助手法;是针刺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击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摄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通气活血,

10、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宜散气血,使针下徐和;刮柄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图1073弹针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以手指轻轻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而使经气速行;搓柄法:是将针刺入后,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次搓 23周或 35 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使用,以免针身缠绕肌肉纤维;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的作用;摇柄法:是将针刺入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檐或摇辘轳之状,可起行气作用;震颤法:针刺入后,左手持针柄,用小幅度

11、、快频度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或增强祛邪、扶正的作用;4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理论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针刺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功能状态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邪盛而呈实热

12、、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又可以泻邪,而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如胃肠痉挛疼痛时,针刺可以止痉而使疼痛缓解;胃肠蠕动缓慢而呈弛缓时,针刺可以增强肠胃蠕动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特性,如有的适于补虚,如足三里、关元等;有的适宜泻实如十宣、少商等;针刺手法是促使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条件,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5留针与出针留针;是指进针后,将针置穴内不动,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的长短依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或酌留1020分钟;但对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证,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并在留针中间

13、间歇行针,以增强疗效;留针还可起到候气的作用;出针;出针时,是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防止遗漏;五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1晕针原因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大汗大泄大出血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手法过重而致脑部暂时缺血;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呕、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处理首先将针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意保暖,轻者在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指掐或针刺人中、

14、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思想工作,消除顾虑;正确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尽可能采取卧位,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过重;对于过度饥饿、疲劳者,不予针刺;留针过程中,医者应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2滞针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因毫针刺入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或连续进行单向捻转而使肌纤维缠绕针身;现象进针后,出现提插捻转及出针困难;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状态,使局部肌肉放松;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需反向捻转;如属肌肉一时性紧张,可取针一段时间,再

15、行捻转出针;也可以按揉局部,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转移患者注意力,随之将针取出;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顾虑,进针进避开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不宜过大,更不可单向连续捻转;3弯针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碰到坚硬组织;留针中患者改变体位;针柄受到外物的压迫和碰撞以及滞针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现象针身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觉疼痛;处理如系轻微弯曲,不能再行提插捻转,应慢慢将针退出;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因患者改变体位而致,应嘱患者恢复原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预防医生进行手法要熟练,

16、指力要轻巧,患者体位要舒适,留针时不得随意改动体镁,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物碰撞和压迫,如有滞针及时正确处理;4断针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剥蚀损坏;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强力捻转提插,肌肉强烈收缩或患者改变体位;滞针和弯针现象未及时正确处理;现象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全内;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不要乱动,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入;如断端还在体外,可用于指或镊子取出;如断端与皮肤相平,可挤压针孔两旁,使断端露暴体外,用镊子取出;如针身完全陷入肌肉,应以 X 线下定位,用外科手术取出;预防认真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剥剔出不用;选针时,针身的长度要比准备刺入的深度长 5 分;针刺

17、时,不要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一部分在体外;进针时,如发生弯针,应立即出针,不可强行刺入;对于滞针和弯针,应及时正确处理,不可强行拔出;5血肿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针刺时误伤血管;现象出针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处理微量出血或针孔局部小块青紫,是小血管受损引起,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如局部青紫较重或活动不便者,在先行冷敷止血后再行热敷,或按揉局部,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六针刺注意事项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行针刺;体质虎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2 怀孕三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三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及一

18、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月经周期正常者,最好不予针刺;月经周期不正常者,为了调经可以针;3小儿囱门未闭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配合,故不宜留针;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防止刺伤重要脏器;素部诊要经终论说:“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1 针刺眼区腧穴,要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或长时间留针,支防刺伤眼球和出血;2 背部第十一胸椎两侧,侧胸胸中线第八肋间,前胸锁骨中线第六肋间以上的腧穴,禁止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心、肺、尤其对肺

19、气肿患者,更需谨慎,防止发生气胸;3 两胁及肾区的腧穴,禁止直刺、深刺、以免刺伤肝、脾、肾脏、尤以肝脾肿大患者,更应注意;4 对于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和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必须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如刺法不当,也可能刺伤胃肠道和膀胱,引起不良后果;5 针刺顶部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维以上的腧穴,如进针角度、深度不当;易误伤延髓和脊髓,引起严重后果;针刺这些穴位至一定深度如患者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或全身放散,应立即退针,节忌捣针;附:创伤性气胸附:创伤性气胸凡刺胸骨上窝,胸骨切迹上缘及第十一胸椎两侧,侧胸胸中线第八肋间,前胸锁骨中线第六肋间以上的腧穴,如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不当,都有刺伤

20、肺脏,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其临床表现,轻者感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重者则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紫绀、出汗和血压下降等;体检时可见患侧胸部肋间部肋间隙增宽,触诊可见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心浊音界缩小,肺部听诊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X 线胸透可进一步确诊;为了有效地防止发生气胸,针刺以上部位时,医者思想必须高度集中,正确为患者选择体位,熟悉解剖部位,掌握好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一旦有气胸发生,轻者可作对症处理,如咳嗽者给予镇咳药等;同时给予抗菌药,防止感染;一般休息 57 天后,即可自行吸收痊愈;重者需及时采取一系列抢救措施,如胸穿抽气、吸氧、抗休克等;如因条件限

21、制,处理有困难时,必须及时转送有条件医院进行救;二、灸法二、灸法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熏灼,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也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也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均说明灸法可以弥补针刺之不足;一常用灸法一常用灸法1艾炷灸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搓捏成圆锥形状,称为艾炷图 1075;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柱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1 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称直接灸图 1076;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焦;无瘢痕灸:将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当艾炷燃到 25

22、 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 35 壮,使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焦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焦部位后,放置艾炷施焦;每炷必须燃尽方可继续加炷施焦,一般灸 510 壮;因施灸时疼痛较剧,灸后产生化脓并留有瘢痕,所以灸前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对施灸中的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灼疼;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术部位化脓称“灸疮”,56 周后,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2 间接灸艾炷不直接城皮肤上,而用药物隔开放在皮肤上施灸称之,有:隔姜灸:用鲜切成约 1 分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处,上面再放艾炷灸之;隔附子饼灸用附子粉末和酒,

23、做成小硬币大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处,上面放艾炷灸之;隔盐灸:用食盐填敷于脐部,上置大艾炷连续施焦,至证候改善为止;2艾条灸图 1078艾条是取艾绒 24 克,平铺在 26 厘米长,20 厘米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芍 15 厘米的圆柱形封口而成;也有在艾绒中掺入其他药物粉末的,称药条;药条处方:、木香、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研为细末,每支药条在艾绒中掺药 6 克;艾条灸分温和灸、雀啄灸两类;1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处,约距 051 寸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 35 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2 雀啄灸:艾条燃着的

24、一端,与施灸处不固定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上下移动或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炙;3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适应于既需要留针又必须施灸的疾病,方法是,先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深度,再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直到艾绒燃完为止;或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 12 厘米的艾条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图 1079;二灸法的作用二灸法的作用本章正指出“艾叶,能通十二经,善于温中,逐冷,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因此,艾灸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对慢性虚弱性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为适宜;1艾灸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作用;可用来治疗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及气血虚引起眩晕

25、、盆血、乳少、闭经等证;2艾灸有温补中气,回阳固脱的作用;可用治久泄、久痢、遗尿、崩漏、脱肛、阴挺及寒厥等;3艾灸有消瘀散结的作用;对于乳痈初起、瘰疠、疗肿未化脓者,有一定疗效;4常灸大信、关元、气海、足三里等腧穴,可鼓舞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防病保健的作用;千金方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毒气不能着人”;5隔姜灸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可用于外感表证、虚寒性呕吐、泡泻、腹痛等;6隔蒜灸有清热、解毒、杀虫的作用;可用于疗肿疮疡、毒虫咬伤、对哮喘、脐风、肺痨、瘰疠等也有一定疗效;7隔附子饼灸有温肾壮阳作用;可用于命门火衰而致的遗精、阳痿、早泄等;8隔盐灸有

26、温中散寒、扶阳固脱的作用;可用于虚寒性呕吐、泄泻、腹痛、虚脱、产后血晕等;9温针灸具有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一般针刺和艾灸的共同适应证均可运用;三注意事项三注意事项1施灸的程度千金方指出“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临床操作一般先灸上部、痛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但在特殊情况下,必须灵活运用,不可拘泥;2施灸的禁忌1 施灸时,应注意安全,防上艾绒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2 凡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3 颜面五官和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瘢痕炎;4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3灸后的处理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的,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很快即可自行消失;如因施灸过量,

27、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布包裹;如行化脓灸者,灸疱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污染,可用敷料保护灸疮,待其自然愈合;如因护理不当并发感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附附 拔罐法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并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火罐种类有竹罐、陶罐和玻璃罐;现临床常用广口罐头瓶代替;1 1操作方法操作方法1 投火法: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速将火罐罩在施

28、术部位;此法适于侧面横拔,否则会因燃物下落而烧伤皮肤;2 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挟住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内壁中段绕一圈后,迅速退出,然后将罐罩在施术部位;此法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节约棉球;拔罐后,一般留罐 10 分钟左右,待局部皮肤充血,瘀血呈紫红色时即可取罐;取罐时,一手扶罐身,一手手指按压罐口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不可硬拉或拖动;2 2适应范围适应范围拔罐法有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及消肿止痛作用;临床多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风寒湿痹:如肩背痛,腰腿痛;2 胃肠疾病:如胃痛、呕吐、腹泻;3 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4 刺血拔罐适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疠和部分皮肤病如

29、丹毒、神经性皮炎等;3 3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 患者要有舒适的体位,应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的火罐;注意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以防掉罐;拔罐动作要做到稳、准、快;2 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拔罐;3 常用自发性出血和损伤性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4 如出现烫伤,小水泡可不必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或皮肤有破损,应先用消毒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然后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包敷,保护创口;三、空位注射疗法三、空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是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及药

30、理作用,从而调整机体功能,改善病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一常用药物一常用药物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各种供肌肉注射的中西药物;常用的有 510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抗菌素、维生素 B1、B12、阿托品、051普鲁卡因、各种组织液及、川芎、板兰根等多种中药注射液;二操作方法二操作方法根据注射部位的具体情况和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将针头按照毫针法的角度和方向的要求迅速进入皮下或肌层的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出现针感后,若回抽无血,即将药物注入;注射剂量:因药物及注射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如四肢及腰部肌肉丰厚处,可注入 510葡萄糖液 1020 毫升,而头面及耳部等处,一般只注 0

31、305 毫升;中药浸出液可注入 12 毫升;抗菌素或其他药物,以原药物剂量的 1512 为宜;每日或隔日 1 次,10 次为一疗程;三适应范围三适应范围多用于咳嗽、哮喘、痹症、胃痛、腰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软组织扭挫伤、神经衰弱、肠炎、菌痢等;四注意事项四注意事项1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等,必须先作皮试,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应谨慎使用;2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这些药液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发热、疼痛等反应;误入脊髓腔,有损害脊髓的可能;3在主要神经干通过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或浅刺

32、以不达到神经干所在的浓度为宜;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要稍退针,然后再注入药物,以免损伤神经;4注射躯干部,不能过深,防止刺伤内脏;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防引起流产;四、耳针疗法四、耳针疗法耳针疗法是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奏效迅速等特点;一耳廓表面解剖一耳廓表面解剖12345 对耳轮:在耳轮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下角;6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7舟: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89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10

33、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11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12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处;13耳垂:耳部下部无软骨之皮垂;14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又称耳甲窝;15耳甲腔: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又称耳甲窝;16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为耳屏所遮盖处;二耳穴的分布二耳穴的分布耳穴在耳部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与身体各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廓的分布象一个倒置的胎儿;一般说来,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图 1081,82;三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作用三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作用

34、解剖分穴名 定位部耳轮脚 膈在耳轮脚上直肠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下段尿道 在与膀胱穴同水平的耳轮处耳轮部外生在与交感穴同水平的耳轮处殖器耳尖 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面的尖端处指在耳轮结节上方的耳舟部腕在平耳轮结节突起处的耳舟部肩与屏上切迹同一水平线的耳舟部耳舟部肘与腕与肩穴之间锁骨 在尾轮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偏耳轮尾处肩关在肩与锁骨穴之间节对上耳踝在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角脚轮部膝在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的对耳轮上脚的起始部臀坐对耳轮下脚外 12 处对耳轮下脚内 12 处骨对下耳脚轮部交感 在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腹在对耳轮上,与对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处对耳轮部颈在屏轮切迹偏耳舟侧处胸在对耳轮

35、上,与屏上切迹同水平处趾在对耳轮上脚的外上角相应部位疾病相应部位疾病主治呃逆、黄疸便秘、脱肛、里急后重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外生殖器病症目赤肿痛、发热、高血压相应部位疾病消化、循环系统疾病腹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痛经等;胸、胁部病症落枕、颈部扭伤、瘿气对耳轮的耳腔缘相当于脊柱,在直肠下段和肩关节同水平脊椎相应部位疾病处分别作两条分界线,将脊柱分为三段,自上而下分别为腰骶椎、胸椎和颈椎;子宫在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精宫三角窝神门 在三角窝内,靠对耳轮上脚的下、中 13 交界处盆腔 在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外鼻 在耳屏外侧的中央咽喉 在耳屏内侧面,与外耳道口相对处内鼻 在耳屏内侧面,咽喉的下方屏尖

36、在耳屏上部外侧缘耳屏部肾上在耳屏下部外侧缘腺高血在肾上腺与目穴中点稍前压点屏轮切脑干 在屏轮切迹正中处迹平喘在对耳屏的尖端腮腺脑点 在对耳屏上缘,脑干与平喘穴连线的中点皮质在对耳屏内侧面下痛经、带下、不孕、阳痿、遗精失眠、多梦、烦躁盆腔炎、腰痛鼻疗、鼻渊咽喉肿痛鼻渊、感冒炎症、痛症低血压、昏厥、无脉症、咳嗽、气喘高血压头痛、眩晕哮喘、咳嗽、痄腮遗尿、崩漏、失眠失眠、多梦、炎症、痛症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病、皮肤病、昏厥头痛、头昏偏头痛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胃痛、呃逆、呕吐、消化不良胃痛、呕吐消化道病、心悸痢疾、腹泻、便秘肠痈青光眼近视生殖系统病妇科病对耳屏睾丸部在对耳屏的内侧前下方,是皮质

37、下穴的一部分卵巢枕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额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太阳 在对耳屏外侧面,枕与额穴之间食道 在耳轮脚下方内 23 处贲门 在耳轮脚下方处 13 处耳轮脚周围十二在耳轮脚上方处 13 处指肠小肠 在耳轮脚上方中 13 处大肠 在耳轮脚上方内 13 处阑尾 在大肠与小肠之间目 1 在屏间切迹前下方屏间切 目 2 在屏间切迹后下方迹内分在屏间切迹底部泌胃在耳轮脚消失处膀胱 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直上方肾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上方耳甲艇部胰胆 在肝、肾穴之间,左耳为胰,右耳为胆肝胃和十二指肠的后方脾肝穴的下方、紧靠对耳轮口在耳甲腔、紧靠外耳道口的后壁心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耳甲腔肺

38、心穴的上下外三面部气管 在口与心穴之间三焦 在口、内分泌、皮质下和肺穴之间牙痛在耳垂 1 区的外下角点 1牙痛在耳垂 4 区的中央点 2上颌 在耳垂 3 区正中处下颌 在耳垂 3 区上部横线之中心耳垂部眼在耳垂 5 区的中央面颊 在耳垂 5、6 区交界线的周围内耳 在耳垂 6 区正中稍上方扁桃在耳垂 8 区正中体降压在耻廓背面,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沟处沟上耳在耳背上方的软骨隆起处耳廓背 背面中耳在上耳背与下耳背之间最高处背下耳在耳背下方的软骨隆起处背耳迷耳背部在耳廓背与乳突交界处相当于耳轮脚同水平的耳根部根四耳针的应用淋证、癃闭、遗尿泌尿、生殖、妇科、腰痛、耳鸣胰腺炎、糖尿病、胆病眼病、

39、胁痛脾胃病、血症面瘫、口腔溃疡心悸、癔病等肺系病、皮肤病咳喘便秘、浮肿牙痛、拔牙止痛牙痛、下颌关节痛眼病面瘫、三叉神经痛耳鸣、耳、听力减退乳蛾高血压腰背痛、皮肤病、坐骨神经痛耳针除了用于临床防治疾病以外,还应用于辅助诊断及针刺麻醉;这里主要介绍在防治疾病方面的应用;表 10211选穴处方原则1 根据病变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肠泻选大肠、小肠穴;肩痛选肩穴等;2 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心律不齐用小肠穴,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循行时,“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3 根据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

40、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穴等;4 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高血压病用高血压点;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以上方法可单独使用,亦可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配合使用,力求少而精,一般每次应用23 穴左右,多用同侧,亦可取对侧或双侧;2操作方法1 寻找反应点:根据疾病需要确定处方后,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寻找方法可用探针、火柴头、针柄按压,有压痛处即为反应点;亦可用测定耳部皮肤电阻耳穴探测仪的方法,其皮肤电阻降低,导电量明显增高者即为反应点,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2 消毒:用 75酒精,或先用 2碘酒,后用 75酒精脱碘;3 针刺:根据需要选用05 寸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型揿针;亦可行穴位注射和电针;毫针进针时以左

41、手固定耳廓,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穴位注射不透过软骨,药液注射在软骨与皮肤之间;目前临床多用磁石、菜籽、王不留行等作压迫刺激;多数病人针刺后,局部有疼痛或热胀感;少数人有酸、重甚至有特殊之凉、麻、热等感觉沿经络线放射结导,一般有这些感觉者疗效较好;4 留针:毫针一般留针 2030 分钟,慢性病可留针 12 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5 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必要时再涂以酒精或碘酒,预防感染;6 疗程:一般每天或隔天 1 次,连续 10 次为一疗程,休息几天后,再行下一疗程;3注意事项:1 严密消毒,预防感染;耳廓冻伤和有炎症的部位禁针;若

42、见针眼发红,病人又觉耳部胀痛,可能有轻度感染时时,应及时用 2碘酒涂擦,或口服消炎药;2 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对年老体弱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针刺前后应适当休息;3 耳针亦可发生晕针,需注意预防处理;4 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后,宜嘱其适当活动患部,或在患部按摩、加灸等,可增加疗效;五、头针疗法五、头针疗法头针是针刺头皮的刺激区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上的相应投射区,以治疗脑源性疾病为主的一种疗法;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头者精明之府;”明代张介宾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由于“头为诸阳之会”,人之手足三阳经以及督脉,均上行头部;因此,针刺头部的有关刺激点

43、,通过经络的传导,可以调整脏腑、躯干和四肢的功能;1刺激区的部位及主治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以下两条规定线;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中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图 1083;眉枕线:是从眉上缘中点至枕外粗尖端的头侧面连线图 1083;1 运动区:位于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 05 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运动区上 15 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间 25 是上肢运动区,下 25 是面运动区,亦称言语一区图 1084;主治:运动区上 15 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 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 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

44、语,流涎,发音障碍;2 感觉区:位于运动区后移 15 厘米的平行线;上 15 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 是上肢感觉区,下 25 是面感觉区图 1085;主治:感觉区上 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后头部、颈顶部疼痛和头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 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感觉区配合内脏区胸腔区、胃区、生殖区可以用于有关部位外科手术的头针麻醉;3 舞蹈震颤控制区:位于运动区向前移 15 厘米的平行线图 1085;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和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4 晕听区:位于从耳尖直上 15 厘米

45、处,向前及向后各引 2 厘米的水平线图 1085;主治:耳鸣,听力减退,眩晕等症;5 言语二区:位于顶骨结节下方 2 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 3 厘米长直线图 1085;主治:命令性失语;6 言语三区:位于晕听区中点向后引 4 厘米的水平线图 1085;主治:感觉性失语;7 运用区:位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 40 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 3 厘米图 1085;主治:失用症;8 足运感区;位于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 1 厘米,向后引 3 厘米长的水平线图1086;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急性腰扭伤,皮层性多尿,夜尿,子宫脱垂等;9 视区:位于在枕外

46、粗隆水平上,旁开枕外粗隆 1 厘米,向上引平行平前后正中线的 4厘米直长线图 1087;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10 平衡区:位于在枕外粗隆水平上,旁开枕外粗隆 35 厘米,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 4 厘米长直线图 1087;主治:小脑疾患引起的平衡障碍等;11 胃区:位于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取平行于前后正中线 2 厘米长直线图1088;主治:胃痛及腹部不适等;12 胸腔区:位于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引 2 厘米长直线图 1088;主治: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等症;13 生殖区:位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 2 厘米长直线图 1088;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配足运感区治疗

47、子宫脱垂等;2适应范围头针主要适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引起的瘫痪、麻木、失语等症;此外,还可治疗眩晕、腰腿痛、夜尿等;目前,在头针治病的基础上又创造的头针麻醉,已经应用于多种外科手术;如感觉区配合内脏区胸腔区、胃区、生殖区可以用于有关部位外科手术等;3操作方法按照病情刺激区,采用坐位或卧位,局部进行常规消毒,用 2628 号、1525 寸长的不锈钢毫针,针与头皮呈30度左右夹角,用夹持进针法刺入帽状腱膜下,达到该区的应有长度后,要求固定不提插,捻转时用与拇指掌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掌指关节连续伸屈,使针身左右旋转,每次 23 转,每分钟要求捻转 200 次左右,捻转 23 分钟,留针 510 分钟;捻针时或间隔时都要嘱咐患者或其家属协助活动肢体,加强对患肢功能的锻炼;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捻两次即可起针,起针后用于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瘫痪病人一般每日或隔日针一次,连续 1015 次为一疗程,休息 35 天后再开始下一疗程;4注意事项1 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进行头针治疗;2 如患者并发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3 由于捻转时间较长,要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以防止晕针;4 头部针刺易于出血,起针时须用干棉球按压针孔,并注意局部常规消毒,以防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