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 总论.doc

上传人:荣华****0 文档编号:73473967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 总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传染病 总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 总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 总论.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染病第一章:总论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课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感染是由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传染:传染只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是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体感染。构成传染过程的三个要素:病原体、人体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生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人体与微生物,寄生虫之间相互适应、互不伤害的平衡被打破,而

2、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之为机会性感染。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较为少见。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如慢性乙肝重叠戊肝。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隐性感染:又称为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为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是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远超显性感染10倍以上。显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只是病

3、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又称为潜在性感人。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养虎为患)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的不同之处。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

4、只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 毒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与内毒素。外毒素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内毒素则通过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数量:在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药物或遗传因素而发生变异。人工培养多次传代可致病力减弱,在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可使致病力增强。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促进病理改变的变态反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入侵部

5、位:病原体的入侵部位与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入侵部位适当,病原体才能定植、生长、繁殖引起病变。机体内定位:病原体侵入并定植后,可在入侵部位直接引起病变;也可在入侵部位繁殖,分泌毒素,在远离入侵部位引起病变;还可进入血液循环,再定位于某一脏器引起该器官的病变;还可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阶段,最后在某脏器中定居。排出途径: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病原体排出途径,是患者、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有传染性的重要因素。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直接损伤:病原体借助其机械用运动及所分泌的酶可直接破坏组织,或通过细胞病变而使细胞溶解,或诱发炎症过程引起组织坏死。毒素作用:有些病原体能分泌毒力很强的外毒

6、素,可选择性损害靶器官或引起功能紊乱。G杆菌裂解后产生的内毒素可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分泌TNF_a和其他细胞因子,导致发热休克及DIC。免疫机制:有些传染病能抑制细胞免疫或直接破坏T细胞,更多的病原体则通过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急性期改变发热:外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些列急性期机体应答蛋白代谢:肝脏合成一些列急性期蛋白,其中C反应蛋白是急性感染的重要标志。糖代谢:葡糖生成加速,血糖,糖耐量短暂(与糖异生加速及内分泌有关)水电解质代谢:NaCl丢失+抗利尿激素水分潴留而致低钠血症,至恢复期才出现利尿。 K少摄入多排出K负平衡

7、吞噬细胞激活释放介质Fe和Zn由血浆进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贫血内分泌改变:早期糖皮和类固醇在血中增多(但败血症并发肾上腺出血会使糖皮分泌不足或停止) 醛固酮增加CL和Na潴留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水分潴留 急性感染早期: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甲状腺激素(早期消耗) 后随垂体反应刺激甲状腺素分泌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传染源:是指体内由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感染动物。(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成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及体液

8、传播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传染病流行的周期:经过一次流行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致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传染病的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 散发: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情况或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可能是由于人群对某病的免疫水平较高,或某病的隐性感染率较高,或某病不容易传播等。 暴发:是指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许多同一疾病的患者,大多是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 流行:当某病发病率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或为散发发病率的数倍时

9、大流行:当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或者超出国境甚至是洲境时称为大流行。感染后免疫:感染后免疫是指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如果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较短,则可能出现再感染或重复感染。临床特点: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一般有四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前驱期:起病症状明显开始的一段时间。前驱期已经具有传染性。但起病骤急者可无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前驱期后,某些传染病如水痘、麻疹患者转入此期,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均获得充分表现。而某些传染病如脊

10、髓灰质炎、乙脑等,大部分患者随即转入恢复期,临床上称为顿挫型。仅有少部分患者转入此期。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此期可能还有残余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病原体尚未完全清除,但食欲和体力均逐渐恢复,血清中的抗体效价逐渐上升至最高水平。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逐渐升高,初次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复发: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天或数

11、周。热型:分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不规则热低热:37.538 中度发热:3839 高热:3941 超高热:41稽留热:体温升高超过39且24h内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的极期。弛张热:24h内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可见于败血症、伤寒缓解期、肾综出血热等。间歇热:24h内体温波动于高热和正常体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回归热:高热持续数天后自行消退,但数天后又再出现高热,可见于布鲁菌病。 若在病程中多次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称为波状热。不规则热:发热患者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出诊时间:第1天:水痘、风疹 2天:猩红热 3天:麻疹 5天:斑疹伤寒 6天:伤寒Ps:水痘

12、主要分布躯干,麻疹则先耳后、面部四肢躯干,同时有粘膜疹。传染病的诊断:实验室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用途最广化脓性细菌感染白细胞G菌感染白细胞增多不明显或正常病毒性感染白细胞减少或正常蠕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如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加而白细胞总数不高则提示有严重感染病原学检查:直接检查病原体、分离培养病原体、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特异性核酸特异性抗体检测:又称为血清学检查。传染病早期,特异性抗体在血清中尚未出现或浓度很低,而在恢复期或病程后期则抗体低度有明显升高。所以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其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滴度升高4倍以上时有重要诊断意义。其

13、他:支气管镜检查、胃镜、结肠镜等内镜,超声、MRI、CT和DSA等影像学检查等。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治疗原则: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一般治疗:隔离和消毒、护理、心理治疗支持疗法:饮食、补充液体和盐类、给氧病原治疗:常用抗生素、化学治疗制剂和血清免疫制剂 抗菌:运用抗生素和化学治疗剂 病毒:广谱:利巴韦林 抗RNA:奥司他韦 抗DNA:阿昔洛韦(常用于疱疹病毒,更阿昔洛韦对巨细胞感染) 寄生虫:常用化学制剂,如甲硝锉、吡喹酮和伯氨喹等。 氯喹治疟疾,阿苯达挫及甲苯达挫常用于肠道线虫,乙胺嗪及呋喃嘧酮用于丝虫,吡喹酮是最主要的抗吸虫药。免疫治疗:抗毒素一般用于治疗白喉、破伤风、肉毒中毒等外毒素引起的疾病,治疗前需经过皮肤试验,因其属于动物血清制剂,易过敏。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甲类:鼠疫、霍乱。为强制管理的烈性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2 6)乙类: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网络直报,农村不超过12h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要求发现后24h内上报值得注意的是,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报告和控制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