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生命视角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价值,体育理论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26929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人的生命视角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价值,体育理论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人的生命视角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价值,体育理论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人的生命视角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价值,体育理论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人的生命视角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价值,体育理论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人的生命视角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价值,体育理论论文世纪70年代,以北美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界兴起全人教育思潮,之后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迅速传播开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内容丰富的研究与推广实践。这也引起我们国家学者的兴趣。 全人教育对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一直奉行的科技化和专业化教育,即所谓的 教育为器 的教育观进行批评,提倡教育的真正目的是 教育为人 ,强调教育应以人的完好发展为核心目的,实现人与自我、社会及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不是把人变为对社会机器有用的事物1. 在当代教育的构成经过中,体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进入学校,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经过中,人们日益深入地认识到体育学习

2、对人身心发展具有的价值。在全人教育的视角下,我们该怎样认识体育教育的意义及目的呢? 本文从全人教育的核心-人的生命的角度,对体育教育进行重新认识,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理论根据。在全人教育理论看来,教育的核心是有生命的人,这与传统教育理论往往以立足于寻找人与物的不同,进而发现人独特的本性完全不同。主义以为,人是有着双重生命的存在。人既有大自然赋予的自然生命,又有着自我创生的价值生命。价值生命是作为一个 人 的本质特征。但是,假如脱离自然生命,孤立地来谈人的价值生命,就会陷入唯心的泥潭。全人教育以为,根据生命价值体系,教育分为自然教育与价值教育。华而不实,自然教育发展的是人的自然性,价值教育则用于发

3、展自由性。它又分为真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体育教育会很好地把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完美地统一起来2. 一、人的自然生命与体育教育 根据全人教育理论,人的自然教育关注的是人的身体发展。自然教育分为消极和积极两个部分。消极的部分是指身体的养护和锻炼,而积极部分则注重人的心理官能的自然发展。法国学者卢梭以为,身体的养护与身体锻炼,都应该成为人的一种自觉行动,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和完善。体育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以身体活动为载体,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2002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二条规定: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

4、、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经过。此规定明确学校体育的价值在于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强调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健康,改善生活、生存质量。因而,对自然生命的关注,是体育教育最直接、最明显的作用。 二、人的价值生命与体育教育 1.价值生命中的 真 与体育教育。人主体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改造着周围的世界客体,这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但一切客体是具有既成的、自有的规律存在。作为主体的人,只要遵循着世界的固有本性,通过不断的认识、实践,不断挖掘、探寻求索客观世界,才能发现隐藏在背后的真理。这就实现了对 真 的初步理性认识,到达认 真 .因而,主体的人对

5、客体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即是对真理性知识的认识和把握。而这种对真理性的追求,就是价值生命中 真 的要义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人若为 真 所钳制,就会成为技术的牺牲品,遗忘对生命价值的寻求和反思3.所以,作为人的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育者到达认 真 ,求 真 ,还必须能够实现辨 真 .只要这样,才是真正符合人们利益、符合人性发展的教育。这也就引出全人教育对价值生命的完好要义所在:认 真 ,求 真 ,辨 真 . 因而,我们应认识到价值生命中的 真 ,不仅只是一种知识,更应该发展为一种能力,进而构成一种智慧。从这一认识上出发,教育绝不能把知识和技能作为唯一内容。从这一点上讲,体育教育任重道远。因而,体育教

6、育不能以单纯的运动技能为核心布置教学,而应确立 全面 真 的教育 . 首先,做好学问教育,即做好传统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教授,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运动技能及知识。其次,在教育经过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求 真 、辨 真 能力的培养。这对学校体育工作者提出一定的要求。我们知道,授人以 鱼 不如授人以 渔 .纽曼以为,机械记忆的知识于学习者本身今后的发展帮助不大,充其量只具有工具性价值。但假如在教学中对学习者不断加以引导,创设各种条件,鼓励学习者通过本身的考虑感悟,将知识内化,那么该知识就会被学习者视为一生受用的行为准则和考虑习惯。这不仅给学习者个体带来利益,同时受其陶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别人和社会,这样文明才

7、能不断传承下去。 除此之外,在体育教育中,必须借助一定负荷的身体活动,才能到达既定的教育目的。只要通过进行有一定负荷的运动体验,才能更好地感悟运动带给生命的律动,体验个中滋味。这些体验可能是成功、团结、奋进等积极情感,可以能是失败、沮丧、疲惫等看似消极的体验,但这会大大促进学生心理官能的发展,加深对 真 的感悟与理解。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学校体育遭到 体质健康论 的影响,本来是体育教育中的教学手段-强身健体,变成教育目的,导致授课内容以竞技运动内容为主,存在 只见教学,未见育人 的弊端4. 2.价值生命中的 善 与体育教育。什么是善?一般以为 善 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类。广义的善,是指人类在实

8、践活动中根据本身需要所遵循的价值尺度,反映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狭义的善是指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善,强调的是人的行为活动能否符合社会的规范性。广义上的善是人作为主体,反映其主体性得到深入展示的领域,是主体对自我内在尺度的要求。因而,从价值生命角度看,善是人性为知足本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追求,追求高尚是求善性在生命发展中的需要。求善的教育,对应到实践中,就是我们常讲的道德教育。那么,怎样才能让道德教育的结果更好地转化为学生完全自主、自觉、自为的意愿与追求呢?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比较的优势。 教授科学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通过运动发展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这本身就符合人本身需要的价值尺度,符

9、合人对自然生命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从狭义的善的角度讲,在体育教育经过中,老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无私奉献,不仅展现出高尚的品德,对学生正确伦理道德观的建立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这种影响会通过体育活动中的团结、奋进、欢乐的气氛传递到每位介入者,对培养学生构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陶冶道德情操,契合社会规范,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都有莫大的受益之处。 3.价值生命中的 美 与体育教育。学者冯建军以为,美的教育应该包括审美和立美两个部分。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构成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觉美和鉴赏美的能力;立美,也就是创造美。立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根据美的规律去塑造外部世界的人化自然和

10、人本身的内部世界。当然,立美和审美是相辅相成的,决定美的教育应该是审美和立美的统一。教育无法创造美,但能够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所以,美育应该是通过某种教育手段,培养学习者美的意识,让学习者自个成为审美与立美的主体。 体育之所以产生美,究其原因是人的本质气力在本身对象化的结果。因而,体育美是人在体育实践经过中的产物,而不是单纯主观精神映射的结果。众所周知,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作为媒介和手段进行教育活动的。体育运动对人体最明显的作用,首先具体表现出在对人形体的塑造方面。均匀的体形,正确的身姿,有力的肌肉,红润的肤色,都展示出体育赋予人类的静态美。人体美成为人类最早认识的美。不同项目的各种详

11、细技术动作所表现出来协调、节拍等动态的人体美,更是体育带给人类的唯一无二的礼物。 除此之外,在体育教育经过中,学习者所有的情绪体验会对美的理解产生影响。一切情感态度的生发,都是主体对客体情感体验的结果。这些情绪体验不仅能够激发主体的情感共鸣,也会锻造学习者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进而提高主体人对客体对象能否具有美的价值属性鉴赏与判定能力。 体育之所以在美的教育中的地位特别重要,在于体育对立美的培养,具体表现出在体育美的自由创造性。在体育的骨髓中,充斥着自由的元素,而美恰恰是自由的本质具体表现出。这决定在体育中,任何自由的创造都具有美学特征。在体育教育经过中,学习者不断感受着本身与外部事物之间的融

12、洽与和谐,忘却生活中的苦恼与压抑,感悟着真善美的本质气力,让自由得以愉快地歌唱。 总之,从全人教育的视角看,教育的核心是人。详细到体育教育领域,核心是努力展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心。体育教育必须回到以人为本的世界6.由于体育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塑造健康的身体,而在于对健全心智和完善人格的培养。所以,体育教育对自然生命的作用只具有工具价值,对真、善、美的追求,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怎样通过体育教育构建健全心智和完善人格,怎样将对真、善、美的追求真正地融入体育教育实践中,是体育教育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以下为参考文献: 1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280. 2冯建军。全人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9,3:12-15. 3石鸥。关于教育实验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1996,3:51. 4李如密。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M.西安:西北师范大学,1995. 5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