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青岛版三上数学教案.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3104530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PDF 页数:87 大小:3.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四制青岛版三上数学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五四制青岛版三上数学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四制青岛版三上数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四制青岛版三上数学教案.pdf(8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单元备课 风筝厂见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一、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二、教材分析:本单元以风筝厂的见闻为大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学习用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方法,内容包括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验算四部分。本册教材中的除法,每个例题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四、教学课时安排:11 课时 1、信息窗 1-2课时 2、信息窗 2-3课时 3、信息窗 3-2课时 4、信息窗 4-3课时 5、我学会了吗-1课时 第 1 课时教学内容:风筝厂见闻 教案 修改及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一、感知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风筝厂见闻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2、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提出问题。3、小组讨论后找出代表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4、板书学生所提出的问题。1、平均每天要做老鹰风筝多少个?2、平均每天要做燕子风筝多少个?3、平均每天要做孔雀风筝多少个?4、平均每天要做蝴蝶风筝多少个?5、平均每天要做小兔风筝多少

3、个?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平均每天要做老鹰风筝多少个?独立列出算式,尝试解答的方法。板书 602 总结学生的算法,并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2、引导学生解决每天要做燕子风筝多少只?板书 2406 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的办法。引导学生进 行交流 3、平均每天大约能做多少只仙鹤风筝怎样求?学生:列式 923 请同学们自己动脑,用你喜欢的方法解答。独立计算后进行小组交流。4、出示第四个问题,平均每天大约要做多少只孔雀风筝?独立计算,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三、巩固练习:1、自主练习 第一题,学生自己填空,然后集体订正。2、第二题。学

4、生独立练习后,小组讨论,找出规律。3、第三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比一比谁写的最快。四、布置作业 第四题。板书设计:1、平均每天要做多少个老鹰风筝?602=30(只)2、平均每天要做燕子风筝多少个?2406=40(只)3、平均每天要做蝴蝶风筝多少个?3204=80(只)第 2 课时 教案 修改及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1、第四题 学生自己看题,理解题意,找学生说一说,要求什么,应该怎样求?然后进行独立计算。对做的又好又快的学生进行表扬。2、第五题 一篇文章有 480个字,要在 6 分钟内打完,平均每分钟要打多少个字?教师出示题目学生进行快速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好。3、第六题 魔术箱,本题目有一

5、定的难度,主要是训练学生加、减、乘、除及各部分的关系。学生先思考怎样做,在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想好后在小组内讲一讲。最后进行独立计算。4、第七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算每袋装多少千克?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5、第八题 出示题目后教师提问:平均每个班捐了多少元?360元可以买多少棵树苗?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板书设计:4806=80(个)3604 90(元)3606 60(棵)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教学重点难点:1、在竖式计算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商

6、的书写位置”的教学。2、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应该使学生学会并且记住“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及反思 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分小组观察图片,交流订正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1)我们 3 小时做了 63 只燕子风筝,一组平均每小时做了多少只燕子风筝?(2)我们 2 小时做了 32 只老鹰风筝,一组平均每小时做了多少只老鹰风筝?(3)有 75 根竹条,扎一个蝴蝶风筝需 6 根竹条,你能提什么问题?二、学习新课,由学生根据自学情况汇报讲解,其他学生纠错订正 1、我们 3 小时做了 63 只燕子风筝,一组平均每小时做了多少只燕子风筝?(1)怎样列式:633 (2)

7、思考过程:B:6个十除以 3 得 2 个十,;3 除以 3 得 1个 1,也就是 21。(1)竖式计算:21 63 3 6 2 个十乘 3 是 6 个十 3 3 3 个一乘 3 是 3 个一 0 师问:为什么 2 要写在 6 上面,1 写在 3 上面?引导学生概括出:6 个十除以 3 得 2 个十,在十位上面写 2;3 除以 3得 1个 1,在个位上面写 1。2、我们 2 小时做了 32 只老鹰风筝,一组平均每小时做了多少只老鹰风筝?(1)你会列式吗?(2)你会计算吗?试一试?(3)说一说:在这道题里,与上一道题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解决的?3、共同探究算法;1、756=你想怎样计算?学生:独立

8、计算。怎样验算对不对?2、除了再算一遍这种方法以外,你还可以想出怎样的方法?126=72 72+3=75 3、想一想为什么用乘法可以验算除法做的对不对?学生:小组内讨论。小结: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可以验算除法。4、找一名学生板演。做完后问:他做的对吗?怎样检验?学生说出自己的检验方法。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注意:商和乘数想成后要加上余数。三、巩固练习:有 75 根竹条,扎一个蝴蝶风筝需 6 根竹条,你能提什么问题?(1)应该怎样列式呢?(2)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思考的?四、实践应用题:1、第 8 页第 3 题,你会做吗?2、火眼金睛辩对错中的第(1)、(2)题 火眼金睛辩对错中的第(1)

9、题,你能说一说错误出现在哪里吗?五、板书设计 633 21(只)322 16(只)第 4 课时 一、复习:一、口算:903 2505 1407 420 6 802 1602 1503 3003 2、解决问题:一共有 96 棵树,2 天必须摘完这些苹果,平均每天需要摘多少棵树上的苹果?一共有 96 棵树,一人每天可以摘 4 棵树上的苹果。如果一天摘完,需要多少人?二、巩固练习: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1)比一比,谁做的最快?(2)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思考的:A:你在做有余数的除法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B:在写横式得数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2、连环式应用题:(1)第 8 页的第 6、7、8 题(2

10、)先独立进行解答,然后小组交流(3)教师进行集体订正。三、拓展运用:(1)完成第 9 页的第 11、12、13 题(2)先独立进行解答,然后小组交流,怎样想的?(3)教师进行集体订正。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教学重点难点:1、在竖式计算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商的书写位置”的教学。2、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应该使学生学会并且记住“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问题。教学过程:一、指导学生看懂情境图。1、出示情景图。指导学生看图。学生小组讨论。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问题。3

11、、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板书:燕子风筝可以装几盒?老鹰风筝可以装几盒?孔雀风筝可以装多少盒?这些装好的风筝分四次运完,每次运几盒?4、书学生分别进行解答。可以用口算。2462=123(盒)4383=146(盒)先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计算。指名板书:5、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订正。二、巩固练习 402 5005 377 2004 1803 3208 0 9 5607 三、布置作业 11页第 1、2 题 四、课后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五、板书设计:2462=123(盒)4383=146(盒)第 6 课时 一、自主练习第 2、5、6 题 学生独立读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再集体订正。二、

12、自主练习第 7 题 算一算 964 6324 653 5693 244 1584 213 2 18932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三、第 9 题 1、多媒体出示题目。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2、引导学生说出题意。提问: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独立解答。教师;指导订正。四、第 10 题 1、多媒体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说图意。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数学信息。2、板书学生找到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3、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制造 80 升氧气需要几天?平均每个月采集食用菌多少千克?4、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教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五、第 11 题 出示

13、统计表,分小组独立计算,讨论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合理的方法。二、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 信息窗 1 走进新农村-位置 教学目标:1、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2、能用准确的方位名词对某一地点的位置进行描述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你们喜欢旅游吗?去哪儿玩过?(出示挂图)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农村看看,好吗?二、讲授新课(一)活动 1: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2、你想到村里哪个地方?3、从村口到风景区怎么走?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走的几种方法)4、你知道风景区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呢?5、小结:风景区所在方向在牡丹亭的东与北之间,是东北方向。(

14、二)活动 2:1、刚才我们参观了风景区,现在如果我们想从文化中心到饮料加工厂怎么走?2、你能说出文化中心在牡丹亭的哪个方向吗?(与你的同位互相交流一下)3、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4、大家仔细观察这四个方向。你能试着把我们认识的八个方向在纸上表示出来吗?(学生独自完成)5、我发现同学们都能当一个合格的小导游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位小导游,继续带领大家参观凤凰村,并说出你们的参观路线。小组活动。三、巩固与应用:1、你能指出教室里的八个方向吗?(引导学生说出哪个方位有什么物体)2、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校园内各个方向有些什么?3、集体活动:找朋友 四、课外延伸:向同学或家

15、长介绍一下你的家的位置,或周围的一些地 信息窗 2 平移与旋转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内容: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 1820 页 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2、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参观饮料加工厂,好吗?二、新授 1、出示录象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感知各种运动形式)2、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试着用手演示一下。3、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内交流)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平移、旋转 4、小节:大门、传送带、升降机的移动都是平移现象。换气扇、汽车轮子、吊扇的转动都是旋转现象。5、在生

16、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旋转现象?(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拓展延伸所学的知识)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 1 先独立完成,再互相交流。分清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2、小游戏:(判断练习)根据老师的表述,判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看谁完成的又对又快。采摘节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教

17、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现在是什么季节?果园里都有什么水果成熟了呢?这一切都在等着我们来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采摘节上逛一逛吧!【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采摘活动入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二、根据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请看,你能从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贴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板贴数学问题)(1)还剩几只篮子?(2)3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会解决吗?请同学说一下算式。2、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与刚才的图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数学信 息吗?如果仍然要问“还剩多少个篮子?”你会解决

18、吗?自己在数学本 上试试看。交流、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总结:不管哪一种算式我们都是用了同一种方法,都是先算要分多少个篮子,再算还剩几个。观察综合算式,总结算法,揭示课题 1、观察综合算式,是怎么算出得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总结:像这种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综合算式,还有一个名字叫乘减混 合运算。(板书课题)三、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你能从图中找到什么数学信息?(板贴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解决一共来了多少人?同学们会做吗?请你自己解决,开始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交流、讨论你是怎样解决的 3、观察算式,

19、交流算法,揭示课题 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先算,再算 总结: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种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叫乘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4、总结算法 请你认真观察这几个混合运算,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乘法)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重要先算什么?归纳: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后算加减。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五、全课总结,谈收获。刚才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解决了采摘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我们的采摘活动也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能跟老师说说这次采摘之旅你有什么收获?采摘节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序号: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除加或除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了解含有除加

20、或除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3、能够正确地进行除加或除减的运算。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除加或除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除加或除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杨阳一家来到了采摘节上,他们进入了葡萄园,从图中我们能了解到哪些信息?杨阳摘了35 千克葡萄;杨阳的爸爸摘了45 千克;杨阳的妈妈摘的葡萄可以装12 箱。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解决问题 1、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杨阳摘了多少箱,再算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355=7(箱)12-7=5(箱)列成

21、综合算式怎样列呢?学生试列,纠正错误。12-355=12-7=5(箱)2、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葡萄?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在算什么。统一认识综合算式的算法。3、想一想,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又有除法,应先算除法。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信息窗 3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序号: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景,通过尝试改变运算的顺序,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运算顺序,熟练进行混合运算。3、培养进行较复杂运算的能力、能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

22、能力。教学重点: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利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1、谈话:秋天到了,果园里硕果累累。愿意继续和老师一起去果园里领略丰收的喜悦吗?请看大屏幕:出示信息窗3 中的情境图片一。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看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收集到的信息也很全面。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 篮苹果一共多少个?爸爸装的梨能装几盒?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非常好。善于提出问题的孩子才会喜欢动脑筋解决问题。这么多问题,有没有你一下子就可以解决的?生交流 1、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咱们先要完整的把题目说出来

23、,你能把问题完整地叙述出 来吗?(指名生说)。预设:一筐苹果可以装 60 个,一篮苹果比一筐苹果少 38 个,3 篮苹果多少个?师:想一想,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然后拿出练习本试着解决 这个问题。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你的想法。师小结:咱们同学真 是火眼金睛,一下子 就看出第一种写法不 对。后面三位同学都 能用自己的方法告诉我们要先算 60-38,这非常好。老师也很 喜欢第四位同学的写 法。而且这位同学的 写法和我们的数学家 不谋而合。像这样的 算式,为了先算 60-38,数学家们用了 一个符号来帮忙把应 当先算的一步突出起 来。它就是第四位同 学用的小括号。板书:小括号()。追问:你觉得小括号有

24、什么作用呢?生交流。预设:小括号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在 计算这个算式时需要先算减法,所以把它 加上小括号。师:有了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遇到括号该怎么办呢?对,要先算括号里的;也就是说小括号括出的一步要最先算。揭题:这就是我们今 天要学习的“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1)师:现在,你知道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该怎么计算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请 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说说下面 各题的运算顺序。(86-56)8 (82-79)13 130(90-87)(45+36)2 9(260+40)374-742 指名交流,集体订正。出示红点问题三:你会计算下列各题吗?84(8-4)56(5+3)师:看

25、来,同学们已 经知道了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那 么,你能根据我们学习的内容来解决问题 吗?出示问题 4:爸爸摘的梨能装几盒?请你先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指名板书交流。第一关:我会算:师:刚刚我们说了运算顺序的六道题,你能准确地计算吗?课件出示:(86-56)8 (82-79)13 130(90-83)(45+36)5 9(260+40)374-742 指名交流,集体订正。第二关:我会比算式有无小括号对比教学 师:这两题你会算 吗?请大家在本子上 计算。(50 20)5 50 20 5 师:我们已经知道在 混合运算中,遇到小 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用这个知识我

26、们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校有 6 间微机室,每间有 35 台电脑。现在每间增加了 10 台电脑,现在有多少台电脑?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或什么新的问题,也可 以说出来,会提问题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谁先来?生交流,师相机强调算式中的小括号有什么作用?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注意什么?强调自主探究的重要性。第四单元 庆元旦时、分、秒的认识 第一课时:时、分的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直观认识、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钟面及时间单位“时、分”,知道 1 时=60分,并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和在钟面上拨出时

27、刻。2、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活动中,经历和体验时间单位,初步学会用时、分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过程。4、结合“元旦联欢会”,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 1 时=60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教学难点:正确辨认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刻。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实物钟表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一年的第一天是什么日子啊?你们还记得元旦是怎们过的吗?学生回忆回答。这里有一场元旦联欢会,咱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主

28、题情景图。师:你发现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能马上解答的师生一起解答,不能解答的,给学生留下悬念。二、解决问题。1、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继续学习时分秒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先来认识钟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钟表来,仔细观察,你发现钟面上有什么?对时和分你还了解哪些知识?先仔细观察,再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小组交流,教师指导。2、小组汇报。教师引导其他小组补充,小组汇报时,教师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板书。根据刚才整理的,老师跟大家提几个问题。分针走 1 小格是几分?走 1 大格是几分?分针从 12 走到数 1 是多少?分针从 12 走到数 6

29、 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分针从 12 走到数 9 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师提问:分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针是怎么走的?请同学们自己拨一拨,看分针走一圈时,时针走多少?学生操作得出:1 时=60分。3、师:现在谁知道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是几时几分?(出示图片)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跟同桌说一下。师:这个时刻是几时几分?谁先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师板书:8 时 31分 师:时间除了这样记录外,你还见过别的写法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时间的简便记法。师板书:8:31。师:请同学们把其他节目开始的时刻写下来,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找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写。4、刚才同学们写出了这几个节目开始的时刻

30、,那我们来看一下,联欢会开始的时刻与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相差多少时间?生:1 分钟 师:1 分有多长呢?下面老师给你 1 分钟的时间,选择你喜欢的事情来做,(比如数数、写字、背课文、做题等)还能干多少,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学生汇报。师:1 分钟虽然很短,但能做很多事情,我么一起来看几条信息。(多媒体显示)师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5、知识长廊“一刻为什么是 15 分钟?”师:第 7 个节目与第 20 个节目开始的时刻相差多长时间?生:1 小时。师:生活中你做什么事的时间是 1小时?学生举例。师:你还能提出像这样的问题吗?学生提问题,师生解答.三、自主练习。1、我拨你说。2、帮小精灵连线。3、课

31、本第 5 题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五、课后小调查。板书设计:时 分 秒 的 认 识 (课本中联欢会开始时刻、第 1、7、10、20节目钟表卡片)8时31 分 1时=60分 8:31 第二课时: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 38 页的内容及自主练习中的练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知道 1 时=60分,1 分=60秒的基础上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2、使学生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3、通过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时间计算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32、:会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挂图、钟面模具。教学过程:一、复习 1、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 时等于()分 2、教师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 时,3 时 20 分,6 时,9 时 50 分等。问:1 时等于多少分?那么 2 时呢?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通过类推得出结论)时=()分 时=()分 分()时 分()时 3、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投影出示信息窗 2 情景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

33、说一说,教师及时的补充、引导。校园歌曲大合唱 10:35 开始,10:55 结束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小组讨论:校园歌曲大合唱用了多少时间?怎样想呢?(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汇报交流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在计算方法上肯定学生的多种正确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1)分针从 6 走到 9,走了 3 大格,是 15分钟。(2)4530=15,是 15 分钟。三、练习巩固 1、填空:(1)50 分比 1 时少()分,1 时比 45 分多()分。(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 1 时。2、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6 时至6 时 25 分,经过几分?学生抢

34、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3、75 页自主练习第 1 题。学生独立填写,并说明理由。4、76 页自主练习第 2 题,师生共同读题,学生独立完成。5、76 页自主练习第 3 题,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总结。四、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什么新知识?你认为用怎样的方法计算有关经过时间最好?我们刚才是从 X 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 40 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板书设计:时间的计算 10:35 开始,10:55 到校。校园歌曲大合唱用了多少时间?55-35=20(分钟)答:校园歌曲大合唱

35、用了20分。第三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 40-42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建立秒的时间观念。2、使学生知道 1 分=60秒。3、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时、分、秒的时间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生:我

36、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生:分针走一小格是 1 分钟,走一大格是5 分钟,走一圈是 60 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

37、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借助课件创设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倒计时的情境。教师: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倒计时,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吧!(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教师:我们刚刚数出的 10、9、8、7、6、5、4 用的是什么时间单位呢?在同学交流中统一认识:“秒”是一个比“分”小的时间单位,计量很短的时间时,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2、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 1 走到 4 表示几秒,从

38、 7 走到 1 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 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时钟有 3 根针,走的最快的那根是秒针。时钟中最细最长的那根是秒针。2.认识 1 秒 播放课件:秒针走 1 小格就是 1 秒。3、体验 1 秒钟 师:1 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 1 秒。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看了你

39、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 1 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 1 秒时间感受)是呀,1 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 1 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 1 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 1 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 分、每 1 秒。4、学习 1 分=60秒,并体验 1 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 12 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 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 60 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 1 分=60秒。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问:1 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

40、活动,咱们来做一个 1 分钟的体验活动。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四、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 1 分60 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人每天睡觉大约 9()系红领巾大约 20()煮饭大约 30()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 1 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 秒钟!六、课外作业。搜集生活中用秒作单位的资料 板书设计: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秒针走一小格就是 1 秒 1分=60秒 第

41、三课时: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教科书 43 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 1 时=60分,1 分=60秒及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2、通过进一步学习各种形式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熟练地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3、通过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学重难点:1、进一步巩固时间单位,熟悉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2、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从不同渠道收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教学准备:幻灯投影仪、学生作息时间表,完成家庭作业时间表。教学过程:二、复习 出示本校学校作息时间表

42、,根据时间表回答一下的问题:(1)我们每一节课用多少时间?(2)早操用了多少时间?(3)我们的眼保健操用多少时间?(4)一般你早上几点起床?几点从家里走?并说说你的理由是什么?(5)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学生讨论、交流)三、激趣导入 师:掌握好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那么我们就会更有效率的做每一件事情。(2)出示 80 页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3)你能自己动手做一个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吗?让学生自己动手填写作息时间表格。(提示:时间一定要合理)(4)展示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并且给予交流,指导。利用幻灯投影仪操作 四、巩固练习(1)让学生自己

43、说说在家做家庭作业 的时间,并说说谁用的时间最合理。(学生交流)(2)挑选出比较合理的十位同学的作息时间,全班同学共同制作我们完成家庭作业时间表。(学生操作)(3)展示作品。(利用投影仪)五、课外作业(1)你们能合理安排周末一天的休息时间吗?小组内讨论。(2)请你们将讨论设计的方案给爸爸妈妈看看,让他们提提意见,使自己真正过一个有意义的周末。五、小结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伏尔泰生前给人们留下了一则意味深长的话:它最长又最短,它最快又最慢;聪明者计划它,愚蠢者等待它;勤奋者珍惜它,懒惰者浪费它。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好好的理解这几句话,充分的利用每一秒。教师:“一寸光阴一寸金”,请你们在生活中要合理地安

44、排学习、锻炼、娱乐、休息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学反思:第五单元:美化校园 图形的周长 单元教材分析: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单元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2 过程与方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

45、步有条理的思考。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单元教学措施 组织好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等数学活动 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单元教学准备 情境图 课时安排:9 课时 课题:周长的意义 共 2 课时 本设计第 1 分课时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 体图形的周长 教具

46、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2008年的奥运会,扬帆青岛,青岛专门设计了花坛广场(出示花坛)看到这些花坛,你想说些什么?怎样保护这些花坛呢?今天我们开展一个保护花坛行动 (出示课题)二、研究问题、指导点拨:1 你见过花坛护栏是怎样围的吗?提出周长(板书)这个新名词 2 什么是周长?(1)在教师提供的花坛平面图上任选一个花坛,用彩笔围一围(2)展示汇报,怎样围的?(沿着边围一周)(3)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是怎样围的?(4)小结:围的形状不一样但方法都是一样的,是什么?(都是沿着边围一周)3 课件出示:(1)围一个花坛护栏,围得不到一周,还少一段。问:围得好吗?为什么?(

47、2)围另一个花坛护栏,围得超过一周。问:围得好吗?为什么?4 怎样才能保证正好围好护栏呢?(用各种方法量好花坛一周的长)板书 5 指一指圆形花坛的周长,师指出,如果忘了从哪开始指的怎么办?(做好标记)指一指自己课桌面的周长给同桌看 指一指黑板的周长(指名板前指)三、限时作业 1 找一找身边物体面的周长 2 估计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四、教学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收获?课题:周长的意义 共 2 课时 本设计第 2 分课时 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 形的周长。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结

48、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开展了一项保护花坛的行动,谁还记得我们怎样来保护我们的花坛?通过给花坛围上护栏,你学习到了什么知识?二、自主练习 1 自主练习第 1题:用笔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 先指明说一说应该注意什么?然后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2 自主练习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3 自主练习 3,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算一算。4 自主练习 4,学校要安装霓虹灯,一共需要霓虹灯线多少米?是不是计算这所学校平面图的周长?为什么?5

49、 自主练习 5,装饰一个灯罩,需要 47 厘米长的金线,装饰 5 个这样的灯罩,2 米金线够不够?(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6 自主练习 7,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就是 5个周长与 2 米比较。7.自主练习 8,学生自己先画,然后交流,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8 自主练习 9,让学生画出边线,再观察。课题:长方形周长计算共 1 课时 本设计第 1 分课时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2 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3 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

50、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教学难点: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板书设计:长方形周长计算 9+4+9+4=26(米)2(9+4)=26(米)2 4+29=26(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或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预习展示:上节课,我们为青岛设计了美丽的花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