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苏轼.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3050527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山子传——苏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方山子传——苏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山子传——苏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山子传——苏轼.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方山子传宋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 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 所著帽,方屋而高,日:“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 ”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日:“呜呼!此吾故人陈惜季常也。何为 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 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 不

2、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彝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 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 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 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 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评析】这篇散文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 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注释】方山子:即陈情,字季常。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隐人:隐士。朱家、郭解:西汉时

3、著名游侠,见史记游侠列传。闾里:乡里。侠:侠义之士。宗之:崇拜他,以他为首。宗,尊奉。折节: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后汉书段颍传:“颍少便习弓马长乃折 节好古学。”“欲以此驰骋当世”句:在当代施展才学抱负。遁:遁世隐居。岐亭:宋时黄州的镇名,在今湖北麻城县西南。屋:帽顶。岂:其意为“(这)难道不是方山冠:唐宋时隐士戴的帽子。遗象:犹遗制。“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句:苏轼岐亭五首叙:“元丰三年正月,余 始谪黄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懂季常也。 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谪,降职。矍(ju6)然:惊讶睁眼相视貌。环堵萧然: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环堵萦然,不蔽风日”成

4、句,谓室内空无所 有。使酒:喝醉酒后爱发脾气,任性而行。好剑:好摆弄刀剑一类武器。余在岐山:宋仁宗嘉祐七年,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时陈糙之父陈希亮知凤翔府。 苏轼这时始与陈糙相识订交。岐山,指凤翔,凤翔有岐山。怒马:愤怒地鞭马独自冲出去。一彝得之:一箭射中它。“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句:精明英武的神情气度。精悍,精明强干。“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二句:苏轼陈公弼传:陈希亮(公弼)“当荫 补子弟,辄先其族人,卒不及其子糙。”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穷山中:荒僻的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句:难道没有独特的造诣修养能够作到这一点吗?异人:指特立独行的隐沦之士。佯狂:装疯。垢污:言行不屑循常蹈

5、故,被人们认为是德行上的垢污。傥:或者。【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 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 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 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 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 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方山 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 的老朋友陈情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

6、 ”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 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 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 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 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 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 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 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

7、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 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 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 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 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土,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 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赏析】苏轼打破传记文学的写作常规,在方山子传一文中,改变介绍人物姓氏、籍 贯、生卒年月、家世、生平等平铺直叙式的写作手法,而着力选取人物活动的几 组有价值的特写镜头,几个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侧而,一经作者维妙维肖地刻

8、画 描摹,一个形象丰满生动,见心灵,见性格的人物便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了。撷取 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是说易行难的事情,首先,典型事例如何选择,要求既要生 动感人。又要能有力地表现主题。其次,典型事例的选择还要反映人物的性格、 家世及主要业绩,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文章写作失败。再次,被立传人多已作古, 总括一生之事通盘考虑去写较有选抒馀地。而苏轼笔下的方山子。人还健在,如 何把握运笔尺度,是不易界定的难点,然而,这些在常人看来难于克服的困难, 苏轼却应对自如。作者以其神奇熟练之笔,匠心独运,结撰出了这篇妙文。全文 分四段进行叙述,层层深人地剖析了方山子其人。第一段,作者起首一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9、”,显得突如其来。而且立刻 会生出两个疑问:其一,方山子并非人名,那么何以不露真名,何以称之“方山 子”。其二,方山子是光、黄间隐人”,他归隐的原因是何。两个问题很具吸引力。 紧接着,文章以简沽的语言,概要地介绍了方山子的身世。分五层加以叙述,第 一层,方山子年少时尚侠义,深为邻里推重;第二层,弃侠义而学文,欲用此有 为子当世,但以“终不遇”而告终。“终不遇”三字在这里有深刻的内涵。方山子自 少年开始,就心怀大志,以报效国家为己任。面对北宋政权积贫积弱,边战屡败, 武备不兴的残破局面。方山子优心加焚,认为国家急需武人,因而练武行侠,团 结邻里之人,希图将来有为护边事,结果愿望落空。当时的北宋统

10、治者重文轻武, 唯读书求仕,才可有所作为。方山子无奈,只得改弦更张,弃武学文。然而学成 之后,依然于事无补。这位文武兼备,心怀满腔热忱。立志为国分优的爱国者, 宋统治者却不予理采,皆以“不遇”相待,文中有“终不遇”三字,饱含着方山子几 多甜败苦辣,可谓一言难尽;第三层,方山子苦斗一番,迎来的只有冷遇,他感 到心灰意冷,对世道黑暗充满了厌烦和不展一顾的轻蔑,遂“遁于光、黄间”之岐 亭;第四层,对于北宋王朝。方山子己失去信心,决心不再过问世事,专求佛事 和清静,日日以步代车代马。身着百姓衣,往来于山中;第五层,方山子之谜终 于揭开。因“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人们议论说“此岂方山冠之遗像乎? ”,所

11、以 方山于得“方山”之名。这一段层次分明,交待清楚。言外之意层出不穷。第二段,苏轼谪官黄州,于偶然之中,路遇方山子。原来方山于是作者的旧识, 真名陈情,字季长。老友异地相选,自然各道所以。当方山子得知苏轼今日境况 时,“俯而不答,仰面笑”。短短七个字,方山子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目,可谓妙笔 生辉,韵味无穷。承接文章第一段方山子的“终不遇”,“俯而不答,仰而笑”,以 其对方山子形象生动的描摹,更深一层地揭示出方山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集 中反映在“俯面不答”中。方山子何以不答,正是他对宋统治者极为不满和完全丧 失信心,直至麻木和厌世的结果。这是抗议和愤怒的混和体。“答”而一言难尽, “不答”则“此时

12、无声胜有声”,两相比较,显然后者的艺术效果更高一筹。看到苏 轼谪官的下场,方山子庆幸自己远高尘世,隐遗不仕。因而“仰而笑”。转瞬间即 从年青时不得志的痛苦回忆中解脱出来,化优为喜。见到方山子冢环堵萧然, 面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极大地触动了作者隐陈作痛的心,他由衷的羡慕方 山子这种与世几近隔绝的清苦生活。所谓的“自得之意”,并非方山子家人的实况, 面是作者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苏轼是方山子的老友,看到如今的方山子与昔日的方山子判若两人,在强烈的对 比中,很自然地会勾起他对方山子的回忆,于是文章进人第三段。苏轼在闸述方 山子“使泗好剑,用财如粪土”之后,着意刻画方山子往日的英雄气概。以反叙的

13、手法,精择了十九年前,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事情如以证明:方山子精于骑射, 武艺高强。一次游猎西山时,“鹊起于前,使骑逐面射之,不获”,此时,方山子 “怒马独出。一发得之”,神态何等豪纵,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以“不获”对比得之, 表现了方山子“气盖世”的英雄本色。而后,方山子又与苏轼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 得失,且“自谓一世豪士”,气宇轩昂,这是第二个特写镜头,通过这两个镜头, 方山子那神形兼备,通真感人的形象便展露于出来,栩栩欲活,然而,正是这样 一位报国利民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朝政 黑暗,世道不公,苏轼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苏轼文中通 过这些实例的

14、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 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第四段,苏轼通过谈方山子家世,解开了疑问,方山子远离尘世,并非因为穷得 无以为生或不得为官所致。恰怡相反,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 与公侯等”。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完全摒弃了这些荣华富贵,捐弃功名利禄,决 然远离尘嚣,遥迹山林,自愿过起艰苦的隐居生活,原因就是由于对北宋政权极 度不满和丧失了信心。苏轼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为方山子抱不 平,骨子里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作者通篇无一宇一句愤懑之语,可字字句 句都凝聚着苏轼对统治者的痛斥。【辑评】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六:“按方山始席脱为侠,后

15、隐光、黄间零落。此传却叙 其弃富贵而甘萧索,为有自得,(有)回护他处。然中述其少年使酒一段,结语 云光、黄人,每佯狂垢污,自不可掩。”引袁宗道:“方山子小有侠气耳。因子 暗用笔,隐见出没形容,遂似大侠。”郑之惠苏长公合作补卷下:“效伯夷、屈原传,亦叙事、亦描写、 亦议论,若隐若见,若见其人于褚墨外。”引李贽:“变传之体,得其景趣,可惊 可喜。”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二十三:“奇颇跌宕,似司马子长。”“此篇三 苏文粹不载。余特爱其烟波生色处,往往能令人涕淡,故录入之。”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三:“始侠而今隐,侠处写得紊迈,鬃眉生动,则 隐处益复感慨淋漓,传神手也。”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此为

16、方山子生前作传也。若论传体,止前段叙事 处是传,以下皆论赞矣。妙在步步俱用虚笔。始提其何以在岐亭;继见其穷;又 疑何以自得若此。因追念其平日慕侠读书,向非隐人本色;且历数其家世,富贵 可扰,必不至于以穷而隐者。总之种种以不当隐而隐,方验其非无得而为之,所 以为可传也。末以隐人不可得见为问,正见方山子不为人所识,是其为异人处。 议论中带出叙事,笔致横溢,自成一格,不可以常传之格论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前幅自其少而壮而晚,一一顺叙出来。 中间独念方山子一转,由后追前,写得十分豪纵,并不见与前重复,笔黑高绝。 末言舍富贵而甘隐遮,为有得而然,乃可称为真隐人。”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九:“大致就通迹中追表侠少气豪,作倒运格,便写 得隐人非庸碌人,高手!高手! ”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四:“生前作传,故别十寻常传体。通篇只 是叙其游侠隐沦,而不及世系与生平行事,此传中变调也。写游侠鬃眉欲动,写 隐沦姓字俱沈,自是传神能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