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3043840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考二模试题语文考生注意:L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7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Lit112 .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3 .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4 .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一、积累运用10分.按要求填空。(1)故国神游,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3)李白蜀道难在描写山势的高险之后,又以“, ”两句描写水石激荡、山谷 轰鸣的惊险场景。1 .

2、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o剧作者写剧本,常常为了合理运用偶然性的因素而费尽心思,犹豫苦恼:,;构思中的许多戏剧性场面都难以实现又怕遭到种种责难偶然性因素运用得多了完全排斥偶然性的因素A.B.C.D.(2)学校拟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课本剧展演,小宁在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班级的节目。以下摘自他的宣传 语,其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A.诸位同仁,本班兹定于周六上午八点整在大礼堂倾情演绎雷雨。B.没见识过高三(1)班的雷雨,有几个人敢说他看懂了雷雨。C.你将见证一场生命的悲剧,一次命运的反抗,绽放校园文化魅力。D.来吧,听高三(1)班艺术惊雷,共沐校园文化

3、春雨,看人间悲欢。二、阅读70分(一)文化模式所塑造的,然而,也正是由于我们作为这种生存方式生生不息的担当者和传递者,文化模式才得 以保持其稳定性。文化的稳定性是与群体成员自发反应的一致性相联系的。在一个价值单一的内向型封闭社会中,所 有人往往都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不是理性自觉的,而是一种自发的本能,也就是所 谓文化本能。当一个群体成员的这种自发反应保持着一致性时,个人或者某种来自外部的力量要想冲破文 化习俗是很难的,而文化就由此获得了一种稳固性。如果是在一个多种价值并存的复杂社会,自发行为改 变的可能性会高许多。(有删改).第段加点的“在过去的掌心中”在文中的意思是o3 .

4、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持久性能反映出文化的稳定性。B.传统在保持过程中并不完全排斥创新。C.传统的终止往往意味着文明发展进步。D.传统的保持总是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5.不能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o A.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如服饰等的改变可能是频繁的,但其文化模式变迁通常是缓慢的。B.不同民族正是由于其传统的保持和传递功能,其文化才得以保持它们各自的独特样式。C.如果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或者人们放弃了与环境的互动,文化的稳定性就难以保持。D. 一种文化中的个体自发地按照他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规则行动,这于人于己都是好的。6 .分析第至段的论证思路。7 .在全面脱贫之前

5、,我国贫困农村有很多分布于深山区。请结合本文及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礼治秩 序”(或其他)的相关内容,分析这类农村脱贫困难可能存在的文化原因。【答案】3.新的生活内容仍保持着旧的模式。4.C5.D.这几段先论证了文化的稳定性可以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然后从传统的不易弃换与变化中的不变因素两 方面论证了传统具有持久性,以此来证明文化具有稳定性。6 .深山区地理上相对封闭,其社会往往有一种自动的“礼治秩序”,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因此 当地人容易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这里的乡土文化往往具有价值单一的特征。相对封闭的环境 不易改变,导致这里的文化模式就相对稳定,而文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了一

6、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样式和 经济结构的原则框架。这就是这类农村脱贫困难可能存在的文化原因。【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句含义的能力。“在过去的掌心中”使用了比喻修辞,强调我们难以走出或摆脱旧有、过去,作答本题需要找到本体。 上文语境是“生活在今天,并创造着明天”,即强调我们过着新的生活,“虽然却”标明了转折义, 结合“但模式化的东西却很难改变”分析,此处意在说明我们虽然过着新生活,但又总是保留了一些旧有 的习惯或者模式、传统,于是得出答案:新的生活内容仍保持着旧的模式。【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 “传统的终止往往意味着文明发展进步”错,相关信息有“传统的保持过程

7、是一个在传递中创新、在创 新中传递的过程。传统惯性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从未停止过”,但传统的终止与文明的发展进步未必能 如影随形,选项表述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句含义的能力。1 .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如服饰等的改变可能是频繁的”错,第二段信息是“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 来维持。一种文化特质一经产生,就要被人模仿、利用,这就是传递”,第四段信息是“虽然每一代人都 会对前人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有所修改和创新,但模式化的东西却很难改变。传统的保持过程是一 个在传递中创新、在创新中传递的过程”,可见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如服饰等的改变并不频繁,而是具有 稳定

8、性。8 . “其文化才得以保持它们各自的独特样式”错,第二段信息是“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来维持。一 种文化特质一经产生,就要被人模仿、利用,这就是传递。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文化模式理解为传 统,一定的文化模式就是一个民族或其他各种社会群体世代保持下来的特定传统,而文化模式的稳定性就 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可见选项表述无中生有,强加逻辑关系,不同民族正是由于其传统的保持和传递 功能,其文化才得以保持它们各自的传统,即稳定性。C 如果文化 稳定性就难以保持”错,第五段信息是“改变传统的动力来自群体社会与环境的互动 过程,一旦一个群体社会与环境不能保持有效的互动,传统的稳定性就会被打破,文化模式

9、就会发生变 迁”,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结构思路的能力。第段“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来维持而文化模式的稳定性就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第段 “传统不是我们想抛弃就可以抛弃的”,说明文化模式的稳定性文化传统的持久性。第段“传统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围绕一定主题的一系列变体虽然每一代人都会对前人传 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有所修改和创新,但模式化的东西却很难改变。传统的保持过程是一个在传递中 创新、在创新中传递的过程”。可见这几段先论证了文化的稳定性可以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然后从传统的不易弃换与变化中的不变因素 两方面论证了传统具有持久性,以此来证明文化

10、具有稳定性。【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社会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保持着同一种生存方式,即 使生活的实际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式上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文化传统的保持首先与一个群 体世代处于同一生存环境有关。由于受同样的环境条件的制约,一个民族群体或一个社区社会往往会因为 缺乏改变其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的动力,而在传统上显示出一种不变的态势”“之所以在同一生态环境中 文化传统会保持持久的稳定性,是因为文化总是一定社会群体为应付他们所处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以求得 生存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如果问题和挑战是相似的,解决问题和应

11、对挑战的方式也是可以继续沿用 的”“一方面,生产力及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对文化模式的影响由于间接性而显得迟缓和不确定;另一方 面,文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样式、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原则框架等等“,深 山区地理上相对封闭,其社会往往有一种自动的“礼治秩序”,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因此当地 人容易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这里的乡土文化往往具有价值单一的特征。相对封闭的环境不易 改变,导致这里的文化模式就相对稳定,而文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样式和经济 结构的原则框架。这就是这类农村脱贫困难可能存在的文化原因。(二)(15 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连

12、日来,她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只要一瞥见床头柜上那幅装帧精美的照片,她的心房便会剧烈地 颤动。她是一个刚过二十岁的纺织工人。同许多青年人一样,她喜爱唱歌,让她最着迷、最崇拜的,是清 纯派歌星李琼。眼前,她看着的正是她与李琼合影的照片。她自己不会相信,那天,著名红歌星李琼会拉着她的手,同她出现在同一个正在直播的晚会现场, 从而,成为她的家人、朋友反复品味的一个永恒的电视画面。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她会拥有一张出自青 年报名记者之手、留下她与最崇拜的人合影的照片。她努力不想这事,好让自己平静一点。可那印象太强烈了,事情虽已过去两个多月,一切就像在昨 天、在眼前。当她听说李琼的又一专辑出版了,她又禁不住激

13、动起来,骑着她心爱的红飞鸽,直奔音像公司。她觉得人与人相识、相处、相交、相知都是缘分,不在于地理位置的远近、结识时间的长短以及社 会地位的悬殊一边想,一边骑,不知不觉到了街心绿岛。这是车辆、行人绕道拐弯的地方,也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那件事,她一直觉得挺平常、挺普通。你想想,一个流氓对一个晚归的女中学生施暴,她遇到了, 能装作没看见?她记不清是她抓住那个坏蛋,还是那个坏蛋抓住她,直到那家伙拔出匕首,狠狠地捅了她 三下,她也没有搞清楚。她只感到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抱住了一样东西。直到警察来了,她还抱着那只 鞋。后来到医院看她的公安局领导告诉她,正是根据这只鞋,他们很快抓到了那个家伙,并破获了三年内

14、 类似的十起大案。她也知道,正是这只鞋,把那个比她大两岁的青年送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绕过绿岛,她的心情掠过一丝不安。就是这么件普通的事,她和她的家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耀。 住院期间,市长亲自去看望她,后来,她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再后来,她被有关 领导通知,参加省“五一”联欢晚会。那天,她刻意打扮了一下,被安排坐在前排的中间位置。当晚会快要结束时,只见一位身材修长、 身着白色连衣裙的演员款款地走向舞台中央。这时,舞台灯光大亮,一束柔和的光照在这位演员脸上。 啊,这不是李琼吗!她异常激动,很用力地鼓掌,可惜细汗沁满了手掌。她还没有完全从兴奋中醒悟,女 歌星已泪流满面:她在动情地向

15、人们讲述关于她的故事。只见她快步走向她,所有灯光随之移动。李琼牵 着她的手,慢慢走回舞台。她嗡着泪,满怀深情地向观众介绍:“这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观众席 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李琼仍然牵着她的手:“下面,我要为我们的英雄演唱一首新近创作的卫士赞 歌。“她声情并茂的演唱,感染了所有在场的观众,晚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演唱结束后,李琼牵着她 的手回到原来的位置,与她并肩坐在一起,开心地交谈着。摄像机的镜头不时转向她俩,那个机敏的青 年报记者,不失时机地擞动了快门-别两个多月,想必她一直都好吧。她一面骑,一面为李琼祝福。不知不觉中,已到了音像公司。巨大的广告牌上,赫然写着“歌星李琼最新专辑首发式”。她

16、忙乱地架好自行车,直往里赶。只见 大厅内人头攒动,无数种嘈杂声好像在重复一句话“给我签一个”。莫非她在这儿?她不顾一切往里钻, 一会儿又被人潮挤回来,只好踮起脚尖。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熟悉的面孔正出现在无数只晃 动的手当中。她拼命往里挤,好不容易挤到了她的跟前,激动地一把抓住她的手,大喊:”哎,李琼,你 好吗? ”她“嗯” 了一下,极熟练地从身后拿起一盒专辑,亲切地问她:“签哪儿? ”她以为李琼没有在 意,便向前挪了半步,用力地抓住她的手臂,调皮地冲她喊:“哎,你看我是谁? ”看着李琼迷惑不解的 样子,她着急地说:“哎,李琼,我是肖小茹!”李琼停下手中的动作,仔细地端详她。她也极认真

17、地看 着李琼。她真想大声说,李姐,你还是那么漂亮。双方对视了一会儿。李琼好看的眉毛轻轻皱了一下:“对不起,我记不起来了。”边说边优雅地摇着头。她愣住了。Q鳏情的歌迷仍在往前涌。她被挤在一边,木然地站着。那边,李琼仍然带着浅浅的微笑,满怀热情 地为人们签着什么。她一人彳亍在街头。她为那台晚会害羞。(根据孙禹文小说改编) 8.分析小说开头所写照片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9 .第段画线部分巧妙表现了人物心理,请加以赏析。10 .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人主张用“偶像”,也有人主张用“舞台”,你认为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11.请从叙事的顺序这个角度为这篇小说写一篇文学短评(150字左右)。【答案】8.照片是情

18、节发展的线索,交代了主人翁对歌星李琼的喜爱、崇拜,揭示其再见李琼的热切心理, 推动着主人翁去见李琼的情节发展,并自然引出对合影原因及过程的叙写。9 .“灯光大亮”“柔和的光”既是写实,又烘托出肖小茹意外遇到李琼时惊喜、甜美的心理。“细汗沁满了 手掌”生动地表现出肖小茹的“异常激动”。“可惜”则描绘出肖小茹“用力鼓掌”犹嫌掌声不力的狂热 心态。画线部分综合运用环境烘托、内心独白、动作描写、心理概述等多种方式表现人物心理,巧妙而适切。10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舞台”更好。以“舞台”为题,可以引导读者聚焦舞台相遇的重要情节,从而使 结尾的情节逆转更有冲击力;以“舞台”为题,还颇具象征意味,指涉社会

19、生活中的真与伪,更能丰富作品 的主题、触发读者深思。若以“偶像”为题,虽然能凸显主要人物及其行为,但缺失了以上两个功能。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偶像”更好。以“偶像”为题,可以引导读者聚焦故事的主要人物和追星的行为, 贴近读者生活,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以“偶像”为题,还可以凸显作品对追星行为真实状况的揭示, 从而凸显作品反思现实、批判现实的意义。若以“舞台”为题,虽然意味深长,但在现实指向性上有所削 弱。11 .小说插叙了合影的起因、经过等重要情节。插叙自然而不生涩,如第段由行经之处自然插入这里发 生过的事,将不同时间的行迹交织在一起。通过插叙充分揭示了主人翁去见李琼的心理状态,与结局构成 巨

20、大的心理落差,突出了中心。这样写使小说情节更有波澜,结构紧凑而富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很 有艺术感染力。【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她喜爱唱歌,让她最着迷、最崇拜的,是清纯派歌星李琼。眼前,她看着的正是她与李琼合影的照 片”,开头写照片,交代了她对歌星李琼的喜爱、崇拜。“连日来,她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只要一瞥见床头柜上那幅装帧精美的照片,她的心房便会剧烈地颤 动”,这张照片为何会让她如此激动?原来这是她与最喜欢的歌手李琼的合照,那么这张照片是怎么来 的?自然引出对合影原因及过程的叙写。正因为她对李琼特别喜欢,而且两人还有过这么一张珍贵的合影,因此当她听说

21、李琼的又一专辑出版了, “又禁不住激动起来,骑着她心爱的红飞鸽,直奔音像公司”,揭示其再见李琼的热切心理,推动着主人 翁去见李琼的情节发展。可见,照片是情节发展的线索。【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画线句是“这时,舞台灯光大亮,一束柔和的光照在这位演员脸上。啊,这不是李琼吗!她异常激动,很 用力地鼓掌,可惜细汗沁满了手掌”。“舞台灯光大亮,一束柔和的光”是环境描写,“灯光大亮”是舞台效果,同时也写出肖小茹突然见到偶 像李琼的惊喜之情;“柔和的光”是写实,又烘托出肖小茹意外遇到李琼时内心的甜美感受。“啊,这不是李琼吗!”,是内心独白,直接描写肖小茹的惊喜心理,“啊”和感叹号强化了这

22、种惊喜之 情。“异常激动”直接写出人物的心理。“很用力地鼓掌”是人物的动作,“用力”写出见到偶像的激动,“可惜”写出嫌掌声不力的狂热心态。“细汗沁满了手掌”真实地写出肖小茹的“异常激动”。总之,画线部分综合运用环境烘托、内心独白、动作描写、心理概述等多种方式表现人物心理,巧妙而适 切。【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如认为“舞台”更好,可做如下分析:从情节上来看,主要写肖小茹和李琼的两次相遇,尤其是第一次,她们见面的地点就是“舞台”,以此为 题可以引导读者聚焦舞台相遇的重要情节,当时“女歌星已泪流满面”“快步走向她,所有灯光随之移 动。李琼牵着她的手,慢慢走回舞台。她噫着泪

23、,满怀深情地向观众介绍”;而结尾“李琼好看的眉 毛轻轻皱了一下:对不起,我记不起来了。边说边优雅地摇着头”,这样的对比使结尾的情节逆转更 有冲击力;从主题来看,“舞台”是人们表演的地方,与真实的现实有差距。而李琼在“舞台”上为了肖小茹落泪, 动情地为她歌唱,拉着她的手并肩坐在一起,开心地交谈,这一切原来都是在“舞台”上的“表演”。以“舞台”为题,还颇具象征意味,指涉社会生活中的真与伪,更能丰富作品的主题、触发读者深思。如以“偶像”为题,虽能直接点明主要人物及其身份,也带有一定讽刺意味,但不能像“舞台”那样具有 以上两个效果。如认 以“偶像”为题更加,可做如下分析:从主要人物和内容来看,文章描写

24、了肖小茹的“追星”行为,她的偶像就是歌星李琼,这样的内容在现实 生活中经常发生。因此以“偶像”为题,可以引导读者聚焦故事的主要人物和追星的行为,贴近读者生 活,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从主题来看,“偶像”指的是李琼,但肖小茹最后却感到“为那台晚会害羞”,是因为她看到了李琼的 “表演”,这样的“偶像”值得追吗?以“偶像”为题,可以凸显作品对追星行为真实状况的揭示,从而 凸显作品反思现实、批判现实的意义。若以“舞台”为题,虽然意味深长,但在现实指向性上有所削弱。【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叙事手法及写文学短评的能力。“叙事顺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作为文学评论,应当找到写的最精彩的部分

25、。对于这篇小说 而言,最精彩的是“插叙”的使用。文章开头通过照片揭示肖小茹对李琼的喜爱,但却不说她们的合影是怎么来的,而是先写李琼又出专辑 了,“当她听说李琼的又一专辑出版了,她又禁不住激动起来,骑着她心爱的红飞鸽,直奔音像公司”; 然后写肖小茹“不知不觉到了街心绿岛”,自然引出回忆“这是车辆、行人绕道拐弯的地方,也是她人生 的重要转折点”。由行经之处自然插入这里发生过的事,将不同时间的行迹交织在一起,使得插叙自然而 不生涩。接着开始插叙事情的起因、经过等情节,她勇敢地与流氓搏斗,受了伤,受到了嘉奖,“参加省五一 联欢晚会”。就是在这个舞台上,她见到了自己偶像李琼,李琼动情地讲述她的故事,为她

26、唱歌,还“与 她并肩坐在一起,开心地交谈着,“那个机敏的青年报记者,不失时机地揪动了快门”,这样就交 代了开头这张照片的来历,也写出了肖小茹对李琼的感情,也就充分揭示了主人翁去见李琼的心理状态。 同时这段插叙中李琼堪称完美的表现与结局的冷淡,肖小茹在插叙中的激动幸福与结局的失落构成巨大的 对比,突出了中心。而插叙手法的使用使小说情节更有波澜,结构紧凑而富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很有艺术感染力。 写文学评论时可从以上角度分析点评。(三)(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鸥鸨飞。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

27、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12 .以下与这两首诗在体裁和题材上差异最大的一首是()oA蜀相(杜甫)B.春晓(孟浩然)C.登高(杜甫)D.咏怀古迹(其三)(杜甫).以下评价对两首诗都适用的一项是()oA.雄浑悲壮B.淡远闲静C.沉郁激愤D.含蓄蕴藉.有人认为李白的这两首诗不仅主题相近,写法也缺少变化,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2.C13. D14.这两首都是览古之作,都表达今昔盛衰之感,却同中有异。越中览古先极力渲染昔日之繁华,与结 句所写今日之荒凉构成强烈的对比,发人深思;苏台览古着重写今日之荒凉,荒凉所折射出的人事变化、 兴废无常与旧苑荒台中自然景物的今古常新形成鲜明对比,意味深长。越中

28、览古到结句急转,而苏台 览古转在第三句。这表现出了作者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很有感染力。【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体裁上,这两首诗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咏史怀古诗。A.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咏史怀古诗;B.体裁是五言绝句,题材是写景抒情诗;C.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写景抒情诗;D.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咏史怀古诗。差距最大的是C项。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越中览古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尾句写几只鹅鸽在 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的画面,把盛衰的感慨蕴含其中,风格含蓄蕴藉

29、。苏台览古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诗 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前两句写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后两句则是借西江明月由今溯古,以今古常 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风格含蓄蕴藉。故选Do【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题及写作技巧的能力。这两首都是览古之作,越中览古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 题。苏台览古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 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两诗主题一致。但写法不完全相同。越中览古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

30、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 威风,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尾句写几只腰鹃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 若无人的飞来飞去,与前面两句形成对比,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览古前两句写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后两句则是借西江明月由今溯古。全诗着重写今日之荒 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杨柳新”“不胜春”写出当下的春景,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 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早已远去,物是 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以今古常 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所

31、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越中览古到结句急转,而苏台览古转在第三句。这表现出了作者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很有感染 力。(四)(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汉晋春秋日: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日:“闻君 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 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 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 乎? ”孙盛晋阳秋日: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

32、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士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盛以为: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 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 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臣松之以为: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锋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 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 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 *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

33、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 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注】会:即钟会,在魏灭蜀之战中,配合邓艾分兵进取。维:即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彼岂暗主愚臣哉()(2)则会乘其背()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 D.拥挤D.指派A.匆忙B.纷乱C.侵犯(2)不可以事有差牙() A.差错B.损失C萌芽.把第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17 .第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18 .根据第

34、段内容,分析姜维“乃诡说会”时“诡”在何处。19 .对姜维诈降钟会这件事,孙盛和裴松之评价有别。请结合第段内容,分析二人评价这件事的主要 分歧。【答案】15.昏味 .追逐(进攻、掩袭). (1) B (2) A20 .如今您又平定了蜀地,威德扬名于世,百姓都尊崇您的功劳,晋王(言“主上”也给分)(必定会)担心您的谋略(言“功高盖主”也可),您想在这种情况下安然无事地回朝吗!21 .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22 .姜维知道钟会“阴怀异图”,说这番话表面上是为钟会着想,劝其功成身退以避祸,实则是以退为进, 想推动钟会造反自立,从而实现自己分裂敌方以复国的意图。23 .孙盛

35、认为姜维主动进攻或退守都优于诈降,因为当时蜀国国力衰弱,禁不起诈降再复国 消耗。裴松之 则认为在当时军事形势下,姜维进攻取胜也来不及拥卫蜀主,领军回援又会被敌军所乘,反倒是诈降还能博 得复国之机。前者是立足于军力国力而评议,后者是立足于具体的军事形势而评议,分歧较大。【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暗:昏昧。句意:难道他们只是像人们所说的是昏庸的君主和愚忠的臣子吗?(2)乘:追逐(进攻、掩袭) 句意:那么敌军就会从他背后攻击。【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扰攘:纷乱。句意:韩信在混乱的年代没有背弃汉王刘邦。故

36、选Bo(2)差牙:差错。句意:不能够因为事情有差错。故选Ao【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定”,平定;“高”,意动用法,认为高,尊崇;“以此”,在这种情况下;“安归”,安然无事 地回朝。【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趁机杀了他来恢复蜀国,正赶上事情没有成功,于是到了灭亡的地步。蜀人到如今还在为此事伤 感。“杀之”的目的是“复蜀土”,用“以连接两句,中间不断开,在“蜀土”后断开;“事不捷”为主谓结构,意思完整;且“遂” 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泯灭”是上句的谓语,“蜀人”是下句主语,中间断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

37、原文“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今复定蜀,威德振 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 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 ”,首先应该看到姜维知道钟会“阴怀异图”,于是他先恭维钟 会,说司马氏家族的兴盛全靠他,然后提出“功高震主”的观点,并以韩信和文种的例子告诫钟会,故意 劝他隐退。分析可知,姜维说这番话表面上是为钟会着想,劝其功成身退以避祸,实则是以退为进,想推动钟会造反 自立,从而实现自己分裂敌方以复国的意图。这就是“诡”的地方。【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主要观点的能力。孙盛认为“邓艾之入江由,土

38、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文化的稳定性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社会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保持着同一种生存方 式,即使生活的实际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式上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而且,新的生活内容也被 “纳入” 了旧的模式,并被赋予了 “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中看到 “反复”和“重现”。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来维持。一种文化特质一经产生,就要被人模仿、利用,这就是传递。 文化传递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种,即世代相传和相互传播。世代相传,是一个文化模式得以形成和保持的机 制,文化的稳定性也因此

39、而获得。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文化模式理解为传统,一定的文化模式就是一个 民族或其他各种社会群体世代保持下来的特定传统,而文化模式的稳定性就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传统不是我们想抛弃就可以抛弃的。真正的传统,不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思想,而是一种 生活方式、一种心理结构、一种民族性格。人们不可能像对待某种自身的“异物”那样对待它,更不可能 像对待旧衣服那样将它任意换掉。传统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围绕一定主题的一系列变体。通过每一代人创造性的活动,传 统得以发展和改变,所谓稳定只是相对的。但是,虽然每一代人都会对前人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有 所修改和创新,但模式化的东西却很难改变。传统的保

40、持过程是一个在传递中创新、在创新中传递的过 程。传统惯性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从未停止过。我们虽然生活在今天,并创造着明天,却又总是“在过 去的掌心中”。传统是使文化模式保持其稳定性的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本身也是被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保持首先 与一个群体世代处于同一生存环境有关。由于受同样的环境条件的制约,一个民族群体或一个社区社会往 往会因为缺乏改变其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的动力,而在传统上显示出一种不变的态势。改变传统的动力来 自群体社会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一旦一个群体社会与环境不能保持有效的互动,传统的稳定性就会被打 破,文化模式就会发生变迁。这意味着文化改变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有来自外界的干扰。

41、生存环境的改变,是这种干扰最基本 的形态。从古至今,人类文化变迁的速度一直以一种恒定增加的速率发展着,这说明,外界干扰越来越复 杂,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之所以在同一生态环境中文化传统会保持持久的稳定性,是因为文化总是一定社 会群体为应付他们所处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以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如果问题和挑战是相似的, 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方式也是可以继续沿用的。不管怎样,环境的相对一致性对于文化传统的保持,至 少是一种重要条件。文化的稳定性也是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一个社会文化模式的发展与其经济结构的变化、 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的改变,始终都保持着有差异的同一。这种差异就表现在:一个社会的经济

42、和政治结 构在根本上与这个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合;而一个社会的文化模式,虽然与该社会的生产力有关,并且 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相联系,但这种关联相对比较特别。一方面,生产力及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对文化模 式的影响由于间接性而显得迟缓和不确定;另一方面,文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发展 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 举,不亦暗哉!”,大意是:邓艾进入江由,士兵很少,姜维进不能在绵竹之战中英勇奋战,退不能总率 五将,保护蜀主刘禅,思考后图的谋略,而却在顺逆之间反反复复,希图在难有希望的时候违背情谊,凭 借衰弱之国,而多次在三秦之地

43、观兵,已被灭王的国家,希望得到情理之外的奇伟之举,不也太糊涂了 吗!可见孙盛认为姜维主动进攻或退守都优于诈降,因为当时蜀国国力衰弱,禁不起诈降再复国的消耗。 裴松之则认为“于时锤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己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 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大意是:姜维如果回军解救剑阁,那么 敌军就会从他背后攻击。当时的形势,怎么可能两全?而责备姜维不能在绵竹之战中英勇奋战,保护蜀 主,这是不合理的。钟会想要全部坑杀魏将来发动叛乱,授给姜维重兵,使他替自己冲锋陷阵。如果让魏 将都死了,兵权在姜维手中,杀了钟会恢复蜀国,就不算难事了。可见裴松之在当时

44、军事形势下,姜维进攻取胜也来不及拥卫蜀主,领军回援又会被敌军所乘,反倒是诈降 还能博得复国之机。前者是立足于军力国力而评议,后者是立足于具体的军事形势而评议,分歧较大。参考译文:汉晋春秋说:钟会暗中怀有反叛的图谋,姜维看到这一情况,明白了他的用心,以为可以运用 离问计来造成混乱,慢慢再图谋着收复失地,恢复蜀汉政权,于是假意对钟会说:“听说你从淮南领兵打 仗到如今,谋算从未失策过,晋王司马氏家族能够兴旺昌隆,全是你的功劳啊。如今你又安定了蜀国地 区,你的威名震动当今天下,百姓们都认为你劳苦功高,主上已经对你的才智产生畏惧,你想靠这平安的 回师吗?韩信在混乱的年代没有背弃汉王刘邦,而在天下太平的时

45、候被猜度;越国的大大文种不听从范蠢 的建议没有去五湖归隐,最终含冤自杀身亡。难道他们只是像人们所说的是昏庸的君主和愚忠的臣子吗? 不是,而是由于涉及自身利害而不得不那样做。现在你已经创立了丰功伟绩,德行已经显露于天下,为什 么你不效法陶朱公驾一叶轻舟在五湖上隐居保全自己的功劳和自身性命,或者登上峨眉山的山岭跟随赤松 子云游呢? ”孙盛晋阳秋说:我在永和初年跟从安西将军平定蜀地,见到了那些故老,以及姜维投降之后密 秘密给刘禅的表疏,说想要假装臣服钟会,趁机杀了他来恢复蜀国,正赶上事情没有成功,于是到了灭亡 的地步。蜀人到如今还在为此事伤感。我认为:邓艾进入江由,士兵很少,姜维进不能在绵竹之战中英

46、勇 奋战,退不能总率五将,保护蜀主刘禅,思考后图的谋略,而却在顺逆之间反反复复,希图在难有希望的 时候违背情谊,凭借衰弱之国,而多次在三秦之地观兵,已被灭王的国家,希望得到情理之外的奇伟之 举,不也太糊涂了吗!我裴松之认为:孙盛讥讽姜维,是不恰当的。那时钟会聚大队人马已经到了剑阁,姜维和诸将布列 营阵守住险隘,钟会不能进入剑阁,已经商议回去的计划,保全蜀国的功业,几乎就要成了。但邓艾通过 捷径从旁边进入,出现在蜀军后面,诸葛瞻已经打了败仗,成都自然溃败。姜维如果回军解救剑阁,那么 敌军就会从他背后攻击。当时的形势,怎么可能两全?而责备姜维不能在绵竹之战中英勇奋战,保护蜀主,这是不合理的。钟会想

47、要全部坑杀魏将来发动叛乱,授给姜维重兵,使他替自己冲锋陷阵。如果让魏 将都死了,兵权在姜维手中,杀了钟会恢复蜀国,就不算难事了。功业往往在出于常理的地方建成,然后 才算奇功,不能够因为事情有差错,就贬抑认为不对。(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始学斋记张履祥语溪董子,岁暮将归,以始学名其斋,愿一言以志别。予衰吒无闻,复何言哉?顾教衰俗敝之日, 一旦盛年之上怀抱美志,期于进德修业,能不喜溢于中,亟述所闻以勖之?窃惟天地之生,人为贵。仁义者,人之所以为心也。【甲】今予与子处覆载中,服衣冠,负书册, 列于士林,既贵于人人矣,【乙】可不求其所以贵于人人者,以无忝天地之心乎?曾子日:“士不可以 不弘毅。”孟子日:“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弘者,广居之量也;毅者,行道之力也。【丙】其始,莫不自其一念不安于人人之所为,而守之不变,致知力行,以至于终其身,又自其身推而达 之。莫不始自一人独立不惧,勉焉不已,以渐及于家邦之远。【丁】故日:“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然欲居仁,必充其无欲害人之心;欲由义,必充其不取非有 之心。非然者,终不免于鸡鸣而起,孳孳为利之徒,旦昼所为,梏亡其固有之良而已。揆其失,惟在辨之 不早辨也。辨之云何?今日者,感民生之憔悴,尝为之恻然于中;见人事之不戒,甚恶其廉耻道丧。常内省诸 己,孰为仁,孰为义。不表饰于大廷,不苟弛于幽隐,人知之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