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民间习俗的探寻_兼论民间文学的民俗学价值_茆永福.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295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维吾尔族民间习俗的探寻_兼论民间文学的民俗学价值_茆永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维吾尔族民间习俗的探寻_兼论民间文学的民俗学价值_茆永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维吾尔族民间习俗的探寻_兼论民间文学的民俗学价值_茆永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维吾尔族民间习俗的探寻_兼论民间文学的民俗学价值_茆永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DOI: 10. 14084/j. cnki. cn62-1188/n. 1995. 03. 015 西北 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年第 3期 维 吾 尔 族 民 间 习 俗 的 探 寻 兼 论 民 间 文 学 的 民 俗 学 价 值 茆永福 戴 苏 芽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既有共同的地方,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民间 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综合了各种社会意识,具有多功能的性质,它总是独特地伴随着人 民生活,形象地追述着每个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演变,成为每个民族的 “ 百科 全书 “ 各种信仰、家庭与民族历史的储存处。 ” 民族的真实生活、真实历史、人

2、民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若不从民间文学中去探寻,是无 法描绘其本来面目的,也是无法真正理解的。 本文试图通过维吾尔族的民间文学,探寻维吾尔族精神文化组成部分的民间习俗是怎样 产生、发展、演变的。通过探寻进而了解维吾尔族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及其生活方式演变的 内涵。这里,我们采用普列汉诺夫的办法 “ 对于我们毫无可能整个地加以研究的过程,就研 究它的最一般的特征。 ” ( 一) 乌丙安教授认为: “ 民俗学是研究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象的科学,它具有以 下一些概念的因素: 1.民俗学研究的事象是世代传袭下来的,同时继续在现实生活中有影 响的事象; 2.民俗学研究的事象是形成了诸多类型的事象; 3

3、.民俗学研究的事象是有比较 相对稳定形式的事象; 4.民俗学研究的事象是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口头上、心理上的事 象; 5.它研究的是反复出现的深层文化事象。 ” 根据这一论断,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定 : 民俗是人们的意识、情绪和重复规范行为的综合体系,民间哲学、伦理、美学是民俗中人们 意识的因素;民间艺术则是人们意识、情绪的综合反映,属于心理素质范畴;而重复规范行 为则是民俗的外在形式因素。因此,我们从民间艺术中可以较多探寻到人们心理素质的类型 和轨迹,当然也不乏民俗外在形式的生动描述。 让我们从维吾尔族一个古老传说 中记载:维吾尔人喜欢 收藏狼的拐骨作 “ 伴侣 ” 。民间还有让临产的妇女躺在

4、狼皮上生产。据说这样生的孩子可以 成为勇士。临盆后,家人问:“ 生了狼,还是狐? ” “ 狼 ” 即男孩, “ 狐 ” 即女孩。离家远行的 人,途中遇狼则喜,意为一路平安;遇狐则自认晦气,马上转身回家, 这些习俗其渊源当 然来自于对苍 狼的崇拜,但就其内容来说,也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形态的发展 而增加了许多新的东西,例如出门远行,遇狐则自认晦气,转身回家一条。狐,联系上面, 即女孩。遇狐晦气,这说明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晦气和卑下是一脉相承的,男尊女卑的意 识恐怕不会是原始社会的意识吧! 物质生活条件在变化,社会生产在发展,换句话说,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在加强。而这 种能力的加强,改变了

5、人对自然的态度,马克思说: “ 人在作用于自然的时候,也就改变着 自己的自然 。 ” 从新疆民间传说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种观念的反映。英雄艾里 库尔 班 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们惩治图腾的情景。艾里是人熊混血儿,长到七岁,学会了母亲 的话,开始对父亲 一 白熊产生怀疑,他不解地问母亲: “ 为什么爸爸用四条腿走路?为什 么他身上尽是毛?为什么他不会说话 ?” 这些疑问说明 “ 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比动物优越,并 把自己同动物对立起来, ( 10)” 图腾观念动摇了,人类更面对现实了 。当 艾里知道十年前, 他母亲因迷路被白熊虏来的遭遇后,他毅然决然地杀死父亲 白熊,救出母亲。这段情节 精采地记录了图

6、腾崇拜的彻底消失。昔日禁猎的动物也可以猎取了。古老的维吾尔民歌 的传说是这样讲的:相传古代有一个穷 人,他有一个漂 亮的女儿,有一个 70岁的皇帝看上了她,打发媒人来提亲。姑娘向媒人要的嫁妆是 “ 二十 只狼,三十只豹子,四十只狮子,六十匹壤马,七十斤棉花,八十根木桩。 ” 皇上的左臣右 相个个猜不透,倒是一个仆人解了姑娘嫁妆之谜,姑娘嫁妆的意思是:人满二十岁,就象狼 一样勇敢敏捷,到了三十岁就象豹子一样身强力壮,满四十岁,就象狮子一样威风凛凛,可 是人活到六十岁,就会象墻马一样软弱无力,活到七十岁,就会象棉花一样松松绵绵,活 到八十岁,他需要的只有抬死尸的架子了。姑娘机智地以嫁妆之谜战胜了年

7、逾 70岁的国王 的求婚 。这个嫁妆之谜充满了古代风俗的情趣,反映了人民对古代婚俗中自由婚姻的留恋之 情 。 由此看来,婚俗的宗教化并不是人民的意愿。在旧时代,宗教的确愚弄过人民,但人民 对宗教并不专一, “ 信神如神在,不信神不怪 ” ,是劳动人民为了否定宗教的自我开脱。民间 故事中有着大量的反映人民利用宗教教规中不能自圆其说的漏洞,巧妙地以其人之道,还治 其人之身。 买僧和靴子匠的故事喜剧气氛更浓烈。相传,很早以前,在一座名城里,住着一个 很狡猾的买僧和一个很勤劳的靴子匠。买僧又老又丑,却有一个非常美丽的老婆,靴子匠年 轻漂亮,却是个单身汉。买僧的老婆对她男人很反感,她感到她男人整天在外面

8、乱窜,不管 她。于是,她常常对隔壁的靴子匠倾吐衷情,日子一长,两个人的感情一天一天亲密起来 了。有一天,他们商量起结婚的办法来。买僧老婆让靴子匠请买僧为他俩主婚,只要他来主 了婚,念了经,他们就永远可以在一起了。他俩在两家院子的隔墙上挖了一个洞,买僧的老 婆来回扮两个角色:回到买僧家里,当买僧老婆,钻到靴子匠那里当新娘,终于骗过买僧, 和靴子匠结了婚。整篇故事风趣幽默,令人捧腹。 (三) 谁都知道,习俗比宗教产生的要早,现在一些看来是宗教 化了的风俗习惯,只要我们仔 细探究它们的根源,仍然可以从中找出先民古老风俗的影子。 就拿维吾尔人喜欢带花帽来说,花帽,维语叫 “ 尕帕 ” 。照伊斯兰教的礼

9、节,在室外头 部不加任何遮盖而对着天空是一种亵渎行为。然而,只要我们稍微细心一点,就能察觉其中 的奥妙。伊斯兰教产生在阿拉伯半岛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 烈日炎炎,头上没有任何遮盖,是受不了的。那里的人几乎全用白布缠头。宗教把这样一种 81 因地理环境的原因,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神秘化了。当然,到了维吾尔人这里,花帽又有 新的含义,维吾尔族花帽种类很多,其中一种叫 “ 巴旦姆尕帕 ” 。 “ 巴旦 ” 是一种鲜美的杏子 的名称。花帽和巴旦杏联系在一起,引人遐想涓涓清泉,哺育着果实累累的果木,似乎有头 顶 “ 天堂之意。 在饮食民俗上,维吾尔人禁吃猪肉,一般人理解,这是根

10、据伊斯兰教教规所形成的。其 实,这条教规最初来源于阿拉伯半岛上的游牧民族本来就有不养猪,不吃猪肉的习惯。因为 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地区是不适应养猪的,穆罕默德承袭了这种古老的习俗,只不过给打上安 拉的印 记,成为伊斯兰教的一条法规。 ” ( 14) 再有 “ 肉孜节 ” ,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所有民族的盛大节日。 “ 肉孜 ” 就是 “ 封斋 ” 即 “ 减 食 ”的意思。传说古时候为了躲避异族统治者的侵犯,人们不得不躲进深山,白天不敢生 火,待月亮出来以后才开始做饭吃,历代相袭,成为习俗。 ( 15)宗教利用了它, “ 相传距今 一千五百多年前,穆罕默德督战诸国,军食告绝,特规定三军,每日只准日 .

11、落就食一次,翌 晨,黎明即起,击鼓吹角,鼓励士气,战事获胜利,后人定为戒斋节 ” ( 16),随着时间的推 移,今天,维吾尔人庆祝这个节日,大都忘却了它的古老传说和 宗教意义,成为民族团结、 喜庆的佳节。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稳定性。 “ 传承性是民俗 过程中显出来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征。这个特征对民俗事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应当说是 一个主要特征,它具有普遍性。 ” ( 17) 民俗的这种传承性在维吾尔民间习俗同样有普遍性。在喀什疏附县,当地的维吾尔人除 了“ 肉孜节 ” 和 “ 古尔邦节 ” 外,另有 “ 油葫芦节 ” ,该节在封斋前约半个月举行,居民多 烧

12、油葫芦,形成满村灯火,宗教人士通霄念经。 ( 18)笔者尚未弄清该节的来历。但从节日 点灯这个传统上分析,恐怕是受 远古风俗和其他民族类似风俗习惯的影响,这一点,笔者确 认无疑。 另外,南疆维吾尔人还有 “ 丢雪 ” 的活动,每年初雪后举行,和萨满教的遗风有关。在 活动时,任何人都可以暗地将喜爱的食物写在纸单上丢于任何一个居民家里,如果不被主人 当场发觉,主人就得依单办好食物与大家共吃。如果当场发觉了,丢单人亦要受物质上的惩 罚。 ( 19)这个情节又带有古风和游戏的性质。 和田,曾经是历史上受佛教影响较深的地区,虽然这里的人民后来皈依了伊斯兰教,但 佛教的影响仍然深入民间。直到解放初期,和田

13、专区手工业的各行业都有行会,每个行业都 信奉一个创业的 “ 圣人 ” 。如染匠信奉艾山;帽子匠信奉伊不拉伊木;铜铁匠信奉达吾提; 毯子匠信奉巴乌丁 拉黑西宛;皮靴匠信奉沙里等。 ( 20)这和伊斯兰教 “ 除安拉外,再无神 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 的教义是相悖逆的。 在喀什农村,仍有极少数人家在屋檐挂有驴骨头,据说可以 “ 除灾降福 ” ( 21)这显然 是图腾遗风的反映。 以上探寻,仍未能尽知维吾尔族民间习俗之奥妙,但似乎寻出了一个民俗发展的轨迹: 民族的发展从物质生产始,渐渐渗透到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一经成风形俗,它就反作 用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影响人们的心 理素质。至于它和

14、其他人文科学的关系,也是源 流并存,互相影响,相映成趣,形成一个纷纭复杂的民俗事象图,象生活的七色光环一祥眩 人眼目。但认真剥析,仍能见始末、源流。民间文学生动地记录了大量的民俗事象,其价值 82 之珍贵,的确难以言估。 注释: 引自拉法格文论集第 12页。 ( 10)引自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 第3卷,第 363页,第 394页,第 361页。 ( 17)乌丙安民俗学与民俗调査第 4页, 第 29页。 苏约阿克雷维列夫著宗教史 (上)第 4页。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巫术科学宗教与神 话第 6页。 美克莱德 克鲁克洪拿著文化和个人 第 8页。 转引自新疆民族文学 1984年第 6期(维 吾尔人的传统习俗简介。 参看马克思资本论第 192 391页。 (11) (12)(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作品选编第 4 5 页,第 10 11 页。 (13) “ 塔拉克 ” ,离弃之意; “ 玉且 ” 一 “ 三 个 (14) 参看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第 332 334 页。 (15) (中国年节第 133页。 (16) (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 新疆分册 (下 ), 第 1002页。 (18) (19) (20) (21)均参看维吾尔族社会 历史调査一书。 (责 任 编辑 董 河燕 ) 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