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结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703079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结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结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结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结合.docx(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试论道题性与道德情瞬照合摘要:道德哲学中,关于对道德判断是出于情感还是出于理性虽一直存有争议,但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存在结合 的可能性,主要在于二者具有相通性和关联性。情感引发理性,成为理性的开端,并进一步发展了理性。理性为情感提 供指导,使情感处于合理、适度的状态。追求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和谐共存:(一)以“中道”实现二者和谐平衡;(二) 以“公正的旁观者”保证二者有机结合;(三)探寻和谐结合的现实价值,把握适度原则以使自己的道德选择不断趋近真正 的德性状态。关键词:道德情感;道德理性;道德选择当今社会中,情感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生存的一个问题,而情感偏差往往带来道德匮乏。如何把握道德情感与

2、道德理性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它们达到和谐共存?这在道德建设中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进行道德选择时,道德行为应 该由理性为主导还是情感为主导?在以前的伦理学中,道德的善恶行为始终被认为是出于理性,强调理性在道德产生中 的作用,忽视了情感的功能。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派区别于理性伦理学的观点,开创性地提出了道德感理论,力主情感 为道德产生的基础,为道德哲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关于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纷争仍在持续,因此,在梳理道德 情感与道德理性的纷争中建立二者的和谐是必要的,对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情感与理性失调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一、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纷争道德情感主义与道德理性主义的纷争经历了阶

3、段性的变化。古希腊哲学之初,理性相较于情感处于主导地位,道 德理性居于上风。哲学家们普遍认为理性更可靠,理性要比情感在道德选择中的作用更大。近代受到文艺复兴和苏格兰 启蒙运动的影响,哲学家们将研究视角归结于人自身,由此开始关注到了情感在道德选择中的作用,情感与理性的交火 拉开序幕。休谟曾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总结近代发生的一场伦理学争论,这场斗争的矛头就在于道德到底是来源于情感还 是来源于理性1?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分为了两个阵营,在认为道德的来源是理性的道德理性主义者看来,道德可以通 过理性的推理论证和归纳获得,这一阵营的代表人物是沃拉斯顿、克拉克等人。克拉克认为行为的规则不能归因于偶发 的情感,它

4、们如同逻辑和数学一样是永恒的、必然的、不变的,因此,行为的动机和道德原则可以通过论证推理发现。 沃拉斯顿也试图证明道德义务的客观和永恒本性,将德性与恶的区分建立在真理与错误的基础上。而以沙夫茨伯里、哈 奇森、休谟等为代表的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派扭转了伦理学中理性一统天下的局面,认为情感是道德问题的基础。在沙 夫茨伯里看来,人类具有如同胞之爱,父母的慈祥、善良和怜悯等天然情感。人类对自身拥有的这种天然情感会自然地 产生赞同,这就是主体对行为作出价值评判的道德感。这种天赋的道德感观点延续到了哈奇森那里,他认为道德感和人 的其他感觉一样是天生的,它和其他感觉有对应的外部感觉器官类似,道德感对应内部感官

5、,它对于仁爱和利他行为会 感到赞同和愉快。休谟也坚持道德的区分来自情感,但他否认道德感官的存在。在休谟那里,是由于我们对他人的“同情” 产生了与他人相似或相同的情感,进而产生了道德感,并作出了对这个行为的道德判断。由此可见,在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中,道德判断不是基于理性而是基于情感的,这场发生在近代的关于道德来源 的争斗影响了日后的道德哲学发展。20世纪80年代神经科学、进化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与之而来的是认知革命进入成熟期。 这一时期人们依然受到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派的影响,承认在道德行为中情感也在发挥作用,但这一论调却受到了诸多 质疑。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与关于道德判断的研究不

6、断地向前推动,道德情感主义与道德理性主义之争发展到了新的阶 段。在这一阶段人们进一步思考道德判断的机制,开始肯定理性与情感的互动。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纷争经历了从斗 争性走向统一性的历程,这一变化推动我们进一步以哲学视角思考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结合的根基,即结合的可能性分 析,下文将从两者的相通性和联结性进行探讨。二、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结合之根基(一)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相通性1 ,双向互动:情感的需要与理性的规约人作为理性生活的标志,并不纯然是理性的个体,人同时具有对情感的需要,在其情感需要基础上,产生了道德 情感以及相关的情感体验,拥有了相应的道德需要。例如,一个人在“自我满足和他人赞同”的

7、情感需要下产生了“帮助他 人”的道德情感和需要,体现在其道德行为中就是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诚然,在现实生活中,人总是期望自己成为 一个优秀的人,幸福的人,有道德的人,出于这样的欲望产生了一定的道德需要。但这种道德需要不能仅仅是一种个人 情感状态下的道德,这样会导致道德行为的主观性、任意性,造成“好心办坏事”的局面。因此,情感应受到理性的调控, 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必须结合起来发挥作用,以期实现道德行为的合理性。总之,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如果情感与理性分离,那就是一个不受约束的空壳。但同时,为了满足人的情感需 求,道德行为除了与理性相联系还必须服务于情感的控制,由此才能够凸显出情感的作用。道德

8、情感与道德理性双向互 动达成统一。2 .内在联动:道德发于情,指向理道德“发于情”表现于道德的自发性。一个道德行为的产生是由道德情感引发的。正如体谟所察觉到的:“没有道德 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只有当下、直接的情感才能激发意志,产生行动。”2在道德行为中情感发挥着不容轻视的作用, 在道德行为的产生之初和发展过程中,情感因素对其有强大的影响力,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道德的自发性得到明显体现。道德“指向理”表现于道德的自觉性。在人类生活中,人的道德情感会对满足人的道德需要的举措、对象和要求等予 以积极的回应,并采取行动以满足自己的道德需要;相反对于无法满足道德需要的举动、对象和要求采取消极回应并否认 相

9、应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既有自发性,也有自觉性。道德的自发性说明人的道德行为发端于道德情感,但道德的自觉性又促使道德行为指向理想的理性存在。自发性 与自觉性的联动促成了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沟通桥梁,因此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具有相通性。(二)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关联性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是相互联结的,道德行为在两者的作用下形成,我们不能轻易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混为一谈, 甚至不能将两者分裂。在道德理性中尤为凸显了道德情感的因素,同时道德情感又能指示引导道德理性,促使人的道德 认识进一步发展。对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结合的思考,更有助于把我们塑造成一个道德情感理性主义者。我国的陈真学者在何为情感理性中对情感理性

10、进行解释,他认为情感理性既可以展现出推理能力,也可以界 定为规范性或应用性的来源之一3。情感理性虽然认同情感在行为者的实际操作时的本能性作用,但是情感理性并不主 张情感是行为者如此行动的唯一来源。换句话说,规范行为者的行为除情感之外还蕴含理性的成分,由此构建出具有规 范性的理性行为。当然,情感理性也认同理性对情感的指导性作用。情感理性正体现了道德行为中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结 合,二者寓于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三、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结合之探寻(一)以“中道”实现和谐平衡此前,对于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何者占主导的问题是人们探讨的焦点。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作为理性主义 传统的集大成者认为人作为

11、独立思想的个体,理性在其思想运作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心理学 和脑科学不断深入研究,挖掘出理性体系和直觉体系共同合作的机制,通过这种合作关系形成人的行动,并且直觉体系 的作用要远远超过预先的估计。迈克斯泰格马克教授指出,大脑无意识的信息处理是一种常规现象,有证据表明,每秒 从人的感觉器官进入大脑的信息大约为107比特,其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可以被我们意识到,估计只有10-50比特。 这表明,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理性的作用只占用极少部分。那么人们在进行道德选择时,是如西方传统观点一样,理性占据主导,还是如现代实证科学的研究,理性推理的 认识只占一小部分呢?在“电车难题”中,无论何

12、种选择,似乎理性与情感都无法实现统一,我们应如何推测出行之有 效的方法去引导人们正确面对和处置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两者在道德问题中的关系,以最大可能地接近所追求的合理 性、正义和公平呢?如前所述,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寓于一个整体,它们具有相通性,互相联结,互相影响。探讨二者何为主导的问 题正如探讨父母应该重视老大还是更关注老二这样的问题一样,在家庭中,解决老大和老二的矛盾问题不应以任何一方 为侧重,而应该探寻的是如何平衡,以达到家庭的和谐。同理,对于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我们应该探寻的不是谁主导 的问题,而是把握适度原则,达到两者真正的平衡,使它们达到相容,即探寻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中道”是什么?

13、对于情感与理性的“中道”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把视野聚焦到亚里士多德那里。对于适度原则的凝练和归纳正 是呈现了中道思想,亚里士多德将道德情感划分为:过度、不及和适度,并且认为我们要努力把握和追求生活中适度的 层次。中道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折中思想,它主要是一种适度,也就是要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地去靠近或者取得 5o那么我们又将怎么区分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二者之间的适度?我们不能否认,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适度在实践上 是很困难的,因为情感通常都具有主观性,具有机缘巧合的可能性,也就没有办法完全做到准确无误,所以可能会偏向 某一方。但是我们可以把对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适度的追求看成对德性行为的无限

14、接近,我们应该理性看待道德情感的 偶发因素,同时在道德理性的指导下实现对美好的追求,这也正是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中获得的启发。(二)以公正的旁观者”保证有机结合从情感角度来看,人性是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的。然而康德提出人性中具有理性的因素,人作为一个思想的个 体是可以审视自我的,理性的人是自律的。在康德的绝对命令这条准则中,强调意志自律是出自纯粹的理性并不是人的 情感、利益和偏好。换言之,康德认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采取的道德行为与道德情感需求无关,而与责任和义务有关。 与康德相反,休谟把情感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和标准,他在道德判断上更强调感性的作用,而康德则强调理性的作用, 没有认识到情感对理

15、性思考的影响。康德和休谟关于情感与理性的冲突或许可以在亚当斯密这里得到解决。亚当斯密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认为我们应作为公正的旁观者去体会我们的感受,我们在做道德选择的 时候就要向这个“旁观者”去请教,根据其反应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斯密继承了休谟的同情观念,他认为没有 同情,理性可能是不人道的或无力的,但是,没有这个公正的旁观者,没有理性判断,同情也是徒劳无益的。可见,从个人层面来说,人作为兼具情感与理性的个体,在面对道德选择时总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此解决 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在个人身上相容的问题可以借鉴亚当斯密的“旁观者”理论,既要有感性的情感介入,同时也要培养 社会责任感

16、。(三)探寻和谐结合的现实价值对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和谐结合的要求也是一定时间条件下的产物,离开了特定的历史条件,同样也会失去应有 的意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我们肩负着复兴的使命,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因此在道德领域也对个人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理解道德规范的过程中,要对道德 事实进行理性分析,对道德情感进行认真审视,思考应该如何做、为何这样做,使道德认知逐步从感性走向理性。要强 化道德养成,突出道德实践,不断深化道德认知,获得更多道德经验,将道德规范在自愿认同的基础上逐步融入自己的 思想,是道德自觉养成的过程7。总之,从个人来

17、说,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二者相容并行是不容忽视的。个人要做一个“公正的旁观者”,把握适度原 则以使自己的道德选择不断趋近真正的德性状态。结语在道德哲学中,关于对道德判断是出于情感还是出于理性一直存有争议。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是对理性 与情感在道德中地位的再思考,也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不是相互独立的“孤岛”,人和 人的交往不应被理性冲刷而使人际越来越淡漠,相反,人和人共有的情感应该成为人们的联结,唤醒人与人之间的“道德 感”“正义感”“义务感,笔者致力于寻找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结合之法,寻求其和谐共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诚然,个体 虽有共有的情感,但个体经验阅历的不同

18、致使人们无法完全去理解另一个人,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结合势必会受到理 论和实践上的阻力,我们仍需努力在自律层面矫正个体“共有情感”的差异性,在他律层面建立更公正的制度和法律,以 期通过适度追求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和谐,达到对德性社会的无限接近。注释:“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 ”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 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 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拉拉杆?参考文献:休谟.道德原则研究M.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22.2周辅成,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61-363.3陈真.何为情感理性J.道德与文明,2018 (2).4迈克斯泰格马克.生命汪捷舒,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386.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6.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21.7商卉.新时代青年要打牢道德根基N.人民日报,2019-06-19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