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省优获奖教案.docx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72576292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唐雎不辱使命-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0唐雎不辱使命-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唐雎不辱使命-省优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唐雎不辱使命-省优获奖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0 唐雎不辱使命1理解文义,把握故事情节。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一、导入新课荆轲在易水河畔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他不畏强暴,视死如归,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

2、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作品。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2写作背景。公元前 230 年和前 225 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

3、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目标导学三:分类积累,读懂文义1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2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语。【通假字】故不错意也(“错”同“措”)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古今异义】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否,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词类活用】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一词多义】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解释为“派”,后一个解释为“出使”)徒:A.免冠徒跣(裸露)B徒以有先生也(

4、只,仅仅)惠:A.大王加惠(恩惠) B汝之不惠(同“慧”,聪明)目标导学四:把握情节,理清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节。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简要概括如下:开端:出使的缘由。发展: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高潮:面对面地斗争。结局:秦王屈服了。目标导学五:分析语言,感知人物性格1分析下列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明确: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现秦王盛气凌人,狡诈)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秦王咄咄

5、逼人)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现秦王无理责问)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现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表现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表现唐雎毫不示弱,据理反击)与臣而将四矣。(表现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徒以有先生也。(表现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2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教学提示】此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结合人物心理与性格赏析人物语言。学生可以关注几处的人物语言。示例:(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

6、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态度。(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此处唐雎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

7、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3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嬴政留给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教学提示】直接对人物形象发问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发现的乐趣,也容易让回答缺少丰富人物个性的认识,进入角色,换位评价,角色感和情境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

8、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 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目标导学六:赏析文章写作艺术手法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明确:(1)鲜明的对比手法: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9、。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秦王(狡诈狂妄、盛气凌人)以五百里易安陵(利诱之)安陵君愿终守之弗敢易(头脑清醒、不卑不亢)(明辨之)(2)衬托手法的使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用安陵君的软弱、缺乏才干衬托唐雎的果敢与胆识。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二、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义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通过分角色朗读,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可取之处不足之处对课文的字词落实不到位;译讲环节应发动学习小

10、组之间的学生开展互学互帮,不能仅局限于同桌之间交流。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

11、络。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 多天。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二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 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三整体感知1.朗诵全诗,读出节奏

12、;把握的情感基调。2. 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3.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4.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5. 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6.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7. 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8.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9. “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为什么? (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10. 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11. 最后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有什

13、么表达效果?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本诗。13. 概括这组诗的内容。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第三首:【细读感悟】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2.学会论证方法。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

14、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明确:“言不尽意”。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

15、能达到美。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4.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 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

16、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话剧的静态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文本探究】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树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

17、“无言之美”的例子。“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言之成理即可)【板书设计】【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2.学会论证方法。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

18、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明确:“言不尽意”。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

19、”,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4.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

20、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 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话剧的静态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文本探究】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树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言之成理即可)【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