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2475915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PDF 页数:80 大小:5.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pdf(8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20182018 秋季改版最新教案秋季改版最新教案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全册教案全册教案学学科科:;任课班级任课班级:;任课教师任课教师:;20182018 年年月月日日2018-20192018-2019 学年度第学年度第 一一 学期教学进度表学期教学进度表教学班级每周节数三年级节教科书名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称及册数册总授课节节数科目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时间单元教学内容1 1、大青树下的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计划实授出 入节数节数原 因2 22 22 22 22 24 42 22 22 22 22 24 42 22 22 22

2、 22 24 43 32222248第一二三周第四五周第一单元第一单元2 2、花的学校、花的学校3 3、不懂就要问、不懂就要问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习作:猜猜他是谁习作:猜猜他是谁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一4 4、古诗三首、古诗三首5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6 6、秋天的雨、秋天的雨7 7、听听,秋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习作:写日记习作:写日记语文园地二语文园地二8 8、去年的树、去年的树9 9、那一定会很好、那一定会很好1010、在牛肚子里旅行、在牛肚子里旅行1111、一块奶酪、一块奶酪习作:我来编童话习作:我来编童话语文园地三语文园地三快乐读书吧快乐

3、读书吧12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13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1414、不会叫的狗、不会叫的狗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习作:编写故事习作:编写故事语文园地四语文园地四期中考试期中考试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第六七周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第八九周第十周第四单元第四单元期中考试期中考试2018-20192018-2019 学年度第学年度第 一一 学期教学进度表学期教学进度表教学班级每周节数三年级节科目语文教科书名称及册数总授课节数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时间第十一十二周第十二十三周第十四十五周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第五单元1515、

4、搭船的鸟、搭船的鸟1616、金色的草地、金色的草地习作例文:习作例文: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1717、古诗三首、古诗三首1818、富饶的西沙群岛、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单元第六单元1919、美丽的小兴安岭、美丽的小兴安岭习作:这儿真美习作:这儿真美语文园地六语文园地六2020、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2121、父亲、树林和鸟、父亲、树林和鸟2222、带刺的朋友、带刺的朋友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习作:我有一个想法习作:我有一个想法语文园地七语文园地七2424、司马光、司马光2525、掌声、掌声2626、灰雀、灰雀2727、手术台就是阵地、手术台就

5、是阵地口语交际:请教口语交际:请教习作:那次玩的真高兴习作:那次玩的真高兴语文园地八语文园地八期末考试期末考试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实计划授节数节数22222222422222422223出 入原 因第十六十七周第八单元第八单元第二十周期末考试期末考试10【创新教案】大青树下的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教学设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对课文整体把握,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一、观察插图,激趣导入。一、观察插图,激趣导入。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们发现了什

6、么?(他们的服饰很漂亮,但各不相同;他们很快乐,他们一同上课。他们是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师:对,这些小朋友的确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将要走进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自由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2.交流识字妙法,快速识记生字。(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2)学生自由认读后,指名读。(3)正音后,开火车读。“摔”是翘舌音。“坝”读“b”,不读“bi”。(4)做游戏,巩固字词。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5)学生相互交流识记妙法。坝贝汉汗摔率跤交凤风(6)重点指导:晨、装、静(注意笔画、笔顺

7、)3.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巩固生字的认读、识记。三、指导写字1.指名读生字、新词。2.观察:学生自主观察每个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指导书写。“装”:上下结构,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绒”:左右结构,右边部分“戎”不要写成“戒”。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5.展示: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写的字。6.评价:自评、互评。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同桌互相交流:你读了每个自然段,知道了什么?2.读完全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3.你最喜欢哪些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8、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创新教案】2.2.花的学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花的学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教学设想】认识本文的生字,会写 13 个字,自主积累好词好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导入课题。一、简介作者,导入课题。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1.读准下列字音。荒、笛、罚、假、裳2.交流、识记生字。(1)加偏旁记忆的字:由笛(2)换偏旁记忆的字:慌荒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落下 荒野 口笛 跳舞 狂欢 放假 互相 能够 猜出 扬

9、起 双臂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润湿:潮湿润泽。(2)荒野: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的地方。(3)狂欢:纵情的欢乐。(4)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3.说说每部分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2 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第二部分(3-5 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第三部分(第 6 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

10、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第四部分(7-9 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欣赏的句子。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欣赏的句子。1.听教师朗读。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欣赏的句子。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3*3*不懂就要问不懂就要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诵、例”等13 个字,认识多音字“背、圈”。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

11、问的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把“不懂就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和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具准备】【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简介伟人,导入课文一、简介伟人,导入课文1(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2 2)(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2(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3 3)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齐读课

12、题。二、出示提示,自学感知二、出示提示,自学感知1.(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4 4)出示自读提示(1)默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或句子,与同学交流。(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想法。2.根据提示,学生自读课文,完成相关问题。二、独立学习,提出质疑。二、独立学习,提出质疑。【设计意图:略读课1.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应该更多放手给学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生自学,出示自读提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句子。示,学生带着问题读3.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和解决主要问题:书,才能更好地完成学(1)“照例”是什么意思?习任务。

13、】(2)“先生”是谁?(3)“戒尺”是什么?(4)什么是“私塾”?(5)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6)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三、研读课文,交流展示三、研读课文,交流展示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5 5:生字):生字)bi sn l qun dun lin h t di ji l ich背诵例圈段练糊 涂 呆戒厉 挨 楚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诵”,翘舌音“楚”,前鼻音“段”,边音“例、厉”。另外注意多音字“背”,在文中读“bi”,组词为“背诵”,还有

14、一个读音是“bi”,组词为“背包”。多音字“圈”,在文中读“qun”,组词为“圆圈”,还有一个读音是“jun”,组词为“羊圈”。2.教师补充资料:(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6 6、7 7)私塾:在孙中山小的时候是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到私塾。私塾是那个时候由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没有教材,也没有学习的年限。先生:那个时候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老师的,学生不许多问。3.学生交流如下:(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

15、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板书:背诵很快)4.(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8 8)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吓呆了、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1)(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9 9)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2)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5.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

16、主开放教育的不同。)6.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四、深入画面,指导朗读。四、深入画面,指导朗读。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2.请两组同学汇报。3.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语气。(1)(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2)“,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3)“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4)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

17、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五、深入探究,学习精神。五、深入探究,学习精神。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1)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设计意图:自学,提出自己的困难,找出认为有新鲜感的语句,共同商议解决。锻炼了学生自学和质疑问难的能力。】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2)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

18、值得我们学习了。(板书:不懂提问)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六、拓展提高,积累运用六、拓展提高,积累运用1.迁移练习。(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010)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板书:壮胆)2.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010)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

19、雨声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设计意图:感情朗读来自勉呢?是部编版教材的教学重点,三年级应该训练有感情朗读的能力。】【板书设计】背诵很快不懂就要问心想不懂好习惯提问壮胆【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成功之处:1.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直观演示、动作演示、生动语言、激励性的语言调动

20、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地获取知识。2.在教学中,引用课外资料,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那样太肤浅,在本课教学前,我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教学中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资料后,我又补充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资料。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不足之处:不足之处: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不懂就要问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

21、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不离开记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孙中山简介】孙中山(18661925 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

22、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创新教案【教学设想】【教学设想】通过有层次的训练,达到交际的目的。从个人训练到两人合作,再到多想交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小朋友,你们刚刚度过了小学阶段的第一个暑假,漫长而难忘。你在暑假中都到过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指名来说一说)哪些是你最感兴趣的?有些什么感受?把你去过的地方、做的事情、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地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我的暑假生活”。二、师生交流。1.出示挂图: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插图,每幅图上都画有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说些什么?是怎么做的?你还

23、做过其他的事吗?2.指名说一说(由同桌两个相互说一说)。三、学生分小组交流发言。1.从四幅图中选一幅想一想,说给同学们听,也可以说自己暑假里做的事。2.分小组交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3.交流完毕,每个小组推选一名说的好的同学准备好内容,准备在班里发言。四、全班交流。1.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在小组里讲了自己或者暑假里做过的事,各组又选出了讲的好的同学在班级里发了言,希望你们专心听,听一听这些同学说的是什么事,他们是怎样做的及有什么感受。2.同学们轮流发言。3.评一评。选出今天的明星。五、教师总结。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的暑假生活丰富而多彩。有的同学暑假里不忘记读书学习,有的学电

24、脑,有的和爸爸一起学习游泳,有的还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也有不少同学和老师或爸妈一起游览观光,特别是参加了夏令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2.同学们认为怎样的暑假生活最好、最有意义呢?(自由说一说)3.只要是对自己的学习、身体、品德有好处的活动都是可以参加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每一个暑假中都过得有意义而且愉快。板书设计:我的暑假生活旅游学电脑快乐学书法帮爸妈做事有意义【创新教案】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想】【教学设想】独立学习文中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默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

25、人背诵。2.课件出示苏轼的几首诗,学生阅读积累。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3.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

26、,学生齐读。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文中的生字,试着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标出自己学不会的地方。2.交流自学情况。(1)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2)检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评议,多媒体课件出示: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空蒙: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亦:也。奇:奇妙。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欲:想要。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相宜:合适。总相宜:都非常合适。三、理解大意,质疑解难。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诗的大意,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西湖晴

27、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都非常合适。)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围绕诗意进行质疑。3.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疑难,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1)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有哪两种不同的美?(“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2)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

28、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这样来写,把西湖的自然美人化、具体化、形象化了。正因为深得审美经验的苏轼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们又称西湖为西子湖。)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1.小组与同学互读互评,读中感悟,读中悟情。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3.感情朗读,练习背诵,深入体会诗意。五、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课件展示: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

29、文全册教案第三课时第三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了解洞庭湖:洞庭湖,在古代曾被称为云梦、九江和重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3968 平方千米,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湖外有湖,湖中有山,风景迤逦,景色优美。2.导入课题: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学生齐读课题。3.了解作者: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二、欣赏范读,

30、感悟古诗。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2.自己练习朗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3.同位互相检查,相互评议。4.自学古诗,小组交流:(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全班交流,读准节奏。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师生评议,教师小结。(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景亮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陀螺。)四、想象画

31、面,感悟诗境。(一)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二)感情朗读,交流画面。1.品读前两行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和”是什么意思?(和谐,优美。)(2)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3)教师评议并小结:“镜未磨”三个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月亮把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下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5)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2、应该才能怎样读好这两句诗?(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6)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2.品读后两行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1)这里的“山”指的是哪座山?(洞庭湖中的君山。)(2)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这两句诗从形、色两方面表现了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照应了前两句诗中的“和”。)(3)作者云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比喻,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形象地表现了景色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所见景色的喜爱之情。)(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在月亮银色的光辉映照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水显得更加清澈,山水

33、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5)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应该才能怎样读好这两句诗?(读出惊讶或赞叹之情。)(6)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三)引导小结,升华感情。1.交流探究:这首诗向我们呈现了哪两种美?(第一、二行诗描绘的是在浩淼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面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柔美。第三、四行诗,诗人巧用一个“遥”字把镜头拉开,湖中的舟山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画面极其壮美,全诗形成了柔美与壮美相和谐的意境。)2.教师小结:这首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

34、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3.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背诵积累。五、结合积累,拓展延伸。1.像本课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一样,以山水等自然景物为题材的诗是山水诗,在平时的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你一定积累了不少这样的诗。2.小组学生回忆交流。3.小组代表朗诵古诗,汇报交流,师生评议。4.课件出示,朗读积累: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35、,早有蜻蜓立上头。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五、课外阅读,积累古诗。课外搜集苏轼、刘禹锡的其他古诗,阅读积累,和同学一起分享。【创新教案】山行教学设计山行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教学设想】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

36、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2.(多

37、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4.释题:在山上行走。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1.教师范读。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

38、教案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自由

39、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3.总结学习方法

40、:“先解字词,再串句意。”(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四)独立学习,理解三、四句。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

41、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五

42、)感情朗读,学会背诵。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指名朗读。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

43、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临平泊舟(元)黄庚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

44、词语、句子、片断或诗。5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会认“洼、印”等 6 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 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

45、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洼、印”等 6 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 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法国梧桐树(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2 2)【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从形象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法国梧桐树。直观的图画入手,符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3 3)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法国梧桐树,

46、大乔木,高可达 20-30m,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通过图片介绍,通过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叶掌状,花 课题质疑,提高同学黄绿色。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 球成一串,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们的阅读期待,预热下垂。花期 4-5 月;果 9-10 月成熟。课堂。】它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3.谈话导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法国梧桐树有着密切的联系,板书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1)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疏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2)

47、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请你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预设:秋天到了,巴掌似的树叶从梧桐树上纷纷落下。二、学习生字、认读新词。二、学习生字、认读新词。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2.检查字词(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4 4:生字):生字)p n jn jn yun yn pi li u z lun zng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ch铺 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指名领读,正音。“则”是平舌音,“迟”是翘舌音。“紧、院、乱”是前鼻音,“晶”是后鼻音。(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5 5:词语):词语)w yn ln zn zn xu

48、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3.自由练读。开火车读。4.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5.(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6 6)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交流一下。(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3)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预设: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预设:“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预设:“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

49、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2.给课文分段,理清层次。(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7 7)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第一段(第 1 自然段):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第二段(第2 至 9 自然段):“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第三段(第 10 至 11 自然段):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3.熟读课文。四识记生字,写字指导四识记生字,写字指导1.(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8 8)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铺 泥 晶 紧 院 印 排 列规 则 乱 棕 迟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

50、法记住它?(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铺、泥、院、列、棕、迟。如“铺”,“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甫”是声旁,表音。(2)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排:扌+非 规:见+夫 则:贝+刂(3)组词巩固:如“铺 满 水 泥泥 塘水 晶院 墙规 则排列凌 乱棕 红 色迟 到”3.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田字格课件,弄清生字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交流:“铺、泥、院、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印 列 规 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迟”半包围结构,“尺”的最后一捺变成点。师重点指导“规、印、泥”。“规”左右结构,左边的“夫”的捺变成了点,右边是“见”,不是“贝”。注意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