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八课助词的用法及兼词的意义.pdf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7196981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92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八课助词的用法及兼词的意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八课助词的用法及兼词的意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八课助词的用法及兼词的意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八课助词的用法及兼词的意义.pdf(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八课 助词的用法及兼词的意义 【知识概说】一、助词的用法 1、结构助词“之”。“之”在古代汉语中除经常起指代作用外,另一重要的用法就是在句子结构中起标志作用,具体是:(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是修饰语的标志;(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标志;(3)用在前置宾语和谓语之间,是宾语前置的标志;(4)用在时间副词和形容词之后,是凑足音节,舒缓语气的标志;(5)用在主语和介宾结构之间,是加强语气的标志。例句可详见图表示意。2发语词“夫”。“夫”在古代汉语中经常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要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又称发语词,现代汉语没有对应的词,一般不必译出。例如:(1)夫战

2、,勇气也。(曹刿论战)(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鸿门宴)3词尾助词“然”、“若”、“尔”、“如”、“焉”。在古代汉语里,“然”、“若”、“尔”、“如”、“焉”经常粘附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或“地”。例如:(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汪然:泪汪汪的样子。(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沃若:肥润的样子。(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铿尔:铿的一声。(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晏如:安然的样子。(5)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阿房宫赋)盘盘焉:回曲环绕的样子;囷囷焉:曲折回旋的样子。

3、二、“者”与“所”的用法 古代汉语里的“者”、“所”是两个特殊的词,它兼有助词和代词的特征,所以也有人把它们归为特指代词。但从语法意义上讲,助词是主要功能,其指代义是在它们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后才明确的。1、“者”字通常放在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或主谓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结构,这时“者”字具有指代意义,可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等,或者中心词省略,简单译为“的”,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的作用。例如屈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者”分别与动宾短语“新沐”、“新浴”构成名词性短语,就译为“新洗过发的人”、“新洗过澡的人”。在古代汉语里,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句法,就是

4、“者”字所指代的对象就出现在“者”字结构的前面,这种情况下,“者”字的助词功能更为明显,只起指示作用。例如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这句里的“者”字指示的指代对象就是前面的“宾客”,“宾客知其事者”就应译为“知道那件事的宾客”。值得注意的是,“者”字并不都具有特指意义,有的只是语气助词,起提示与停顿作用,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若用在时间词后面,那就是舒缓音节,如“今者”、“近者”等。2.“所”字通常放在及物动词前面,组成“所”字结构(也是名词性结构),这时“所”字指代动词所涉及的行为对象,可译为“(所)西”等,或简单地译为“(所)的”。有时候,“所”字

5、所指代的动作行为的对象就出现在“所”字结构后面,这时“所”字只起指示作用,并使“所”字结构带有定语的性质。例如 荆轲刺秦王“取舞阳所持地图”,“所持地图”就应译成“所拿的地图”。三、兼词的意义 所谓兼词,就是指古汉语里兼有两个音节(词)的意义的单音节词,因为它是兼有两个音节意义的词,所以也叫合音词。较为常见的兼词主要有“焉”和“诸”,还有“盎”。例如:(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2)(宰)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4)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例(1)的“焉”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两个词的意思,译为“从那里”;例(2)的“诸”兼有代

6、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的意思,“献诸”译为“把它献给”;例(3)的“诸”兼有介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的意思,“有诸”译为“有这回事吗”;例(4)的“盎”兼有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的意思,句子翻译为“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阅读训练】43、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 荀子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注】鲁桓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庙:宗庙,这里指祭祀鲁桓

7、公的庙。欹(q):倾斜。欹器:倾斜易翻倒的器皿。宥坐:置于座右。宥,同“右”。挹(y):舀。孔子到祀鲁桓公的祭庙去参观,看到了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在那里。孔子问看守祭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说:“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具。”孔子说:“我听说这种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空着时就会倾斜,装入一半水就会端正,而灌满水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学生舀了水去灌它,倒了一半水时敬器就端正了,装满了水后欲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唉,哪里有装满了水而不翻倒的器皿呢。”1、依次说明文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1)之:(2)焉:(3)之:(4)者:(5

8、)焉:(6)然: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此盖为宥坐之器()(2)孔子顾谓弟子曰()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3)弟子挹水而注之 (4)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A、(1)(2)相同,(3)(4)相同 B、(1)(2)相同,(3)(4)不同 C、(1)(2)不同,(3)(4)相同 D、(1)(2)不同,(3)(4)不同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2)恶有满而不覆者哉!5、孔子让弟子给宥坐之器注水,其寓意是什么?43、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 1.(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2)兼词,在那里。

9、于,在;之,代庙中(3)结构助词,相当于“的”(4)结构助词,起提示与停顿作用(5)兼词,往里面。于,往;之代欹器(6)形容词尾的样子 2.(1)大概(2)回头 3.D 4.(1)空着就会倾斜,灌入一半水就会端正,灌满水就会翻倒 (2)哪里有装满了水而不翻倒的器皿呢!5.人决不可以骄傲自满,凡是骄傲自满的人,没有不栽跟头的。44、赵人养猫【明】刘基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

10、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注】中山: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垣墉:墙壁。若之何:为什么。44赵人养猫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讨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和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1、辨别并说明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思。(1)乞猫于中山()不病于无鸡乎()(2)不

11、在乎无鸡()不病于无鸡乎()(3)夫有鼠,则窃吾食()若之何去夫猫也()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赵人患鼠()(2)不病于无鸡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并说明加点词的助词的用法。(1)盍去诸?(2)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3)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4、找出文中写出老鼠祸害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写出它的意思。句子是:意思是:5、赵人与其子在养猫问题上的看法是否一样?各自的主张是什么?6、读了这则语言故事,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44、赵人养猫 1.(1)a.介词,表对象,向;b.介词,表比较,比 (2)a.介词,同“于”,表对象;b.语气助词

12、,表反问语气,吗 (3)a.发语词,不译;b.指示代词,那 2.(1)忧虑(2)更有害 3.(1)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2)这不是你所知道的。我的忧患在鼠上,而不在于无鸡上。(3)如果没有鸡,只是不吃鸡罢了,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为什么要赶走那只猫呢?4.句子是:窃吾食,毁吾衣,穿吾桓墙,坏伤吾器用。意思是:偷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打穿我的墙壁,破花我的器皿和用物。5.不一样。赵人赞成养猫,认为是“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主张把猫赶走。赵人之子则反对养猫,认为是“盍去诸”,要把猫赶走 6.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凡是有利必有弊。做事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的主流,不能患得患失,因小失

13、大。45、宓子贱治亶父 吕氏春秋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

14、,子决为之矣。”【注】宓子贱:孔子的弟子,名不齐,字子贱。亶父:鲁国地名。有:同“又”。宓子贱治理亶父,担心鲁君听信小人谗言而使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推行。将辞别而去时,(他)诸求鲁君派两名身旁亲近的人,和他一起到立亶父。(到了亶父),当地官员都来参见。宓子贱让那两人作记录。他们(每次)刚要写时,宓子贱就从旁边时不时地摇动他们的手肘,他们书写不好,宓子贱就对此很生气。那两人对此很为难,请求辞职回去。宓子贱说:“你们的字写得太差了,你们赶紧回去吧!”两个人回去后向鲁国国君汇报,说:“宓子贱不让好好写字。”鲁君问;“怎么回事?”回答说:宓子贱让我们作记录,却又时常拽摇我们的手肘,书写难看他就很生气。

15、那些官吏都笑话宓子贱,这就是我们要求辞别而离开(他)的原因啊。”鲁君叹息道:“宓子贱用这个办法来讽谏我的不是啊!我扰乱他的治理工作,让他不能够推行他的治理办法,肯定有很多次了。如果不是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啊!”于是派出亲信,到亶父去传达旨意,告诉宓子贱说:“从现在开始,亶父不是我国君所管,归你管了。有利于亶父的治理办法,你自己决定实施吧。”1、对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1)恐鲁君之听谗人 (2)宓子贱为之怒 (3)而时掣摇臣之肘(4)子之书甚不善 (5)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 (6)亶父非寡人之有也 A、(1)(4)(6)B、(1)(2)(4)(6)C、(2)(3)(5)

16、D、(1)(3)(5)(6)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2)子勉归矣()(3)子之书甚不善()(4)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微二人,寡人几过!(2)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4、二吏书写时,“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贱”,其原因是()A、宓子贱对待鲁君派给他的“二吏”心存不满,故意戏弄,使其出丑 B、宓子贱故意为难鲁君的“二吏”,是为了发泄他对鲁君的不满 C、宓子贱对“二吏”掣肘,是为了向鲁君提意见,批评鲁君用人的过错 D、宓子贱对“二吏”掣肘,是为了讽刺鲁君,让鲁君从中悟出道理 5、读了本篇“宓子贱掣肘”的故事后,给人的启示是什么?4

17、5、宓子贱治亶父 1.A 2.(1)实施(2)尽力,尽快(3)难看(4)不贤,不才 3.(1)如果不是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啊!(2)有利于亶父的治理办法,你自己决定实施吧。4.D 5.领导者任用部下,应该充分信任,放手让他工作,不要过多地干预。46、农夫与行者【明】张翀 道旁有甫田,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田且甫矣,数息而后一锄,将终岁无能为乎!”农夫闻之,招行者曰:“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盍示我以耕之道乎?”行者于是解衣下田,忙忙然,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而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

18、夫曰:“耕曷难乎?子之速耕者,殆难也。夫子一息而数锄,则作者常少,而辍者常多;余数息而一锄,则作者常多,而辍者常少。以其所常多者,较其所常少者,以其所常少者,较其所常多者,孰为速而孰为迟乎?孰为逸而孰为劳乎?”行者服而退。【注】甫田:大田。移时:一个时辰(2 小时)道路旁有一大块田,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见到农民就说:“你这个农民啊太懒了!田地这么大,你喘几口气才刨一下,就是到了年终也干不完呀!”农民听了,扬手招呼过路的人说:“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懂得怎样种地,你何不给我做个样子教我耕种的方法呢?”过路人于是脱下外衣走到田里,急急忙忙

19、地,喘一口气连刨几下,每锄一下都使出全身力气。干不到一个时辰,他的力气用尽,豆大的汗珠像下雨似的向下淌,一口接一口喘粗气,连话也说不出来,并且倒在田里。他慢慢地对农民说:“从今往后,我算知道种田的难处了!”农夫说:“种田有什么难的呢?不过像你这样快速地耕种,大概是显得难了吧。你喘一口气连刨几锄头,这样干下去,干活时间常常是很少的,而停下来休息的时间却常常是很多的;我喘几口气刨一锄头,干活时间常常是很多的,而停下来休息的时间常常是很少的。用你所常常多的来比我常常少的,再用你所常常少的来比我常常多的,哪一个快哪一个慢呢?哪一个轻松哪一个疲劳呢?”过路人心悦诚服地离开了这地方。1、“者”作为助词,有

20、时兼有指代意义。下列“者”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两项是()()行者 子之速耕者 作者 辍者 所常多者 所常少者 A、都兼有指代意义,指代人 B、兼有指代义,且只有指代人 C、是结构助词,表提顿 D、不兼指代义,兼指代义,且指代人 2、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1)子盍示我以耕之道乎()(2)忙忙然,一息而数锄()(3)喘喘焉,不能作声()(4)今而后知耕之难也()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数息而后一锄()(2)而莫知所以耕()(3)且仆于田()(4)徐谓农夫曰()(5)耕曷难乎()(6)子之速耕者,殆难也()4、下列句中的“而”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息而后一锄(而:才)B、而莫知所

21、以耕(而:可是)C、一息而数锄(而:就)D、行者服而退(而:却)5、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成现代汉语。(1)找出一个主谓倒装句:译文:(2)找出一个判断句:译文:(3)找出一个选择疑问句:译文:6、这则语言告诉我们:46、农夫与行者 1.B C 2.(1)兼词,何不 (2)词尾助词,的样子 (3)词尾助词,地 (4)结构助词,相当于“的”3.(1)喘息 (2)的方法,怎样 (3)倒下 (4)慢慢地 (5)同“何”,什么 (6)大概,恐怕 4.D 5.(1)甚矣,农夫之惰也!你这个农民啊太懒了!(2)子之速拼者,殆难也。像你这样快速地耕种,大概是显得难了吧。(3)孰为速而孰为

22、迟乎?孰为逸而孰为劳乎?哪一个快哪一个慢呢?哪一个轻松哪一个疲劳呢?6.做事一定要亲身实践,不能跟高手低。47、唐太宗论治天下 【宋】司马光 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寘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23、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注】翠微殿:唐翠微殿正宫。戎狄:古代少数民族的泛称。西称戎,北称狄。践祚:登上帝位。种落:种族部落。唐太宗驾临翠微殿,问陪侍在身边的臣下说:“自古帝王虽然平定了中原华夏,却不能降服周边戎狄。我的才能赶不上古人,成就的功业却超过古人,我自己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大家各自随便按实际想法谈谈吧”。群臣都称“皇上功德大如天地、多如万物,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太宗说:“不对!我能成就这些功业,只是凭借了以下五方面而已:自古帝王多妒忌别人超过自己;我见到别人的优点,就像自己也有了这个优点。人的品行,能干和不能干兼而有之,我

24、常常舍弃人的短处,择取人的长处。(自古)国君往往进用贤人就想把他放置怀里,斥退不贤的人就想把他推到山谷中去,而我看见贤能的人就敬重他,不贤的人便怜悯他,贤人和不贤的人能各自获得他们适当的位置。(自古)国君多厌恶正直之士,或明或暗地诛杀无辜,没有哪个朝代不是这样。我即位以来,正直之士并肩立于朝廷,不曾贬退、责罚一人。自古君主都推重华夏,轻视夷狄;独独我一视同仁予以爱护,所以各个种族部落都像对待父母那样归依我。这五方面就是我成就今日功业的原因呀。”1、具体说明文中的“诸”和“者”字的用法和意义。诸:(1)诸公:(2)置诸杯:(3)推诸壑 者:(1)能及此者 (2)疾胜己者 (3)朕见贤者 (4)此

25、五者 2、下列句中的“之”,在用法上不同于其他项的是()A、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 B、朕见人之善 C、朕见贤者则敬之 D、阴诛显戮,无代无之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不能服戎狄()(2)朕才不逮古人(3)自不谕其故()(4)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5)人主多恶正直()(6)正直之士,比肩于朝()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对“万物不得而名言”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万物都不能得到陛下的名言 B、天下所有的人都无法用语言表达 C、天下所有的人都得不到这一名言 D、天下万物都不能说清陛下的名言 6、这段文字,唐太宗论治国之道的五条经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谦虚谨

26、慎 取人之长 善用人才 唯偏正直 爱护少数民族 B、谦虚谨慎 仁贤容众 用人唯贤 不带偏见 爱护少数民族 C、心胸开阔 用人所长 善用人才 不带偏见 注意民族团结 D、心胸开阔 取人之长 用人唯贤 唯偏正直 注意民族团结 47、唐太宗论治天下 1.诸(1)代词,众,各位(2)兼词,之于(3)兼词,之于。者(1)结构助词,用在动宾短语后,功绩(2)结构助词,用在动宾短语后,的人(3)结构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的人(4)结构助词,用在数词后,条 2.B 3.(1)使归顺(2)及,比得上;(3)明白;(4)妒忌;(5)之于;(6)并。4.自古以来都是以汉族为贵,歧视少数民族。而我独一视同仁加以爱护,所

27、以少数民族依靠我,像依靠父母一样。5.B 6.C 48、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汉】司马迁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

28、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注】是用:因此。孤竹:古国名。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时为西方诸侯之长,故称。木主:牌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爰:就;及:发动。宗周:尊奉周王室为宗主国。于(x)嗟:叹词。表示悲叹。徂:同“殂”,死亡。七十子:指孔子门下弟子。孔子受徒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七十,是举其成数。

29、回也屡空:回:颜回,孔子的门徒;屡空:经常贫困。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恨。”又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怨恨什么呢?”我悲怜伯夷的心意,读到流传民间的佚诗而感到孔子说的是令人奇怪的。他们的传记里写道: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之八 9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孤竹君的二儿子(为君)。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奉养老人,(心想:)“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追封西伯

30、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让他们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坚持节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蕨菜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暴力代暴力,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谁!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从这种情况看,伯夷、叔齐是怨恨呢?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上天待人是没有偏私的,总

31、是帮助善人的。”像伯夷、叔齐可以称作善人呢,还是不能称作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而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唯独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穷困潦倒,连糟糠都难得饱足,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又怎么样呢?1、对下列句中“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睹轶诗可异焉 (2)盍往归焉 (3)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A、(1)呢(2)于之(3)哪里 B、(1)于之(2)呢(3)然 C、(1)哪里(2)然(3)呢 D、(1)他(2)呢(3)哪里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睹轶诗可异焉()(2)不念旧恶,怨是用希()(3)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32、4)爰及干戈,可谓孝乎()(5)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6)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8)糟糠不厌,而卒蚤夭()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2)糟糠不厌,而卒蚤夭(3)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4)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A、(1)(2)相同,(3)(4)不同 B、(1)(2)相同,(3)(4)相同 C、(1)(2)不同,(3)(4)不同 D、(1)(2)不同,(3)(4)相同 4、下列句中加点字中与“左右欲兵之”的“兵”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B、而伯夷叔齐耻之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3、D、义不食周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并说明加点字的用法。(1)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译文:(2)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译文:(3)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译文:6、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是: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之八 10 7、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伯夷叔齐“积仁洁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1)(2)(3)8、下列各项,不能够表现伯夷叔齐淡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项是()A、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B、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C、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D、(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48、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1.B 2.(

34、1)诧异,感到诧异;(2)同“稀”,少;(3)拉住马缰绳;(4)原为兵器名,此代指战争;(5)取代;(6)帮助(7)特别;(8)(句译为:连酒精谷糠一类的食物都吃不饱,因而在于过早地去世了)3.C 4.D 5.(1)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善于尊养老人,(心想)为什么不去前往归附他呢?(2)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迅速地消失了,我将最终到哪里呢?(3)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该是怎样呢?6.表明自己的看法和孔子的不一样 7.(1)兄弟之间相互恭谦礼让,相互推辞君位。(2)劝阻周武王讨伐商纣。(3)隐居首阳山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8.B【图表梳理】以结构助词、兼词为主的常见虚词 词 词类 用 法 可对

35、译的词 例 句 之 兼词 相当于“焉”在那里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相当于“诸”之于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伐檀)结 构 助 词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可译为“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蹇叔之子与师。(秦晋殽之战)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不译 邻之薄,君之厚也。(烛之武退秦师)用在前置宾语和谓语之间 一般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用在主语和介宾结构之间 可译为“对于”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用在不及物动词、时间副词之后,凑足音节,起舒缓语气作用。不必翻译 公子勉之矣,老

36、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之八 11 然 结构 助词 作词尾 可译为“地”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与“若”“如”呼应,表示比拟 像似的,像一样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连词 表示转折 然而,但是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焉 兼词 用在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作补语 相当于“于是”、“于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在这件事上。捕蛇者说)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向他们。论语)语 气 助 词 陈述语气 用于句尾,带有提示夸张意味。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疑问语气 用于句尾,表示

37、反问,译为“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停顿语气 表示语气舒缓,相当于“也”。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秋水)结 助 构 词 用在形容词后面,作词尾,相当于“然”表示“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阿房宫赋)用于句中,表示宾语前置 不译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为 助词 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吗,呢,读 wi 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夫 发语词 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一般不译。读 f。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鸿门宴)代词 用于句中,表示近指或远指 这,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以岳阳楼记扔以俟夫观人风

38、者得焉。(捕蛇者说)语气 助词 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啊、呀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嗟夫:唉呀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 可译为“吗”问者嘻曰:“不亦善夫?”(种树郭聚驼传)者 结 构 助 词 用在动词后 的人 的事 的东西 的地方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用在形容后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用在动宾短语后 假舟揖者,非利足也,而绝江河。(劝学)用在所字结构后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用在主谓短语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用在数词后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之八

39、12 和“如”“若字组成短语 像样子似的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语 气 助 词 提顿语气 用在主语后,表示提示和停顿。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用在分句后面,表示解释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分句后面,表示假设的条件,翻译应在分句前加“如果”。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顿缓语气 用在时间词后面,以舒缓音节。老臣今者殊不欲食。(触龙说赵太后)所 结 构 助 词 用在动词前面 代人 没有亲近的人 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代事情 听说的事情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代地方 在的地方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代物 佩带的玉玦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用在动宾短语前 代处所 避风雨的地方 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秦晋殽之战)代对象 不足的人民,有余的土地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公输)用在介宾短语前面 代处所 掉下去的地方 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代手段 用来对付你的办法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代原因 的原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鸿门宴)代对象 用来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模拟试题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