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套)1.pdf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7196754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PDF 页数:53 大小:3.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套)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套)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套)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套)1.pdf(5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53 2023 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 套)高考卷语文试卷及答案(1)一 积累运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1)子曰:“知者不感,勇者不惧。(论语子罕)(2)天下云集响应,。(贾谊)(3)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是,。2.(1)语言连贯排序题。将下列编号的词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这个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具戏剧性的赛车季,。,车手维斯塔潘最后一圈后来居上,逆袭夺冠。阿布扎比亚斯码头赛道之战充满了让人无法预料的波折 最终一次事故引发的安全车出场改写了整个结局 等来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决战 再大胆的编剧都想不出的剧情竟然成了现实 A.B.C.D.

2、(2)小明作为学校电视台记者采访青年企业家校友,哪一个提问表达得体?()A.请问您重返母校,见到熟悉的校园,有什么感受?B.作为鄙校优秀毕业生,(关于创业影响?记不清了)2/53 C.所谓“千虑一得”,您是否可以分享下成功的经验?D.最后,能否对学弟学妹提点建议。二 阅读 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 分)相似性与网络社区融入 近 10 年来,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主流的人际交往平台,人们的交流从面对面的现实世界延伸到非面对面的网络社区,在一个“人人皆有麦克风”的意见市场中,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需求,选择接受的内容,通过“关注、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社交媒体活动中,那么用

3、户又是如何融入到网络社区中的呢?社会学中的相似性效应理论及相关论述,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思考这个问题。根据相似性效应理论,人们更偏爱与自己特征相似的人。相似性效应之所以产生,与人的社会性分不开,因为相似性让人与人交流更顺畅,理解更容易,预判对方的反应也更准确。相似性增加,人们互相之间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强。但是在有些社会学家看来,某些情境下相似性并不一定产生吸引,甚至会抑制吸引。根据社会学中的自我扩展模型,人们有将新内容(如观点、资源)融入自我的需求。获得自我成长和自我提升,基于这一模型差异较大的个体能提供更多新的信息资源,更具吸引力相似反而具有排斥作用。3/53 用户融入网络社区的情形可以印证社会学

4、家提出的这些看法。因在社交媒体平台,用户通过与相似用户的互动获得并增加认同感,社交媒体平台上具有相似性的用户聚集在社区标签下,形成虚拟社区。虚拟社区的价值理念、共同目标等要素吸引用户,并促进社会认同的形成。用户对所在社区的认同程度影响他的行为,比如对社区高认同度的用户,更愿意与社区内其他成员进行紧密合作。一旦用户的价值观念与社区的一致,他们就会关注集体的利益和目标,并将用户个人的贡献与社区价值联系起来,社会认同对贡献量的影响可以通过用户对社区的认知和情感认同来解释。以上表明,用户之间的相似性是他们融入网络社区的动因。然而,用户之间的相似性也会限制用户的自我扩展,如社会学家所说“人有自我扩展的需

5、要”。在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从其他成员的想法中获取信息资源,并将其视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结果感受到社交媒体教会了自己很多新东西,带给自己很多新体验,从而满足自我扩展的需求,但是相似性较多的用户,熟悉彼此的认知边界,能为对方提供的新的信息资源就少。这样,自我扩展倾向突出的用户的需求就难以得到满足,他们也就难以融入网络社 区。那又如何使这部分用户纳入网络社区呢?我们可以根据用户认知需求加以调节,以满足他们的扩展。事实上,这部分用户的认知需求是有差别的。高认知需求的用户倾向于收集新信息,处理复杂信息。因此,针对这样的用户,社交媒体可以减少用户间相似性的提示 4/53 或重现,帮助其通过自我扩展获得成长

6、。低认知需求的用户喜欢明示性信息,倾向于浅层信息加工。社交媒体也可以争取相应的策略给予满足,通过这些调节,自我扩展倾向突出的用户也能融入到网络社区中。3.“人人皆有麦克风”在文中的含义是。4.为印证本文观点要设计调查问卷,哪个问题最不可能在问卷中出现?()A.在社交媒体上,你是否更倾向于与教育背景相似的人交流?B.你是否觉得经常浏览网络论坛拓宽了自己的视野?C.你在微博上更希望看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留言吗?D.你认为在网络社区中分享个人生活能增加对社区的认同么?5.根据文意可以推断的一项是()。A.人际间交流越流畅,人们互相之间的吸引力变得越强。B.用户间相似性越多,用户与社区其他成员间的合作意

7、愿越弱。C.用户社会认同越低,用户在社区中对集体做出的贡献越少。D.用户间相似性越少,用户通过自我扩展获得自我成长越难。6.第段划线句的推断是如何成立的?结合文章内容分析。7.概括文章论证思路。(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8-11 题。(16 分)归宿终安在 王琴 5/53 母亲说,有人看上了“欢迎蛋”的那棵柿子树,六千块,只要同意,马上付钱,下午挖了装车运走。我在电话里喊,不卖!母亲又说,好几棵树都挖走了,我们家的那棵给的价最高,再说,有几年不结柿子了。我急了,大声说,六千块钱能干什么,你眼皮怎么那么薄,见钱就卖,你晓得一棵树长那么大需要好多年不?没等我说完,母亲就挂了电话,我知道她也不高兴

8、了。去年,母亲告诉我,她和父亲年岁大了,得准备寿木了,不需要我们兄妹出一分钱,他们自己也想办法。我想,说不定卖柿子树也是母亲的办法之一,于是决定回去看看。“欢迎蛋”是村里一片田的一个小地名,临近磨刀河。那里横七坚八地卧着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头,我家在那里分了一块八分的田,田边还有棵两人合抱大小粗壮的柿子树,曾经年年枝头上都挂满了小灯笼一样的圆柿子。回到家,我拉上母亲一起去了“欢迎蛋”。田里的油菜已经长了一手掌深,柿子树下落了几个柿子,烂泥一样瘫在地里。抬头一看,那么大的树上也没结几个,比起十多步之外的那棵柿子树上的一片红火实在冷清。手放在树干上,摩挲了几下,树皮的粗粝几乎可以磨破手心,再抬头看,那

9、些不规则的弯曲的铁锈一样颜色的枝丫向四方的天空伸展出去,站在树下往上看,看见的就是一把只剩下骨架的大伞。我知道,6/53 这就是有人看上他的缘由,那些嶙峋的枝丫据说具有美学意义,用来装点城市的公园,让那些城里人在城里也能闻到乡村的气息。母亲说,这棵柿子树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几十年过去了,老了,柿子一年比一年结得少。我不知道怎么和母亲说我的感受,这棵树叶掉得光秃秃的柿子树就应该自在地呆在蓝天白云下,呆在空旷的田野里,在四季轮回中安然地度过属于她的光阴,至于柿子,结不结的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看母亲,她半蹲着匀走多余的油莱苗,脚边已经堆了几大把了,她说,晚炒一盘。我问母亲,妈,你还记得我小时候吧,这

10、棵柿子树下铺了厚厚一层稻谷草,我们家的小牛就卧在那里,你一个女人家还会使牛耕田呢,母牛很听你使唤,一上午就把这八分田耕好了。直起腰,母亲说,不提那些事,不提了。多乖的牛,多乖。骨头都烂没了。我又去看那棵柿子树,就像那里有一个树洞,储存了我的一段光阴,那段光阴陪伴我的还有两头黄牛。夏天,这个田刚收完稻谷,九月的天空蓝得干净,初秋时节,空气渐渐收缩水分,稻谷割掉了,水珠从稻谷茬里冒出来,周围依然湿漉漉的。要把田耕了,平整了,准备种上油菜。只是那时候这棵柿子树还年轻,就像年轻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向四周伸展出去的枝丫长满了翠绿宽大的树叶,枝头上挂满了圆圆的青色的小柿子。母牛也很年轻,下的牛崽才半岁。

11、田才犁了一半,母亲就让母牛休息了,她 7/53 在树荫下铺了一层稻谷草,上面卧着小黄牛,尾巴甩来甩去驱赶着牛蝇,嘴巴里嚼着谷草。我没有什么可吃的,柿子树下不过放了一瓶开水,还有凉着开水的缺了几块瓷的瓷盅。我喜欢那头小黄牛,如果世界上有最美丽的眼睛,那一定是牛的眼睛,即使是现在,过去了那么多年,我依然这样想。圆溜溜的眼睛啊,还看得见眼睛里荡漾的水波,浓密的双眼皮里长出一排长睫毛,最主要的是那眼神,不会和任何人直视,总是温和地安静地眨着,既天真又淡定。母牛走到柿子树,小黄牛就甩着尾巴站起来,哞地叫了一声,钻到他母亲肚子下吃奶了。我的母亲端起瓷盅喝了一口凉白开,说,用牛要晓得牛辛苦。我晓得母亲的意思

12、,要晓得心疼牛,牛耕田辛苦。麻绳从鼻子里穿过,背上套着迦担,拖着的犁头,深深插进板结的土里,在田地里来回地走,每一个转身,身后就是一列松软了的泥土。我去看那一对牛母子,小黄牛吃着奶,母牛的乳房胀鼓鼓的。母亲在看柿子树。她说,今年的柿子结得好呢,恐怕要摘几大背篼柿子哦。我也抬头看了看柿子树,是结得多。那天是星期六,我从学校里带了一本影集回来,那是初三第一次考试的奖励。我想带回来给母亲看看,顺便多要一块钱。学校大门旁的照相馆是两层楼,有同学把她在楼梯上照的相片给我看,她站在楼梯上眺望远方的神情好看极了,我也想照一张。那时候,“欢迎蛋”的这棵柿子树不会孤单,树的一边有八分的良田,树下有母亲,有黄牛,

13、还有一个藏着心思的我,肯定还有其他一些什么,那是一些我不知道柿子树一定知道的事。8/53 “欢迎蛋”的这一片田,柿子树很多,站在高一点的地方一望,到处都是柿子树。紧挨着我家柿子树几百米之外的田埂上就有一棵同样高大好看的柿子树,我们家柿子树上的鸟雀说不定就刚从那棵柿子树上飞过来的,他们也许带来了另一棵树的信息,把一些悄悄话传来传去,微风中那些枝叶的轻摇就是他们在互相打招呼,就像我和要好的同学之间的一次次眨眼。那时候的柿子树在我心里就是这样的富有灵性,她是黄牛母子的伴儿,也是我和母亲在“欢迎蛋”的伴。我无论站着还是坐着,看着这一些,心里就什么也不会想了。我现在想,人不离开一个地方可能就不会去回望那

14、个地方,也不会在心里记挂那个地方。就像我,走出了磨刀河远离了“欢迎蛋”,才会静静地在脑海里勾勒关于那里的一切。黄牛母子被卖掉了,家里太缺钱了。我躲在门后,看得见苍白的月光下那个牛贩子和母亲讨价还价,他们的手指不停地伸出收回,都在摇头。母牛已经辛苦了一天,她和小黄牛卧在圈里安静地嚼着稻草,应该也看见了圈外那两个指手画脚的人了吧。我不敢出去,我害怕看到小黄牛的眼睛,那双眼睛除了安静没有其他的神情。那根摇来摇去的还没长大的牛尾,爬山梁的时候我拽过,母亲呵斥我,她说拽了牛尾巴小黄牛就长不大了。那时候,我哪里知道,这头小牛注定不会和我一起长大。我和母亲说好,不卖小黄牛,还要问清楚买牛的贩子,不能买去宰了

15、卖肉,只能换个人家继续耕田。9/53 价钱谈好了,母亲打开圈门,嘴里吆喝了一声,母牛乖乖地站起来,走出圈门。小黄牛看见母亲关圈门站起来哞哞地叫,他想要跟着母牛也从圈里走出去。牛贩子拉住穿过牛鼻子的麻绳,带母牛上路。可是她不走啊,脑袋向后弯,弯成了一个弧形,扭头看着牛圈内的小牛,也不停地哞哞叫。我还是不敢出去,躲在门后从半开的门缝里看着清白的月光下那些人和那些牛,母牛和小牛的叫声不那么高亢,就像在你呼我应,但我听了第一声就不再想听第二声了。牛贩子使了劲地拉绳子,母牛就是不回头。我心里说,不卖了吧,照相的钱我不要了,我不吃食堂里的土豆丝了,我就吃咸菜。母亲最终还是打开圈门,让牛贩子也带走了小牛。我

16、听见母亲对父亲说,小牛还那么小没卖上价钱,就是觉得分开太可怜了。我在半开的门内看着那一对黄牛母子迈着步子慢腾腾地从院坝前走过,走了十多步绕过邻居家的竹篱笆就看不见了,偶尔传来的牛铃声也渐渐地消失在清冷的空气中,他们当然不知道门后有一双躲闪的流泪的眼睛。又一天早晨了,我一夜没睡好,起床打开大门,就看见了空荡荡的牛圈,圈门开着。我跟着母亲去了“欢迎蛋”,她说,田也耕好了,趁我还在家有个帮手,赶紧把油莱籽种上。柿子树下铺的稻谷草还在,母亲抡起锄头敲碎大的土块,说,明年耕田只有向别人家借了。我抬头看了看柿子树,没有接话。10/53 很多年,我都没有再去“欢迎蛋”,不是刻意不去,是没找到必须去的理由。在

17、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母亲不再大声武气地使唤我,她最多说说,出去走走吧,现在田坝里的路修好了,四通八达的,连去“欢迎蛋”路也修成了水泥路。我问,那棵柿子树还结柿子不。母亲有点恼怒地说,树没有怎么往大里长,柿子也结得一年不如一年了。这个冬天,母亲说,有人看上了那棵柿子树,有些事就这样冒了出来。母亲说,村里专门有人领了外地人走村串户地看树,看起哪棵就去和主人谈价,谈拢了,找来挖机三下五除二就挖了树拖到货车上拉走了。母亲告诉我,外地人看见我们的那棵柿子树,赞美了很久,说这树的造型好看,要是移栽到公园里,城里的人肯定高兴得很。我听出了母亲的一点动心,她告诉我,近几年柿子都结得不好,稀稀 拉拉的还烂了很多,

18、掉到地上成了一摊烂泥,鸟都不吃。我没有问价格,再高的价格对于一棵柿子树来说都是无意义的。我想起了当年卖黄牛的那个有着淡淡月光的夜晚,隔了几十年,那一双大眼,叮当的牛铃,轻轻地一声哞,都会让我心里发痛。至今,我也没问过,那一对黄牛母子卖了多少钱。母亲扯起油莱苗掐去沾着泥土的根,她说,人老了就没用了,钱在门前也挣不了。我知道母亲说的是村里种植中药的事,承包商每个人一天出八十块钱请人除草,母亲也跃跃欲试,计划着也去除草,用她的话说,也不是好辛苦的事,边耍边做了。可是,母亲是偷不了懒的人,她担心被人说速度慢了,就不停歇地干活,不到两天就累病了,11/53 连着吃了好几天的药。我也责怪她,享不了清福,瞎

19、折腾,能挣多少钱。母亲却说,只要不到做不动的那天就不会依靠子女,自己的事自己晓得做。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都会做好寿木放在家里,也不是什么忌讳,可是我不愿意,那些事我不愿意去想,我总是说,我的父母一定会活到百岁。母亲就会笑,说,那不成妖精了,还吃不得动不得的,有什么趣。每每这个时候,我就想要去抱抱我的母亲,就像她曾经抱着我那样。“欢迎蛋”有几棵柿子树已经被连根挖了运走了,不知道到了哪一个城市的哪一个公园,也不知道能否把根须深植在另一片土地上。我想,要和母亲好好聊聊了。我要用足够的耐心,告诉她,万物都应该有最好的归宿,就像这棵柿子树,哪怕一颗柿子也不结,这棵老树最温暖的归宿也应该属于“欢迎蛋”。当然

20、,有些话我也会告诉母亲,好多事是作为晚辈去考虑的,他们,好好的就好。柿子树,我们就不卖了。8.第段对柿子树的描写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9.文中三次出现小黄牛的眼睛,感情真挚动人,请加以分析。10.文中写到柿子树、黄牛、母亲,三者相互关联,共显主题,请加以赏析。11.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本色:我读(论语 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 12/53 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归结到心安二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我与

21、母亲的“相处”是否依然符合费孝通对乡士社会“孝”的特点的理解?(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 1214 题。(8 分)别双温树(唐)李绅 诗序:往年於惠山书房前手植。今已喬柯。数寻干云。葱翠荫日。此树移过江多死。有类丹橘。翠条盈尺怜孤秀,植向西窗待月轩。轻剪绿丝秋叶暗,密扶纤干夏阴繁。故山手种空怀想,温室心知不敢言。看尔拂云今得地,莫随陵谷改深根。注释李绅,(772846),早年居无锡,曾在惠山寺读书。本诗写于其贬官准备前往洛阳时。这句用西汉孔光典故。孔光为官谨慎(记不得了,百度凑:孔光,字子夏,西汉后期大臣,孔子的十四世孙,太师孔霸之子。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自幼随父徙居长安,聪颖好

22、学,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他性格刚正,直谏无忌,常不合汉元帝之意,被贬出朝任一小官,后辞官回家收徒讲学,所教弟子多数成就为博士、大夫。汉成帝即位,举为博士,几次到各地检查冤狱,教化风俗,赈济灾民,后迁为仆射、尚书令、御 13/53 史大夫。哀帝刘欣即位,封为千户。后因在朝中力主扶正除邪,傅太后指使亲信加以诋毁,被罢免还乡。孔光回乡不到一年,朝中接连换了三位丞相,廷议皆不如孔光。傅太后去世,哀帝又令孔光入朝,授光禄大夫,不久再拜为丞相。他与大司空何武 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规定逾限者归官,以缓和激化的阶级矛盾。因遭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施。哀帝死后,平帝刘衎年仅 9 岁,由太皇太后临朝称制,

23、政事尽委于大司马王莽。孔光担心有不测之事,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于是,按王莽之意拜孔光为太傅,次年拜为太师。后称病辞职。元始五年四月乙未,孔光病故,享年七十岁。朝廷令谏大夫持节护丧,公卿百官吊唁送葬。谥简烈候。)温室:汉宫殿名。三辅黄图 卷三:“温室殿,武帝建。冬处之温暖。”心知不敢言,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尚书省)中树皆何木叶?光默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陵谷:形容世事变化巨大。12.诗歌题材选择题()A.登览类 B.咏物类 C.送别类 D.怀古类 13.本诗理解分析选择题()A.首联交代缘起,叙写诗人可怜树苗孤单弱小。B.颔联对仗工整,描

24、绘树在不同季节的样貌。C.颈联转向虚写,由树联想到诗人过去的经历。14/53 D.尾联运用拟人,写诗人临行借树寄托志向。14.联系诗序和注释,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1520 题。(19 分)傅良弼传(唐)李翱 傅良弼,字安道。清河人也。以善弓矢显。仕于成德军。流辈称其朴厚。博野、乐寿。本隶瀛州,诏以与成德军。其后以公选为将,而镇于乐寿。公善抚士卒,与之同苦乐,得士卒死力。长庆初,幽州继乱,成德杀其帅宏正,将庭凑因盗有地。公奋曰:“吾岂可以为贼乎!”遂誓众喻以逆顺,闭城拒贼,潜疏以闻。诏以乐寿为神策行营,命公以为都知兵马使,与深州将牛元翼、博野李寰犄角相应。贼屡攻之

25、。卒不能克。拜郑州刺史。公本用武力进,未尝治人,于是痛自刻凛,清已率下。凡从公将卒本与公同立于乐寿者,皆饬惧,不敢越条令以侵物。故郑州称理。虽他时文吏,罕能过者。闵帝初,以公为银、夏、绥、宥等州节度使。居河阳,濡民不耕织,党项千余落,以畜牛羊马代田业。先时将帅多贪,至有盗其善马者,蕃落咸怨走,以出他境。及公之至,蕃人来见,或献马者,公拒而不受。蕃人喜,传以相告,未愈月,而部落相劝皆归,蕃人之有罪者,惧而来奔,故事皆使蕃人出马以赎,公曰:“吾将于此,职当禁其逃亡,有罪何俟于赎。”皆执之以付其蕃落,蕃人益喜。15/53 太和二年九月,以公为横海军节度使检校兵部尚书,俾治齐州,图沧景之冠。知兵者咸以

26、为命将之当必且有成矣旌旗及于陕而得疾疾愈即路。十月晦,薨于硖石驿。春秋五十有六。15.(1)以善弓矢显(2)十月晦 16.实词选择:(2 分)(1)皆饬惧(B)A.整齐 B.谨慎 C.教导 D.斥责(2)故郑州称理(C)A.治理 B.有理 C.安定 D.法纪 17.遂誓众,喻以顺逆,闭城拒贼,潜疏以闻 18.断句:知兵者咸以为命将之当必且有成矣旌旗及於陝而得疾疾愈即路 19.傅良弼擅长管理属下将卒,请结合段,加以分析。20.第段中番人先“喜”,后“益喜”,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原因。(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4 题。(11 分)十君子堂记(清)江阊 堂以君子名,重竹也。十者何?志不孤也。竹

27、而曰君子者何?君子之树德,立身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恒取配于竹,进而予 16/53 之曰“君子”。竹何在?萧爽玉立于堂以南者是也。堂外不皆竹,若柳,若菊,靖节之风尚存焉。固君子之亚也。旁有隙地,杂以园蔬。园圃,小人之业,乌乎取?虽然学稼学圃无伤为君子,亦得以君子概之。予之初入均城也,民默默然犹若不相接也,期年民则粥粥然敬而惧矣,三年民且訢訢然悦怿而安矣。州事之繁者渐简,简者渐归无有矣。以故守土之吏暇日渐多。一日辟官斋之西,除秽浊榛芜,随意栽插长短竹树,未几则皆欣欣然而向荣矣。于此葺草堂焉。堂之制无取乎涂塈、雕绘、辇石、凿池、嘉树名花以疲工力也。深十尺,广倍于深。堂四壁土以代陶,门与牖竹以代

28、木,堂阶整碎石子以备沮洳,堂宇之下则仍其地而稍稍削平之。或人且病其仆陋过甚,夫岂知我之安于陋也。非无谓矣。于此苟积沙土以为台,高不十数尺即出缭垣,上坐,见连山叠嶂苍翠不一状,千百里毕列咫尺间,安在其为陋也?抑或后之来者继而新之,又安见他日之池馆宏丽不权舆于此草堂乎?倘继此而废之,将此草堂未可必其久而不坏也。况其为不陋者乎。迟之以数十年之久,生齿桑麻,当不似今日初离兵甲,莱蒿满目。留此一堂以待后之君子,庶知此日之官舍止于如此,即可以想见此时此地之民生愁楚,或者不至重劳吾民,以求不愧于君子,不愧于竹夫。然后知筑此草堂之意,固又不仅存乎竹已也。21.单字虚词()A.且 B.则 17/53 C.然 D

29、.故 22.对文章第二段分析正确的是()(3 分)A.草堂的建成颇费功力 B.草堂宽度大约二十尺 C.草堂的门窗用木制成 D.草堂之前以碎石铺地 23.结合第四段,分析作者“留此堂”的用意。(3 分)24.文章名为十君子堂记,结合第一段,分析作者如何善用堂外之物,巧妙地表达自己对“君子”的理解。(4 分)三 写作 70 分 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缩写读物是原著的浓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人们倾向于认为“浓缩的就是精华”,对这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参考答案 1.(1)仁者不忧(2)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3)月明星稀,乌鹊南

30、飞 2.(1)C(2)A 3.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借助社交媒体传播 4.D 5.C 18/53 6.作者给出的条件:高认知需求用户倾向于收集新信息,处理复杂信息。从上文可知,这是追求自我扩展的表现,因此高认知需求用户自我扩展需求大,而作者对用户间的相似性会限制自我扩展已做了论述。这两个隐含条件,可以推出结论,社交媒体减少用户间相似性的提示或呈现,能帮助高认知需求用户通过自我扩展获得成长。7.文章首先从现实入手,提出了用户如何融入网络社区的问题;接着引入社会学中的相似性效应理论和相关论述,指出相似产生吸引,也会抑制吸引,借此分析社交媒体中用户之间的相似性既增加社会认同,增强归属感,也限

31、制自我扩展,妨碍融入社区;最后针对自我扩展倾向突出的用户,建议社交媒体“依据用户认知需求加以调节”,使他们也能融入网络社区。8.先从触觉的角度写出树皮的粗糙坚利,再从视觉上描写柿子树瘦骨嶙峋;另外,运用比喻“像剩下骨架的大伞”来表现柿子树衰老、几乎丧失实用价值、仅存一点美学意义的特点,极具画面感。9.第一次细致刻画小黄牛天真温顺的眼睛,充分表现“我”对弱小生命的怜爱;第二次写小黄牛不知命运即将改变、依然安静的眼睛,表现离别时“我”内心的痛苦和不舍;第三次是几十年后的回想,表明卖牛留下的伤痛深重难泯。笔墨一次比一次简练,情感越来越深沉。10.本文开篇写母亲因考虑身后事要卖柿子树,与“我”产生矛盾

32、,引出“我”和母亲回忆卖牛的往事,再回到“我”劝母亲不必为身后事操劳。柿子树、黄牛、母亲三者围绕“归宿”,取材互为补充,19/53 叙述承转自然。三者共显主旨,即世间万物不管有无实用价值,都应顺其天命,安然度过自己的生命时光,体现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11.本文记叙“我”与母亲的相处之事依然发生在“乡土”,传统“孝”的观念仍在影响人们的生活。文中“我”一听说母亲要卖柿子树就知道她的心事,表明“我”对母亲的性格很了解;在卖柿子树一事上与母亲发生矛盾后,“我”通过和母亲回忆卖黄牛的痛心事,耐心劝说母亲;最后“我”劝母亲不必为身后事忧虑和操劳,这样子女才能“心安”。因此,“我”与母亲的相处依然反映

33、费孝通所述的乡土社会中“孝”的特点。12.B 13.A 14.小序写到“此树移过江多死。有类丹橘。”作者通过描写江南气候适宜,树能适性生长,但过江多死,由此引发作者对在朝廷为官时谨慎拘束的感慨,暗含离乡宦游的孤独及对故乡安稳生活的留恋。临别借树自警,表达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改变,自己都要坚持原则、不改立场的志向。15.(1)出名,显扬(2)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16.(1)B(2)C 17.傅良弼于是激励将士,用叛逆与忠顺的道理使将士明白,关闭城门抵抗叛贼,并暗中上疏来让皇帝了解情况。18.知兵者咸以为命将之当/必且有成矣/旌旗及于陕而得疾/疾愈即路。20/53 19.第段写傅良弼与士卒们同甘共苦,

34、第段写他清廉律己,可见其治下重“表率”;第段写傅良弼以顺逆之理晓喻士卒,可见其治下重“明理”,第段写将士不敢触犯条例侵害掠夺,可见其治下重“严纪”。20.以往将帅多贪,蕃人深受其苦,而傅良弼上任拒受献马,营造廉洁风气,减轻蕃人负担,因而蕃人“喜”。以往罪犯可以马赎罪,蕃人深苦其乱,傅良弼抓获罪犯并交付蕃落处理,体现对蕃人的尊重,稳定社会秩序,因而蕃人“益喜”。21.D 22.B 23.使后代的君子了解今日官舍的简陋、战火之后社会的凋敝、百姓生活的困苦,从而为政时能轻用民力、爱护百姓,以求不愧君子之德。24.作者先借竹,表明“立身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是君子的品质;然后借柳、菊,表明君子应有

35、洁身自好的“靖节之风”;最后借园蔬,表明安于耕种也符合君子的品性。三者由主到次,竹是核心,柳菊、园蔬依次相辅,构思巧妙,既如实地写出了十君子堂周围景物,也有层次地揭示了“君子”的丰富内涵。语 文 试 题(2)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考生请在答题卡上答题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1/53 卷一(选择题,共 50 分)本卷共 20 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一、(本大题 10 个小题,第小题 2 分,共 20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

36、,全部正确的是 A羞赧(nn)剖析(po)同仇敌忾(ki)B紊乱(wn)炽热(ch)垂涎三尺(xin)C畸形(q)污渍(z)瞠目结舌(chng)D箴言(zhn)亲家(qng)针砭时弊(bi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别致 绊脚石 迫不急待 B沧桑 名信片 拔地而起 C暴躁 水彩画 集思广益 D寒喧 协奏曲 彪炳史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实现 蓝图,需要大家时刻准备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我 们 应 认 真 查 找 管 理 上 存 在 的 问 题,并 把 问题 在萌芽状态。$离开多久,他对老宅 怀有深深的牵挂和担忧。22/53 A宏伟 消除 无论 都 B宏大 消

37、除 即使 也 C宏伟 解除 即使 也 D宏大 解除 无论 都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A山谷一侧是整齐的小粮库、紧闭门户的小仓房;另一侧散落着五六家农舍。B 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命名采用了“留得枯荷听雨声。”这句诗的意思。C 夫妻俩正谈论着城里人喜欢什么口味的点心?哪家粮油店的面粉最便宜?D我握过各种各样的手粗手、白手、嫩手,但是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5下列句子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A除了几件旧衣服,他现在一文不名,为了糊口,必须出门挣钱。B上次学业水平考试,多数同学的成绩比较理想,不合格者凤毛麟角。C他演讲时联系现实生活,妙语连珠,巧舌如簧,给年轻人很多启发。D河东的鞭炮

38、响彻云霄,河西的鞭炮振聋发聩,两下争强斗胜,互不相让。23/53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A我国宏观经济年均增速约 7.3%左右,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B有人说,掌声是另一种语言,它既是情感的表达,也是情绪的反映。C 由于生活的压力和高强度的工作,让不少年轻人经历着“成长的烦恼”。D这次活动之所以成功,原因是由于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是 日头要落山时,采莲人背起竹篓,戴上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 里,把 已 经 成 熟 的 莲 蓬 一 朵 朵 摘 下 来,放 在 竹 篓里。,。得先挖出里面的莲子 采回来的莲蓬 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

39、 莲子外面有一层粗壳 晶莹洁白的莲子就会滚落一地 A B C D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24/53 A“豆蔻”“弱冠”“巾帼”“而立”都是古人对年龄的称谓。B小说阿 Q 正传窦娥冤的题目中都含有主人公的名字。C张衡传是汉书中的一篇人物传记,作者是南朝人范晔。D“举酒欲饮无管弦”中“管”代指箫、笛之类的乐器演奏的音乐。9李湖到建筑公司面试时,他的自我介绍有以下内容,其中表达最恰当的是 A我叫李湖,男,21 岁。籍贯,济南。从小到大,我读了13 年的书。B大学时,我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健身上,我的外号是“运动达人”。C我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节假日常到建筑工地实践,锻炼自己。D 我自

40、信稳重,聪明好学,一定会为你们公司做出很大贡献。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颜神山中见桔 顾炎武 黄苞绿叶似荆南,立雪凌寒性自甘。但得灵均长结伴,颜神山下即江潭。25/53 【注】位于山东境内。指湖北荆州一带。屈原,字灵均,他曾写过歌颂桔的诗。指江南。A一、二句先描写了桔的姿容,后写出了桔的性情。B第三句诗人以桔的口吻,表达了与屈原为友的愿望。C诗人借咏桔抒发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D本诗托物言志,意蕴丰富富有韵律美。二、(本大题 6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题。苏东坡担任翰林学士期间,拟了数百道圣旨。这些圣旨引经据典、铿锵有声。苏东坡的继任者

41、洪某对自己的文才颇为自负,遂询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我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苏东坡写得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从不用查书。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提笔写文章,有足够的书箱资料可供查阅,已属难得;不用查书就能下笔,更为难得;若不用查书还能把文章写得出类拔萃,境界自然又高出许多。苏东坡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平时注重积累,让书上的东西深深刻印于脑海。会读书书如甘草;不会读,则书如干草。现实中,有的人恨不能“聚天下之书而藏之”,把书橱塞得满满的,然而真到用时,却不知从何查起。实际上,藏书不难,能读为难;能读不难,能记为难;能记不难,能用为难。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少 26/53 人习惯了浅

42、表化、碎片化阅读,能常翻书已属不易,更别说“能记”“能用”了。正因如此,有人一到写作就临时抱佛脚,随意东拼西凑。究其根源,恐怕不在于没工夫读书,而是懒于思考。读书切忌心慌忙,久久为功见真章。要想避免“平日储备不够,写作时弹药不足”,就应日积月累、勤学不倦。徐特立曾把学习比作打仗:一要“攻坚”,掌握核心知识,往深处钻石;二要“掠野”,涉猎各种知识,向广处延展。不论攻坚还是掠野,关键都需要积极主动的态度。反之,如果闭目塞听、故步自封,等到写作任务兵临城下了才去翻书,结局只能是仓促应战,甚至缴械投降。今天,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思想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倘若不读书,面临的将不只是写作慌乱。其实,

43、无论素质基础多好,个人的知识、本领并不会随时间推移而自然增长。对个体而言,倘若缺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不能自觉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一旦遭遇棘手的问题,就可能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更遑论跟上节拍、勇担重任。马克思曾谈到,自己喜欢的事是“啃书本”。正因如此,“他的头脑就像一艘待发的军舰,只要一接到命令,就能立即驶向任何思想的海洋”。涵养“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阅读气质,追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读书境界,我们就能沐浴在思想的阳光中,为生命不断增加厚度,让人生更显从容。27/53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魏寅,有删改)11文中第二段的“这一点”是指 A写文章有足

44、够的书籍资料可供查阅 B下笔写文章不用查书 C不用查书就能把文章写的出类拔萃 D拟圣旨时能引经据典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用苏东坡的故事,引出论题,同时使文章更有趣味。B徐特立关于学习的比喻,强调了读书的目的和意义。C作者认为读书不只为了写作,还能使人更新知识、提升能力。D喻证、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A读数与阅历 B书当读在未用时 C论读书的三个境界 D阅读经典,构建精神家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迷你”制冷器给手机降降温 云裳 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大管家”,全方位融入了我们的衣食住行。

45、由于手机工作时会产生热量,手机发烫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损伤电池,甚至导致手机关机。如果能有一个 28/53 便携式的制冷器,随时帮助手机降温,或许“大管家”的作用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最近,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迷你”制冷器,并表示这种新的冷却装置可随时帮助手机降温。传统的蒸汽压缩制冷系统,通常依靠机械压缩驱动制冷剂产生想变,这时于很多应用(如空调和冰箱)都很有效,但有很多局限性,比如体积大、系统复杂等;而且,传统制冷领域广泛使用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为积极应对温室效应,人们开始不断研究和探索各种不损害环境的制冷技术。电热效应是指材料在外加电场下微观有序地发生变化,导致温度也

46、发生相应变化。“迷你”制冷器的研究团队基于电热效应,利用高分子材料制造出了一种可转换电能和热能的薄膜(柔性电热聚合物膜),再结合静电制动机构,开发出一种具有高热力学效率的冷却装置。电热制冷不仅制冷效率高、成本低,而且是一种对环境零污染的制冷方式。测试数据显示,1 克该薄膜的制冷功率达到 2.8 瓦,其性能超过现有蒸汽压缩制冷技术。新的冷却装置使一个手机电池在5 秒内温度降低 8。相比之下,蒸汽压缩制冷技术 50 秒仅使手机电池降低了 3。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转移同样的热量,新的冷却装置将消耗更少的电能。”电热制冷技术是固态制冷技术的一种,可以满足人们对微型器件制冷的要求。与现有的固态冷却装置相

47、比,“迷你”制冷 29/53 器更加小巧,为各种实际应用开辟了新途径。谈到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研究人员说将来可以制备各种小巧的制冷器,它不仅耗电量小,而且能随身携带。用户可按照需要,调节身体不同部位的温度,也可给手机、电脑、可穿戴电子产品等有效降温,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有科学家评论:“人们可以想象,可穿戴式冷却绷带将取代冰袋敷在伤口上;小型空调和热管理系统可安装在座椅上,进行局部温度控制。这项技术将使微型电子设备得到推广。(选自科学画报,有删改)14下列对“迷你”制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可转化电能或热能的柔性电热聚合物膜。B制冷效率高、成本低,对环境零污染。C突破了传统蒸汽压缩制冷装

48、置体积大的局限。D小巧的特点为各种实际应用开辟了新途径。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冷却装置,能解决手机发烫的问题。B 传统蒸汽压缩制冷使用氟利昂,会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C给同一物体降低相同的温度,电热制冷比传统制冷消耗的电能少。D电热制冷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电能、可穿戴电子产品等的降温。16下列对文本语言和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30/53 A段中“或许”表示对给发烫的手机降温、手机可能发挥更大作用的推测。B 段中“通常”表示传统制冷一般情况下靠机械压缩驱动,但也许还有其他方式。C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电热效应的特点。D段用列数字、作比

49、较的说明方法,突出电热冷却装置的明显优势。三、(本大题 4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0 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

50、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 31/53 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端坐 B山川相缪 通“缭”,盘绕 C下江陵 攻占 D而卒莫消长也 消失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侣鱼虾而友麋鹿 去今之墓而葬焉 B举匏樽以相属 以吾一日长乎尔 C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