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17858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第第 4 4 课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目标导航1.对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儒学危机,了解即可。 2要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区别,以及它们与佛、道思想的联系,并从中国古代儒家 思想的整体发展的角度认识它们的历史地位。 3宋明理学博大精深,对中国人的影响也是复杂又深远,其中的一些概念也比较难理解,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掌握好,加油吧。课前预习(10 分钟,10 分) 一、历史背景:儒学出现危机 1魏晋南北朝以来,_、_迅速传播冲击儒学地位。 2唐宋时期, “_”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思考和探索,使_体系得以丰富和更新。 二、发展历程 1程朱理学 (1)代表:北宋程颢、_,南

2、宋_。 (2)主张 世界本原:“_”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个人修养:_,灭人欲。 求理方法:_。 (3)发展 _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元朝将_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明初,确定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影响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对其他国家也有影响,远及朝鲜、_。 2陆王心学人物 项目 陆九渊王守仁时间_时期明中期相同心即理也,_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不同发明本心_ 三、地位影响 1地位:_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影响- 2 -(1)局限性:用_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 极影响。 (2)进步性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_、

3、品德,讲求_、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_。 答案: 一、1.佛教 道教 2.三教合一 3.儒学 二、1.(1)程颐 朱熹 (2)理 存天理 格物致知 (3)南宋 四书章句集注 (4)日本 2.南宋 心 致良知 三、1.理学 2.(1)三纲五常 (2)气节 以理统情 人性的庄严课堂作业(20 分钟,30 分)一、选择题知识点一儒学的危机1右图为位于五岳之一恒山上的悬空寺,它是国内现存唯一一座道、佛、儒三教合一的独 特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体现。该庙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西汉武帝时期 B东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教合一

4、”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道教出现于东汉末年,A、B 不符合题 意;C、D 都符合出现了“三教合一”趋势,但 D 不符合题干中“最早”的限定条件。 2唐代道宣的集古今佛道论衡中载,唐高祖在武德八年(625 年)下诏明确规定:“老 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 ”由此可知( ) A儒学和佛教遭到打压 B道学成为统治思想 C此举促使了三教对立 D此举旨在巩固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先老,次孔,末后释宗”可知,唐朝统治者把道教放在第一位,这是与 李唐王朝统治者的姓氏有关的,有利于加强教化和巩固统治,故选 D。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的政策,A、C 错误;

5、此时道教虽然受到统治者重视,但并没有成为统治思想,B 错误。 3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非常成- 3 -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 ) A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 B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 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 答案:D 解析:唐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挑战,北宋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 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 。故 D 正确。A 项说法错误;B 是理学形成的外因; C 项不能体现“新”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 4 “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

6、更强的思辨色彩,这 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这句话评价的应是( ) A荀子思想 B董仲舒新儒学 C程朱理学 D道家学说 答案:C 解析: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同时又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把天理和伦 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因此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 。故 C 正确。 5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学者须是革尽 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其中“天理”是指( ) A孔孟之道 B自然规律 C三纲五常 D物质财富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 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 是作为道德规

7、范的三纲五常,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等美德,但为后天的欲望 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故 A 错误,C 正确。 6康熙皇帝为表彰湖南长沙某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御赐了书写有“学达性天”四字的横匾。下列历史人物中有可能在该书院讲学传道的是( ) A李贽 B李白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对理学传承的表彰,李白和董仲舒生活在理学出现之前的时代,不可 能传承理学,B、C 排除;李贽批判束缚人欲的理学,不符合题意,A 排除。朱熹是理学的集大 成者,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理学成就,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并多处讲学传道,D

8、 项符合 题意。 7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 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4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关键信息“仗义死节之士”说 明了 C 项;A、B、D 三项不符合材料。知识点三陆王心学 8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提出这 一思想主张的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程颐 D陆九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心学” 。抓住材料

9、中“此心此理” “万物皆备于我”可知此思想家主张 “心即万物” ,D 符合题意。 9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答案:A 解析: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故 A 项正确。 B 项错在“圣人独有” ,C 项明显不符合心学理论,D 项错在“外部世界” ,应是内心世界。 10思想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 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为此,他主张( ) A “格物致

10、知” B “无为而治” C “致良知” D “发明本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抓住关键词“良知”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王阳明的“致良知” 。 A 属于程朱理学,B 是道家思想,D 是陆九渊的思想。故 C 正确。 11南宋朱熹和明代王阳明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提出“发明本心” B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为欲望所蒙蔽 C认为“心”就是“理” D认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共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是陆九 渊的主张,C 是心学的主张,D 是“格物致知” ,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 欲” ,要求人们遵

11、从“三纲五常” ,维护封建道德;王阳明提出“致良知” ,要求人们努力加强道 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可见 B 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 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5 -(宋)智圆 材料二: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 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 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 曾经多次

12、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的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心 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 材料三: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 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四:程颐说, “天下只是一个理” ;“万物皆是理”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一种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产 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怎样的哲学观点?他的思想 核心是什么?

13、 (3)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何相同之处?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只要各答 出两条即可)对此,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1)出现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局面。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佛教、 道教广泛传播,儒学思想不能解决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因而三种思想互相渗透,三教合一。 影响: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唯心主义观点;“致良知” 。 (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 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4)可取的一面:(只要答出两条即

14、可) 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意识。宋明理学具有 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 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 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 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去伪存真。课 后 作 业时间:45 分钟 满分:6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6 分) 1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 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 不与

15、孔子异道。 ”材料反映出 ( )- 6 -A佛教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存有相通之处 答案:D 解析:“浮图”代指佛教。唐朝时期,佛教没有取得统治地位,佛教思想也没有成为正统 思想,只是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 A、B 两项错误;柳宗元主要是说明佛教和儒学的一 致性,没有提及儒学的弊端,故 C 项错误;“与易 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说明佛教 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故 D 项正确。 2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希望“正君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 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由此可见,他认为儒学干预政治的关

16、键是( ) A正君心 B正纲常 C正百官 D正百姓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题干材料可知,只有正 君心,才能正纲常、正百官,治国平天下,故排除 B、C、D 三项。 3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这种思想在客观 上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 ) A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B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C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 D使儒学形成了新的时代特色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三纲五常” 。 “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朱熹对其进行宣扬,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故 A 项正确。B、C 两项不是积极作用;

17、“三纲 五常”是对前代儒学的继承,并不是新的发展,D 项错误。 4如图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救国治国之术 B “天理” C “知行合一” D “民贵君轻” 答案:B 解析:“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 “民贵君轻”是荀子提出的。二程的主要思想是“天 理” 。 5 二程遗书中记载: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 身,是己失节也。 ”有人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程颐答曰:“只是后世怕寒 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这反映了下列哪一思想主张( ) A “存天理,灭人欲” B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

18、理” C “格物致知” D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答案:A- 7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女子贞节问题,实际上是用封建伦理道德束缚妇女,体现的是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故 A 正确。B 反映的是君臣父子关系,与题意无关;C 是求理的方法; D 与材料不符。 6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 “格物”或“格心”的认识 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答案:B 解析:分析备选项,首先排除 D。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

19、节制、发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 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可排除 A、C。 7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 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 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的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的本原 答案:B 解析:由“丰富性与普遍性”可知其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 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可

20、知,理学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A 不符合实际,儒学融合佛道思想 形成理学,C 太绝对化,D 与题意无关。故 B 正确。 8朱熹在过分水岭有感中写道:“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若识分时异,方知合处 同。 ”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了他与陆九渊的思想既有分歧又有相通之处。这里的“合处 同”是指两人( ) A对万物本原的看法相同 B对封建纲常伦纪的态度相同 C探求天理的途径相同 D认为人性良知的起源相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合处同”即共同点。朱熹认为万物的本原 是“理” ,而陆九渊认为是“心” ,A 错误;朱熹提倡“格物致知” ,认为求理需探究万物,而陆 九渊认为不必

21、外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故 C 错误;朱熹认为人性是和天理一致的,而陆九渊 则认为人性是存在于心中的,D 项错误。朱熹、陆九渊都是儒学大师,都强调“三纲五常” ,都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君主专制服务,故 B 正确。 9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发展示意图,下列对 a、b、c、d 四处出现起伏原因分析 不正确的是( )- 8 -Aa 处:“焚书坑儒” Bb 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c 处:“三教合一” Dd 处:“西学东渐”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不同时期儒学的发展情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初兴;秦代“焚 书坑儒” ,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开始成为统治

22、思想,获得极 大发展;魏晋至宋初,佛道思想挑战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出现了“三教合一”趋势;宋明时 期,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兴起,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新的发展,使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明末 清初,中国出现过规模较小的“西学东渐”现象,但传入的西学内容限于科技方面,并没有对 儒学的发展产生影响,故 D 项分析错误,符合题意。 10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李克 农:“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 是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

23、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中表明文天祥注重民族气节, 与理学的观点一致,因此判断 C 项正确。A 项主张“无为而治” ,B 项主张“因果轮回” ,D 项注 重内心反省,均不符合题意。 11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无论元世祖怎么劝降,都坚持“忠臣不事二主” 的人生信念,坚决不投降,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诗句。这表明 程朱理学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 ) A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 B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注重塑造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24、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注重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强调人的自身修养。题干 材料显示文天祥宁死不降,表现出崇高的气节,他的行为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故 D 正确。A 与 材料无关,可排除;当时中国社会还不具备转型的条件,排除 B;C 不符合材料之意。 12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 B C D- 9 -答案:A 解析:此四字体现出了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但是理学的本质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因此这里的四字也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理学有

25、一定的伪善和欺骗性,主要指“存天理,灭 人欲” 、 “三纲五常”等思想。但这四字还不能说明其伪善和欺骗性。 13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 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 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答案:B 解析:“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说明理学博大精深;对外国事物称为夷务 ,体 现了中国统治者鄙视外物,说明其封闭性,B 项正确;

26、A 项中的“排斥一切思想”表述过于 绝对,且不能体现“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C 项中的“概括所有自然规律”表述绝对,且不 能体现与“夷务”有关系;D 项中“探索世界本原”之说与材料关系不大。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 17 分,共 34 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 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 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 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中

27、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 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打开“新风气”借鉴的 其他理论。 (2)据材料一分析书院兴起的原因。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3)材料三是对哪一理论及其弊端的批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

28、对这一批评的看法。 答案:(1)治国、平天下。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2)原因:佛教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理学家的倡导。培养有高尚的 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 (3)理学,空谈(清议)误国。看法:不全面。他们不仅有清议,也有实际行动。(言之有理 即可) 15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10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 作用? (2)汉、宋两代又有什么代表性儒家经典出现?主要阐述了什么新观点? 答案:(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 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汉:春秋繁露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 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宋:四书章句集注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朱熹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 ,建立理学体系,把儒学推向新高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