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14067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第第 3 3 课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目标导航1.对于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了解即可。 2深刻理解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和“天人感应”学说的含义与内在关系,以及董仲舒 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异同。 3董仲舒的新儒学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定要理解它在中国 历史上的地位。课前预习(10 分钟,10 分)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原因:适应_政策的需要。 2内容:包括_和_两个方面。 3实质:主张发挥人的_,是“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影响 (1)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2)不适应强化_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社会稳定,

2、经济发展。 (2)_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3)董仲舒发展先秦儒学为新儒学。 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_及_形成的新思想体系。 内容 a_是天地之常经。 b “_”学说。即神化皇权,宣扬“_” ;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c强调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d提出“三纲”(君为臣纲、_、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2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影响 (1)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思想 _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确立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_。 答案: 一、1.休养生息 2.治

3、身 治国 3.主观能动作用 4.(2)中央集权 二、1.(2)汉武帝 (3)黄老之学 法家思想 a.大一统 b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 2 -d父为子纲 3.(2)儒学 主流地位课堂作业(20 分钟,30 分)一、选择题知识点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借鉴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恢复生产, 安定人心。这一政策吸取了下列哪一思想( ) A儒家“仁政”思想 B法家“法治”思想 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D墨家“节用”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初年的“无为”政治,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汉高祖” “与民休息” 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在长久战乱

4、的影响下,社会动荡,经济衰败,汉 高祖以史为鉴,吸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故 C 正确。 2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得以成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的原因有( )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倡导“待时而动” , 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能够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 A B C D 答案:A 解析:一种思想能否成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最终取决于能否适应形势发展和时代需要。 为客观原因,为主观原因,黄老思想与无关。 3下列有关西汉初年居支配地位的黄老之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 适应了西汉初年恢复经济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以早期道家理论

5、为基础 与儒家思想截然对立 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A B C D 答案:C 解析: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兼采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并非与儒家思想截然对立, 错误,排除含有的选项。- 3 -4 “萧规曹随”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西汉政府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B曹参和萧何一样面临恢复经济、巩固统治的问题 C二人都尊崇黄老学说 D曹参的才能有限,只能执行萧何的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本即本质,A、C 表述符合历史事实,但属于现象;D 项是曹参的自谦之举,作为 汉初名相,其才能毋庸置疑;汉初两位名相坚持相同的政策,是基于当时经济残破,危及汉朝 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其根本目的是恢复经济

6、,巩固统治。 5史载汉初曹参为相时,任官选用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而对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一概不用; 省事节用,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苛察细过,虚怀自持。这种施政思想符合( ) A儒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道家学说 答案:D 解析:汉初由于经济衰退,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采用黄老思想治理国家。题干材料 体现了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简化事情,不用权谋。知识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 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 ) A爆发了“七国之乱” ,社会动荡, “仁政”受到欢迎 B专制主义

7、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 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 要。A 项发生在汉景帝时;B 项中的“刚刚建立”不符合史实;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 于东汉末年兴起,D 项错误。故 C 项正确。 7梁启超在李文忠公事略一书中说道:“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焉: 一由教义之浸淫,二由雄主之布画。 ”以下不属于梁启超所说的“雄主之布画”的是 ( ) A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建立“内朝” C在地方设刺史 D实行“推恩令” 答案

8、:A 解析:“雄主”是指专制君主、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C、D 三项措施都是汉武帝实 行的,A 项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的,为汉武帝所采纳。故 A 符合题意。 8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 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持这种思想主张的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老子- 4 -答案:C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天地” “异” “灾” “天之谴” “天之威”可知,材料强调天地之变与 人类活动间的关系,认为上天有喜怒哀乐,有主观意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思想,

9、C 符合题意。 9 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 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 “五常”的客观积极作用是 ( ) A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B有利于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有利于促进封建国家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大意为:仁义礼智信是五种基本的行为准则,统治 者应当遵行;遵行“五常” ,就会受到上天庇佑、神灵相助,施之于他人将会得到民心。可知董 仲舒宣扬“五常”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同时,这也 是对社会中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10、故选 C 项。A、B 项说法正确,但与设 问不符;D 项与材料关联不大。 10 汉书曰:“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 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这说明 ( ) A儒家学说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B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重要标准 C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唯一思想 D儒家思想成为丞相对抗君权的有力工具 答案:B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延文学儒者以百数” “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可知,统治者重视 儒家学说,使其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重要标准。A 是地方郡县兴办学校的影响;C 错在 “唯一” ,统治者还吸纳了其他学派

11、的思想;D 不符合史实。故 B 正确。 11清朝学者赵翼说:“两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 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发生改变 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到东汉,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并不断加强,逐渐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从而促进了上层统治集团政治素质的变化。故 B 正确。从西汉到东汉,选 官制度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察举制,A 错误;材料所述为上层人士的变化,受民间影响不大, C 排除;D 是现象而非原因。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2、: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 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5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是什么?这两则材料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 何正确解释? (2)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3)材料二体现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他提出该思想的目的是什么?应如何认识? (4)你如何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新”? 答案:(1)天人关系。含义不一致。材料一中的“天”是指“自然” 。材料二中的“天”是 指神化的“天” 。 (2)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点。社

13、会生产力的进步是其产生的根源。 (3)思想:君权神授。目的:加强君权,适应大一统的需要,同时为限制君权提供理论依据。 它是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唯心主义思想。 (4)从内容看,在继承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上,又融合其他思想,增加了“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大一统”的思想。从特点看,神学化,官方化,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课 后 作 业时间:45 分钟 满分:6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6 分) 1西汉时期主父偃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 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问题是 ( ) A土地兼并十

14、分严重 B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边境少数民族威胁 D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 答案:B 解析:根据“诸侯”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再根据“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王国坐大问题出现,严重威胁中央集权。A、C、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正 确。 2董仲舒说:“后人言大一统者,咸指万民归心,国家统一而说。 ”这说明董仲舒 ( ) A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国家统一 B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C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用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答案:D 解析:根据“万民归心,国家统一”可知,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必须实现思 想上的统一

15、。故 D 正确。 3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 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6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 五经的流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学成为正统思 想,为人们普遍接受儒家教育提供可能,所以才出现材料中的状况。4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 ,对上天非常崇敬,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 重要的政治活动。右图是明清时期皇帝祭祀上天祈求丰收的天坛。这种现象与 ( ) A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有关 B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思想有关 C董

16、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关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关 答案:D 解析:古代皇帝崇敬上天,筑坛向天祈福,是因为他们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人与天之间 是息息相关的。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 D 正确。 “天行有常”是荀子的唯物 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是老子的自然法度思想, “大一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5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最主要是因为( )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者的提倡 C社会环境的变化 D其他学说的衰落 答案:A 解析:因为西汉儒学本身的发展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才得到统治者的提倡,成为 官方学说。 6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序前所未有

17、。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思想因素是( ) A墨子“兼爱”思想 B孟子“性善论” C老子“无为”思想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D 解析:墨家盛于战国初期,其思想高尚而近乎空想,到西汉时已不再为世所重,A 项错误; 统治者重视救灾可以作为仁政的表现,但与孟子“性善论”的意思并不一致(通过实行仁政为恢 复和扩充人的善性),B 项错误;重视救灾是积极有为的表现,C 项错误;“天人感应”学说认 为天人相通,统治者是否作为,上天会降福瑞或灾异以示赏罚,这对统治者重视救灾有很大的 因果关系,故选 D 项。 7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与“文化 上结束战国”密切

18、相关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C 解析: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 统,因此说“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故 C 正确。 8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 7 -了董仲舒 (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 ,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答案:D 解析: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 ,认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这在某种程度上 是和儒家“仁政”

19、思想相符合的。故 D 正确。A、B 分别是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与题意不符;C 是“君权神授”思想,没有体现与“仁政”之间的关系。 9董仲舒说:“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他建议汉 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浸润)民以仁,摩(砥砺)民以谊(义),节民以礼” 。 由此可见,他十分重视 ( ) A国计民生 B道德修养 C道德教化 D科学知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仁” “义” “礼”可知,董仲舒建议 汉武帝兴办太学,试图通过学校教育传授儒家“五常”思想。A、D 与题意无关,道德修养重在 人本身,与材料强调的重点不符

20、,B 排除。故 C 正确。 10下表反映的是汉代儒生出身和非儒生出身的丞相人数对比情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儒生出身111233 非儒生出身1124122 A.儒学对汉代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B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 C汉代官职为儒家所垄断 D汉武帝积极推行“有为”思想 答案:A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汉代儒生出身的丞相渐多,非儒生出身的丞相渐少,这表明儒学 地位逐渐得到提高。故 A 正确。B、D 不能反映题意。C 项说法错误。 11董仲舒说:“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 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这一论述的主

21、要意图是 ( ) 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 B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 C探讨历代王朝兴衰的原因 D希望君主实行“仁政” 答案:D 解析:根据“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以及“无道”就会亡国可知,董仲舒意在告诫统治 者要“有道” 。A 不符合题意,B 不符合政权的阶级性,C 不是主要意图,故 D 正确。 12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 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A 项主张无为无欲

22、,应是道家的思想;B 项主张以法为教, 强调法的作用,应是法家的思想;C 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即是天人感应、君 权神授的思想,符合董仲舒的思想;D 项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不符合董仲舒。 13孔子和老子以及董仲舒思想的积极方面的共同点是( ) A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B都是仁政的思想 C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都宣扬“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A、B 两项是孔子思想的特点,D 项是董仲舒思想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 17 分,共 34 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指董仲舒)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 孰之复之

23、。 ” 材料二: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 书 礼 易 春秋为“五经” 。 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 ,在长安兴办太学,学习科目设五 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汉武帝的什么观点?指出其原因。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指出其主要原因,并分析产生的影响。 (3)有人认为,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1)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新儒学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加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原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4、。 积极影响: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管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发展;加强了中央 集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消极影响: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不正确。因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 位的重要原因。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25、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 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9 -材料三:“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 ”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应将“仁 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 去。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2)材料二所述故事的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 崇? (3)根据材料三分析,首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政协委员建议 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大一统”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 “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 ,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3)董仲舒。有一定的合理性。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具有永恒的意 义和普遍价值。在今天,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