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2课 宋明理学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15683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3.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2课 宋明理学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2课 宋明理学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2课 宋明理学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2课 宋明理学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第第 2 2 课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学习目标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重点:宋明理学的阶段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2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理学的产生1背景(1)唐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重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唐宋以来儒家学者不断思索的重要问题。(2)面对困境,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改造创新,以维护封建统治。2产生(1)王安石创立了“新学” ,并以其为指导,实行变法。(2)官僚地主集团反对王安石变法,把理学作为他们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3含义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4影响把儒学推进到

2、了一个新的阶段。二、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1地位北宋重要的理学家,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奠基人。2主张(1)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2)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3)道德观:强调“克己复礼” ,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 ,以维护封建纲常。三、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思想主张(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理是唯一的、绝对的存在,故又称“天理” 。(2)封建的三纲五常就属于“天理”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2影响(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尊崇为“大贤” ,其地位仅次于孔孟。- 2 -(2)朱熹的

3、理学还跨出国门,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 ,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概念阐释 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涵义1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成熟。2“理”是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其实质是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四、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1心学的形成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2王阳明的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3思想主张(1)提出“心外无物” 、 “心外无理”的命题。(2)主张通过“内心

4、反省”克服“私欲” ,达到“致良知” 。4心学的流行(1)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要人们接受客观外界的“天理” 。(2)王阳明的“心外无理” ,是要人们恢复内心固有的“天理” 。(3)恢复比接受来得容易,所以心学一出现,很快就流行起来。轻巧识记 宋明理学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知识精要1.程朱理学主张“理”是宇宙的本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格物致知。2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就是“理” ,强调内心的修养。3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 3 -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史料一 今日

5、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史料解读 由史料一中“二程”的“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和朱熹的“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可得出他们在认识论上的主张,进而分析其进步作用。(1)根据史料一,分析在认识论上, “二程”和朱熹提出的主张。有何进步作用?【提示】 主张:“格物致知” 。作用:对于探究科学知识和规律,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的认知规律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史料二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答顾东桥书史料解读 由史料二中关键语句“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来总结王阳明

6、的核心思想。(2)根据史料二,归纳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提示】 “心外无物” 、 “致良知” 。全面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关系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相通之处(1)在内容上是相通的,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是宇宙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2)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3)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

7、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1)在思想内容上的分歧: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 4 -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正是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种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2)在修养方法上的分歧: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 ,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融会贯通而明“理” ;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进行内心的反省就可得到天理。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

8、(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 “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 “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

9、张。2影响(1)积极影响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1魏

10、晋南北朝以来,面对佛、道强有力的冲击,儒学思想家的态度是( ) - 5 -【导学号:14322019】A故步自封,消极抵抗 B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积极吸收,丰富儒学 D放弃儒学,转奉佛道C C 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儒学受佛、道哲学影响,内容不断得到丰富。2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 “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 ) 【导学号:14322020】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B以哲学探究为己任C贯穿唯物、唯心之争 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A A 理学特别

11、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A 项符合题意。3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其思想主张包括( ) 【导学号:14322021】A “无为而治” B “中体西用”C “经世致用” D “格物致知”D D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观点,排除 A 项;“中体西用”是近代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排除 B 项;“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排除 C 项;“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故选

12、D 项。4提出“致良知” 、 “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 )【导学号:14322022】A陆九渊 B王阳明C朱熹 D董仲舒B B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 、 “知行合一”的主张,B 项符合题意。5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导学号:14322023】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B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D D A、C 两项是王阳明心学的内容,故排除;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排除 B 项;双方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所以要遏制人的私欲,- 6 -以做到“存理去欲” ,故

13、 D 项正确。6无论是在谪居之所、边徼之地,还是在平乱征途中,王阳明都热衷于聚众讲学,以指点良知、倡行心学为务。王阳明热心讲学的主要目的是( ) 【导学号:14322024】A传播心学思想 B挽救统治危机C确立私学地位 D教化广大民众B B 王阳明是朝廷官员,故其指点民众心学的目的是利用心学思想,安抚民心,维护统治,故 A 项错误;明朝中后期社会动荡,王阳明为挽救统治危机,宣传自省内心,安定统治的心学思想,故 B 项正确;私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C 项错误;教化民众不是王阳明的主要目的,故 D 项错误。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14322025】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

14、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材料二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材料三 王阳明:“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阳明的什么观点?解析 第(1)问应根据材料概括为“三教合一” 。第(2)问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第(3)问注意从材料三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出王阳明“致良知”的观点。答案 (1)三教合一。(2)观点:格物致知。最终目的:“穷理” ,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