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地理 全一册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13946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131 大小:1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地理 全一册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2019高中地理 全一册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地理 全一册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地理 全一册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13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高中地理高中地理 全一册学案全一册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新人教版必修 2 2第一章第一章 人口变化人口变化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一、预习内容一、预习内容人口增长模式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逐渐 更替现代型低低低不断 提高二、学习过程二、学习过程( (一一) )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人口的数量变化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

2、然增长率决定,并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 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可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基本类型。我们可以 利用世界某些国家或地区、你所在地区人口的数据资料,绘制人口的数量变化图表,探究 不同区域层次的人口发展基本类型、基本增长模式和因人口迁移而形成的人口数量变化。2人口的数量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它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之间的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两种差异形式。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处于现代型增 长模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多处于传统型增长模式;全世界的增长模式总趋势是处于由传 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 获得对各种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并可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23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差异性是由于各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以 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各国、各地区人口的数量增长幅度不 同,且各自具有不同特点。我们可以在分析每一类增长模式特点的过程中,联系不同的区 域自然环境、发展特征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分 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二) ) 课内探究课内探究较多涉及的内容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确定和各 种类型的特征;运用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人口增长模式的地 区分

4、布及其成因。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是要重视对人口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而不能简单地 记忆;二是应抓住人口增长模式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内在联系的 主线,注意对数据图表的分析与运用,理解和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存在着地区差异的成因。例题例题 下页上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 家是 ( )A B C D答案答案 C 解析解析 该题的关键在于明确读图的方法和掌握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 的关系:出生率一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这个关系是掌握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前提,三种人 口增长模式实际上是这三个率的不同组合。根据这个规律,可以得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 家是

5、。练习与提高练习与提高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口的数量增长变化过程中,首先开始转变的是 ( ) 1B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2下列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相适应的人口增长模式,正确顺序是( ) 2AA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B传统型、原始型、现代型C原始型、现代型、传统型 D传统型、现代型、原始型3德国、匈牙利等国的人口数量增长呈现 ( ) 3D A高增长 B低增长 C零增长 D负增长4有关我国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正确叙述是 ( ) 4C A1949 年以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B1949 年以后 20 世纪 70 年代期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一直

6、属于“传统型”C目前我国有些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已属于“现代型”3D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是自发实现的5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的围 家县 ( ) 5CA B C D-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6C A全世界总体上人口增长模式已处于“现代型”阶段 B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具有同步性 C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人口增长模式向“现代型”的转变 D人口的数量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与文化及环境无关 71995 年天津市人口出生率是 102,人口死亡率是 O62,其人口增长模式属 于 ( ) 7BA原始型 B现代型 C过渡型 D传统型 8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

7、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 8B A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处于“过渡型” B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多为“传统型” C总的来说,世界各国与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 D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但各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均已属于“现代型” 根据下图,回答下列 910 小题:9图中所示 a 国家可能是 ( ) 9AA印度 B新加坡 C美国 D德国10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 ) 10AA B C D二、综合题综合题11读“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4(1)判断曲线、表示人口出生率的是 。11(1) (2)图中 A 段人口的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速度 ,属于人口 增长模

8、式的“ ” 。 (2)高 高 低 原始型 (3)图中 B 段人口的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模 式为“ ” 。 (3)高 低 高 传统(4)图中 C 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 ,属于人口增长模式的“ ” ,人口年龄结构呈现 。(4)低 现代 老龄化12读“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1949 年我国人口为 54 亿,1989 年约为 11 亿,比 1949 年增长了 1 倍多。这期间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12(1)过渡型 (2)从图中可以看出,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大幅度 ,原因是 政策。(2)下降

9、实施了计划生育(3)从总趋势看,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向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 率的“ 型”转变。(3)低低低现代13读“2000 年各大洲人口的数量变化状况”表,分析回答:大洲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非洲3.81.42.4 北美洲1.40.9O6拉丁美洲2.4O61.8 亚洲2.2O81.4 欧洲1O1.1一 O.1大洋洲1.8O71.1(1)表中出生率最高的是 洲,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洲,原因是 。此大 洲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1)非 非 经济发展与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传统 5(2)表中出生率最低的是 洲,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洲,原因是 。此 大洲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 (2)欧 欧 社会

10、经济、文化教育与生育观念的变化现代(3)表中死亡率最高的是 洲,原因是 。 (3)非经济、生活及医疗卫生水平仍偏低14读数据表,在右下图中绘制世界部分国家人口的数量变化柱状统计图。14略 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增长(1997 年)国家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韩国1.50.6 印度2.91O尼日利亚4.31.3 埃及2.9O8德国O931.09能力拓展能力拓展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它与 同时代的死亡率水平有关。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据图说明一般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与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1人口自然增长率越低, 平均预期寿命越长 2指出不存在上述关系的一个国家

11、。 2墨西哥3孟加拉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6,如果该国的人口出生率为 45,计算其 人口死亡率。 3 19 相关信息相关信息 中国历代人口与人口普查中国历代人口与人口普查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计人口的国家之一。公元前 22 世纪,大禹曾经 “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 。所谓“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当时统计的数字约 1 355 万; 汉朝有“算赋法” ;隋朝有“输籍法” ;唐代有“户籍法” ;宋朝采用“三保法” ;元顺帝初 年,全国人口达到八千万左右。明朝有“户贴制度” ,现存明初洪武年间的户口统计,其总 数均已达到一千余万户,近六千万人口。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只有两次。第一次是

12、在 1909 年清朝政府下令开展全国人口普6查,当时推算我国人口约 37 亿;第二次是国民党内政部举行的人口普查,当时只调查了 13 个省份的人口,1931 年发表的全国为 47 480 万人口的数字,是后来估算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 1953 年、1964 年和 1982 年进行过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三次人口 普查的时间都确定为 7 月 1 日 O 时。前两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计算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1953 年的人口普查全 国人口总数约为 58 260 万人;1964 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 全国人口为 69 122 万人;1982 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

13、查,调查项目共 19 项,并首次使用 电子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截止 1982 年 6 月 30 日 24 时,全国人口为 100 391 万人。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人口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的生育率却维持在高水平, 19491958 年出现“第一次生育高峰” ,人口净增加近 12 亿。19621970 年,9 年净增 人口 157 亿;19711980 年,全国总人口由 852 亿增加到 987 亿,净增人口 135 亿。1990 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到 1990 年 7 月 1 日,全国总人口为 113 051 万 人,9 年净增人口 127 亿。19821990 年我国人口

14、的文化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1990 年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数 从 1982 年的 604 万上升为 1 576 万,其增长率为 160;高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 9;初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 48;小学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 18。文盲半文盲人 口占总人口的 588。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51990 年的 5 年间,中国人口迁移总量达 3 413 万人,年均迁移率约为 615;其迁移规模在不同地区之间极不平衡。在迁入人口中, 迁入城市的有 2 0884 万,迁入镇的有 6795 万,迁入农村的有 6161 万。大规模的农 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2001 年 11

15、月 1 日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为:全国总人口 129 533 万人。与 1990 年相比,10 年增加了 13 215 万人,增加了 1166,年均增长率为 107,比 80 年代末下降了 4 个千分点。说明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同 时,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老龄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光明日报2000 年 10 月 23 日) 世界的人口数字世界的人口数字联合国统计资料:世界人口 1997 年约为 584 亿,目前世界人口每年净增 8 600 万人, 其中发展中国家每年净增 8 457 万人。联合国人口基金报告预测:2025 年,世界人口总数约为 75

16、亿,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 预测有 16 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巴西、巴基斯坦、日本、孟加 拉国、尼日利亚、墨西哥、菲律宾、埃塞俄比亚、伊朗、刚果、越南。2050 年,世界人口 将达到 94 亿,2200 年世界人口将达 110 亿。2150 年,中国人口总数将增加到 16 亿,印度将增加到 17 亿,亚洲其他地区将增加到 28 亿。世界卫生组织 1998 年 5 月报告预测,到 2025 年世界人均出生时预期寿命将从现在的 66 岁,提高到 73 岁(1955 年为 55 岁)。人类进入 21 世纪将活得更健康、更长寿。西方国 家预期寿命将达到 80 岁以上,意大利、冰岛、

17、日本、瑞典高达 82 岁,俄罗斯 72 岁,印度 71 岁,中国 75 岁,非洲一些贫穷国家不足 60 岁。 世界人口增长会放慢世界人口增长会放慢美国环境组织世界观察研究所认为,世界人口增长将逐步放慢。该所发表的研究报告 指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各国政府面临着向国民提供教育、医疗保健和就业的压力;同时, 一些新的威胁,包括艾滋病流行、水资源短缺、人均可耕地日益减少,可能会导致人口死7亡率上升。这份研究报告说,1998 年末,联合国将 2050 年时的世界人口预测从原来的 94 亿降低 到 89 亿,这减少的 5 亿入口中,大约有 23 会因入口出生率下降、13 会因人口死亡率 上升造成。【阅读提

18、示阅读提示】通过阅读上述资料,你对我国人口增长及其发展趋势及世界人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 了哪些更深刻的理解呢?8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相关信息人口的空间变化相关信息一、预习内容一、预习内容二、学习过程二、学习过程( (一一) )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特点。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永久性的或长期性的 空间移动。按地理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 移 和国内人口迁移随社会发展呈现不同的特点。重点要掌握当今人口迁移的特点。我们在学 习掌握过程中,对人口迁移的概念要在理解基础上运用一些人口迁移的具体数据资料,绘 出人口迁移形成的数量变化图表

19、,探究国际间、地区间人口迁移的特点。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其中气候、土壤、 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和个人 对生活或职业的需求是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学习此部分内容 时要注意用具体实例说明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并真正理解这些原因对人口迁移形成 的作用。( (二二) ) 课内探究课内探究本部分内容多考核的是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的特点;中国人口分布和迁移的特点;通 过情境实例,分析具体国家、地区人口迁移的变化特点、形成原因、对本地经济和环境造 成的影响等。我们在作答时要注意利用图表数据分析不

20、同国家、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成 因和后果,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题目给予的情境,正确判断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之 间的相互关系。例题例题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 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了 12 亿,读下图并 分析:(1)2001 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B从城市流向乡村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后果。答案答案 (1)C (2)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9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人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

21、区。直接后果: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解析解析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是其中考核的重点。本题以 2001 年全国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和城乡构成为背景,考核对我国 人口迁移的方向、成因和影响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第(1)小题较为简单,只要清楚目 前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结合图示信息就容易得出答案;第(2)小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具有 开放性特点,回答时思路一定要开阔,回答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要联系 到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22、;而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直接后果则要联系人口迁移对环境 的影响来回答。 练习与提高练习与提高一、单项选择题 1早期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是逐水草而居,影响其迁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1CA太阳辐射 B矿产资源C淡水分布 D地形2我国黑河一腾冲一线以西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 53,人口还不到全国总人口的 6。下列关于其成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 2DA西部地区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B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C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D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迁出量大320 世纪末,非洲卢旺达地区形成人口大迁移,其产生的原因是 ( ) 3BA干旱灾害 B部族战争C气候变迁 D蝗虫灾害4新中国成立以

23、来,我国人口主要迁出地区有 ( ) 4B A黄河、长江的上游地区 B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C黄河、长江的下游地区 D东部沿海地区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之一是 ( ) 5D A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迁入地区B人口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C北美和大洋洲是人口大量迁出的地区D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6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 ( ) 6BA政治原因 B经济原因C军事原因 D城市化和开发国土原因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 ( ) 7A A从东北部向墨西哥湾沿岸B从西北部向大西洋沿岸C从大西洋沿岸北段向太平洋沿岸南段D从阿拉斯加向五大湖附近 8目前,一些大

24、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郊区移动的原因主要是 ( ) 8C A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 B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C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D农业提供不出更多的产品维护城市人口的增10长 9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流向,正确的叙述是 ( ) 9A A欧洲由战前迁出区变为战后的迁入区 B战前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新大陆迁向旧大 陆 C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发达国家迁向发展中国家 D非洲、拉丁美洲一直是人口 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一直是人口迁入区 10深圳能够吸引全国各地大量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原因是 ( ) 10A A设立经济特区,经济迅速发展 B矿产资源开发,工矿业迅速发展 C毗邻香港特区,地

25、理位置优越 D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优越二、综合题 11读“伦敦、墨西哥城两城市人口增长”图,回答: (1)A 为 城;B 为 城。11(1)墨西哥伦敦 (2)A 城市人口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A 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因其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 城市化。 (3)B 城市人口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3)B 城人口变化幅度很小;城乡经济差别不大,相互之间交通便利,进入城市定居的 人口增长缓慢。12读“1949 年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示意”图,填表说明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 和原因:时间 迁出地 迁入地 原因历史上19491984 年1985 年至今时

26、间迁出地迁入地原 因历史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19491984 年辽、鲁、沪、川除西藏外的其余省区国家开发内地、建设边疆111985 至今内地贫困的山区农村沿海发达的大城市 改革开放,外出务工、经商 人员增多;城乡、地区间的 经济差异13读下页“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 1984 年后,我国流动人口数呈逐步上升趋势?(1)1984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后,农民开 始可以向集镇流动。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城市各项不利于人口迁移、流动的政策逐 步取消,如从粮油到生活资料的全面开放,彻底改变了 80 年代中期以前

27、人口流动的种种障 碍,使得人口流动起来成为可能。同时,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不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 放出来,进城务工是他们最先的选择;我国长期各种政策造成的城乡,东、中、西部的经 济发展差异,客观上又是人口由中部、西部向东部流动的吸引力。因而形成了 1984 年后我 国流动人口逐年上升的趋势。(2)1984 年后,我国人口主要迁移方向如何? (2)1984 年后,我国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 地区。 (3)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3)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是自发性的,行为目的以务工经商为主;同时,因学习、 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能力拓展能

28、力拓展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人口密度超过 500 人km2 的省有(写简称) 、 、 ;人口密度最低 的直辖市是(写简称) 。 1鲁豫苏 台渝2AB 线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53,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 63,其自 然原因是 ;社会原因是 。2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区;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文化 落后,交通不便。3在 AB 线西北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 、 、 、3乌鲁木齐兰州包头 相关信息相关信息 全球人口迁移的新趋向全球人口迁移的新趋向“国际难民国际难民”的迁移的迁移与 20 世纪初人口流动不同的是,当今流动人口中难民所占比重呈逐步上升

29、趋势。国际12难民主要是由于国际国内战争、政治形势变化、种族与民族冲突以及政治迫害等原因而造 成的大批人口流亡异国他乡的人口迁移。1970 年,国际难民为 250 万人,1993 年为 1 890 万人。目前,仅中东地区就有 350 万巴勒斯坦难民,因战争多年流落在邻近的约旦、黎巴 嫩、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环境难民:是指因水灾、地震、干旱、森林毁坏等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而造成的难 民。他们因原有的居住环境已无法生存而不得不迁移,如非洲撒哈拉地区的一些国家。经济难民:若将“难民”一词定义放宽,把背离祖国外出劳动的人视为“经济难民” , 则 1995 年达 7 000 万人左右。对于难民来说,最好的

30、流向地是发达国家。这种以经济难民 为象征的 20 世纪人口流动,向世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问题。 美国美国世界世界“人种大观园人种大观园”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从 19 世纪初到现在,已有 5 000 多万移民从世界各地 涌入美国。美国人口调查局 1983 年公布资料表明,美国人口中,各地移民的后裔人口数为: 英格兰人 4 950 万,德国人 4 920 万,爱尔兰人 4 000 万,非洲人 2 100 万,法国人 1 300 万,意大利人 1 200 万,苏格兰人 1 000 万,波兰人 800 万,墨西哥人 800 万,荷兰 人 600 万,亚洲人 500 万,其中华人 200 万。 我

31、国的国际人口迁移我国的国际人口迁移历史学家认为,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国沿海一带居民,有的为谋生或逃避战乱,有 的被诱骗或暴力胁迫而开始移居海外。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东南沿海大批破产农民迫 于生计,背井离乡“下南洋”(今东南亚地区),以后又陆续移居世界各地谋生。据统计, 目前世界上外籍华人和华侨总人数已达 3 000 多万,其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各有 600 多万;欧洲的华人华侨也有 100 多万,其中法国最多。我国近代史上,被欧洲殖民者招募去东南亚、美洲及澳大利亚的华工多从事开采矿山, 修建铁路、港口,开垦种植园等繁重体力劳动,或经营中餐馆、小百货等。他们艰苦创业, 为当地经济和社

32、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从港台地区和祖国大陆迁 出的“新移民”中,有许多是高学历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实力雄厚的投资者,也为迁 入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5 【阅读提示阅读提示】 读了上述资料后,你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不是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呢?13第三节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人口的合理容量一、预习内容一、预习内容二、学习过程二、学习过程( (一一) )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在概念、含义方面的区别。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 境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维持 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

33、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而所指的人口规模 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 , 即人口数量的极限。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 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 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 ”我们要分辨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含义,认识到环境对 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人类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2我们在学习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时,要结合自然地理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知 识

34、进行理解,明确作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必然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因此环境 能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就必然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多少。 ( (二二) ) 课内探究课内探究本节的主要考点在于人口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要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也要关 注人口结构的变化;要关注人口增长对资源需求量带来的压力,也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 带来的社会问题。例例 1 1 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大大减轻B环境污染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C人口的增长,势必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D目前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答案答案 A D

35、解析解析 人口数量增长,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生活排污量增加;同时,生产规 模不断扩大,也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不能把人口数量增长看作是环境污染和 恶化的惟一原因,因为环境恶化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等原因造成的;同 时,也不能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所造成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将逐渐增强,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例例 2 2 根据 A、B 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回答下列问题:(1)儿童占有较高人口百分比的是 国;老人占有较高百分比的是 国。14(2)若 A 国的人口仍无控制地迅速增长,20 年后,该国将面临的困难问

36、题主要有: ; 。(3)若 B 国人口按现在趋势发展,该国的就业人口主要从事 产业的工作。若 干年后该国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 。答案答案 (1)A B (2)人均资源减少 就业困难 (3)第三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不足解析解析 本题通过判断年龄构成,推断人口自然增长率情况,进而分析可能带来的社会 问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与综合能力。观察图并加以分析,显然,A 国儿童所占的百 分比较高,若不进行人口控制,可能会带来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经济和生活水平下 降等问题。B 国老年人占的比重较高,该国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较多,若干年后面临的主 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一、

37、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 ) 1DA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B影响生育政策、文化和宗教等社会环境因素来实现的C自然环境对生育率的作用来实现的D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等社会环境因素来实现的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2cA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不会增加B人口数量增长,必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C人口数量增长,不是环境污染的惟一决定性因素D人口增长与环境的污染无关3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3AA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应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B以最多能供养多少人生存来确定C智力、技术条件不用考虑D只以本地资

38、源的丰歉来确定4某个地区某个年份人口死亡率骤然升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 4B A环境污染比较严重B遭遇大的自然灾害C医疗卫生条件下降D经济发展速度减慢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判断 56 题:5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 1295 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其中 014 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5BA93 B23 C13 D60156与十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 014 岁人口比重下降了 48,65 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 了 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 13 亿。因此,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 ( ) 6B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

39、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读“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 797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相似的类型是 ( ) 7CA B C D8图中国家类型所反映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 8AA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过重B少年儿童比重大,就业压力过重C城市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过剩D人口总数太少,劳动力严重缺少9和德国人口死亡率、出生率相似的国家应该( ) 9DA B C D10读“四个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图,与 a、 b、c、d 四曲线相对应的一组是 ( ) 10BA瑞典 墨西哥 日本 中国B瑞典 日本 中国 墨西哥16C中国 墨西哥 日本 瑞典D日本 瑞典 墨西哥 中国二、综合题综合题11右图反映的

40、是我国西部地区某乡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三方面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90 年代的具体情况。其中 A 点代表 70 年代,B 点代表 90 年代。据此回答下列问 题:(1)该乡在这 20 年中增长最快的是 ,增长快的原因是 。11(1)人口 人口基数大 (2)在这 20 年中,该乡耕地和人口的增长速度 (快、慢) 于粮食单产,说明该 乡采取的是 式农业经营方式。(2)快 粗放(3)该乡今后农业生产将要面临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和 。(3) 耕地面积减少 劳动力过剩 (4)你认为该乡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保护耕地资源,加大农 业技术改造,提高农业产出效率。12右图中

41、 A、B 表示不同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解答(1)(3) 小题:(1)A、B 两国人口年龄构成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A 国: ;B 国: 。12(1)人口老龄化青少年占人口比重太大 17(2)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A 国: ; B 国: 。(2)社会负担重,劳动力缺乏 就业困难, 环境压力大 (3)针对以上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A 国: ; B 国: 。(3)鼓励生育和移民计划生育 13读下列柱状图(资料来源:第四、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回答:(1)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从人口增长考虑,其主要原因是的增 加。结合你所了解

42、的生产生活实际,分析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有利的方面: ;存在的问题: 。13(1)外来流动人口 增强社会的活力 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的经济秩序会造成一 些压力;对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管理带来一些新问题等。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构成中,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的 更严重。分析该人口问题给上海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 可采取的措施有: 。 (2)老龄化 青壮年负担过重及赡养照顾众多孤寡老人等;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 障、社区服务制度等。 能力拓展能力拓展阅读下面材料和右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尽管自 1973 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已累计少生人口近 3 亿人,但按照

43、中国 目前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出生率,预计到 2010 年人口将达到 14 亿,到 2050 年将达 16 亿, 这时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人口增长趋势, 无疑对我国的环境和资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压力。材料二:右图是中国入口增长图。材料三:我国人口形势严峻,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国家组织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 查。这次普查除了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外,国务院还强调对外资企业、三咨企业和娱乐18场所要认真清查登记。(1)1998 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与世界经济发达国 家相比,这个比重很 。(1)30低 (2)我国各种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

44、,原因是 。(2)很少人口总数多(3)你认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 (3)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保护相协调(4)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尽管投入人力多,但统计难度大。其主要 原因是( ) (4)C A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C国内自发的人口迁移量大 D大量国际人口迁移(5)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图所示人口增长模式中的 ( ) (5)C相关信息相关信息 中国与世界的理想人口和极限人口中国与世界的理想人口和极限人口专家估测我国人口承载量最大极限为 17 亿。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 测:我国人口承载

45、量最高应控制在 16 亿左右;最合适的人口数量为 7 亿左右。这就是说, 16 亿或者说 17 亿是中国的一条生命线。科学家根据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提出我国生态 的理想负荷能力应为 7 亿到 10 亿人口。主要基于以下 5 点:按粮食产量,不应超过 126 亿人;按能源的理想负载,不应超过 115 亿人;按土地资源,不应超过 10 亿人;按淡水 供应,不宜超过 45 亿人;按动物蛋白供应,不宜超过 26 亿人。科学家估算,今日地球能养活的合理人口大约为 80 亿人左右。美国人口资料局公布的 统计报告指出:到 2025 年,全球人口将突破 80 亿大关。据联合国发表的统计数据,全世 界 6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目前正以每月 100 多万人的速度增加。估计到本世纪末,总数将增 加到 14 亿。其中约 10 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并以亚洲居多。根据联合国预测,到下世纪 末,如能有效地控制,世界总人口将达到 110 亿。 (摘自:地理时空)19全球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全球人口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