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1“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13847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1“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1“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1“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1“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3.1“3.1“顺乎世界之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基础巩固1 海国图志中说:“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 ”魏源此言意在强调 ( )A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B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C坚船利炮是西方之长技D学习西方是为了战胜西方解析:魏源认为西方先进技术是“有用之物” “而非淫巧” ,这是中国人观念上的重大变化,即由“鄙夷”到“师夷” ,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因此选 B 项。答案:B2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备受列强凌辱,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逐渐将中国引向近代化的道路

2、。中国迈出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是( )A林则徐编译四洲志B魏源编撰海国图志C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D戊戌变法解析: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故选 C 项。答案:C3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B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注世界D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解析: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 ,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以抵御西方的侵略,摆脱民

3、族危机,故选 D 项。答案:D4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2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解析: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选 D 项。答案:D5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维新变法思想最突出的作用是( )A宣传变法思想 B促进思想解放C “师夷长技以制夷” D实行君主立宪解析:维新变法的主要功绩体现在思想解放方面,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 B项。答案:B同步真题1(课标全国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

4、命” ,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解析:甲午战后的“诗界革命”反对长期以来诗坛的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梁启超的这首诗反映了甲午战后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应选 C 项。民主革命的思想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 A 项;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 B 项;D 项错在“开端” 。答案:C2(天津文综)1899 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

5、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世界市场的发展A BC D解析:无线电通讯业务在英国起步的同一年,中国进口、安装了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并投入使用,说明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正确;中国是引进而不是发明无线3电报机,故不能说明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不正确;当时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已进入制度阶段,不正确;英国采用该技术便利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正确。

6、故 C 项符合题意。答案:C3(江苏单科)1897 年 10 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解析:19 世纪,中国已出现近代报刊,如 1872 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A 项错误;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国内外采访,表明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B 项正确;虽然材料中提到了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

7、国闻报 ,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出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C 项错误;对国内的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并不能说明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D 项错误。答案:B4(课标全国卷)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毁,C 项符合题意。答案:C5(北京文综)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 “里勃里先好

8、司”(众议院)、 “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注意题干中的“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故 A 项不符合题意;向西方学习代议制明显不符合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更与戊戌变法无关,排除 C、D 两项。 海国图志仅仅是对西方政治体制有所涉及而已,故 B 项正确。4答案:B6(课标全国卷)1898 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 “闻启超等此

9、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中改革科举制的相关问题。A 项是读书人反对梁启超主张废八股的原因,而不是事件本身产生的影响,所以 A 项错误。梁启超等人也是知识分子,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故 C 项错误。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说法错误,如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故 D 项错误。由题意可知,梁启超因主张废除八股取士而遭到参加会试的大多数举人敌视,恰恰说明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所以 B 项

10、为正确答案。答案:B7(天津文综)“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解析:由“仅摭拾泰西皮毛”即可排除 A、B 两项,因为,顽固派固守传统,连“泰西皮毛”也不学习,因此他们更不可能批评洋务派“仅摭拾泰西皮毛” 。洋务派“摭拾泰西皮毛” ,即仅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 。因此 D 项正确,C 项错误。答案:D8(福建文综)1900 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美国媒体称,这标志着

11、“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解析:美国媒体认为劝学篇标志着中国人的觉醒。所谓觉醒就是中国人知道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故 A 项符合题意。评论并未体现出劝学篇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也未指出中国未来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故 B、C 两项错误。评论5只是说中国在时代面前苏醒,并没有指明一定要抛弃孔子中国才能苏醒,故 D 项也错误。所以答案为 A 项。答案:A9(课标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

12、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19 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 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

13、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 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 ,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同之处。(2)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解析:(1)比较两则材料,从二人对儒学探讨的内容入手,分析其特征回答。(2)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2)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 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