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 板书(《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15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7121114 上传时间:2022-02-19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7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爬山虎的脚 板书(《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爬山虎的脚 板书(《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爬山虎的脚 板书(《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爬山虎的脚 板书(《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15篇)).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爬山虎的脚 板书(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15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15篇) 我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第1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及用词的准确,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2.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及特点。教学难点: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叶的关系。教学媒体:课件演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谜语。()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答不出来,出

2、示图片)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导语。同学们知道,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爬的植物。爬山虎呢,(板书:爬山虎)也是一种攀爬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它有脚。)(板书:的脚).对课题质疑。这样的题目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夏天到了,我们就能随处见到这样美丽的爬山虎,(课件展示图片)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

3、的脚。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语的读音。2.学习生字词语。(1)出示生字词语:嫩绿、舒服、均匀、紧贴、痕迹、逐渐、句子中的生字: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2)出示二类词语:空隙、蜗牛、触角、蛟龙、枯萎、漾起波纹3.再读课文。问:课文都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1)问: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呢?课文哪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师:我们一起看看爬山虎,(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追问: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爬山虎很茂盛,很能爬)(2)师: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读了有什么感

4、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随着学生的意思,出示句子指导朗读理解句子意思: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能从叶子的颜色区别叶子的生长时间)新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除了颜色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新叶子很小,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指名读句子。师: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板书:颜色:嫩红嫩绿)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非常舒服,还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师: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就非常舒服。我们赶快来看一看吧!(出示图片,体会叶子的颜色新鲜,排列整齐)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

5、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师:想欣赏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吗?(放视频)随着视频老师说:微风拂过爬山虎的叶子,荡起波纹,多好看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3)师: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小结: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三、总结。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叶圣陶爷爷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满墙的爬山虎叶子写得很美。那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课

6、文第二自然段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介绍一下爬山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一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根据背诵提示,谁来把第二自然段大声地背诵一遍?)(放课件: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背诵,其他同学在底下小声地背诵。)2.师: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叶圣陶爷爷通过爬山虎叶子生长变化,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颜色鲜艳醒目,排列均匀,写出了叶子的美。让我们欣赏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板书:赏“叶”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字里行间渗透着爬山虎叶子的美丽,我们上节课赏了叶,(板书:赏叶)二、讲读第三自然段。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

7、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板书:观“脚”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脚(板书:观脚)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地。)2.学生自读课文第3、4、5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师提出:边读边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师:请同学们参照自学提示,边读边想: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3.师: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指名说)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

8、系。找一找文中哪几句话能解答这3个问题?课文是怎么写的?(出示句子)直接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指名再读一读。师问:把爬山虎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师:像蜗牛触角一样的脚,让人一听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叶圣陶爷爷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了什么?(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观察十分细致。)师: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想一想,用什么颜色画?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 什么样?(展示学生画的画,简单的进行一下评价)4.理解句子。(1)再读读

9、句子,从这几句话中你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吗?如果学生说“长在茎上”,引导:再读读,长在茎上的什么位置?如果学生说“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就问:跟叶柄长在一起吗?出示:茎上长叶柄的反面追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什么位置?请看图片。(出示图片)(2)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再来看看它长的样子?如果学生说“像蜗牛的触角”,就问:蜗牛的触角是什么形状的?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这样的触角像什么? 如果学生说“像细丝”追问:什么样子的细丝?枝状的细丝什么样子?像树杈似的,谁来画一画?细丝肯定很细,可不像树杈一样直挺挺的,要有一些弯曲。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

10、形状。出示: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3)那颜色呢?(出示:嫩红)(4)我们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又是嫩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发给学生一张简笔画,指让学生画出“脚”的位置。展示,并做简单的评价。(5)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请你向同学们再来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三、讲读第四自然段。1.师:爬山虎有了这样奇特的脚,那他是怎么向上爬的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第四自然段)2.学生自读(默读)第四自然段。3.师: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的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师:“这

11、样”指的是哪样呢?爬山虎的“一脚”到底怎么爬的?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4.学生再次自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句子: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指名再读句子)理解爬山虎的爬墙方法。师: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指名演示)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换“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师:人走起路,脚印可以很多,但只有两只脚,这叫“一步一步”走。但爬山虎的脚是无数的,每长出一只脚,就巴住墙,不能再动了,再往上爬,

12、就要再长出一只脚,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师: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师: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5.师: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四、讲读第五自然段。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五、巩固练习。1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

13、脚”这个意思,写了三个自然段。先讲了;再讲;最后讲。2师: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详细的介绍的,为什么要写它生长的地方和叶子的特点呢?(叶子是为了烘托爬山虎脚的作用。没有叶子提供营养,爬山虎的脚也不会长得好。爬山虎的脚巴得牢,正是为了叶子的生长。爬山虎的脚和叶子谁也离不开谁。)3师: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

14、、茎、花、果等。第2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多媒体课件、实物。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

15、,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一、激趣导入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你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得多细致呀,连他们的细微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我更喜欢长大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有孩子们轻声附合我。)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我有一个朋友专门为爬山虎的叶子做了一个小片子,可是没找到合适的配音的人。我说我的孩子们个个棒,找他们准行。怎么样。要不要试试?咱们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

16、用哪些语句表达最合适。2、放演示叶子的课件。第一节是叶子小的时候长出来嫩红的样子。第二节是长大的叶子铺满墙的样子。在师放片子的同时,几个孩子分试着配音。(点评:激趣导入,符合儿童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师:同学们配得可真不错。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让孩子为下面的内容再试一把了。爬山虎的叶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墙上来展示它的美丽的?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来认识爬山虎的脚。二、精学感知1、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请孩子们自读这个段落,看看你从中知道了有关爬山虎的哪些知识。一遍读不出再来一遍。可以把你知道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孩子们读书,交流,师巡视。 师

17、:来,孩子们,在你们说出你知道的内容之前,谁来把这一段读给后面的老师听听,让他们也能知道你说的内容,好不好? 生读课文。 孩子们汇报内容: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师:“那是脚的什么?”生:“位置!”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对。还有什么?生: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生:还不准确。是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生:我知道了脚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师:那触角什么样儿?你知道吗?生:长在头上,软软的,细细的师:老师给咱们捉了一只小蜗牛,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相似。放课件,做比较。生:真的很相似!师:什么相似?生:形状相似生:我还知道了他的触角的颜色,是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师:孩

18、子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点。谁能把刚才说的来总结一下。(随学生复述,师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点评:课上的比较扎实能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通过换词、表演、看课件等形式揣摩、体会爬山虎爬的过程。)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那我们能不能再看着片子来为爬山虎的脚来配音了?你可以看着书来配。师放课件。几名学生看着书,配音。师:“我看到有同学不看书能配音了,谁来试试?”孩子们举手争抢着。配音的过程,师指点朗读。师:我们说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可是他现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脚的特点。他观察得可真(仔细),而且

19、写得很具体、清楚的。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师:小组里把课文读通,看看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注意有几个很重要的动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当墙,也可以把同学的背当墙,来爬一爬吧。一会儿咱们看谁爬的最精彩。学生读课文,小组探讨爬的动作。师进小组一起和孩子们做动作。指导准确表达。生:(在墙上做动作),我(手做脚)爬的时候先巴住墙,然后拉那那嫩茎,使它贴在墙上。生:巴住墙是不是就样,(做动作),牢牢地贴住,吸住墙?师:真好,你感觉得不错。小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脚上的小吸盘一样牢牢地抓住墙。三四名学生

20、演示自己的爬,并边做边说。师:我看到爬山虎的脚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触着墙,然后再巴住,细丝由原来的直的变弯,拉住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师边说边板书:触、巴、拉、贴。再次配音,看课件演示,学生表达过程。师(出示实物):上课前同学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脚的茎,那我们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想到什么?生:蛟龙的爪子。师:叶爷爷观察得认真,写得也很生动。那从刚才那脚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字是触。触到墙的脚和没触到墙的脚不所不同。现在我请孩子们说说,我手中拿的这根茎上,你看到的脚是触到墙上的呢还是没触到墙上的?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生从课文中找出脚变化的语句,读出来。(大多数)生喊:是触到墙的脚。生:教师我看到的是

21、没萎了的脚,你看这不是蔫蔫的?(大笑)师:哦,你看到了萎的脚呀。来。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说蔫呢?从课文中找一下答案。(稍许)生回答:“萎的意思干枯,衰落。应该是没有痕迹了。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触到墙的。没有触到的就没了。”板书:触到墙的,没触到墙的。师: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蛟龙的爪子)齐读这个比喻句。(点评: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表见解。)三、总结点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三、四、五节,课文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

22、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师: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忽视的东西,他们的美和奥妙要我们来发现。那就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那么课下,我们就用学习叶老爷爷写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一种植物的片断,不用着急,老师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看看谁是观察最细致的孩子!哦,有孩子想再看一遍片子,那我们再看一遍吧!(点评:在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

23、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

24、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这是一种浓浓的艺术欣赏氛围。“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这一规律得到了体现,而这一群再创造者是十岁多一点的孩子。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教学时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阅读时曾出现这样一个片段: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3、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学生说:

25、叶圣陶爷爷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是因为他仔细观察“爬山虎”,运用好的词汇。接着孩子们口头作文:学生:我观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长满钢针一样的刺,形状像小南瓜,中间有小黑点,上面有小花。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也没有玫瑰花那样娇艳,却能给人治病。学生:我观察的是芦荟妈妈每天用它来抹脸,说它是天然的美容霜。学生:我观察的是含羞草,其实它们很想和人类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来,不和你玩。孩子们的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4、这时学生写片段,水到渠成:本堂课,看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特别是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下了工夫,收获甚大。第3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范

26、文网后面为你推荐更多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检查预习: 字词正音: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27、“漾”(yng)“柄”(b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不要读成(x);拂(f)不要读成(f)。 识别字型。 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提示:生长的地方爬山虎 叶子脚、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四、讲读第一段、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小组讨论: 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五、讲读第二段、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

28、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指导朗读第二段。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二、讲读第三自然段、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三、讲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读。思考: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小结:作者抓住了

29、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四、讲读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明确: 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指名背诵。七、总结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八、布置作业、用“舒服”、“均匀”造句。、课后习题。九、板书设计第4篇:爬山虎的脚教

30、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二、学情分析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

31、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三、教学策略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

32、,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

33、日记。四、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五、重点难点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六、教学准备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

34、山虎脚的样子。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片: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齐:爬山虎)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少会有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4、齐读课题(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指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2)那叶

35、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开始吧!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学生分别读5个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2)(学生读完第2段时)师: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

36、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师: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师: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的茎?哪是叶子的柄?(教师指图,让学生说)(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2、理清层次(1)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2

37、)教师板书:叶子、脚(3)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生: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4)师: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咱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2、(出示课文)交流: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

38、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1)师:谁来谈谈: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生: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师板书:位置、形状和颜色)(2)师:脚的位置在哪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生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师:出示图片指着: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里?(生指说: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3)师: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生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师: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把脚比作

39、蜗牛的触角)师: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像蛟龙的爪子)(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5)师: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

40、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7)师总结引导: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生:可能天天都来观察;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8)师总结: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图片出示本段课文:齐读)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

41、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师过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开始吧!(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2、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咱们一起试着说一说。(一起读课文填

42、空)(2)出示课文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指生说:触、变、巴、拉、贴;师板书)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c师讲解总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

43、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3、引读课文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

44、家齐读第四段。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为什么?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1、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吗?叶

45、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读)2、(出示课文)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板书:变化、萎了 牢固)(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什么?(4)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雨

46、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爱)(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1、师指板书点拨: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引人注目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节课再探究。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作业设计: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