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的兴替和北朝的民族融合.ppt

上传人:hyn****60 文档编号:7069037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朝的兴替和北朝的民族融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南朝的兴替和北朝的民族融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朝的兴替和北朝的民族融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朝的兴替和北朝的民族融合.ppt(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节第三节 南朝的兴替和北朝的民族融合南朝的兴替和北朝的民族融合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十六国,淝水之战。北魏的建立极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及历史作用。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大融合。(二)能力训练点1 指导学生分析淝水之战中交战双方的情况,提高学生综合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2 通过评述北魏孝文帝这个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 通过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1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向背是淝水之战中东晋胜利和前秦失败的原因。战后,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2、 2 北朝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形成是重要时期,它对历史的发展有积极作用。3 从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凡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重点 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的民族的大融合。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的民族的大融合。2 难点难点 对孝文帝改革评价。北朝的兴替。对孝文帝改革评价。北朝的兴替。3 疑疑点点 引引导导学学生生正正确确认认识识:少少数数民民族族政政权权与与汉汉族族政政权权同同为为中中华华民民族族历历史史的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发展做出过贡献 4 解决办法

3、解决办法 (1)淝淝水水之之战战的的战战前前形形势势由由教教师师进进行行启启发发式式讲讲述述交交代代清清楚楚战战争争发发生生的的原原因因。战战争争经经过过由由学学生生阅阅读读小小字字和和教教师师提提供供资资料料进进行行讲讲解解,引引导导学学生生分分析析战战争争中中前前秦秦失失败的原因。败的原因。(2)孝孝文文帝帝改改革革。先先由由教教师师简简介介孝孝文文帝帝,再再指指导导学学生生阅阅读读归归纳纳改改革革内内容容,使使用用图图示示法法教教学学,使使学学生生对对变变法法的的各各项项内内容容、作作用用一一目目了了然然。最最后后组组织织学学生生运运用用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讨论、评价孝文帝及其变法。史唯物

4、主义观点讨论、评价孝文帝及其变法。(3)采用图示法讲解北朝兴替。)采用图示法讲解北朝兴替。(4)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的表现由学生读后再归纳。)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的表现由学生读后再归纳。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安排 1课时课时 四、教具准备 1 投影卡片 (1)北魏疆域图 (2)孝文帝像 (3)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表 2 自制挂图 (1)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 (2)南北朝朝代表 (3)十六国简易示意图 3.教学挂图淝水之战形势图 五、学生活动设计 1 教学设计情景,学生置换角色,根据所学知识发表你的意见。如坚兼要伐晋大会群臣,你如果在场,将持何态度呢?2 结合课本小字内容和教师提供的小黑板上淝水之战

5、交战双方对比表,请一名学生讲述战争的过程。3 组织学生讨论:你怎样评价改革家孝文帝?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进行评价。4 对可操作的教材内容,如孝文帝“南伐”过程,可在课上导演一场历史小剧,让学生分别扮演孝文帝及守旧鲜卑贵族,进行表演。这种“我是古人”的角色置换,一方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嫩加深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见“素质教育目标”。(二)整体感知 北朝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由于这个历史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替频繁,学生不容易理清头绪。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教师把这个单元名政权整理在表中,使学生有个整体印象。(三)重点、难点

6、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自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谁还记得内迁的主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他们?(五胡)2导入新课 西晋末,内迁少数民族达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开始了民族间的融合。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贵族为了各自的利益,连年混战。少年天子北魏孝文融合起了什么作用?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能解答这些问题。(板书课题)3讲授新课 (板书)一、十六国 请同学们看课本回答什么是十六国?从4世界初到5世纪前期限(大约一百三四十年),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国家,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7、十六国时期限,各国连年混战,人民颠沛流离,北方面军经遭到严重破坏。但有一个国家却强盛起来,一度统一黄河流域,这个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有一位胸怀大志的皇帝苻坚,他重用汉族谋士王猛,精图治,国家强盛起来,在安定了北方这后,他要向南灭掉东晋,统一中国。(板书)二、淝水之战 (板书)1.战前形势 (挂淝水之战形势图指图讲解苻坚灭掉了与之共存的其他各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接着又夺取了东晋的在片土地雄踞于东晋的北方。328年10月,苻坚在长安的太极殿上大会群臣,他说:今四方大体已平定,只有工业区南一个角落了。吾将亲自率军去付,你们以为如何?“在这场廷议中,如果你在场,该有何见解呢?(学生讨论)。太极殿的廷议,

8、苻坚以“投鞭于江,足断掉其流”的狂言,最后拒绝了大臣们对他的劝谏。(板书)2.战争经过 383年,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率领大军进攻东晋,企图统一中国。东晋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派弟弟谢石、侄儿谢玄带兵迎击,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指图)。(结合小字部分内容和幻灯片上交战双方对比表)请一名同学讲述战争经过:前秦(80万)东晋(8万)苻坚 谢石、谢玄 骄傲(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勇破秦军稍哨 失误(后撤)请秦军稍退 溃败(风声鹤唳)收复失地 (板书)战争结果:东晋以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乘机收复黄河以南的许多失地,此后仍是南北对峙。组织学生讨

9、论:淝水之战的胜负原因。(引导学生从双方统治阶段内部对战争的态度和军队态度和军队战斗力两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如下:前秦方面:(1)内部民族矛盾严重,一些少数民族贵族反对打仗,因此决策者意见不统一。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军心离散。兵虽多,战斗力不强。(2)苻坚骄傲自满,指挥失误。东晋方面:(1)统治阶级内部主要将相意见比较一致,坚决抵抗。(“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谢安和王猛这一南一北两位地主阶级的贤相,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特别是谢安在淝水之战争中,坚决抵抗又镇定自若,稳定了军心军心,对前线不瞎指挥。(2)两位将领指挥出色,有一支能冲杀的精悍军队,主要由北方流亡的农民组成,人数虽少,但

10、战斗力强。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经以少胜多的战争役,它说明“人心的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大家想想: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前秦政权瓦解,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那么,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正是五胡之一鲜卑族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同学们还记得五胡分布的位置吗?看一下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图,你们看,鲜卑族控制的范围很广,东起辽河,西到新疆东部,东西绵延万里;北面到蒙古草原,南面至黄河,南北有七千里。当时鲜卑族还停留在原始社会,他们过着什么生活呢?(回答:游牧生活。)鲜卑族又分为宇文部、慕容部和拓跋部等,其中拓跋部比较落后。它发源于何地呢?考古发现证明大兴安岭北段大鲜卑山的

11、嗄仙洞是鲜卑拓跋部的发源地。自东汉未年以来,拓跋部从高山深谷走出,逐渐南迁,他们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逐步定居下来,4世纪后期拓跋部首领建立政权,国号为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史称北魏(因历史上有过三国时“曹魏”,故而将“拓跋魏”称为“北魏”)。北魏建国不久,就开始了统一黄河流域的战争,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征战,终于在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板书)二、孝文帝的改革 (板书)1.改革的背景 请大家找出改革的背景。(教师分析指出):北方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即封建化,如他们改变了狩猎畜牧的习惯,从事农耕生产,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渐成为以农业为主的民族。这些对他们

12、来说是一种进步。汉族人民也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民族间的界限日益减小,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样一种大趋势下,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如何控制人口众多的汉族人民和一天天走向汉化的少数民族,对掌握了国家政权的鲜卑贵族来讲,确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北魏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日益感到要想稳住政权,必须放弃旧的草原民族的统治方式,学习汉族先进的经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听取汉族大臣的意见,在北魏上下开始了一场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投影“孝文帝像”并简介)。(板书)2。改革内容 孝文帝改革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学生阅读归纳后,

13、教师逐条分析讲解:)(1)实行俸禄制,严禁贪污。孝文帝改革首先从吏治着手(冯太后主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北魏建立以后,文武百官没有俸禄,战时掠夺,平时贪污和不受限制的搜括,成了官司吏发财的手段。因此大小官吏如同豺狼,对人民敲骨吸髓,贪污抢掠之风甚盛,这些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造成北魏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一方面给官吏发俸禄,一方面严禁贪污,它怎么规定的?(回答:规定贪赃绢一匹即处死刑。)而且令下以后马上执行,当年就惩办了40多个贪污的官员。遏制官员腐化,为其他改革创造条件。(2)分配给农民土地,并向他们征赋税。这项措施的实行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由于长期战

14、争,人民流离失所,许多人成了无地的流民,这一方面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为拥有土地的农户越少,国家所能收的土地税就越少;另一方面,大量流民的存在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可能性:分给农民的土地是国家掌握的大量荒芜土地,不触动地主利益。农民在得到土地时需向政府承担何种义务呢?同学们看书找出。大家想想:实行这一措施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议论回答后,归纳):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实际是鲜卑统治者学习汉族统治者经验的一个突出事例,即通过控制农民和土地获得财富,以保证封建政府的收入。(3)迁都洛阳。(挂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并强调)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改革的关

15、键性措施,是他亲政以后的第一件大事。大家思考议论: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启发学生)偏远落后的草原民族统治者,如何才能坐稳中原皇帝的宝座,统治比自己先进得多的汉民族?学生回答: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为了更好地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好,这是迁都的目的。下面请大家看图比较平城,洛阳两地为都城的优劣。(学生讨论后,作如下归纳)平城不宜为都原因:位置偏北,不便控制整个中国北方地区;多为游牧区,耕地少,粮食产量有限;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北方出现强大少数民族柔然族,危胁平城的安全。洛阳为都的优势:洛阳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朝代的都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周围

16、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看,对北魏统治者来说,以洛阳为都,要比以平城为有利得多。迁都洛阳既显示北魏政权为中国政权所在,又有利于加速对汉文化的吸收和推动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因此,孝文帝迁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都城迁徙,而是具有重大文化转型意义的行动。孝文帝于494年把都城迁到洛阳。迁都在朝中激重大反响,受到层层阻力,于是上演了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名为南伐,实则迁都。”(课前准备有关“南伐”的资料,讲到此可让一个同学扮演孝文帝,找几个学生扮演守旧贵族、大臣,给大家表演这段精彩的“南伐”过程)迁都是孝文帝同保守势力斗争的一次胜利。迁都后,守旧的鲜卑贵族策动太子叛乱。

17、对此,孝文帝毫不手软,他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之后严厉镇压了守旧派叛乱。(4)汉化政策。孝文帝从小敬慕汉文化并得到很好的熏陶,490年冯太后死后,他更是大刀阔斧改革鲜卑旧俗: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汉语;鼓励同汉人通婚。以上政策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更好地吸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板书)3、历史作用 孝文帝改革起了什么历史作用?(教师小结)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汉化也即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北方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学习吸收了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明;同时,少数民族勇武的素质也影响了汉族人,他们给中原一带的文明带来了新的血液和新的活力。这场改革对社会的进步起了积

18、极的推动作用,它说明征服了汉族的鲜卑拓跋部,本身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汉化即封建化),鲜卑族逐渐地融合于汉族之中,久而久之,鲜卑人也成为历史上的名词了。同学们讨论一下:你怎样评价改革家孝文帝?学生答: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为什么这样评价?(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回答:(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2)改革过程中,他态度坚决果断。)由此可见,一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定会推动社会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孝文帝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了解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情况。(板书)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板书)1.北朝政权的更替 东魏 北齐 北魏 西魏 北周 (板书)2

19、.北周统一北方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板书)3.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师强调指出;)从西晋未年开始,各民族互相影响,在生产、生活许多方面趋于一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北朝后期,北方完成了民族大融合。思考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启发学生:用投影仪打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表”引导学生归纳):曹魏、北魏、北周时期先后出现过五次统一局面。(四)总结、扩展 两晋以后,我国处于南北对峙状态:十六国与东晋、南北朝(指“三国两晋南弱朝政权更替表”),至此,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我们就学完了。这一时期,虽说是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可在分裂中始终孕育着统一的

20、因素,如民族的融合,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愿望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分裂时期,更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在经过360多年的动荡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辉煌时代到来了,那就是繁盛的隋唐时期。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南朝的兴替和北朝的民族融合 一十六国 二淝水之战 1 战前形势:氏族苻坚建立前秦、国强、统一黄河流域 2 战争经过:383年,前秦东晋 3 战争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前秦瓦解,北方分裂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 背景:(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都平城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2 内容:(1)实行俸禄,严禁贪污 (2)分配给农民土地,并向他们征赋税 (3)迁都洛阳;494年 (4)汉化政策 3 作用:(1)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四北方民族大融合 1 北朝政权的更替 2 北周统一北方 3.民族融合的进程 九、参考资料 1中国史纲要(许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 2魏晋南北朝史下册(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七章 3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三编第六章 4南北朝史话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