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05466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0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doc(2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20192019 学年高一上学期学年高一上学期 1010 月月考历史试题月月考历史试题第第 I I 卷(选择题,共卷(选择题,共 6969 分)分)选择题(本大题共选择题(本大题共 464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51.5 分,共分,共 6969 分)分)1. 公元前 74 年,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 27 天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 ,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材料信息表明汉代A. 全面推行分封制度B. 郡国并行弊端凸显C. 宗法观念荡然无存D. 侯国曾经归郡管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 ,使得王国越分越小,且列侯归郡统辖,分封制度已被

2、削弱,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郡国并行弊端的信息,故 B 项错误;宗法观念是民族传统和社会心理的重要内容,不可能荡然无存,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 ,可以看出侯国是归郡管辖的,故 D 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政治制度2. 东汉实行察举制,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

3、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 B 正确;A 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 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 D 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点睛:本题以察举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契合高考改革的时代热点,也是海南卷高- 2 -考的高频考点和主干知识,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概念、特点、选官标准、选拔方式以及各自意义都要重点掌握。3. 中国古

4、代历史上第一次麗大社会转型发生在A. 春秋战国B. 秦朝C. 西汉D. 东汉【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社会转型是指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故 A 项正确;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故 B 项错误;西汉和东汉均是秦之后统一王朝,故 C 和 D 项错误。4.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答案】D【解析】材料中“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说明了宗

5、法制对维系分封的重要作用,答案选 D 选项。A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到的是嫡庶尊卑有别;B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存在特例;C 选项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内容。5. 礼乐制度出现于中国历史上哪一阶段?A. 原始农耕B. 方国联盟C. 封邦建国D. 大一统国家【答案】C【解析】礼乐制度出现于西周时期,此时属于分封制度,故 C 项正确;A 属于原始社会;B是商朝时期;D 是秦朝时期。6.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3 -A. 公元前 7 世纪前期B. 公元前 7 世纪后期C. 公元前 8 世纪前期D. 公元前 8 世纪后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

6、个世纪是 100 年,一个年代是 10 年,所以公元前 770年应该是公元前 8 世纪 70 年代,故排除 ABD,所以选 C。7.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峡论” ,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迀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 专制王权披上祌权外衣C.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德刚所谓的“封建”阶段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

7、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因此 A 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虽然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可排除 B;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C 不合史实;“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 不合史实。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8. 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B. 中央集权尚

8、未形成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答案】B- 4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是主从关系,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 B 正确;封建等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符合分封制,故 A 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 C 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政治与血缘相结合,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9.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分封制度的

9、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诸侯墓中出土了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 D 项正确。宗法制的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故 AB 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 C 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政治制度礼乐制度点睛:本题以春秋时期的诸侯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礼乐制度和宗法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破坏、战国时期崩溃瓦解,礼乐制度是西周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为了维护

10、和调和等级制度。10.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用:“法令出一” 、 “别黑白而定一尊” 、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A. 皇帝处理一切事务B. 皇权至高无上C. 三公九卿形同虚设D. 皇帝独尊【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的特点,根据题干材料“法令出一” 、 “别黑白而定一尊”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以看出皇帝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B 项正确。皇帝处理- 5 -一切事务与材料“法令出一” 、 “别黑白而定一尊”不符,排除 A。C 项错误,排除。题干强调皇权至高无上,与皇帝独尊不符,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11. 是一副权力结构示

11、意图,它所对应的朝代是A. 西周B. 秦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B【解析】由图示信息“皇帝制度” “三公” “郡守、县令”可知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故 B 项正确。西周没有皇帝制度和郡县制,排除 A。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 C。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 D。12. 图中白色区域所示的是哪一朝代疆域A. 西汉B. 三国C. 元朝D. 清朝【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匈奴” “敦煌郡”等信息可知,空白地区为汉朝的统治区域,A 项正确。三国时期,应为魏蜀吴三足鼎立,但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 B。元朝应是大一统局面,且图示没有显示“行省”的信息,排除 C。 “敦煌郡” “匈

12、奴”等信息与清朝不符,排除 D。13. 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贵人。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6 -A. 巩固门阀士族统治B. 加强中央集权C. 保证选官的公正性D. 注重门第家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前的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而现在九品中正制下的中正官由中央官员兼任,可见中央加强了对官员选拔的控制力度,体现了中央集权,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14. 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

13、制度。所谓“封” ,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荏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可见,封驳制度A. 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B. 保证了吏治清明C. 易为当权者所利用D.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答案】D【解析】在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独尊,封驳制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君主决策失误,但不能说避免君主决策失误,也不能说易为当权者所利用,故 A、C 项错误;封驳制是针对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而非吏治,故 B 项错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说明当时的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故 D 项正确。1

14、5. 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王朝的建设, “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 ,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 。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A. 隋朝的科举制B. 元朝的行省制C. 唐朝的三省制D. 明朝的内阁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要抓住材料- 7 -关键信息“体现自己的新” “离不开别人的旧”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唐朝的三省制是延续隋朝并发展,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制度均分别属于三朝开创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16.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

15、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把相权一分为三,目的是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并非追求民主,排除 A。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分散,相权受到削弱,并未完全被剥夺,排除 B。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决策、执行和审议,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样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的管理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故 C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精细的分工,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项中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16、 C。点睛:本题以三省六部制为切入点,正确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内容是解题的关键。17.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说明该措施主要目额滴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 D 项正确。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研究唐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7、18.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 ”可见,科举制度- 8 -A. 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B. 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C.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智力精英指的是知识分子,A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 项“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中科举制度“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 ,即把知识分子纳入到统治集团,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 C 项正确;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

18、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9. 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A. 西周封邦建国制B. 西汉郡国并行制C. 唐朝三省六部制D. 宋朝文官体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封邦建国” ,实行分封制,最终导致了诸侯割据严重,周天子衰微的局面,A 项与设问不符,排除。西汉郡国并行制中封国制,最终引发七国之乱,威胁中央集权,B 项与设问不符,排除。C 项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无关,排除。宋代以不掌兵权的文官出任州郡长官,有利于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D 项正确。20. 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是A. 郡县制B. 郡国制C. 剌史制D. 行省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

19、识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D 项正确。元朝没有实行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排除 AB。西汉设立刺史制度,与- 9 -元朝无关,排除 C。点睛:本题以行省制为切入点,关键是识记行省制的影响,主要是抓住“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1. 元世祖继位后,废餘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由皇太子挂名担任中书锴的长官。这一措施的积极作用在于A. 加强了地方监察,B. 有利于走向民主C. 违背了历史潮流D. 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一省

20、制下由丞相一人负责,这实际上是强化了相权,故 A 项错误;皇太子挂名中书省长官,实际上相权变成了皇权的延伸,因而加强了皇权专制,故 B 项错误;宋元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历史潮流是加强君主专制,因而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故 C 项错误;唐宋三省到元一省可以避免因相权分散带来的办事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弊端,故 D 项正确。点睛:材料“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 “积极作用”是解题的关键。22.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这种演变说明了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答案】D【解析】郡

21、县取代分封是历史的进步,但因秦的短期而亡而出现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证明了其错误,最终被行省制度所代替。这一过程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也日趋完善,故本题选择 D 项。分封制在西周确立,西周属于奴隶社会,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A 选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B 选项错误;题干反映了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C 项错误。点睛:地方势力的大小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紧密关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对其发展历程应该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西周时期盛行分封制;战国时

22、代开始推行郡县制,到了秦代普遍推行郡县制;汉朝初期推行郡国并行制;唐宋时期主要推行州(府)县制;元代行省制度- 10 -开始推行,并辅以州(府)县制。23. “我朝罢相”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其中“我朝”是指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明朝【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不许立丞相”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大大加强了皇权,D 项正确。秦朝、汉朝、唐朝存在丞相制度,排除 ABC。24.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23、”巧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姆B. 元朝实行一省制,下总百司C.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D. 清朝设军机处,皇权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内阁”是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立,与唐朝、元朝的中央官制无关,排除 AB。根据皇帝成为“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可知丞相制度废除,皇帝执掌六部权力,故 C 项正确。清朝设军机处,与材料信息中内阁不符,排除 D。25.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这说明作者认为A. 宰相制度在古代中国有六百年的历史B. 废除宰相导致明清统治

24、更加专制黑暗C. 灌明以前“王室”是统于“政府”之下D. 有了宰相就必然会有太平盛世的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 “统政府于王室之下” 。此后,君主专制进一步失去制约,造成了政治的黑暗局面,B 项正确。丞相制度在古代中国 1600 多年的- 11 -历史,排除 A。根据材料“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可知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王室” ,排除 C。D 项说法错误,玩弄权术的宰相不利于政治统治,排除。26. 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丽王,夫下共击之” 。明初朱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 23 个儿子和 1 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

25、屏帝室” 。分挺长期存在说明A.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B. 有利于中央集权承 I 政校的长期稳定C. 西周分封制度完备为后世普遍推崇D. 分封对象主荽为同姓子弟【答案】A【解析】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血缘分封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血缘分封在本质上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皇权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并且血缘分封长期存在,所以本题答案为 A 选项。B 选项错误,相比于分封来说,郡县制更利于中央集权;C 选项错误,后世基本不在沿用分封制;D 选项错误,分封长期存在并不能说明分封的对象。27. 明成祖时,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

26、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所以答案选 D,A B C 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明代内阁的史实。考点:明代的内阁制度点评:明代设立内阁是因为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无法承担所有政务的处理,故设立内阁以作顾问机关,但它不是决策机构,关于明代内阁

27、的考查,高考中多侧重于与西方议会制下内阁的比较。- 12 -28.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 ;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灰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A. 君主专制的加强B. 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C. 中央集权抑加强D. 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题目中的信息是分封,而且指出了变化:明朝时分封的诸侯王到封地去居住,而清朝的分封大都是礼节性的且被封的人一律在京居住。这体现了对所封的诸侯王控制加强,从而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本题应选 C 项,不选 D 项。题目中未涉及君权的强化,不选 A项;B

28、项中“徒具其名”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明清分封的王仍拥有一些特权,而且,传统的分封制早已崩溃,不选 B 项。29. 清代的军机处设麵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觅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推出。这些规定A. 避兔了权臣干预决策B. 提高了军机大组的地位C. 提高了决策的机密性D. 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严禁外人进入” “太监也须退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避免了权臣干预决策,而是强调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排除 A。军机大臣地位较低,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而是强调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

29、理机制,排除 D。点睛:本题以军机处为切入点,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军机处设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觅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推出” ,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30. 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步增大,主要在于A. 激化了阶级矛盾B. 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C.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13 -D. 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D 项正确。阶级矛盾、宦官专权、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等现象,在历朝历代都存在,也不是在明清时期特别增大,排除 ABC。31. 英

30、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A小国寡民B城邦政治C直接民主D轮番执政【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城市的居民” 、 “城市和社会集团中”两处,从中可以看出古希腊文中十分强调人在城邦中的地位与作用,故 B 项说法符合题意。A 选项没有体现出小国寡民的特点;C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的内容;D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执政问题。32. 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一

31、部分人”是指A. 妇女B. 外邦人C. 全体公民D. 奴隶【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文明有关内容的识记。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雅典在国王伯里克里当政时,全体男性成年公民都可参加国民大会,参与国家的管理。妇女、奴隶和外邦人不是雅典公民,所以不享有这项权利。故选 C。33. 民主的模式一文中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 ”这表明古代雅典A. 注重维护城邦利益B. 推行直接民主政治- 14 -C. 公民缺少民主权利D. 公民道德高于一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为共和城邦做贡献

32、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可知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城邦利益的维护,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推行直接民主政治,而是强调注重维护城邦利益,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公民缺少民主权利,而是强调注重维护城邦利益,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公民道德高于一切,而是强调注重维护城邦利益,排除 D。34. 公元前 427 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A.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B. 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C. 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D. 雅典公民

33、大会有时违背民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 “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 、 “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说明公民决定着雅典城邦重大的决策,排除 D,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而是强调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而是强调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排除 C。35.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C.

34、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D.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反映了雅典的公职人员受到监督,从而保证了直接民主的实现,故 A 符合题意。B 项与史实不符;D 项材料未体现;C 项不符合史实。点睛:材料“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 “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 15 -常督察监视之下”是解题的关键。36. 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政场、祌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A. 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B. 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C. 抑制了公民的个性

35、发展D. 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从材料“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可知,D 符合题意。AB 从材料中无法体现。C 不符合史实,公共参政意识的增强并不一定意味着个性发展遭到抑制。37. 下图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他整理记录的主题是A. 法老专制体制C雅典民主制度B. 印度种姓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习惯法、 十二铜表法 ” “公民法、万民法” “民法大全”等信息可知反映了罗马法起源、发展和完善,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老专制体制,而是强调罗马法体系的形成,排除 A。材料强调罗马法体系的形成,与雅典民主制度无关,排除 B。材料强调罗马法体系的形成,与印度种姓制度

36、无关,排除 C。D罗马法体系38.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世界古代史的一些表述,选项史实推论- 16 -A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B古雅典的民主政治是近代西方代议制产生的根源C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万民法的形成确立了罗马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是平民斗争的结果,它的颁布能使平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C 项正确;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重要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A 项错误,排除;古雅典的民主政治是近代西方

37、代议制产生的起源而非根源,B 项错误,排除;万民法的形成强化了而非确立了罗马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D 项错误,排除。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史实和历史推论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历史史实才能推断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在推断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理性分析,准确把握。如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属于历史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平民斗争推动的结果。39.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提到:“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

38、或法律之上。 ”该材料反映罗马法A. 注重证据,讲究公正B. 保护私有财产与政治权利C. 成文法与习惯法并重D. 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7 -【答案】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点40. 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卜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A. 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B. 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C. 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D. 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罗马的法律体系非常完备,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西方法律的基础,A 项正确。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先河和进行了民主政治最早尝试的是古

39、希腊,排除 BC。古罗马对欧洲最大的贡献在于奠定了西方法律的基础,并非提供治理大国的经验,排除 D。41.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A. 重视法律程序B. 保留习惯旧俗C. 强调法官至上D. 体现人入平等【答案】A【解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法律条文没有做出规定的,- 18 -法官就不能受理” “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

40、理”表明,罗马法对法官是否受理的程序有严格规定,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故 A 项正确;罗马法律强调的是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而公民权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具有局限性,不可能人人平等,故 D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BC 项。所以答案选 A。点睛:罗马法是近现代法律的基础。平常考试重视对罗马法演变历程、原则、内容及其特点的命题考查。在学习时,一是注意辨析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联系与区别;二是注意结合罗马帝国时期的具体案例,理解罗马法的内容、特点及局限性。42. 在罗马帝国时代,希腊式的民主(政治平等、轮番为治等)和个人自由是一种奢侈品,罗马人很少表现出对它的兴趣。这主要

41、因为当时的罗马A. 更崇尚权威和秩序B. 仍然处于奴隶社会C. 大肆对外侵略扩张D. 受希腊文化影响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罗马帝国继承了古希腊文明,所以排除 D;希腊式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而罗马帝国则是地大物博,维持统治秩序更崇尚权威和秩序,故选 A;C 是罗马帝国版图扩大的原因,排除;古希腊罗马处于奴隶社会,但不是古罗马的不重视古希腊民主的原因,排除 B。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发展43. 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铸,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这一规定旨在A. 保护私有财产B. 保障平民利益C. 促进社

42、含公平D. 维护法律尊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保护债权人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选 A。B 项说法错误, 十二铜表法 ,是维护贵族利益的,但是由于有了成文法就可以按律量刑,在客观上也维护了平民的利益;C 项正确,但是说法太笼统;- 19 -D 项材料未体现。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原则44. 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穸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A. 罗马法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B. 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C. 罗马法営建立了罗马帝国D. 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43、【答案】A【解析】罗马帝国庞大,罗马帝国靠的就是罗马法来维持统治,即靠罗马法来巩固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法官滥用权力而是依法治国,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建立了罗马帝国的是屋大维,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皇帝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45.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A. 制定完善的法律B. 宣扬人文主义思想C. 树立皇帝的权威D. 传播基督教教义【

4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罗马主要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与经济利益,A 项正确。古希腊宣传人文主义思想,与古罗马无关,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树立皇帝的权威,而是强调罗马注意制定完善的法律,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传播基督教教义,而是强调罗马注意制定完善的法律,排除 D。46.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元老院、执政官等,我国古代西周出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些机构和制度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 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B. 地域决定政治C. 统治娇级加强对社会团体的控制- 20 -D. 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答案

45、】A【解析】材料强调中国先秦政治制度与西方古希腊罗马政治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阶级属性相同,即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A 项正确。B 项说法错误,地域环境影响政治制度选择,不能用“决定” ,排除。C 项不是实质的体现,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而是强调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排除D。点睛:本题以中西古代政体的比较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这些机构和制度说明的实质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可知逐一分析选项即可。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

46、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第第 IIII 卷(非选择题,共卷(非选择题,共 3131 分)分)47. 根据材料并错合所卿.识回答问题。材料宋太祖起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 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 ,宋初众说纷纭, 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 ,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 , “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 ,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反钮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

47、捌太粒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起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挢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答案】 (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堂今人:宋太祖策划此次病变意在夺取皇位(2)原因: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 21 -【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太宗特地指出

48、,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可知,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由材料信息“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可知,宋太祖策划了兵变。第(2)问, “原因” ,由材料“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可知,陈桥兵变无法隐瞒;“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可知,宋太宗在宣扬宋太祖的忠义;“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

49、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说明宋太宗通过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了兵变的性质;宋太宗最终目的是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北宋政治制度陈桥兵变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紧扣“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设置问题,极具历史感,直指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是一道非常好的试题。史料实证在课程标准中这样描述“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史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历史的理解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由此,教师在历史教育中要加大史料实证的应用。4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 6 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 6 世纪末,克里斯提尼钿立新的 X 百人议事会。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30 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当迭两次,每次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