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70301403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PPT课件.ppt(14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 市 经 济 学参考书目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山田浩之:城市经济学,东北财大1991年版赫希:城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蔡孝箴:城市经济学,1998年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如何?城市经济学有什么理论价值?城市经济学有没有实践意义?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产生社会生产发展产物城市相关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发展问题 住房困难交通混乱环境破坏经验 工业化 城市化 经济中心 城市经济学诞生城市经济学诞生城市经济学导言威尔伯R汤普森,1965城市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集性 经

2、济活动的高开放性 投入产出的高效益性 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 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 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宏观经济的支点,又是微观经济的向导既是宏观经济的支点,又是微观经济的向导与区域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休戚相关休戚相关”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和企业经济的中间环节 城市经济对腹地区域的发展有重要的引导、带动作用 城市经济是各部门经济在空间上的集合和重要纽结 城市是企业的摇篮、依托和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城市经济是各级政府进行管理和调控经济的重点和支撑城市经济学的

3、理论价值 城市经济学促进了一般经济学原理发展和变革 把“空间”的概念引入经济学,寻求“空间平衡”城市经济学扩展了传统经济学研究的领域 填补了城市公共经济的研究空白 城市经济学完善了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 密集经济中的外部效益是大量存在的,并且通常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方法加以妥善解决。城市经济学提出了经济管理理论和制度更新的要求 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意义 加速城市化进程,发挥中心城市的“发展极”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从实际出发,发展城市基础产业,避免城市产业结构趋同 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创造城市最佳效益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

4、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 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 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 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 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 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城市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 揭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城市化和大城市化的规律 揭示了城市区域差异先扩大后缩小的客观必然性 揭示了城市发展的生长机制(主导产业)揭示

5、了城市合理规模与城市经济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 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运行的关系城市经济学的最新进展 城市化的内在动力研究 集聚经济效应、信息外溢效应、城市规模和城市最佳集中度研究 城市趋同和城市演变的动态过程研究 城市特色经济 城市经济是市场经济、是人本经济、是开放经济、是辐射经济,是名牌经济城市经济学的不成熟性 研究对象界定的多样性和不规范性 缺乏能贯穿城市经济学始终的基础理论体系 缺乏有效的理论分析工具(交易成本能否作为分析工具)基本理论与城市问题的脱节比较严重现代城市和经济城市的定义城市经济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形式和条件城市的本质聚集经济及其社会承担者存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的特点生产和消费

6、的分离城市的特征各部门的相对独立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分工使商人和手工业摆脱了对土地依赖)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奴隶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构筑城池)决定城市形成的影响因素 经济力量(比较利益、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经济机制(习俗机制、市场机制、计划机制)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决定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 习俗机制 市场机制 计划机制超速增长、辐射增强内涵发展是现代城市演进的主要价值取向“城”的功能几乎丧失,“市”的功能不断强化空间利用效率提高,景观形象壮观普遍的大城市国际化趋势现代城市的特征现代城市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经济系统中人流、物流、资金流

7、、信息流的枢纽是商机无限的大市场是知识经济的策源地和创新基地是先进生产力的传播源成为国民经济重心现代城市经济的特点 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综合性与专业性统一 集中化与分散化并存 经济一体化趋势城市化的涵义、起源城市化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动态过程城市化的起源:城乡分离论 产业革命推动论v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v 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经济增长、非农业人口比例增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v 城市化的本质是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从农

8、村生活向城市生活升级转化的过程。从市场经济的供求角度来看,可以把城市生活视为一种特殊商品,城市化就是城市生活这种特殊商品的普及化。v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又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它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的核心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非农就业岗位。v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而产生的一种现象,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人口逐步由农业人口占多数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居住在农村占多数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占多数;该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结构

9、的根本变革。v 城市化是在工业化基础上产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三农”的非农化过程。因此,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科学完整地把握城市化内涵,适时有效地推进城市化,是促进城乡社会良性互动、有效整合与协调发展的关键。城市化实质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受众城市化实质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过程,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过程,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升,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升,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转型和变迁过程。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

10、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镇)集中和聚集的过程,集中和聚集的过程,而且是城市而且是城市(镇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以及城市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以及城市(镇镇)的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v 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v 城市化有助于促进工业化,有助于扩大内需求v 城市化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v 城市化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v 城市化有利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v 城市

11、化式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城市化的意义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城市化的取向从传统的产业理念逐步转向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维 城市化的趋势使集中型与分散性并存,但集中的规模和增速都大于分散的规模和增速 大城市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并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城市群的新型城市体系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单一指标法:城市人口比重指标 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 城市用地比重指标综合指标法:以多项社会、经济指标代替单一指标,通用性差江苏城市化发展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为城市提供商品粮、资金原始积累、生产原料、市场、劳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根本动力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生产配

12、套性服务的增加;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非经济性动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农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自然历史过程 城市化理论: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 城市化进程规律拉平的倒“S”型曲线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是相匹配的 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应当依据本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决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64年美元不变价)100200 300400500800 1000城市人口比重()22.022.036.236.243.943.949.049.052.752.760.160.163.463.4不同收入(GNP)水平上城市化预测钱纳

13、里:发展的型式,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城市化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率由0提高到25%的城市化初期阶段 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由25%提高到75%的城市化中期阶段 城市化稳定阶段城市化率达到75%以后的城市化晚期阶段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v 以经济规模设定城市规模,没有行政级别的限制v 突出产业强项,凸显城市v 城市建设要讲究比较成本,不能人为构市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借鉴v 西欧模式 中小城市模式,代表国家法国、瑞士、意大利等v 后发国家模式 城市圈模式,代表国家日本西方城市化进程的模式借鉴中国城市化的实证分析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争论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轨迹 中国城市化的战略与发展目标 中外城市化

14、比较研究 中国各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与对策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争论 小城镇模式。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高达2亿多人,靠大城市解决不了这样多的人口失业压力。而小城镇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同时,小城镇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将协调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超大城市是经济活动、商业交往的中心,商业、服务业的需求和消费数量巨大,聚集效应造成经济的高度繁荣。经济繁荣和人口密集也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与能源、控制环境污染。在超大城市的发展中,周边卫星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卫星城与中心城市相呼应,形成了广阔的经济增长地带,往往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等城市模

15、式。小城市或小城镇投资效益低下,土地浪费严重。城市功能不明显,城市建设无序、管理混乱,类似于一种扩大了的农村,换言之,出现了城市建设中的农村病。中等城市人口大约在50万-100万,它既可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聚集效应,又可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弊端。中国城市化进程轨迹 19491957:城镇化短暂健康发展阶段 19581960:城市化“大跃进”阶段 19611976:反城市化阶段 19801992:建制城市化、表面加速阶段 1993:城市化加速阶段中国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原因 官位设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模基本以官帽定位,而不是按经济规模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定位。改革开放20多年

16、了,包括体制上、观念上很多脱离实际的东西都改过来了,但这一传统的设市模式仍被顽强地保留下来。(应为按经济规模设市)人为构市。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及其发展规模该有多大,完全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些城市的决策者不顾城市化发展规律和区域动态比较优势,好大喜功,人为构市,盲目扩市,以至于城市“增肥”了,却有城无市。(应为产业建市)全能乱市。不少城市总想来各行各业齐头并进,搞“大而全”、“小而全”,忽略自身城市的产业强项和特色,搞“全能城市”。(应为特色城市)v 城市化水平低(比正常的人均GNP相当的国家城市化率低)v 人口膨胀(“上海问题”)v 城市化产业内部结构存在偏差:工业比重过高,服务业比重过低v 城乡

17、关系演化为经济社会与文化冲突v 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城市供给不足v 规划失效,文物、环境破坏v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对中国城市化特点的再认识v 城市化起步晚,真正进入现代城市化的时间更晚v 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v 城市化结构不平衡,呈现出较大的规模差距和地区差距v 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中国城市化的社会经济效应v 促进城市现代化,形成国民经济增长极v 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优化城市产业结构v 促进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经济区的建立v 促进国民经济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形成良性循环o 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质量下降o 城市运营成本上升,公共支出增加o 城市管

18、理难度加大,社会问题严重政府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分析 政策体制调整 废除抑制城市化的体制壁垒(如流动限制)、消除行政性壁垒(如城市建制)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 加大财政支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城市“公共产品”几点结论 中国的城市化不能靠单一的方法,其发展道路应该是多元化的 应当按照区域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模式 由于历史阶段和客观条件的差异,各类城市在发展中的侧重、任务和发挥的作用必然有所区别 小城镇侧重吸收剩余劳动力;大城市发挥集聚与辐射效应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自然过程,不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所决定 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三种道路并存的现状是合理

19、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协调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思路 城市布局从“区域扩散”向“人口聚集”转变,增加城市就业容量 城市成长从重视“规模扩长”向重视功能建设转变 城市建设从“基础设施功能”建设向“要素集聚功能”建设转变 城市发展主体从政府为主向企业为主转变 城市发展模式从经济增长型向综合质量型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各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与对策v“攀枝花”模式v“温州”模式v“苏南”模式v“珠江三角洲”模式v 长江三角洲地区v 珠江三角洲地区v 中部省份地区v 西部地区v 贫困地区加速城市化发展的障碍v 资源的部分短缺v 城乡剩余劳动力持续增长与城市容量之间的矛盾v

20、 社会经济二元结构下的一系列分割城乡的不合理制度v 城市偏向观念造成法规、政策、管理方法的偏向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目标 未来20年内,将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0左右 在扩大中小城市数量的同时,适当重视大城市的数量扩大和功能提升 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合理的大、中、小格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多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区域城市化策略“抓两头”策略,即重点解决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问题,从而带动中间,构筑完整的城市体系 城乡一体化策略(在城市化发达地区,打破行政区划,融合城乡)未来城市化格局以大城市为核心构筑城市群以中城市为中心打造城市圈以小城市为基点培育城市带思考题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在中国能体现吗?

21、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是什么?当前的城市化水平有高估的嫌疑吗?城市化是越快越彻底越好吗?改革开放25年来,全国城镇化的速度平均年增0.88个百分点,1998年以后平均年增1.4个百分点。根据对今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全面分析,提出以平均年增1个百分点作为控制和引导全国城镇化速度的依据。这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数据.瓶颈是每年1800万新增“进城农民”就业问题!第二部分逻辑脉络 从研究城市经济规模出发到探寻城市经济增长的机制、途径和方式。其中,城市经济规模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基础,城市经济空间是城市经济增长的载体,城市经济结构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决定因素,城市经济功能则是城市

22、经济增长和扩张的外在表象。基本理念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这带来的必然是城市经济的高开放性特征。城市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发展城市生产力。城市经济增长作为城市经济动态演化的过程,是把城市经济作为一个系统而获得的整体规模、数量的扩张与质量的提高。其中包括城市价值的增长、城市物质财富的增长、城市人口的增长等。现代城市经济增长除了自身所具有的机制和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完全建立在有效的空间配置,坚实的规模基础,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强劲的主要功能之上的。主流观点 在城市化的中前期阶段,大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区位、社会历史背景、市

23、场发育、政策与政府行为是城市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只有发展到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农村的生产优越性基本相当的时候,大城市的发展才能停止,城市差别、地区差别才能真正消失。城市经济的新陈代谢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规律。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体化 城市职能的国际化与专业化 城市特色的地域化与个性化 城市环境的生态化与园林化 城市建设理念的人性化与人本化 城市资源利用的集约化与效益化 城市空间扩展集中化与分散化的有机结合 城市资源分配的公平化与公开化 城市综合实力的评价标准 城市规模(土地面积、人口数量)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包括GDP及占全球或区域的比重 城市经济结构 经济聚集和

24、辐射功能与服务水平 集聚国际公司和财团总部或分部的规模 环境条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城市经济规模城市经济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如果不是,那究竟应该有多大?城市经济规模是指城市经济的综合容量与范围,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资产规模、市场规模和经济当量。城市经济规模问题的三种理论探索:适度规模、合理规模和最佳规模。城市经济规模中的各组成部分应当相互适应与匹配;城市经济规模同城市性质、功能、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城市现有基础设施容量以及城市地位应当吻合。城市经济规模的优化途径 调整城市经济系列,改善城市经济规模结构 搞好城市布局,为城市经济规模的优化奠定良好的空间基础 改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提

25、高城市规模经济效益 改革投资体制和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防止城市经济规模过度膨胀的机制 中观城市经济空间中观城市经济空间 经济学的“空间”概念q空间价值:时间有价值,空间也有价值!q空间成本:土地成本、立体空间成本、空间联系成本q空间效用:级差效益、空间立体效用 城市各种经济要素在城市中是如何分布与连接的?城市经济空间是城市经济结构的空间投影。它的形式和演化,不仅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基础和文化传统,更取决于城市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人们管理城市的能力。传统区位理论与现代城市经济空间理论的分析。城市经济空间是三维空间,其构成要素包括:区位、结构模式、CBD、次级中心、密度和形态等。工

26、业社会城市工业分化的特征:功能专业化、布局集中化、建设致密化、规模大型化。城市经济空间城市经济空间 调整我国城市经济空间的思路 转变空间利用观念,尊重空间利用规律;加强空间利用的法规建设,为依法利用空间创造必要的法律基础;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改革空间利用的管理体制;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来调整和优化空间;深入研究,制定科学的空间利用评价指标并形成完整的体系,以对空间利用的效率予以客观的评定。都市区的空间开发的基本模式“新城市主义”将城市空间的开发模式归纳为三种,即填充式开发、再开发以及新的生长区和卫星城。延展开发:即城市建成区空间的连绵外扩,包括沿交通轴线的放射扩张、圈层式扩张等具体形式。更迭开发

27、:即城市在原先的空间上通过用地性质置换的方式,实现城市机能的转化,如旧城区的改造。跃迁开发:即城市新空间离开原先的连片建成区而在相对独立的区域上开发,一般是由于地形限制的原因或特殊的政治、市场力量推动。平衡组团开发:即力图通过建立几个具有一定自我增长能力的组团来共同承担一个都市区的功能。城市空间开发的合理途径精明增长(SmartGrowth)理念:寻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最佳耦合的空间增长方式:目的:城市发展要使每个人受益;达到经济、环境、社会的公平;使新、旧城区都有投资机会,得到良好的发展。以公共交通和步行模式为鼓励方向,更多地混合居住、商业和零售功能,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环境。强调开发计

28、划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开发的基础设施;鼓励土地利用的紧凑模式,反对城市蔓延,鼓励在现有城区及社区中填充式发展,即所谓的“垂加厚法”。宏观城市经济空间中国城市群趋势以经济为纽带、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发展。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浙14个沿江城市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青岛、大连为次中心的环勃海城市群;其他待开发城市群:如东北老工业城市、重庆川中城市群等。大北京地区规划蓝图 大北京地区,主要是由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所辖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地区,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云集了华北诸多大中城市。甚至提出了以磁悬浮交通联系北京、天津、唐

29、山的设想,三地之间的交通仅需20至30分钟,实现城际交通的公交化;切实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北京西北郊国家历史文化公园,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等。大北京地区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提出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疏解大城市功能,调整产业布局,发展中等城市,增加城市密度,构建大北京地区组合城市;京、津两大枢纽进行分工与协作,实现区域交通运输网从“单中心放射式”向“双中心网络式”的转变;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生产力结构城市生产关系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基础结构科技结构劳动力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管理组织结构城市主导产业的特征 具有较高的收入需求弹性 产业关联强,带动作用大 科

30、技进步潜力大,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具备极强的市场渗透和辐射能力 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没有标准的条规,只有一些经验借鉴。全国副省级城市主导产业比较哈尔滨: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济 南:微电子、交通设备、家用电器、机械、生物工程青 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南 京: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车辆制造、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科教厦 门:电子信息、机械、化工武 汉:钢材制造及深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新医药及保健品产业、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业沈 阳:汽车、机械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西 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工程、新材料

31、大 连、杭州、广州、宁波:比较笼统我国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提高城市第一生产力的能级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以主导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高地 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和完善城市所有制结构,推动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思考问题房地产业能否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主导产业?城市经济功能一个城市在一个国家、地区或者国际经济中承担何种任务?城市经济功能包括:集散功能、生产中心功能、服务功能、创新功能、管理功能 城市主要经济功能:建立在主导产业或主导经济部门基础之上,为本城市以外地区服务为主的功能,是城市性质判定的主要依据 城市辅助经济功能:为城市本身服务为主的功能 城市主要经济

32、功能是第一性的,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辅助经济功能。当然,辅助经济功能在一定情况下会对主要经济功能产生反作用城市经济功能的发展规律 主要经济功能沿产业链延伸,并刺激相关功能的发展 创新功能将主导城市经济功能走向,并促进其升级换代 城市主、辅经济功能更讲求时空配合和互动,并增强整体的能效 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的特点:城市经济增长的特点:城市经济增长不仅仅意味着城市生产总值的增加,还意味着城市最终产品、劳务和资产的不断增多,以及必然带来的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大 城市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 城市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 城市经济增长还意味着城市吸引力和辐射

33、力的增强,以及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 城市经济增长理论城市经济增长极理论 需求指向型理论供给指向型理论 城市经济内生增长理论城市经济增长机制资金和投资:城市经济起飞和增长的启动与持续机制科学技术: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企业素质:城市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机制经济体制:城市经济增长的保障机制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增长的催化机制第三部分城市经济发展与管理城市资本运营 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实施城市资本营运为突破口。城市资本营运,就是用城市经营的理念来指导和推进城市建设,把城市建设作为最大的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的经济增长点来培植,把城市资本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运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对城市土地资本、

34、地域空间及其他经济要素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以使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使城市经济建设走出一条“投入、产出、再投入、更大的产出”的良性循环路子。城市资本的分类自然资本:自然形成的,不可再生的资本,具体包括土地资本、水域资本、矿产资源等;再生资本:就是人力作用资本。是通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产生的资本,包括市政公用的基础设施,如桥梁、道路、园林等;延伸资本:从城市有形资本中衍生出来的城市无形资本,它包括冠名权、广告发布权、公交线路经营权等等。城市资本营运的一般模式以上海、广州为代表的公司化运作模式。其特点是:确立城建投资公司的投资主体地位,建立城市建设基金会

35、,实施城建资金统一管理和市场运作。以大连为代表的集权运作模式。其特点是:建立隶属于市长直接指挥下的城市开发办公室,统一管理城市土地和建设资金。以武汉、青岛为代表的混合运作模式。其特点是:集上述两种模式之长,把政府的协调职能与城市建设的公司化运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和经营开发的双重职能。城市土地经济 城市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固定性、承载差异性、永续性经济特性:稀缺性、资产性、区位效益性、收益递减性法律特性:所有权及衍生权利束 城市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城市土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是城市土地供求运动的趋势,即从非均衡趋向于均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城市土地市场城市土地价格的本质,是土地出让年限内地租的贴

36、现值总和,即地租的资本化。城市土地市场是城市土地经济的运作核心,理论上讲是包含地产和房产在内的不动产市场。完善的城市土地市场的特征: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实行垄断供给与开放经营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有效的管理系统;理顺土地市场中各种交易过程中的权益关系。城市土地市场存在的问题土地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尤其是一级市场的单向性)。土地市场中的竞争机制薄弱,非竞争性机制的实施规模大大高于竞争性机制。土地市场的支持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力。城市土地市场体系的构建体系构建:城市土地市场、集体土地市场、派生市场主体构建:主体是参与土地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客体构建:投入市场

37、可供交易的对象是土地权利束(不包括最终所有权)机制构建:交易机制、支持机制、约束机制城市土地政府调控调控原则:依法调控、适度调控、规范调控调控目标:保证需要、创造环境、提高效益、维护生态、调节收益与分配调控手段:法律法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批地计划、审批许可制度、其他政策部分城市经营改革北京:招标拍卖挂牌公开交易转让上海:宏观调控总量逐步走向市场杭州:“收购、储备、出让”三统一温州:政府运作征储结合征供分离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作模式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指城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转制、收回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土地储备中心组织进行职工和居民的

38、安置、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土地整理工作后,将土地储备起来,再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出让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供应,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防止土地收益流失,规范市场秩序。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 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提高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 增加城市政府收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经济发展 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有效保护城市郊区农地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问题城市一级土地市场未垄断 土地收购补偿标准不尽合理 城市规划工作有待改善 储备资金

39、筹集困难 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定位和运作模式有待完善城市公共建设经济城市公共建设项目:为整个城市运行和共同消费提供服务的基础性设施 特点利益递减性、利益共享性和外在性、成本聚集性、收益长期性。现代城市公共建设项目供给模式:城市政府“掌舵”、投资主体、经营管理主体多元化及行政方式和竞争方式共同调节的模式 公共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机制 构建以构建以项项目目为为主体的投融主体的投融资资机制机制 投融资方式有:投融资方式有:通过项目公司来安排投融资方式;通过项目公司来安排投融资方式;以以“设施使用协议设施使用协议”为载体的投融资方式;为载体的投融资方式;以以“有偿供给有偿供给”为基础的投融资方式;为基础的投

40、融资方式;ABSABS、TOTTOT、BOTBOT方式;方式;捆绑式组合型投融资方式;捆绑式组合型投融资方式;公共建设项目经营的创新 实行民营化是经营体制创新的主要形式 民营化的对象:经营性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营化的途径:特许专营权的招标转让;城市基础设施或企业资产的证券化;承包或租赁经营;兼并和清算;将某一基础设施或企业整体出售给民营企业。民营化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城市政府也应当有所作为 对“经营城市”的探讨树立城市资源商品化的理念:城市资源是当今最大的国有资产,具有资本营运的巨大潜力树立城市建设产业化的理念: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手段,引导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城市建设,彻底改变城市

41、建设政府投入、无偿使用的旧模式树立城市管理企业化的理念: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事)业、企(事)业参与竞争的运行机制对“经营城市”的探讨 表面看来,这个定义不存在什么本质性的问题,而且,由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中种种资源的真实价值被人为地掩盖和剥夺,在市场经济中通过“经营”这种手段使它们的价值得以重新体现和发挥,看来确实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问题不能回避:谁来经营城市?经营城市是不是城市经济的主战场?“经营城市”口号能否作为城市功能定位和管理城市的方针?经营城市概念的再拓展 经营城市土地、经营城市基础设施、经营城市公共物品、经营城市投资环境、经营城市品牌形象、经营城市文化品位 经

42、营城市的主要要素有六个方面,一是土地等自然资源,二是企业资源,三是人力资源,四是人类文化遗产资源,五是制度资源又叫行政资本资源,六是良好的形象资源。每项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而且关联度极强,只有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才能够起到综合平衡发展的效果。综合经营是经营城市的必由之路。经营城市的三原则可识别原则:城市对有形、无形资源要可识别,城市历史要可识别,城市个性文化教育要可识别,城市区位优势要可识别,城市特殊要可识别,城市支柱产业要可识别等可选择原则:有了城市的可识别性才有区域市场竞争的可选择性可供给原则:只有具备竞争可选择性的城市,城市才能有可供给性即对外竞争输出性。其表现形态就是把城市建成外部资金流

43、、物资流、人才流、信息流的汇集地,通过资金、物资、人才、信息的汇流,物化为本地的巨大财富城市管理经济概念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管理的关系?构成城市系统的各子系统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巨大,当我们考察城市经济系统的任何一个因子时,都不可能无视其他因素的作用而独立发展。城市政府的政策取向、决策管理水平,甚至领导人的好恶都会直接作用于城市经济发展。因此:可以用城市管理的概念来代替城市经济管理的概念。或者说,城市经济管理不仅是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城市管理的本质内容。城市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城市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行政,但是任何一个企业或者经济组织都无法代替城市政府的重要管理地位。因此,城

44、市政府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和中心。需要强调:城市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管理一切经济社会事务;城市各级政府必须具有相对明确的职责分工。城市管理的对象:人、财、物、生态、信息、时间、文化城市管理经济的目标保持城市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科技发展,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保障充分就业,实现收入公平分配调节市场供求,维护市场规则城市经济管理的职能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职能调控市场供求,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发展,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管理城市国有资产的职能。注意,西方国家的城市管理职能与我国城市管理职能的不同。各有利弊。城市

45、管理的内容城市管理软件系统 城市管理政策:发展战略、财税金融政策、城建房产政策、生态环境政策 城市管理体制: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理解城市管理硬件系统 城市政府:城市管理的主体和核心 城市管理人才:对管理质量有决定意义 城市管理的组织结构、设施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城市管理理念 依法治市的理念:新时代有新内涵 新公共管理的理念:抓住公共管理的实质 二元机制的理念:公共管理职能与市场手段互为补充 政府管理为主导,社会参与为辅助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城市管理的价值取向 尊重科学,发扬民主 讲求效率,注重公平 发展经济,保护生态 促进建设,推崇审美现代城市管理的实现形式

46、 集成化形式 管理部门的集成、管理技术的集成、管理人才的集成 分级分权管理形式 管理权限的划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控制 社会主导型形式 城市政府的管理重心在社会管理 城市政府一般不直接参与微观经济组织的行为 规划具有法律效力,计划仅具有导向作用城市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 政府公共物品的多元供给机制 公办公营、公办商营、专利经营、私商经营 城市养护管理的市场化机制 政府推出养护市场,培育养护企业,维护公平竞争 维护城市公共利益的经济机制 税收差别、管理收费、发放许可证、押金退款制等 城市制导管理导顺制逆城市管理发展的基本取向 理念上积极倡导依法治市,同时汲取新公共管理理念的精华,充分认识政府公共职

47、能同市场经济手段互为补充的优越性,并增强企业和市民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 在体制上进一步完善分级分权管理,重点是梳理关系,管理中心下移,调整职能配置,强化职权利挂钩 实现形式上从经济社会主导型逐步向社会主导型形式过渡,进一步突出公共管理的地位,并且创造制度条件、技术条件,尽快启动集成化管理有选择地开放管理市场,利用经济手段分解管理责任,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制定城市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评价管理业绩。城市发展中如何提升执政能力?五五社会矛盾尖锐、冲突频繁挑战执政能力:收入差距四四生态环境保护命系执政能力:最后关头三三产业结构重化工业化挑战执政能力:雷同谬误二二一一城市群治理挑战执政能力:行政上级

48、不等于经济辐射源公共经济考验执政能力:先修污水处理厂还是先修广场?有效的治理结构是执政能力的制度保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发展的协调性 可持续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发展的协调性,在时间上表现为发展的连续性,在结构上表现为发展的系统性。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动力,社会持续是目的堪培拉堪培拉 我国城镇化的另一项“瓶颈”是资源短缺的制约。按照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预测,至2020年全国新增3.3亿城镇人口(现在5.03亿)对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水源的短缺将进一步加剧。城镇化

49、对能源、包括电、煤、石油、燃气等需求都将很大增长,对生态环境必将产生巨大的压力。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与世界人均值的比较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与世界人均值的比较水资源水资源 25%耕地耕地 40%弱弱石油石油 8.3%天然气天然气 4.1%铜铜 25.5%铝铝 9.7%我国我国GDP与物耗占世界的份额与物耗占世界的份额2003年年 我国占世界份额我国占世界份额GDP 4%物耗:物耗:钢铁钢铁 27%原煤原煤 31%氧化铝氧化铝 25%水泥水泥 40%石油石油 7.4%能源消耗水平比较能源消耗水平比较1美元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相对值)所消耗的能源(相对值)日本日本意大利意大利法国法国 德国德国英国英

50、国美国美国加拿大加拿大中国中国1.001.331.501.502.172.673.5011.50日本日本 208 1美国美国 514 2.47中国中国 5045 24.25 水资源消耗水平比较水资源消耗水平比较-1万美元万美元GDP所消耗的水所消耗的水(立方米立方米)中国与美国轻工业污染物排放水平比较中国与美国轻工业污染物排放水平比较 行业行业 项目项目 中国中国 美国美国 差距差距 1997年水平年水平 (倍数)(倍数)造纸造纸 BOD5kg/吨产品吨产品 60-300 14.1-28.6 4-10 排水量排水量m3/吨产品吨产品 400-600 50-200 3-5甜菜糖甜菜糖BOD5k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