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第3章ppt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28753454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第3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城市经济学-第3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经济学-第3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第3章ppt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LOGO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LOGOLOGO 一、城市化概念与内涵一、城市化概念与内涵(一)概念(一)概念 城市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二)内涵(二)内涵 一是“人口城市化” 二是“非农产业城市化” 三是“空间城市化” 四是“生活方式城市化” LOGO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2000年人均创造GDP第一产业3990元,第二产业2.8万元,第三产业1.5万元

2、)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LOGO 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第六,城市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LOGO(一)(一)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这是对城市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识别指标。它表明了城市化推进程度,即表示城乡关系转型程度及非农业人口、非农产业集中的程度。 城市

3、化水平的测度就是要对城市的这种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或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时期之间进行比较。二、城市化水平的测度二、城市化水平的测度LOGO(二)(二) 测度方法测度方法1、复合指标法、复合指标法 鉴于城市化过程所包含内容的多样性,从理论上讲,一个能够较为准确全面地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测度方法应该采用复合指标法,即尽量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来进行综合分析,以此考察城市化进程。 但在实际操作中,复合指标法却往往行不通。一方面,反映不同内容的指标不能直接进行加减乘除;另一方面,即使可以采用一些复杂的数学手段来解决上述矛盾,但还应看到,城市化的某些内容(例如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4、是不可能直接作定量分析的。LOGO 2、主要指标法、主要指标法 是指通过几个最具本质意义、最具象征性,而且便于统计分析的个别指标来反映和描述城市化水平。 (1)土地利用指标 用土地利用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计算一定时间内非城市性地域转变为城市性地域的比率。 (2)人口指标 用人口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计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LOGO 式中,Y表示城市化水平或城市化率;U表示城市人口 ;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区域总人口。 LOGO为什么能够用人口指标来测度城市化水平?为什么能够用人口指标来测度城市化水平?这主要是因为:v人口城市化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产业

5、城市化的结果。v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v人口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生活方式的转变。v人口指标在统计上具有方便、准确、可比性强等特点。LOGO三、城市化规律三、城市化规律v城市化的阶段发展规律城市化的阶段发展规律v大城市优先发展规律大城市优先发展规律v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规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规律LOGO(一)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一)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 Northam)于1979年提出各国城市化过程的轨迹为S型曲线的理论 。LOGO起始阶段(城市人口比重起始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在30%30%以下)以下)加速阶段(城市人口比

6、重加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在30-70%30-70%)完成阶段(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完成阶段(城市人口比重超过7070% %以上)以上)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化工业化前期前期工业化工业化中期中期工业化工业化后期后期30%70%80%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水平LOGO 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即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阶段,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表现得最为明显。(二)大城市优先发展规律(二)大城市优先发展规律LOGO(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规律 1965年,美国地理学家贝里选用95个国家的43个变量

7、进行分析,显示城市化阶段与经济发展程度呈现呈非常显著地正相关。 根据1981年美国人口咨询局的资料,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加权人均GNP与其相应的加权人均城市化水平间确实存在一种相关关系。人均GNP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见下表)LOGO国家类型国家数加权人均GNP(美元/人) 加权平均城市化水平(%) 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市场经济国家非市场经济国家 336341962601400126301032046401745667862世界平均125234041LOGOv周一星(1997)对1977年世界157个国家和地区资料进行统计分后指出,城市化指数与经济发展指数符合对数相关关系,

8、其数据回归的结果是:Y=40.62X75.6 其中:Y-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X-人均GDP 相关系数R=0.9079 标准差 S=9.8 较好的解释了城市化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规律。 LOGO四、世界城市化历程及其特征(一)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推进,世界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很大,城市化的重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三)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过度城市化与城市化不足并存。(四)世界城市化过程中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LOGO(一)世界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LOGO(二)城市化的重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全世界发达

9、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总人口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百万人)(百万人)(%)(百万人)(%)(百万人)(%)1800978505.1207.3304.318251100605.4258.2354.318501262806.3404011.440404.4187514201258.87517.2505.01900165022013.315026.1706.51925195040020.528539.91159.31950250172429.044952.527516.719754076156438.475375368.681181127.21997582926

10、8146.088088077.31801180138.4LOGO图图1 1. .1 1 发发达达国国家家和和发发展展中中国国家家城城镇镇人人口口及及其其占占世世界界城城镇镇总总人人口口比比重重的的变变迁迁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180018251850187519001925195019751997城镇人口(百万人)01020304050607080占世界城镇总人口的比重(%) 发达国家(百万人) 发展中国家(百万人)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LOGO年份 地区 世界非洲亚洲拉美欧洲北美日本20012521252222015333195

11、2222001年和2015年全球8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预测 单位:个LOGO(三)过度城市化与城市化不足并存v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v乡村人口过快地向城市迁移,超过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以至于造成大量人口缺乏就业机会,造成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等城市问题。v超前城市化主要出现在拉丁美洲及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LOGOLOGO城市化超前发展的国家基本资料的比较阿根廷1997年墨西哥 1997年巴西1999年乌克兰1999美国1999年日本1999年中国2

12、001年城市化水平(%)89748168777937.7人均GDP(美元/人)85703780442075030600322307543元(911美元)LOGO城市化不足v滞后城市化恰好与超前城市化相反,是指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v亚洲一些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其城市化进程就是典型的滞后城市化。 v泰国:人均GDP1960美元, 城市化水平为21%; 全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2000美元, 城市化水平为50%。LOGOv2006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1.3:48.7:40,而就业结构为42.6

13、:25.2:32.2 LOGO(五)世界城市化过程中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又称分散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它是由美国城市规划师贝利1976年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counter-urbanization”),它是指城它是指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蔓延的过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蔓延的过程程。它与乡村分散的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所表现的集中型城市化,都是城市化过程,只是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LOGO 造成逆城市化的根本原因有二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二是交通技术条件的改善。 人

14、口和产业过度向城郊的迁移人口和产业过度向城郊的迁移,导致了城市中心区的“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内城的经济衰退内城的经济衰退和人口贫困化等社会、经济问题。LOGO中心商中心商业区业区内城内城低收入、少数民族集聚区(贫穷)郊区郊区高、中收入及白人社区(富裕)资本高、中收入者年青专业人员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迁移及其影响示意图逆城市化带来了部分城市人口和产业活动过度向城郊的迁移,内城逐步丧失了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的短缺,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的迁移和内城人口减少,造成内城经济衰退。LOGOLOGO北京旧城区人口疏散图LOGO五、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特征(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二)改革开

15、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三)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分析LOGO(一)1978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1 1、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0.6%上升到17.92%。194919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见下表)LOGOLOGO0510152025303540451949 1954 1959 1964 1969 1974 1979 1984 1989 1994 1999 中国城市化进程

16、(中国城市化进程(19492002年)年)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版,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年版,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4),国家统),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LOGOv19791979年以前的中国城市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年以前的中国城市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49到1957年是城市经济恢复和顺利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时期。在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由5765万人增加为9949万人,年均增长率达7.1%,大大超过了这一时期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使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0.6%上升到15.4%。LOG

17、O(2)1958至1960年是城镇化超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上升到19.7%。(3)1961到1965年,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4)1966至1977年,是城乡人口大对流的阶段。 LOGO2、城市化特点:、城市化特点:v城市化发展缓慢且不平稳v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v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v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v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LOGO(二)1978年以后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1 1、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阶段:v19781984

18、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v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v19922003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v2003至今,城市化平稳快速发展。LOGO2 2、城市化政策的变化、城市化政策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过去实行城乡分隔,限制人口流动逐渐转为放松管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小城镇;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3 3、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19792000年城市化水平 LOGOLOGO4、城市化特点、城市化特点:(1 1

19、)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 2)小城镇和大城市是城市化的主体)小城镇和大城市是城市化的主体 大城市与特大城市非农人口占总非农人口的27.6%,小城镇非农人口占非农人口的58.9%,中等城市非农人口占非农人口总数的13.5%.LOGO(3 3)城市化仍然相对滞后)城市化仍然相对滞后v 到2004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是41.8%,但是,我国城市化率仍比世界平均低10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30个百分点。v 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水平虽提高较快,到20002000年年提高到36.22%,但仍滞后于工业化率工业化率14.6个百分点。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64年美元不变价)100

20、2003004005008001000城市人口比重()22.036.243.949.052.760.163.4钱纳里:发展的型式,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LOGO(4 4)城市化地区差异大)城市化地区差异大 城市化水平总人口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总人口城镇人口(%)(万人)(万人)(%)(万人)(万人)北京77.5413821072 广东5586424753 天津71.991001721 广西28.1544891264 河北26.0867441759 海南40.11787316 山西34.9132971151 重庆33.0930901022 内蒙古42.6823761014 四川26.698329

21、2223 辽宁54.2442382299 贵州23.873525841 吉林49.6827281355 云南23.3642881002 黑龙江51.5436891901 西藏18.9326250 上海88.3116741478 陕西32.2636051163 江苏41.4974383086 甘肃24.012562615 浙江48.6746772276 青海34.76518180 安徽27.8159861665 宁夏32.43562182 福建41.5734711443 新疆33.821925651 江西27.6741401146 山东3890793450 沿海44.6 5362223916 河

22、南23.292562147 中部33.5 4394014720 湖北40.2260282424 西部27.7 286667930 湖南29.7564401916 全国36.21E+0545906LOGO中国- 2000年城市化水平 (%)49.7 到 88.4 (6)38 到 49.7 (8)27.8 到 38 (8)18.9 到 27.8 (8)LOGO中国- 2000人均GDP的地区差异(元/人)11,600 到 34,600 (7)6,900 到 11,600 (6)4,900 到 6,900 (7)2,600 到 4,900 (10)LOGO(5)城市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v城市化的核

23、心载体城市的发展质量,即城市现代化问题;v城市化的域面载体区城的发展质量,即城乡一体化问题。 如果说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化质量的核心内容的话,那么城乡一体化则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的终极目标。 LOGO(三)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分析(三)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分析1、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的背景分析(1)国际宏观发展环境变动 国际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等 国际经济力量的影响加大国际经济力量的影响加大(2)国内宏观发展环境变动 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动:中国加入WTO、全面开放格局、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城市群的快速发展态势等多元化发

24、展的基本格局多元化发展的基本格局LOGO2、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选择的理论依据、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选择的理论依据(1)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理论与城市化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理论与城市化关于城市发展方针的争论(大城市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小城市重点论、协调发展论)(2)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与城市化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与城市化增长极理论与区域不平衡发展 大城市的极化和扩散效应(3)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核心核心:强调代际平等、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的

25、协调。LOGO(四)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内容1、制定城市发展方针的依据是城市的成本-效益分析 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都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都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大城市要在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市现代化基础上,实现有序扩散,强化区域的经济中心地位和作用;中小城市是大城市产业扩散的主要接收地,强化集约发展,实现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 对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方针应根据区域发展条件差异对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方针应根据区域发展条件差异而有所区别而有所区别 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LOGO2、城乡关系基本准则是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市场机制是资源、要素配置的基础机制市场机制是资源、

26、要素配置的基础机制 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最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自由流动,市场经济是创造人口和经济活动自由流动的制度前提,并通过利益机制促进人口和经济活动向效益高的城市集中。 土地制度的改革创新,是促进劳动力及其他要素自由土地制度的改革创新,是促进劳动力及其他要素自由流动的主要传导机制流动的主要传导机制 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城镇)转移(土地依附、资金流、物流)LOGO3、城市化动力、传导机制表现为多元化及制度创新 多元化的动力和传导机制多元化的动力和传导机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推动;外资进入的推动(国外、国内其他地区);本地民营经济发展的推动等等。 地方政府城市管理的制度创新地方政府城市管理的制度创新土地利用规划政策改变(提升城市规划地位,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加速实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和水资源系统统一管理体制)大城市地区管理体制创新(城市间的协调机构和统一管理政策)人口控制政策的改变LOGO结论中国未来城市化战略的要点 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多种模式、多种规模结构和多种发展机制并存的城市化加速发展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