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诫子书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00136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诫子书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诫子书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诫子书教案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诫子书教案 新人教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1515 诫子书诫子书1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朗读背诵课文,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2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3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积累警句,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课件、配乐朗读。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他以自身言行感染

2、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这节课我们将重点研讨诸葛亮写给其儿子的一封家书诫子书。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 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2 2背景链接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万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3 3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意与日去(古义: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

3、义:危险)(2)词类活用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明确)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增长)(3)一词多义2(4)重点句式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介词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交流点拨】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2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是如何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交流点拨】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方面的关系。步骤三 质疑问难

4、 深层探究1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交流点拨】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2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交流点拨】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

5、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步骤四 名句理解 赏析语言1 1名句理解(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交流点拨】这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 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

6、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贯穿诸葛亮一生,是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交流点拨】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诸葛亮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2 2赏析语言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思考完成下列任务: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交流点拨】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

7、汲于富贵(陶渊明);水能性淡3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道在箪瓢端自足,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C惜时:(1)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2)时光飞逝,我

8、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 1总结课文本文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2 2拓展延伸赞美诸葛亮的诗歌(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2)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3 3完成名师测控本节练习。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按教学计划来安排,学生熟读成诵后,大致意思还是能理解的,我也预想到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困难之处,但完 全不懂是没预想到的。课前,我已经分析了会造成疑难的原因:文章虽然短小,问题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 就浓缩了越多的精华,我们就要越静下心来深入到文本中去。我决定把文章分成隐性的层次,引导孩子们一层一 层去理解文本内容。当然,学习古代的精华很有必要,能从中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更可贵。因此,学生从中所受 的启发是这节课不能忽视的,也希望孩子们能从本文中学有所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