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解剖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988793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6.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鼻咽喉解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耳鼻咽喉解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耳鼻咽喉解剖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鼻咽喉解剖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耳鼻咽喉解剖一、耳部解剖二、鼻部解剖三、咽部解剖四、喉部解剖 一、耳的临床解剖 按解剖分为以下部分:1、外耳 2、中耳/-具有导音作用,合称为导音系.3、内耳-具有感音作用,称为感音系。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一)、耳廓:1、软骨:内含弹性软骨支架,外面为皮肤。耳垂无软骨,由脂肪及结绨组织和皮肤组成 2、皮肤:耳廓皮肤较薄,皮下组织少,血管表浅,血流缓慢。3、耳廓的名称:后-耳后沟。前-耳轮、对耳轮、耳舟、耳屏、对耳屏、屏间切迹、三角窝、耳轮角、耳甲艇、耳甲腔、耳垂。4、耳廓的功能:(1)、形如贝壳,搜集声音,经放大后汇入外耳道。(2)、两侧耳廓协同作用,能够辨别声源方向。(立体听觉)(3

2、)、耳廓缺失,影响美观,引起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二)、外耳道(二)、外耳道:起自外耳门止于鼓膜。1、外耳道长2.5-3.5厘米,直径约8毫米。外三分之一为软骨部,内三分之二为骨部。略呈S弯曲。(检查时成人向外上方牵拉耳廓,儿童向外下方牵拉耳廓。)2、峡部: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的外耳道较狭窄,最窄处称峡部。3、外耳道生理功能:(1)、传递声波:对3000-4000Hz的声波有扩 音作用,可提高声强级10-12分贝。噪音性耳聋(2)、保护作用:其弯曲形状、耳毛、耵聍协同作用,可阻止灰尘及外物进入,抑制细菌和霉菌生长,保护鼓膜不受直接损伤。(3)、保持外耳道深部温度的恒定作用。2、中耳中耳是一个含气

3、空腔,位于颞骨之中,由鼓室、鼓窦、咽鼓管、乳突气房四部分组成。(一)、鼓室:大小:上下、前后径各约15毫米,容积约1-2毫升。结构:鼓室分为上、中、下三个。具有上、下、内、外、前、后六个壁。与周围组织结构有重要连属。1、鼓室外壁:鼓膜。(1)、外观:灰白色、半透明、有光泽、椭圆形的薄膜,外形如浅漏斗状。(2)、位置:鼓膜前下部分在外耳道内侧端向内倾斜,与外耳道底形成45-50度夹角,在新生儿约成35度角。(3)、大小:高9毫米、宽8毫米、厚0.1毫米。(4)、构成:三层。外-复层鳞状上皮。中-纤维组织层,(肌层)内-黏膜层。上五分之一-松弛部。纤维组织疏松。下五分之四-紧张部。组织致密。(5)

4、、鼓膜正常标志:松弛部、紧张部。鼓膜脐部、锤骨柄、锤骨短突、锤骨前皱襞、锤骨后皱襞、以此区分紧张部和松弛部。光锥。(6)、鼓膜生理功能:a.保护内耳、中耳。b.收集声能。c.传导声波:鼓膜总面积约85平方毫米,其中55平方毫米为有效震动面积,其与锤骨柄紧密相连,比镫骨底板的面积(3.2平方毫米)大17倍,因此声波由鼓膜传到镫骨底板时可以提高声压17倍,相当与声强级25分贝.鼓膜穿孔听骨链中断时大约可损失听力25分贝。2、鼓室内壁 为内耳的外壁,表面凹凸不平,主要有下列结构:(1)、卵圆窗:位于后上方,内通内耳的前庭。由镫骨底板及其韧带封闭,又称前庭窗。(2)、圆窗:位于后下方,为膜所封闭,又称

5、为蜗窗,此膜称为圆窗膜。(3)、面神经管突的水平部(鼓部)。3、上壁 3-4个毫米,或薄如纸。称鼓室盖或鼓室天盖,与颅中窝相隔。4、下壁 又称颈静脉壁,借一薄骨板与颈静脉球分开。5、后壁 上宽下窄,内侧有面神经的垂直部通过,上部有鼓窦入口,与乳突气房相通。6、前壁 称颈动脉壁,下部以极薄的骨板与颈内动脉相隔,上部有咽鼓管的鼓室口与鼻咽相通。(二)、鼓室内容物 1、听小骨:包括锤骨、占骨、镫骨这三块小骨通过关节相接成链,合称听骨链。2、听骨链的生理功能:具有杠杆作用,声波经听骨链的杠杆作用传到卵圆窗时,可提高声压1.31倍。(三)、咽鼓管 又叫耳咽管、欧氏管。是沟通中耳鼓室和鼻咽部的管道。1、构

6、成:全长35-39毫米,由骨部和软骨部组成。近鼓室的一段为骨部占全长三分之一,近鼻咽的一段为软骨部占全长三分之二。咽鼓管鼓室端开口-鼓口,或称鼓室口。位于鼓室前壁的上方。鼻咽部的开口-咽口,位于鼻咽部外侧壁。成人窄、长、弯窄、长、弯。40度角。小儿宽、短、直宽、短、直,与水平面10度角。2、生理:通常关闭。吞咽、打哈欠、咀嚼时可短时主动开放。3、生理功能:(1)、维持鼓室内外压力平衡,维持正常听力。(2)、引流作用。(3)、换气功能。保持鼓室内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恒定。(4)、防止逆行感染。3、内耳内耳又称迷路,为听觉和位觉(平衡觉)重要感受装置所在部位。其身居颞骨的岩部,结构复杂。外部检查无法

7、窥及。(一)、结构:1、按解剖学分三部分:前下-耳蜗后上-三个半规管中间-前庭2、按组织学分两部分:骨迷路;膜迷路。3、按生理学分为两部分:听迷路(耳蜗);平衡迷路(半规管及前庭)。1、骨迷路:分为前庭、半规管、耳蜗三部分。(1)、前庭:位于骨迷路的中部,前连耳蜗,后连半规管。其外侧壁有卵圆窗及圆窗与中耳相隔。(2)、骨半规管:共有三个。位于前庭的后方。包括:外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后半规管(垂直半规管)。(3)、耳蜗:位于前庭的前方,形似蜗牛壳。为一中空的螺旋形骨管。全长30-32毫米。2、膜迷路:由上皮和结绨组织膜组成,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内,悬浮于外淋巴中。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

8、。分三部分。(1)、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管内。有三个膨大的膜壶腹,内有壶腹嵴,(2)、椭圆囊、球囊-位于前庭内。内有椭圆囊斑、球囊斑。(3)、膜蜗管-位于骨蜗管内。又叫骨阶、中阶。内含内淋巴液。外壁-螺旋韧带,上有血管纹,可渗出内淋巴液。下壁-螺旋缘和基底膜。螺旋器(听觉感受器)即位于基底膜上,由支柱细胞、毛细胞组成,是听觉感受器。4、耳的生理学(一)、听的生理学:人的听觉范围在16-24000Hz之间,常用的听觉范围在500-2000Hz之间。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有两个。(1)、空气传导:声波-空气震动-耳廓收集-经外耳道-鼓膜震动-听骨链和鼓室内空气震动-卵圆窗震动-刺激前庭外淋巴液-液波

9、-震动内淋巴液和基底膜-刺激螺旋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大脑皮层听中枢-产生听觉。(2)、骨传导:声波直接震动颅骨-外淋巴液相应震动-震动基底膜-刺激螺旋器-听神经-中枢-产生听觉。(二)、平衡生理:维持身体平衡有三大系统:前庭、视觉、本体感觉。以前庭系统最重要。前庭末梢感受器有三:球囊、椭圆囊、壶腹嵴。半规管的壶腹嵴对角加速度敏感,球囊斑和椭圆囊斑对直线加速度敏感。在加速度作用下,内淋巴液震动-刺激壶腹嵴上的感觉细胞-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前庭中枢-通过反射作用维持身体平衡。鼻及鼻窦的临床解剖 鼻:分为三部分-外鼻、鼻腔、鼻窦。鼻腔上方、后上方、两旁由左右成对的鼻窦环绕。鼻及鼻窦一起占据大部

10、分面颅,小部分脑颅。各鼻窦彼此之间、鼻窦与鼻腔、鼻窦与眼眶、颅前窝、颅中窝之间仅由一层很薄的骨板相隔。鼻窦、鼻腔、鼻咽及中耳腔好似构成一个整体,彼此相通,一方有病尤其是炎症,可影响到另一方,中耳炎常起因于鼻和鼻咽部的病变。一、外鼻的解剖鼻根、鼻梁、鼻尖、鼻小柱。鼻背、鼻缘、鼻唇沟、鼻翼、鼻前孔。外鼻由骨和软骨构成支架,外覆皮肤及软组织。(一)、骨部支架:上-额骨鼻部,鼻骨。下-切牙骨。三部分共同组成梨形骨质鼻孔-鼻前孔。两侧-上颌骨额突。鼻骨鼻骨:左右各一,彼此相接于中线。特点:上端窄而厚,下端宽而薄。(二)、软骨支架:为透明软骨,弹性很大。共有以下几块软骨:1、鼻外侧软骨:左右各一,与鼻骨和

11、上颌骨额突相接,共同支撑鼻背。2、鼻中隔软骨:单个,是构成软骨部鼻中隔的主要部分。前上缘和鼻骨共同构成鼻梁的支架。3、大翼软骨:又叫鼻尖软骨,左右各一,内侧相遇与中线构成鼻小柱的支架。外侧为鼻翼的主要支架。4、鼻副软骨:包括小翼软骨和籽状软骨。数目多少不定,也可缺失。(三)、浅层组织:鼻根部及鼻背部皮肤薄而松弛,易于移动。鼻尖及鼻翼部皮肤较厚,富有大量皮脂腺和汗腺,与深部组织粘着较紧,并从鼻缘向内反折入鼻前庭。为痤疮、酒渣鼻、鼻疖的好发部位,发炎时因皮肤紧绷,神经末梢受压,极疼痛。(四)、肌肉:略。(五)、血管和神经:静脉-面部静脉均与颅内海绵窦相通,静脉管内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故当鼻部和

12、面部有疖肿时,若治疗不当或挤压,细菌进入血液扩散至颅内海绵窦,引起严重的颅内并发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二、鼻腔的解剖 分为鼻前庭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固有鼻腔两部分。鼻腔是一个前后开放的狭长腔隙,顶宽,底窄,起于鼻前孔,止于鼻后孔,由鼻中隔分成左右各一。除鼻中隔的一部分为软骨外,其余各壁均由骨部构成。鼻前庭处覆以皮肤,其余表面覆以黏膜(一)、鼻前庭:鼻腔前段一小部分,外侧为鼻翼,内 侧为鼻小柱,起于鼻缘,止于鼻前孔。鼻腔内皮肤与黏膜交界处称为鼻阈。鼻前庭皮肤富含皮质腺和汗腺,有丰富的鼻毛,易发生疖肿、湿疹等病。(二)、固有鼻腔;起与鼻前孔,后止于鼻后孔与鼻咽部相通。有内外顶底四壁。1、内侧壁:鼻中

13、隔。由软骨部和骨部构成。鼻前庭内侧壁则由软骨、皮肤、及皮下组织构成,可以左右活动。软骨部鼻中隔-鼻中隔软骨。骨部鼻中隔-上有筛骨正中板,下有梨骨。(1)、鼻中隔表面不平整,多有弯曲。(2)、立氏区-鼻中隔前下部位的黏膜常发生上皮化生,并呈现小血管扩张和上皮脱落,最易出血,称为鼻中隔易出血区。2、外侧壁:(1)、三个鼻甲:外侧壁有突出于鼻腔的三个骨质鼻甲,成梯形排列,游离缘皆向内下方悬垂。分别称为上中下三个鼻甲。(2)、三个鼻甲从下到上依次缩小三分之一;前端的位置又递次后退三分之一。(3)、三个鼻道:各鼻甲的外下方均有一个裂隙样缝隙,称为鼻道,故又有上中下三个鼻道。(4)、总鼻道:各鼻甲与鼻中隔

14、之间。(5)、嗅裂:在中鼻甲游离缘平面以上的总鼻道,即相当于上、中两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腔隙称为嗅裂。上鼻甲-鼻前孔检查时常看不到,其后上方有一凹陷,称蝶筛隐窝,为蝶窦开口处。中鼻甲-其前端外上方的鼻腔外侧壁上有一小丘状突起称鼻丘。下鼻甲-前端距鼻前孔约2厘米,后端距咽鼓管咽口1厘米,故下甲肿大、肥大,鼻塞甚剧,并可引起耳部症状。上鼻道-外侧壁上有后组筛窦开口。中鼻道-外侧壁有上颌窦、前组筛窦、额窦开口。下鼻道-鼻泪管开口于其前上方。3、顶壁:有额骨鼻部、筛骨水平板、蝶窦前壁。其中筛骨水平板极薄,易骨折,为鼻部手术的危险区,与颅内相通。4、底壁:硬腭、软腭。和口腔相隔。5、鼻后孔:成卵圆形与鼻咽

15、部相通。(三)、鼻腔的黏膜分为嗅区黏膜和呼吸区黏膜两部分。1、嗅区黏膜:成人仅占鼻腔上部的一小部分,分布与上鼻甲内侧面及鼻中隔上与之相对应的部位。儿童的嗅区黏膜范围较广,可包括一小部分中鼻甲及与之相对应的鼻中隔表面的黏膜)2、呼吸区黏膜:占鼻腔的极大部分,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运动方向自前向后,仅前下方一小部分向前运动。黏膜中含有丰富的腺体-粘液腺、浆液腺、混合腺体及杯状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使黏膜表面常覆有一层随纤毛运动而不断移动的具有粘性的黏液毯。三、鼻窦的解剖为鼻腔周围、颅骨中的一些含气空腔。共有四对,左右对称排列-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筛窦又分为前组筛窦、后组筛窦。前组鼻窦-

16、上颌窦、额窦、前组筛窦-均开口于中鼻道。后组鼻窦-蝶窦、后组筛窦-开口与蝶筛隐窝及上鼻道。上组鼻窦-蝶窦、筛窦、额窦-与颅内仅隔一薄骨板,外伤、感染、手术并发症均可引起颅内并发症。下组鼻窦-上颌窦-不易引起颅内并发症。鼻的生理:鼻的功能主要有三:呼吸、嗅觉、共鸣。此外还有反射机能。(一)、呼吸功能:只有经鼻呼吸才是生理性呼吸,任何原因引起的长期经口呼吸,必将对下呼吸道及全身产生不良影响。鼻腔在呼吸过程中还起着下述重要作用:1、温度调节作用2、湿润作用:3、清洁作用(二)、嗅觉功能:含气味物质随空气进入鼻腔-刺激嗅区黏膜-溶解于嗅腺分泌物中-使嗅细胞发出神经冲动-通过嗅神经-嗅球-大脑嗅觉中枢-

17、产生嗅觉。(三)、共鸣作用(四)、反射功能:1、鼻肺反射:鼻黏膜受刺激时,产生咳嗽、打喷嚏。2、鼻心反射:鼻黏膜受刺激后,有时可发生心搏变慢或颈动脉压增高。3、鼻睫反射:如眼受刺激,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鼻腔受刺激,眼流泪,结膜充血,瞳孔缩小,眼睑痉挛等。4、鼻的远距反射:几乎与全身所有的由植物神经司理的内脏器官有关.鼻窦的生理鼻窦的生理:(一)、增加呼吸区黏膜的面积。(二)、共鸣作用:可使发声乐耳.(三)、减轻头部重量:使头部运动灵活,且易于保持身体平衡。(四)、保护重要器官:鼻窦内充满空气,可以缓冲外力的撞击,使脑部及眼眶组织免受震荡。三、咽的临床解剖咽位于颈椎前面,表面覆有黏膜,为呼吸

18、道及消化道的共同通路,上起颅底,下在第六颈椎高度过度入食管。上宽下窄,呈漏斗状。咽的分布:分三部分1、鼻咽-颅底以下,软腭游离缘平面以上-第一、二颈椎前面。2、口咽-软腭水平以下,会厌上缘平面以上-第三颈椎前面。3、喉咽-口咽以下,食管入口以上-第四、五颈椎前面。(一)、鼻咽:也称上咽。前-以鼻后孔为界与鼻腔相通。后-相当于第一、二颈椎之前。顶-为蝶骨体及枕骨底部。下-前下为软腭,下方与口咽相通。侧-左右各有一个咽鼓管开口-咽鼓管咽口。1、咽鼓管咽口:侧壁前后各有唇状隆起形成咽鼓管隆突咽鼓管隆突,也叫圆枕。圆枕后上方有一凹陷,称咽咽隐窝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2、鼻咽顶部和后壁常堆积有淋巴组

19、织-咽扁桃体咽扁桃体。又叫腺样体、增殖体。(二)、口咽:也称中咽。前-经咽峡与口腔相通。软腭、悬壅垂。后-相当与第三颈椎之前,为黏膜,内含丰富淋巴组织-称为淋巴滤泡。两侧-由软腭向下发出两个腭弓-前为舌腭弓;后为咽腭弓。两腭弓之间有一三角形深凹-称为扁桃体窝。咽腭弓后方有咽侧索。(三)、喉咽:也叫下咽。形似倒立圆锥,尖端向下过度入食管。上-会厌上缘。下-环状软骨下缘。两侧-为梨状窝,与食道入口直接相通。当吞咽时,喉入口关闭,梨状窝呈漏斗形张开,食物进入食道。(四)、咽淋巴环:咽淋巴环内环咽淋巴环内环包括:1、咽扁桃体;2、咽鼓管扁桃体-位于咽隐窝及咽鼓管咽口四周;3、腭扁桃体;4、舌扁桃体(舌

20、根部乳头);5、咽侧索;6、咽后壁上的淋巴滤泡;7、咽腔及喉室黏膜下层散在的淋巴组织。咽淋巴环的外环咽淋巴环的外环:1、咽后淋巴结;2、下颌角淋巴结;3、下颌下淋巴结;4、颏下淋巴结。内环的淋巴结分别和外环相通,外环淋巴结又分别与颈深淋巴结上群、中群、下群(包括锁骨上淋巴结)相通。几个大的扁桃体:几个大的扁桃体:(1)、咽扁桃体。(2)、腭扁桃体。(3)、舌扁桃体。咽部的筋膜间隙:1、咽后间隙-咽后脓肿好发部位-里喉痈。2、咽旁间隙-是头颈最易发生感染的部位,多为牙根、牙龈疾病所致-颌下痈。3、扁桃体周围间隙-扁桃体炎症易侵及于此-扁周脓肿-喉关痈。4、会厌舌面-会厌痈。咽的生理学:(一)、防

21、御保护机能:(二)、吞咽机能(三)、呼吸机能:(四)、共鸣作用(五)、调节中耳内气压的平衡:(六)、构语四、喉的临床解剖喉:居颈前中央,位于舌骨之下,相当于第四至第六颈椎高度。(一)、喉的软骨构成喉支架的软骨共有11块。单个较大的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成对较小的软骨-勺状软骨、小角软骨、楔状软骨、麦粒软骨。(二)、喉的内部解剖上-喉入口。下-环状软骨内壁下缘。以声带和室带为界分三部分:上-声门上区。又叫喉前庭。中-声门区。下-声门下区。(1)、声门上区(喉前庭):起于喉入口,止于声带上缘。喉入口组成:会厌游离缘、勺会厌襞、勺状软骨间切迹所组成。1、喉室:声带与室带之间每侧有一个狭

22、窄裂隙,为喉室,其黏膜下有丰富的黏液腺,能分泌液体以润滑声带。2、室带:即假声带。(2)、声门区:界于两侧声带之间的喉腔。声门区包括以下结构:1、声带:为发声区。血液供应较少,故呈珠白色。2、声门裂:位于两侧声带之间的裂隙。为喉腔最狭窄处。(3)、声门下区:相当于气管环表面,由结缔组织、黏膜组成。(三)、喉的神经、血管、淋巴:喉的神经:1、喉上神经。2、喉返神经。两者均为迷走神经分支。喉返神经:迷走神经进入胸腔后分出喉反神经,两侧径路不同:右侧-在锁骨下动脉之前离开迷走神经,绕该动脉的前下后方,再折向上,沿气管食管沟的前方上升,在环甲关节后方进入喉内。左侧-在主动脉弓处即离开迷走神经,绕主动脉弓之前下后,然后沿气管食管沟上行,在环甲关节后方入喉内。喉的生理(一)、保护作用:依靠各种反射,能使喉前庭及声门关闭,或产生反射性咳嗽,从而保护下呼吸道免于异物、食物等的坠入。喉部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暖和湿润作用。(二)、发声作用:为随意动作。有时也是反射性动作,如惊叫、咳嗽、号哭。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靠拢的声带-引起声带的震动-发出声音。(三)、屏气作用;声门紧闭,呼吸暂停,控制腹肌活动,增加腹内压,对举重、分娩、挑重物有很大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