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提问的技.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6987515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提问的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三讲:提问的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提问的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提问的技.ppt(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讲:提问的技能第三讲:提问的技能序言:课堂教学提问是师生交流互动、理解对话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提问是师生交流互动、理解对话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知识海洋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航海学生知识海洋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航海”灯塔灯塔“”“”方向标方向标“,也是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也是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主体主体“学习意识的学习意识的”助助推器推器“”“”敲门砖敲门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世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世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提出一个

2、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提问,会点一个好的提问,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否则,就如人们常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否则,就如人们常说的那样:说的那样:”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只教不问,教师越教越蠢,学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只教不问,教师越教越蠢,学生越学越笨。生越学越笨。“提问是一门艺术,对教师而言,善教者比善问,问提问是一门艺术,对教师而言,善教者比善问,问到点子上就是教到点子上。看来学会提问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到点子上就是教到点子上。看来学会提问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教学技能。一、为什么提问 为

3、什么提问是解决为什么提问是解决 提问的目的、功能作用是什么的问题。提问的目的、功能作用是什么的问题。1 1、目的、目的 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讨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从而掌握知识,学会学习。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从而掌握知识,学会学习。2 2、功能作用、功能作用 (1 1)启发思考,激励参与)启发思考,激励参与 提问是引发学生主动动脑思考,积极探究解决问题办法的有效手段。可以激提问是引发学生主动动脑思考,积极探究解决问题办法的有效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自觉参与

4、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2 2)检查、评断、驾驭课堂)检查、评断、驾驭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如何,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如何,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目标达成度的检测,都有赖于通过提问作出评断。同时,通过提问可以迅速获标达成度的检测,都有赖于通过提问作出评断。同时,通过提问可以迅速获得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据此对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实得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据此对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实现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达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现对课

5、堂教学的驾驭,达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3 3)暗示)暗示 有人曾说:有人曾说:”提问等同于暗示提问等同于暗示“。提问的暗示作用主要表现在:暗示学生。提问的暗示作用主要表现在:暗示学生此刻在认知结构中联系到已知的知识,暗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向,暗示此刻在认知结构中联系到已知的知识,暗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向,暗示学生思维中的观察盲点,同时也通过教师提问时学生思维中的观察盲点,同时也通过教师提问时 的眼神、目光,给学生以积的眼神、目光,给学生以积极的鼓励性暗示,相信学生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极的鼓励性暗示,相信学生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二、提问什么二、提问什么 既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问

6、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这是我们教既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问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这是我们教学中经常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应该提那些问题呢?学中经常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应该提那些问题呢?一言蔽之:应该提对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难点,凸显教学重点的问题。一言蔽之:应该提对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难点,凸显教学重点的问题。三、怎样提三、怎样提 1 1、要掌握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要掌握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 “提问原则提问原则”是课堂教学提问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课堂教学提问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1 1)面向全体原则)面向全体原则 提问的互问互答不是教师和少数优等生的专利,每个学生的机会都提问

7、的互问互答不是教师和少数优等生的专利,每个学生的机会都应该是均等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被平等提问的意识。避免以往教学中大多数学应该是均等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被平等提问的意识。避免以往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提问只是少数优等生事,不关乎自己的错误认识。生认为提问只是少数优等生事,不关乎自己的错误认识。(2 2)等待原则)等待原则 提问有时需要耐心的等待,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要经过缜密提问有时需要耐心的等待,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要经过缜密的思考不是不经思索既取既有的现成结果。恰当的等待既促进学生深刻思考,又的思考不是不经思索既取既有的现成结果。恰当的等待既促进学生深刻思考,又体现出教师对学生

8、人格的尊重,能力的信任。等待时间一般为体现出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能力的信任。等待时间一般为3 35 5秒钟为宜。秒钟为宜。(3)3)适度原则适度原则 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水平。维果茨基曾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水平。维果茨基曾把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既已知区域、最近发展区域、未知区域,并认把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既已知区域、最近发展区域、未知区域,并认为人们对问题的认知过程总是这三个层次间的逐步转化过程。课堂提问不宜为人们对问题的认知过程总是这三个层次间的逐步转化过程。课堂提问不宜 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域和未知区域,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问题

9、太易,激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域和未知区域,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问题应该放在已知区域不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问题应该放在已知区域和最近发展区域的结合点上。既放在学生蹦一蹦就能触及到桃子的位置。和最近发展区域的结合点上。既放在学生蹦一蹦就能触及到桃子的位置。这样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尝到成功的甜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尝到成功的甜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4)(4)切中要点原则切中要点原则 提问要有利于重点问题的解决,抓住重点、要点、关键点设疑,不能在提问要有利于重点问题的解决,抓住重点、要点、关键点

10、设疑,不能在新知识的细枝末节上下功夫,浪费时间。要抓住新授课内容的新知识的细枝末节上下功夫,浪费时间。要抓住新授课内容的“纲纲”进行进行提问,提问,“纲举纲举”才能才能“目张目张”。(5 5)积极暗示原则)积极暗示原则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借着语言、体表语言等给学生积极的暗示,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借着语言、体表语言等给学生积极的暗示,给学生自信和鼓励,哪怕是一句鼓励性的语言,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肯给学生自信和鼓励,哪怕是一句鼓励性的语言,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给学生传递无限神奇的自信的力量,定的眼神,都能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给学生传递无限神奇的自信的力

11、量,从而燃起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力量。教师提从而燃起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力量。教师提问时目光不能东张西望,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问时目光不能东张西望,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要集中在全体学生身上,表明教师在关注着每一位学生,期待着每一位学要集中在全体学生身上,表明教师在关注着每一位学生,期待着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的回答问题。生都能正确的回答问题。(6 6)层次性、有序性原则)层次性、有序性原则 提问要围绕中心问题层层展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者按照事物提问要围绕中心问题层层展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者按照事

12、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或者按照事物的因果关系即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或者按照事物的因果关系即“因为因为所以所以”或或者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等有序展开。切莫东一榔头,西一棒,不着边者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等有序展开。切莫东一榔头,西一棒,不着边际,杂乱无章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系统掌握。际,杂乱无章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系统掌握。2 2、选准切入点提问、选准切入点提问 提问要选准切入点,抓住切入点就是抓住了提问的提问要选准切入点,抓住切入点就是抓住了提问的“拐棍拐棍”。教师要吃透。教师要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设疑。这样不仅问到点子教材,熟悉学生学

13、习情况,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设疑。这样不仅问到点子上,而且也能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给学生一双生上,而且也能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给学生一双生“疑疑”的慧眼。让学生学的慧眼。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学习。那么提问问题的一般切入点在哪呢?会发现问题,学会学习。那么提问问题的一般切入点在哪呢?(1 1)问在课题、重点难点处)问在课题、重点难点处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他往往有揭示中心,概括文章内容的作用。好的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他往往有揭示中心,概括文章内容的作用。好的课题也好比文章的窗口,通过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教学时,课题也好比文章的窗口,通过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教学时,可以从课

14、题入手针对课题提问设疑,一般从可以从课题入手针对课题提问设疑,一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来提问。久而久之,学生也逐步养成见题生疑的习惯,从而掌握学三个方面来提问。久而久之,学生也逐步养成见题生疑的习惯,从而掌握学习的方法。习的方法。课例课例1 1、如、如掌声掌声一课一课 设疑:这是谁给谁的掌声?为什么要给他掌声?这掌声代表了什么?设疑:这是谁给谁的掌声?为什么要给他掌声?这掌声代表了什么?课例课例2 2、再如、再如飞夺泸定桥飞夺泸定桥一课一课 设疑:谁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课文围绕设疑:谁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课文围绕“飞飞”“”“夺夺”讲了那些内容?讲了那

15、些内容?他们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他们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另外,问题的质疑也要扣紧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问。抓住了重点、难另外,问题的质疑也要扣紧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问。抓住了重点、难点设问就是抓住了课堂教学的点设问就是抓住了课堂教学的“牛鼻子牛鼻子”,牵动课堂高效运行。,牵动课堂高效运行。课例课例3 3、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教学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针对教学重点提问:异分母加减为什时,针对教学重点提问:异分母加减为什么要先通分,然后加减?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则。么要先通分,然后加减?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则。(

16、2)2)问在点睛处问在点睛处 问题、或文章的点睛处往往是指问题、或文章的点睛处往往是指“关键词、关键句、中心句、中心段关键词、关键句、中心句、中心段”。俗话说。俗话说“击鼓要敲在鼓点上击鼓要敲在鼓点上”。抓住文章。抓住文章 或问题的或问题的“点睛点睛”处设疑质问,处设疑质问,往往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也就是抓住了学习的关键。往往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也就是抓住了学习的关键。课例课例1 1、一夜的工作一夜的工作 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他是多么简朴!到他一夜的工作,

17、他是多么劳苦,他是多么简朴!”据此可以设问。据此可以设问。周总理的劳苦体现在那里?简朴又表现什么地方?周总理的劳苦体现在那里?简朴又表现什么地方?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课例课例2 2、真正的愤怒真正的愤怒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我的生命里曾流淌过一碗水,是这碗水在我的生命里曾流淌过一碗水,是这碗水让让 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这是文章的关键句。是北方孩子无法真切这是文章的关键句。是北方孩子无法真切感受的内容,更是理解全文,揭示主题的钥匙。感受的内容,更是理解全文,揭示主题的钥匙。设疑: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碗水?设疑:这究

18、竟是怎样的一碗水?“为什么这碗水曾经在我的生命里流为什么这碗水曾经在我的生命里流淌过?淌过?”“”“这碗水为什么能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愤怒?这碗水为什么能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愤怒?”“”“什么是真正愤什么是真正愤怒?怒?”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学习,不断探究。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学习,不断探究。(3)3)问在矛盾处问在矛盾处 问题问在矛盾处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萌生主动探究的心理欲望。问题问在矛盾处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萌生主动探究的心理欲望。课例课例1 1、某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对学生说:小名今年某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对学生说:小名今年1212岁,他只过岁,他只过了

19、了3 3次生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次生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日每年应该一次,小名怎么只过了生日每年应该一次,小名怎么只过了3 3次生日呢?学生心理次生日呢?学生心理“矛盾矛盾”重重重,这一矛盾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失时宜地激重,这一矛盾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失时宜地激“疑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当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答案时,对他的印象特别深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当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答案时,对他的印象特别深刻。课例课例2 2、捞月亮捞月亮 有位教师在教有位教师在教捞月亮捞月亮一课时,开始在黑板上板书一课时,开始在黑板上板书“捞捞”字,然字,然后拿起一本书问:这是不

20、是后拿起一本书问:这是不是“捞捞”?生:拿。说着老师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生:拿。说着老师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问:这是不是笔头问:这是不是“捞捞”?生?生:捡。那么捞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捞的意思捡。那么捞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捞的意思后教师板书:月亮,又问:月亮在天上,能捞吗?而课题却说是捞月亮,这后教师板书:月亮,又问:月亮在天上,能捞吗?而课题却说是捞月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怎么一回事呢?课例课例3 3、草船借箭草船借箭 在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发问:在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发问:“箭明明是箭明明是”骗骗“来的,为什么要偏偏说来的,为什么要偏偏说“借

21、借 ”呢?这一的问题不但点出了诸葛亮的聪呢?这一的问题不但点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且明才智,而且“既借有还既借有还”,暗示这些箭将来用在战争中还要暗示这些箭将来用在战争中还要“还还”给曹操,给曹操,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 4)问在空白处)问在空白处 有些学习材料,在展示的过程中故意给学生留下空白之处,为学生提供广有些学习材料,在展示的过程中故意给学生留下空白之处,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天地。教师教学时可以据此设问,启发学生想象。阔的想象天地。教师教学时可以据此设问,启发学生想象。如教材如教材4848页案例页案例3-53-5赠汪伦赠汪伦一课。这样的提问很容易

22、使学生产生认知冲一课。这样的提问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思维参与,产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突,诱发学生的思维参与,产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5 5)问在对比处问在对比处 有些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学有些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学习材料本身,先后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出质疑设问,有利于学生更习材料本身,先后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出质疑设问,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加清晰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课例课例1 1、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有位教师在讲解什么是平行四边形时,让

23、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有位教师在讲解什么是平行四边形时,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梯形梯形”,在此基础上设问:梯形有几组对边平行?生:一组。师:一组对边平行的四在此基础上设问:梯形有几组对边平行?生:一组。师: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生:不是。有几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生:不是。有几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呢?生:两组。形呢?生:两组。这样在对比出质疑,学生清晰理解掌握了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这样在对比出质疑,学生清晰理解掌握了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课例课例2 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 这篇文章中有

24、这样的一处对比:小金花本来是一向刚强的,妈妈牺牲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一处对比:小金花本来是一向刚强的,妈妈牺牲都没有哭。而在与志愿军叔叔分别时落泪了。此处对比处设问,更加突现中都没有哭。而在与志愿军叔叔分别时落泪了。此处对比处设问,更加突现中朝朝 人民的深厚友谊。让学生体会不是亲人胜过亲人感受。人民的深厚友谊。让学生体会不是亲人胜过亲人感受。(6)6)问在内容重复处问在内容重复处 不少文章,作者运用了重复的修辞,加以强调某种情感的强烈和深沉。不少文章,作者运用了重复的修辞,加以强调某种情感的强烈和深沉。重复处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感受作者的感情内涵。重复处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感受作

25、者的感情内涵。课例课例1 1:林海林海 林海林海一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感到亲切、舒服。感到亲切、舒服。”文中出现文中出现了三次。教师可以此处设问:作者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了三次。教师可以此处设问:作者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情感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情感的?课例课例2 2、灯光灯光 灯光灯光一课中,一课中,“多好啊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教师可以这样设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提问:计提问:“多好啊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

26、?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7 7)问在特殊标点处)问在特殊标点处 很多时候标点符号在文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在标点符号很多时候标点符号在文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在标点符号处设问。处设问。课例:课例:鸟的天堂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那那鸟的天堂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堂啊!”为什么前一个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如此提问能让学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如此提问能让学生在此质疑,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生在此质疑,从而

27、加深对文章的理解。(8 8)问在内容拓展处)问在内容拓展处 有些学习材料具有很打的拓展空间,教学时,可以创设有些学习材料具有很打的拓展空间,教学时,可以创设“我是这样理我是这样理解的解的”、“假如。那么。假如。那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找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找到 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课例课例1 1、37-1837-18的含义的含义 师:谁能说一说师:谁能说一说37-18 37-18 的含义?的含义?生生1 1、被减数是、被减数是3737,减数是,减数是1818,差是多少。,差是多少。师:还有别的说法吗?师:还有别的说法吗?生生2 2:总数是:总数是3737,

28、一部分是,一部分是1818,另一部分是多少。,另一部分是多少。师:(带有鼓励性地说)还有什么说法呢?师:(带有鼓励性地说)还有什么说法呢?生生3 3:3737比比1818多多少?多多少?师:回答的好。还可以怎么说?师:回答的好。还可以怎么说?生生4 4:1818比比3737少多少。少多少。师:你很会动脑筋。谁还有别的说法?师:你很会动脑筋。谁还有别的说法?生生5 5:3737减减1818还剩多少。还剩多少。师:哇塞,你说的真好,还可以怎样说?师:哇塞,你说的真好,还可以怎样说?生生6 6:已知两个数的和是:已知两个数的和是3737,一个加数是,一个加数是1818,另一个加数是多少。,另一个加数

29、是多少。课例课例2 2、凡卡凡卡 凡卡凡卡一课,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是一课,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是梦总是会醒的,凡卡睡醒以后会有什么样的事发生呢?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梦总是会醒的,凡卡睡醒以后会有什么样的事发生呢?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在老板手里,其命运又会如何?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在老板手里,其命运又会如何?通过这些提问,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拓展学生通过这些提问,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拓展学生 思维空间。思维空间。课例课例3 3:如:如丑小鸭丑小鸭一课写道:一课写道:“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

30、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治好躲起来,到晚上才敢出来找吃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治好躲起来,到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的。”有位老师这样质疑:有位老师这样质疑:1 1、能给、能给“讥笑讥笑”换个词吗?小鸟会换个词吗?小鸟会怎样讥笑丑小鸭呢?怎样讥笑丑小鸭呢?2 2、“猎狗追赶他猎狗追赶他”,如果请你给这句话画一幅插图,画上,如果请你给这句话画一幅插图,画上的猎狗是什么样的?丑小鸭呢?的猎狗是什么样的?丑小鸭呢?“讥笑讥笑”“”“追赶追赶”两词,如果就词解词的话,学生的理解两词,如果就词解词的话,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游离于文本之外,苍白无力。但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可能会游离于文本之外,苍白无力。但在教师

31、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仿佛来到野外,他们会满怀激情地用同情的语言描绘着丑小鸭生仿佛来到野外,他们会满怀激情地用同情的语言描绘着丑小鸭的遭遇:的遭遇:“小鸟说:小鸟说:你是世界上最丑的,没有人愿意和你交朋你是世界上最丑的,没有人愿意和你交朋友。友。“你们大家来瞧啊,这里有个丑八怪!你们大家来瞧啊,这里有个丑八怪!”等。这时,等。这时,“猎猎狗张牙舞爪,瞪大眼睛,一幅凶神恶煞的样子狗张牙舞爪,瞪大眼睛,一幅凶神恶煞的样子”,“丑小鸭很害丑小鸭很害怕,缩着身子拼命地往草丛里钻。怕,缩着身子拼命地往草丛里钻。”这些都是学生从心底里这些都是学生从心底里迸发出的最纯真的声音。迸发出的最纯真的声音。(9 9)问

32、在新旧知识连接处)问在新旧知识连接处 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隐身和发展的。在学习新知识时,教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隐身和发展的。在学习新知识时,教 师可以设计铺垫性提问,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师可以设计铺垫性提问,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识的目的。从而达到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如,在学习如,在学习6 6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设计提问:在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设计提问:在5 5的乘法口诀中,第的乘法口诀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分别比表示什么?最后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分别比表示什么?最后一个数

33、表示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能体现同类事物的特征,使学生搞清口诀的来源,并运用这一规律推出能体现同类事物的特征,使学生搞清口诀的来源,并运用这一规律推出6-96-9所有的乘法口诀。所有的乘法口诀。3 3、提问要有一定的技巧、提问要有一定的技巧 (1 1)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发问)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发问 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存在的疑点处,要综合运用直问、反复追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存在的疑点处,要综合运用直问、反复追问、反问、启发问,以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针对比较简单的事实性问、反问、启发问,以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针对比较简单的事实性知识或非重点要稍作发问,以轻问带过,不必细

34、究。知识或非重点要稍作发问,以轻问带过,不必细究。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真正能理解,正确解答时为止。追问有以下几种方式:真正能理解,正确解答时为止。追问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改头换面重复提问第一,改头换面重复提问 追问不能反复重复原来的问话,要变化问的方式和语气。如在直问的追问不能反复重复原来的问话,要变化问的方式和语气。如在直问的基础上问:基础上问:“还有别的说法吗?还有别的说法吗?”“”“还有什么样的说法?还有什么样的说法?”“”“还可以怎么还可以怎么说?说?”“”“谁还有别的不同的意见?

35、谁还有别的不同的意见?”“”“还可以怎样说呢?还可以怎样说呢?”“”“那位同学还有更高那位同学还有更高明的见解?明的见解?”“”“谁还有不同的意见?谁还有不同的意见?”等等方式提问。否则重复啰嗦的提问会使等等方式提问。否则重复啰嗦的提问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第二正问与反问第二正问与反问 既对重点问题在从正面直接提问的基础上,为了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既对重点问题在从正面直接提问的基础上,为了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可以从问题的对立面既反面发问。学知识,可以从问题的对立面既反面发问。如有学生对如有学生对“一支红杏出墙来一支红杏出墙来”产生疑问:产生疑问:“这支红杏为什么要

36、出墙来?这支红杏为什么要出墙来?本来这个问题在诗中说的清清楚楚本来这个问题在诗中说的清清楚楚-“满园春色关不住满园春色关不住”但一位语文老师但一位语文老师却没有让学生在课文中去找答案,而是反问:是啊!这支红杏为什么要出来却没有让学生在课文中去找答案,而是反问:是啊!这支红杏为什么要出来呢?请大家谈谈。呢?请大家谈谈。这一反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他们纷纷回答:大概是院子里的花太这一反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他们纷纷回答:大概是院子里的花太多,没有这支红杏玩的地方,他就到院子外来了。这支红杏想看看外面的世多,没有这支红杏玩的地方,他就到院子外来了。这支红杏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等等。界等等。这一的反问

37、不仅能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学得这一的反问不仅能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学得快乐,对课文内容理解更加深刻。快乐,对课文内容理解更加深刻。(2)2)问题要有发散性问题要有发散性 问题的提问不能直问问题的提问不能直问“对不对对不对”“”“好不好好不好”而是通过提问打开学生的而是通过提问打开学生的思路,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如学习了思路,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如学习了“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问:在实际运用中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问:在实际运用中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如教材

38、再如如教材5454页页3 31111案例。案例。(3)3)提问的问题要有整体性提问的问题要有整体性 提问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将问题提问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实现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实现 教学没目标。同时,整个问题设计要形成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联教学没目标。同时,整个问题设计要形成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联 的问题系的问题系统,也即是统,也即是“问题串问题串”,问题与问题之间要相互关联。课堂问题的设计,问题与问题之间要相互关联。课堂问题的

39、设计,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有特殊到一般,有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有特殊到一般,有抽象到具体层层递进,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打乱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抽象到具体层层递进,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打乱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或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或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4)4)要有处理提问中冷场的教育机智要有处理提问中冷场的教育机智 当提问出现当提问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冷场、沉默阶现象时,教师要有的冷场、沉默阶现象时,教师要有打破打破“沉默沉默”的积极应对教育机智。的积极应对教育

40、机智。1 1、重复提问、申明问意。、重复提问、申明问意。有时学生因没有听清或没有完全理解题意而使思维陷入困境时,有时学生因没有听清或没有完全理解题意而使思维陷入困境时,教师可以重复发问,详细解说题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扫清意义障碍。教师可以重复发问,详细解说题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扫清意义障碍。2 2、分解难点,化难为易、分解难点,化难为易 有时学生对提问的问题吃不透、摸不准、答不了,说明问题的难有时学生对提问的问题吃不透、摸不准、答不了,说明问题的难度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大了些。教师可以及时将难点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降度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大了些。教师可以及时将难点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降低难度和坡度,帮

41、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低难度和坡度,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3 3、转换角度,另辟蹊径、转换角度,另辟蹊径 有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某个角度看问题觉得陌生或难以理解,教师有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某个角度看问题觉得陌生或难以理解,教师不妨变换一下角度,进行变式提问,以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攻克问题。不妨变换一下角度,进行变式提问,以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攻克问题。4 4、适当提示,巧用点拨、适当提示,巧用点拨 有时学生思路局限或不得要领,教师可以给与适当的语言提示有时学生思路局限或不得要领,教师可以给与适当的语言提示指点迷津,以助学生走出思维的指点迷津,以助学生走出思维的“沼泽沼泽”。5 5、补充修正,以求完善、补充修

42、正,以求完善 有时学生对所回答的问题准备不足或因其他缘故,回答的不完整、准确,有时学生对所回答的问题准备不足或因其他缘故,回答的不完整、准确,或难以独立做答时,教师可以视情况请其他同学补答、修整、替答,也可以或难以独立做答时,教师可以视情况请其他同学补答、修整、替答,也可以由教师本人来补充完整,以助学生答全答完所提问题。由教师本人来补充完整,以助学生答全答完所提问题。(5)(5)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提问环境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提问环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快乐、宽松和谐的课堂提问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快乐、宽松和谐的课堂提问氛围,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43、尽情释放自我,鼓励学生围,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尽情释放自我,鼓励学生敢于尝试错误,对回答错误答案不讥笑、嘲讽、歧视、批评、指责,让每个敢于尝试错误,对回答错误答案不讥笑、嘲讽、歧视、批评、指责,让每个孩子在课堂提问孩子在课堂提问 的回答中都能够体验到的回答中都能够体验到“成功成功”的快乐,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快乐,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思考问题、问答提问的热情和积极性。努力使课堂提问:举手积极,声音洪思考问题、问答提问的热情和积极性。努力使课堂提问:举手积极,声音洪亮,辩论激烈,争抢答问题欢呼雀跃。亮,辩论激烈,争抢答问题欢呼雀跃。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放下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

44、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师道尊严”的架子,屈下身来以共的架子,屈下身来以共同的学习参与者的身份,以伙伴式的身份,以朋友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同的学习参与者的身份,以伙伴式的身份,以朋友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否则,则会成为一句空话。否则,则会成为一句空话。四、四、有效提高提问技能的策略有效提高提问技能的策略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增值”“”“高效高效”的有效途径。的有效途径。1 1、调控课堂提问问题的难度、调控课堂提问问题的难度 难度过大易于冷场,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难度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难度过大易于冷场,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难度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 就

45、能回答,不利于调动学生动脑思考。要把问题放在学生蹦一蹦就能摘到桃就能回答,不利于调动学生动脑思考。要把问题放在学生蹦一蹦就能摘到桃子的位置。子的位置。2 2、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以前传统的课堂是满堂灌,现在有些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以前传统的课堂是满堂灌,现在有些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提问演变成提问演变成“满堂问满堂问”。看似师生互动多了,课堂气氛热闹了,其实许多问。看似师生互动多了,课堂气氛热闹了,其实许多问题是不必要的问题,不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达不到教学目的。题是不必要的问题,不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达不到教学目的。经试验表明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频

46、度应保持在经试验表明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频度应保持在11.511.5分钟一次,但分钟一次,但是提问应是精心设计的问题,要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串,注是提问应是精心设计的问题,要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串,注重提问的数量和质量统一。重提问的数量和质量统一。3 3、恰当搭配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恰当搭配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封闭性问题是指将答案限定在唯一的一个答案范围内。封闭性问题是指将答案限定在唯一的一个答案范围内。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有多个答案和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有多个答案和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实验表明:当课堂教学内容复杂性较低时,高效课堂提问的搭配比

47、例应实验表明:当课堂教学内容复杂性较低时,高效课堂提问的搭配比例应该是该是7 7:3 3,而当教学内容复杂度较高时,二者的比例以,而当教学内容复杂度较高时,二者的比例以6 6:4 4为宜。为宜。4 4、适当降低沉默率、适当降低沉默率 降低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是判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课堂降低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是判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教学调控的重要“抓手抓手”。一般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能超过百分之二十。但。一般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能超过百分之二十。但是课堂沉默现象也给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关,是课堂沉默现象也给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关,“沉默是金沉默是金”有时学生会回答

48、问有时学生会回答问题,但是教师严厉的教学风格导致学生因怕回答错误而招来批评,而不敢回题,但是教师严厉的教学风格导致学生因怕回答错误而招来批评,而不敢回答了,治好保持沉默。答了,治好保持沉默。5 5、调控课堂的等待时间、调控课堂的等待时间 教师问题提出后,要有一定的时间等待,否则学生会因思考时间不充教师问题提出后,要有一定的时间等待,否则学生会因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无法回答或仓促回答导致错误。一般等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无法回答或仓促回答导致错误。一般等待时间时间3535秒钟为宜。如果是开放性问题等待时间以秒钟为宜。如果是开放性问题等待时间以1010秒钟为宜。秒钟

49、为宜。6 6、学会倾听、学会倾听 倾听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最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方式。当学生回答问倾听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最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方式。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认真题时,教师认真“倾听倾听”是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和真诚的接纳,认真倾听是是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和真诚的接纳,认真倾听是教师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及时判断的前提,也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陷入教师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及时判断的前提,也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陷入“僵局僵局”或或“思路误入歧途思路误入歧途”时巧妙化解的必要条件。时巧妙化解的必要条件。7 7、把提问视作一种潜在的奖励方式、把提问视作一种潜在的奖励方式 对学生而言,通过回答问题,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示了自己的知识、能对学生而言,通过回答问题,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示了自己的知识、能力,博得教师和认同和同学们的掌声,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不失是一种最力,博得教师和认同和同学们的掌声,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不失是一种最好的奖励方式。好的奖励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