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单元 教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83753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37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秋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单元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22秋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单元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秋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单元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秋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单元 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导读【单元导教】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 之歌四篇课文。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 情;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生发的 联想;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 的景色;花之歌那么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四篇文章题 材不同,景色各异,作者在描述景色时均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联想,把重点局部写详交流有文章内容想开去的方感悟文中 丰富的想 象,领悟作 者表达上 的特点。法。【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会写25个字,会写38个词语。阅读1 .能想

2、象课文所描述的景色,体会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的形式,让同学们更加深刻体会蒙汉情深,更能 从所读内容想开去,联想主客间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等,有利于理解和学习本单 元的语文素养。)(出示课件38)教师提出问题: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呢?学生回答: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师追问:通过这句话你能感受到什么呢?预设:可以感受到作者心中的不忍离别,对一景一物的不舍,对蒙汉之间深 厚情谊的赞美。2 .联系生活实际,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出示课件39)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一定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 和同学们交流你当时的感受吧。教师出示两张提示性图片

3、,一张为火车站情景图, 另一张是小伙伴一起放学的背影图。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经历过的与人惜别的经历,老师相机指导。例如:每年暑假我都会去爷爷奶奶家,与爷爷奶奶相处的时光总是那么快乐。 我每次登上返程的火车,都能看见站在站台上的爷爷奶奶眼中不舍的目光。我劝 他们早点回家,他们却从不肯。等到火车开动,他们的身影一点点变小,直至消 失在我的视线中,我觉得心里酸酸的。五、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 .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1)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 文。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 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2 .拓展延

4、伸(出示课件42)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北朝民歌敕勒歌,让学生们再次体会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六、课堂演练,布置作业1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3、44)2 .课后作业(出示课件45)小练笔:写一写你与人惜别时的场景和感受。(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中描写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 热情,明确了中心,升华了感情。小练笔可以让学生由文中的惜别之景联想到自 己的生活,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表达,提高语文素养。)【板书设计】草原草原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f 景色美人情美蒙汉情深【教学反思】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

5、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 文。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 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借助多媒体,进入美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展示内蒙古大草 原秀美的风光,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感受草原的无限风光,由此产生对草原的 兴趣和向往,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概括小标题,厘清文章脉络。让学生用概括小标题的形式(“草原风光图” “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厘清本文的脉络,并明确本文由景及人的写作方 法。围绕第1自然段“草原风光图”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美。我抓住重点语 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

6、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深入理解“渲染” “勾勒”等词 语,让学生感受草原风光,并体会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让学生体会身处这样美 景中的感受,并通过“我会唱些什么歌? 我会低吟哪首小诗? ”“如果 你是骏马和大牛会回味些什么? ”三个问题,发散学生思维,通过播放歌曲天 堂和诗朗诵敕勒歌,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草原的辽阔壮美。通过语段比照 感受融情于景的写法的好处。围绕第25自然段“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感受蒙汉情深。采用灵 活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入手, 先初步读懂字面意思,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蒙汉情

7、深”,并进行 默读、圈画;聚焦喜迎远客和主客联欢两局部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由阅读的内 容想开去,以表演的形式呈现主人敬酒时说了什么,他们的动作、表情是怎样的; 再次回到诗句中体会作者对草原一景一物的不舍以及对蒙汉之间深厚情谊的赞 美之情。在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有哪 些类似的情形。如是否与亲人、好友分别的经历,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分别时 的心情如何,有什么感受,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由阅读的内容 想开去的阅读习惯。2 丁香结【课前解析】本文是作家宗璞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目睹丁香花开得格外繁茂,不禁想到自 己斗室外年年绽放的三株白丁香,又由丁香花联

8、想起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 最后发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 味了吗”的感叹。文章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的,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它看作生活的一局部,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关注文章内容:课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为第13 自然段,着力描摹丁香花。其中,第1自然段写城里的开得繁茂的丁香花,第2 自然段简洁地从花色、花香写城外丁香花的美丽芬芳,第3自然段细写斗室外与 作者生活紧密联系的三棵白丁香。第二局部为第46自然段,着力感悟“丁香 结”。从古人“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中的丁香花,写到自己在 偶然的

9、观察中明白“丁香结”说法的来由,最后从丁香结寄予的愁思想开去,对 丁香结有了新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关注写作手法:这是一篇语言精美、意蕴丰富的散文。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 手法,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文章在介绍丁 香花的形象时,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突出了它的颜色、样子、气味。对丁香花有写 意式的色彩描写:月下的丁香是“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斗室外的白丁香洁白 耀目,被作者直呼作“檐前积雪”,还有“一片莹白”“参差的绿”与“两扇红窗” 交相辉映,自是好看。除了写意式的色彩描写,也有对花形的工笔白描:“那十 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薄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

10、开满一树” 从局部写到整体,条理清楚,文字富有节奏感。从对丁香花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 对景物的体察精微,描写生动,神形俱得。【教学目标】1 .会写“缀、窥”等13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2 .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3 .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学重点】1 .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2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 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

11、、窥”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幽雅、笨拙、薄弱、模糊”等词语。2 .正确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结构,学习赏“赏花”局部内容。【教学过程】3 、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出示丁香花图片,让学生感受丁香花的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理解丁香结的意思是丁香花苞。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一一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 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板书课题:丁香结,学生齐读课题。4 、作者简介(出示课件4)在欣赏完美丽的丁香花后,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吧。宗璞,1928年生于北京。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宗璞的散 文抒真情,写真意,常从细小的生活琐事、平凡的自然景物

12、中体验、感受人生。 其著名的散文篇目有紫藤萝瀑布废墟的召唤等,作品集有落霞燕园 等。(设计意图:情境导入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 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作好铺垫。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 .初读课文(出示课件5)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习字词(1)(出示课件6)出示词语:参差 芭蕉 妩媚 花苞 幽雅 伏案 笨 拙愁怨模糊花蕾衣襟恍然薄弱尘土分嚣半树银装缀满枝头 指名读词语,纠错正音。(2)(出示课件7)明确多音字“薄”,在“薄弱、薄片、薄荷”等词语中 的发音。(3)(出示

13、课件8)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明确“缀、雅、拙、恰、 襟、恍”等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上下平齐。左半局部约占三分之一,右半 局部约占三分之二,书写时以左让右,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教师引导学生关注 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出示课件9)重点指导“幽”字的书写:半包围结构,书写时应先内后外, 先写中间一竖,再写两个“幺”字,最后写外面的竖折和竖。(出示课件10)重点指导“薄”字的书写:不要把上下结构写成左右结构, 书写时注意下半局部的”比右下部稍短,但不能缩于一角。四、再读课文,厘清结构(出示课件11)教师提出问题:思考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丁香结的?除了 写到丁香结

14、还写了什么?(出示课件12)预设1:课文第46自然段是写丁香结的。预设2:课文除了写丁香结还在第13自然段写了丁香花。预设3:第13自然段写的是“赏花”,第46自然段写的是“悟花”。教师板书:赏花悟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厘清文章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五、聚焦“赏花”局部内容,品读句子,想象画面1.(出示课件13)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 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丁香花。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课件14)预设1:通过“雪白、银装、白的潇洒、紫的朦胧、积雪、 一片莹白”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教师板书:颜色预设2:通过“星星般的小花;十字小

15、白花;不显得薄弱;许多小花形成一 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描写了丁香花的外形。教师板书:外形预设3:通过“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香气直透毫端”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描 写了丁香花的气味。教师板书:气味2.(出示课件15)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批注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学生勾画批注,教师相机指导。(1)学习第1自然段(出示课件16)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 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

16、走 过了还要回头望。预设1:文中用“探、窥”这些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形容丁香花,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手法,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丁香花像孩童般活泼、灵动。预设2: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星星”形容缀满枝头的小花,我 们由此可以感受到丁香花的繁密、小巧、色泽明亮。(出示课件17)教师播放第1自然段课文朗读音频,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2)学习第2自然段(出示课件18)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 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 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预设:通过“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可以感受到在纱一般的月色

17、下, 丁香的白更富光彩,丁香的紫更加柔和。(出示课件19)教师播放第2自然段课文朗读音频,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 象月光下丁香的画面。(3)学习第3自然段(出示课件20)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 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 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 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 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薄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 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教师提出问题:这里的“积雪”指

18、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积雪”指丁香花,我是从“每到春来”和“香气直透毫端”等语句 中看出来的。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把花比喻成雪的诗句吗?预设: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示课件21)教师提出问题: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丁香花的美? 预设: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句话中的“透”和“参差”,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预设:我能想象出花团锦簇、挨挨挤挤,绿叶从花缝里钻出的画面。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句话中的“莹白”“绿”和“红”,你能想象出怎样的 画面?预设:我能想象出各种色彩交相辉映的画面。(出示课件22)教师提出问题:作者

19、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花的?你是从哪些 词句中发现的?预设:我从“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薄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许多簇花开满一树”看出作者是按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花的。(出示课件23)教师提出问题:看到这么美的丁香花,作者有哪些感受呢?预设1: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预设2: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 的文思和梦想。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中的“照耀”指的是什么?预设:丁香给了作者很多的创作灵感和心灵慰藉。(出示课件24)教师播放第3自然段课文朗读音频,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六、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5、26)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品读优美句子,理解

20、丁香结的象征意义。2 .比拟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出示课件28)教师提出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本文分为哪两个局部?学生回答:赏花(1-3自然段);悟花(4-6自然段)。二、聚焦“悟花”局部内容,解读“丁香结”,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出示课件29)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为什么会有“丁香结”的说法?默读课文第46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并加以说明。学生勾画批注,教师相机指导。交流汇报(出示课件30)1 .感受形似预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出示课件31)教师展示丁香结及古代女子衣服上的盘扣图片,学生直观 了解二者的相

21、似之处。2 . 了解象征意义(出示课件30)预设:“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 怨了。”(出示课件32)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联想了哪些诗句?这些诗句都描写了 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预设:“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都描写哀怨忧愁的 意境,古人常用丁香结表达忧郁的情绪。(出示课件33)教师以“阅读资料”中的诗句作补充,通过诗句中的“愁、 断肠、雨中愁”等,引导学生明确丁香结自古以来就表示愁怨难解的意思。(设计意图:联系“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丁香的诗句,加深对 丁香结象征意义的理解。)(出示课件34)教师总结:丁香花之所以被称为丁香结是因为外

22、形相似; 寓意相似,担负着解不开的愁怨。3 .感受雨中丁香之美(出示课件35)教师提出问题: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 香结的内涵呢?预设:因为雨中丁香的触动和联想。(出示课件36)教师提出合作探究要求:(1)阅读第4自然段,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2)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联系在一起”?学生阅读第4自然段,并圈画相关内容。学生汇报交流问题(1)(出示课件37)预设:雨中的丁香的特点是“格外妩媚” “如同印象派的画” “线条模糊”。(出示课件38)教师展示印象派的画作,解释印象派的意思:19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的一个绘画艺术流派,注重光色变化和瞬间印象的表

23、达,画作中的不同景物轮廓模糊,色彩交错渗透,给人以朦胧之感。(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印象派的画作,直观、深入了解印象派画作的 特点,从而深入理解雨中丁香的特点。)学生汇报交流问题(2)(出示课件37)预设: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线条模糊、颜色交融、姿态美好,象征着愁怨, 勾起人的愁绪。4 .领悟作者的人生思考(出示课件39)教师提出问题:朗读第6自然段,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 生怎样的思考?预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 无味了吗? ”教师总结:作者从实际生活想开去,表达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板书:积极的人生态度(出示课件40)教师提出问题: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

24、这句话的理解。预设:既然人生难免遇到困难,那不妨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积极解决问 题,并把它看作一种人生的味道。教师板书:生活多结沉着面对(出示课件41)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句话给你带来的启示。预设:我们可能会遇到学习上的压力,在考试中失利,与同学争吵等学习和 生活中不顺利的事情。虽然这些事情让人不愉快,但是只要积极面对,就能不断 成长,也不失为有滋有味的生活。(设计意图:聚焦主要问题,环环相扣,帮助学生读懂“丁香结”的深刻内 涵,并能联系单元语文要素,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三、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 .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3)本文是作家宗璞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目睹丁香花开得格外茂盛,不禁想到自

25、己斗室外年年绽放的三株白丁香,又由丁香花联想起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最后 发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 吗”的感叹。文章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2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由此所想到的人、 事或人生思考等。3 .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领悟作者表达上的特点。4 .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体会分号的用法;初步了解地名和人名拼音的拼 写规那么。口语表达1 .以草原和丁香结为例,交流由文章内容想开去的方法。2 .正确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 黄沙道中过故人庄,大致理解这几首诗的意思。书面表达1,根据习作要求和提示

26、,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记叙变形后的 经历、生活,把重点局部写详细。3 .能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1草原【课前解析】关注写作顺序:本文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喜迎远客场面和主客联 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推进自然。关注语言特点:本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 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本文情景交融,无 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关注 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

27、予,北京人, 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 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 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等。【教学目标】1 .会写“毯、玻”等9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2 .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4)展示梅、兰、竹、菊这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图片,让学生明确梅花代表高洁, 兰花代表清雅,竹子代表谦虚,菊花代表隐逸。四、课堂演练,布置作业1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5、46)2 .课后作业(出示课件47)(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2)小练笔:选择自

28、己喜欢的一种植物,进行仔细观察,思考它有什么象 征意义,把你的发现写出来。【板书设计】颜色丁香结赏花外形气味积极的人生态度悟花生活多结沉着面对【教学反思】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1 .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 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 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 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 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

29、通过这几个环 节,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 生的整体感知能力。3 .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 学习能力。3古诗词三首【课前解析】关注内容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建德江中 一个小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抬眼望去,远处旷 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 分亲近。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表达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 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诗人 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

30、,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 故乡的思念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 时所见到的西湖下雨前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来临前写起,其景象 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 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 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 风席卷大地,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 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 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

31、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沉着不迫,描写天气变 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 一句, 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 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闲居时,夜晚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 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 材的佳作。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 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关注作者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32、 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 人。孟浩然生于盛唐,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 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 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 局部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 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 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苏轼(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

33、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 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 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 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 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 等。辛弃疾(1140 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 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

34、、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 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 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 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 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 江西带湖。【教学目标】1 .会写“德、鹊、蝉”等3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 .通过学习诗词,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

35、大自然的美丽。【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会写生字“德”,正确朗读古诗。2 .了解诗人孟浩然、苏轼。3 .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意, 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着老舍领略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 光,欣赏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词三首,一起 来欣赏月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山村夜晚的景色吧。揭示课题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以第一

36、、二课为起点,表达上挂下连,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出示课件4)教师板书:宿建德建1 .了解作者(出示课件5)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 称“孟襄阳”。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位山水 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2 .初读课文(出示课件6)(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后提出要求: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3)教师强调“渚”的读音,及根据注释,让学生明确“渚”的意思是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古诗。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

37、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3 .解诗题(出示课件7)(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诗题中“宿”的意思是留宿;根据注释明确“建 德江”是指新安江流经建德的一段。本诗题目的意思是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2)(出示课件8)重点指导诗题中“德”字的写法:书写时不要漏掉右半 局部“心”字上面的一横。4 .明诗意(出示课件9)(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客”是指诗人自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把船停泊在烟雾 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2)(出示课件10)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野”指原野;“旷”的意思是空阔远大。这两句诗的意 思是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

38、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 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出示课件1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野旷天低树”写的是近景,“江清月近 人”写的是远景。教师板书:近景远景5 .结合诗句,想象画面(出示课件12)教师提出问题: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夜幕降临,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 还要消沉,江水清清,显得和明月很亲近。6 .感悟诗情(出示课件13)(1)教师提出问题: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有怎样的感受呢?预设:愁。教师板书: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愁”是本诗的诗眼。(2)教师提出问题:面对黄昏的日落,诗人为何会涌起“新愁”?7 料链接(出示课件

39、14)孟浩然早年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最终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 人生的大多数时间。宿建德江写于诗人在长安应试失败之后,感觉自己怀才 不遇,于是开始了漫游的生活。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愁是因为远离家乡、仕途失意。教师板书:远离家乡仕途失意(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资料对诗人当时的处境进行了解,从而更加深入体 会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15)教师提出问题: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了 满怀愁绪的诗句,你能说一句吗?预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一唐张继8 .朗读指导与背诵(1)(出示课件16)朗读指导:在朗读时,我们可以通过放慢语速和语调, 重读“愁”字来读出

40、诗人的愁绪。(2)(出示课件17)尝试背诵:教师出示教材中的插图,提示尝试学生借 助插图背诵诗句。9 .主题概括(出示课件19)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 “客”是诗人自指,“愁”字那么是这首诗的“诗眼”。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 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衬,此情此景既是诗人 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10 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课件20)教师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了解作者(出示课件2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

41、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 -o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有东坡七 集东坡乐府等。2 .初读课文(出示课件22)(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后提出要求: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3)教师强调“轼”的读音。(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3 .解诗题(出示课件2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明确“望湖楼”在今杭州西湖边。诗题中“六月二 十七日”向我们交代了时间,“望湖楼”向我们交代了地点,“醉书”向我们交代 了事

42、件。本诗题目的意思是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时写下的作品。4 .明诗意(出示课件24)(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翻墨”形容云很黑;“遮”的意思是遮盖,遮挡;“跳珠” 是指雨点,形容雨点大,杂乱无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 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2)(出示课件25)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卷地风来”的意思是狂风席地卷来;“水如天”的意思 是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平静。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 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5 .结合诗句,想

43、象画面(出示课件26)(1)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小贴士:在诗中圈画你最喜欢的字(词),并作相应批注。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诗,说说你通过这句诗仿佛看到了什么。(2)学生圈画诗句并作相应批注,小组讨论诗句呈现的画面,教师巡视指 导。(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27)预设1: “黑云翻墨未遮山”中将黑云比喻成打翻的墨汁,我通过这句诗看 到了一幅黑云翻墨图。教师板书:黑云翻墨图预设2: “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乱”字让我感受到了暴雨之大,雨点之 急,我通过这句诗看到了一幅白雨跳珠图。教师板书:白雨跳珠图预设3: “卷地风来忽吹散”中的“忽”

44、字让我感受到云散的速度之快,我 通过这句诗看到了一幅狂风散云图。教师板书:狂风散云图预设4: “望湖楼下水如天”中的“水如天”让我感受到湖水的平静,我通 过这句诗看到了一幅雨后西湖图。教师板书:雨后西湖图(出示课件28)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前三幅图画表达了动态美,后一幅图画 表达了静态美。教师板书:动态美静态美(设计意图: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抓住这一特点,结合诗句中的 关键词展开想象,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6 .朗读指导与背诵(1)(出示课件29)朗读指导:朗读前三句时可以用比拟轻快的节奏,读 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的感觉,最后一句语速放缓,读出湖面平静之感。(2)(出示课件30)尝试

45、背诵:教师出示本诗所展示的四幅画面,学生根 据画面内容尝试背诵。7 .主题概括(出示课件3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中的每一句仿佛 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 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 有色、构思巧妙。四、拓展延伸,课堂演练1 .拓展延伸(出示课件33)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激能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们再次感受西湖 在晴天和雨天时不同的美好景色。).2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4、35)第二课时

46、【教学目标】1 .会写生字“鹊、蝉”。2 .了解诗人辛弃疾。3.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揭示词题(出示课件36)揭示词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词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生齐读词题。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37)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 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38)(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后提出要求: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

47、)学生自由朗读词。(3)教师强调“见”的读音,根据注释见同“现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在哪些句子中“见”读作“现” ?预设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预设2:风吹草低见牛羊。(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本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学习生字(1)(出示课件39)蝉:左窄右宽,左收右让,注意第五笔是提,不要写 成横。(2)(出示课件40)鹊:左窄右宽,横画错落有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 穿插,使左右部件联成整体。四、解词题(出示课件4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明确“西江月”是词牌名;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