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 苏轼 原文.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60560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赤壁赋 苏轼 原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前赤壁赋 苏轼 原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前赤壁赋 苏轼 原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赤壁赋 苏轼 原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前赤壁赋苏轼原文苏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他的前原文你学习了?前赤壁赋宋代: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 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 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 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凝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2、?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岫胪千里,旌旗 蔽空,酉丽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嵋于天地,渺沧 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 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 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3、非吾之所有,虽一 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 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 之既白。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 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 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 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 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 飘然如遗

4、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 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 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 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 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 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 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 力所及

5、)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 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 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 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 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嵋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 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 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 了。”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

6、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 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 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 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 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 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 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 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 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

7、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 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作者苏轼生平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里提 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 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 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 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成就。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 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 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

8、得第 二。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 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 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 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 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 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元丰七年(1084

9、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 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 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 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 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 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 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 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 谓旧党与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