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前赤壁赋教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9679475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前赤壁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轼前赤壁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前赤壁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前赤壁赋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轼前赤壁赋教案 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苏轼前赤壁赋教案【1】 【设计说明】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文章借对山水风物的描绘,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本文是苏轼的代表作,在语言和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上之作。对这类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为主,让学生了解本文诞生的背景,了解苏轼这位“人间不行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蕴含在文字里的感情,从喜

2、爱这篇文章起先,喜爱苏轼。思索苦难、坎坷给生命带来的价值;思索当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时,我该以何相报。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很注意学生自主的学习,合作的探究,独立的表现,课后的延长,我想把一颗种子埋进学生的心里,可能现在看不见他们的不同,但或许在他们成长的路上,这颗种子就会生出根,发出芽,甚至长出一棵参天的大树。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文体学问,督促学生读懂本文的字词句含义,并自主对内容进行梳理。 2、启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并表现本文的情感改变和思想意蕴。 3、让学生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验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看法,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教学方法】

3、 自主学习 诵读 合作探究 延长阅读 【教具打算】 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依据你课前的学习和阅读,说说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 赤壁 苏轼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谁能依据我们自学方案中的资料,点出这个案子的关键。 冤案,文字狱 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验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洗心革面,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很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当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时候,全部的一切好像都太过安静,他却突然之

4、间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绝唱。 二、逐段品读文章,梳理情感改变,理解作者思想,并用声音传达自己的理解。 1、学习读第一段,展示自学成果 梳理内容: 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画面和人物活动? 明确:画面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面对此情此景,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从容、潇洒、自由、高雅 作者也写了他置身此境的感受,那就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诵读实践: 请试着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我们对文本的感受。 提示:留意重音、节奏,读出意境。 点评:随堂 2、学习其次段 展示自

5、学成果 梳理内容: “饮酒乐甚”是对第一段的概括,那其次段作者的情感是否发生改变了? 明确:由乐到悲。 什么触发了作者情感的改变? 诵读实践: 请试着读出这种感情上改变。 提示:留意停顿、声调改变。 点评:随堂 3、展示自学成果,学习第三段 梳理内容: 说明“愀”的含义。 容色变更。 苏子容色发生了怎样的变更? 扣舷而歌正襟危坐。 “客”的这段话联想到了历史人物曹孟德,主要想到他的哪些事迹? 文治、武功 与赤壁相关的失意和得意的经验 这个联想的目的是什么? 和现实的自己形成对比 合作探究: 对比曹孟德的一生,“客”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概括,这个悲有几层含义? 曹操“破荆州,下江陵,

6、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这样一个功业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逝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志向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生命短暂、平凡、渺小而宇宙江月无穷,岂不悲乎? 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行乎骤得”。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冲突,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这样的悲,用 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

7、怀疑、厌倦、无所希望、无所寄予的深厚喟叹”。 诵读实践::我们怎样才能读出英雄与凡人的对比?我们的人生也是短短的几十年,平凡而渺小,能读出共鸣吗? 提示:留意内容和情感的关系:铺垫转折悲凉、深厚 诵读与理解是相互促进的,诵读别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内心的共鸣。 4、学习第四段 梳理内容:苏子也觉得宇宙的无穷值得艳羡吗?他的观点你理解吗? 而又何羡乎?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水与月自改变的角度来看,不能有一刻的永恒,这一刻的水已经不是上一刻的水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月自然也不是上一刻的月了。 假如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物无尽,我也无尽。 恒久消逝,永不消逝,盈虚有变,皓月长明。

8、我如何无尽? 我价值的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跳出个人小我的局限,人类的大我是生生不息,与万物同在的。 请问同学们,苏轼是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郁结,超越人生困厄? 此时的苏子已处在不辨水天,无尽空明之中,全然不受时空局限。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需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留意力,消退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谛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 “而又何羡乎?”一句该怎样来读,轻而易举又重若千钧。 这一段话

9、里还有怎样的胸怀? 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 共适清风明月。 不祈祸福、忘怀荣辱、超脱死生、旷达自适,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实现了人生的圆融。最难得的是此刻的苏子被记录了下来,成为后世莫大的一笔财宝。清代古文家方苞曾经这样评价赤壁赋:“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行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仿照,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诵读实践:谁能为我们读一读苏轼实现了人生超越后坦荡的襟怀。 提示:诵读是一种有声的成长。 5、学习第五段 客喜而笑,宾主尽欢,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东方既白。 三、学习总结 时间:月出东方既白 情感改变:乐悲喜

10、 诵读心得:留意重音、节奏。 留意停顿、声调改变。 诵读与理解是相互促进的,诵读别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内心的共鸣。 诵读是一种有声的成长。 四、课外阅读 我给大家找到了几篇跟苏子相关的文章,“思想最深刻者,酷爱朝气盎然。”希望我们能将对苏轼的品读延长下去,延长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五、合作探究 1、本文由“乐”而起,极“乐”而收,两次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2、你在本文中能读出“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之事对苏轼的影响吗? 3、有人说苏轼去的地方叫赤鼻矶,跟赤壁远着呢,他犯了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呢? 4、“客”是真有其人吗?他在文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苏子与客本质的不同在哪里? 5、理解苏轼的胸怀对你有影

11、响吗?老师供应的相关文本,你会选读哪一个? 苏轼前赤壁赋教案【2】 (一)、导入 人生“最难耐的是孤独,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验。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芜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闻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12、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日就让我来观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二)、朗读 要求学生边听配音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随后沟通自己最宠爱的一句描写美景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三)、研读探讨: 问题一: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改变?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问题二: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乐: 清风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问题三: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

13、生命短暂) 问题四: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冲突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留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化理解。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 人 客: 无穷 不变 须臾 改变 (片面) (悲) 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14、(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4、请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寻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 5、分析其次层“取与不取”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全部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才智的百科全书。)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问题五: 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 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 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 文学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等 文化遗产: 书画成就 :“宋四家

15、”(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前赤壁赋被董其昌誉为“兰亭之一变也”) 食文化(东坡肉等) 酒文化(自酿养生酒) 茶文化(自制紫砂壶) 服饰文化(东坡帽、东坡巾等) 为官政绩: 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兴办医院、学校等为民办的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泽被后世。 (四)、反馈沟通 1、 结合这次“走近苏东坡”的主题阅读,谈谈你的阅读收获。 2、老师用多媒体沟通自己阅读收获并作总结。 老师的一点体会与学生共享: “人生最难抛的是荣华”。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辩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 “人生最难耐的是孤独”。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孤独中淡泊沉静下来

16、,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孤独也使苏轼在孤灯下写完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孤独使苏轼如此漂亮。孤独使苏轼真正地成熟。 苏轼前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苏轼) 苏轼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前赤壁赋教案 前赤壁赋教案 前赤壁赋教案 前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 苏轼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优秀教案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