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第三单元《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群文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60270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上第三单元《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群文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必修上第三单元《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群文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上第三单元《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群文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上第三单元《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群文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必修上第三单元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群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词作,掌握鉴赏词的方法,把握词的意境和情感。2 .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学习品析,感知词人的抒情形象。3 .引导学生品味三首词作不同的风格;豪放雄壮,苍凉悲壮,沉郁凄婉。4 .感受词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词人面对失意人生时的落寞心境与自我开解, 指导我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挫折。教学重点:1、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学习品析,感知词人的抒情形象。2、通过诵读词作,掌握鉴赏词的方法,把握词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品味三首词作不同的风格。体会词人面对失意人生时的落寞心境与自我开解, 指导我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挫折。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

2、法、情感体验法、对比阅读法。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作者介绍,熟读诗词。教学过程:一、作者生平及背景用典是辛弃疾词的特点,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极具代表性。请同学们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章的用典,并指出这些典故的来源及其作用。1、初识典故。小组合作探究:有几个典故?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这些典故分别与谁有关?请分别 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概括这些典故及其用典意图。教师总结。本词一共用了五个典故,他们分别是:古人古事用典意图孙权建都京口,雄踞一方叹英雄后继无人刘裕起兵北伐,骑士如虎表建功立业雄心刘义隆草率出师,仓皇而逃劝为政者勿草率拓跋素率兵出击,建立行宫谏为政者勿忘本廉颇年纪虽老,尚且

3、能战望为政者用人才2、深研典故。这首词用典繁富,虽偶有人评曰:“惟觉用事多尔”,但明代杨慎在词 品中说,“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并且更多的人 盛赞辛词用典贴切。请同学们认真研读本词,找到典故之间的联系。第一组:孙权和刘裕两典切其中之“京口”。孙权建都京口,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的曹操,确保国土不 受侵犯。刘裕出生在京口,为了恢复中原,他率兵北伐,其势好像猛虎一样, 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了北方。不同在于:一个是贵族英雄,一个是草根英雄,两个例子类举并不显得重复。第二组:刘义隆和拓跋麦切中国家时势,两个典故之间是因果关系。刘义隆的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被拓跋涛追至长江北

4、岸的瓜步山。同时, 刘义隆的北伐失败又和其父亲刘裕的胜利北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组:廉颇的典故。作者虽然年纪老大,但仍然有一颗力图收复中原的进取之心,但是一个 “凭”字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伤。作者自比廉颇,但又不如廉颇,廉 颇尚且有人去问一问,而自己连个问的人都没有。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用典可谓环环相扣,使整首词呈现出 含蓄沉潜的艺术魅力。三、总结拓展1、归纳主旨。作者通过追忆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英雄的仰 慕之情。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朝的北伐者应做 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回忆当年南下之时的情景,表述了自己虽年事已高, 却雄心不老,仍

5、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2、描摹英雄。北固亭上的辛弃疾已经不是简单的一幅图片,一个剪影,他已然化为了 一个符号,孤独的悲情英雄的符号。下面请同学们以北固亭上的辛弃疾 为题写一段话来描摹英雄形象。示范展读:北固亭上的辛弃疾登亭远眺,残阳如雪,晚风吹来,吹动了你的衣衫,却吹不散你心头的 忧伤。英雄难觅,故土难收,知音难遇,让拥有一腔热血、一身武功、满腹 韬略的你黯然伤神,两行热泪夺眶而出,又有谁来替你拭去?光阴似箭,流 年如雪,43年了,你一直做着自己的英雄梦。梦回吹角连营,梦里金戈铁马,那义薄云天说的是你吗?那热血难凉说 的又是你吗?是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说的正是铮铮铁 骨的你。只

6、可惜,你生在了一个错误的时代。一个人的怒吼抹不开一个时代的苍凉。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 环飞燕皆尘土;你痛苦,”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你期待,“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但是,一个错误的时代,只 能成全一个伟大的词人,却不能成全一个伟大的英雄。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我依稀看到了你横溢的才华化为缕缕墨迹,在 纸上虎啸生风,横刀立马,我依稀听到了你豪放的歌声,在格律中化为剑啸 至今铿锵。四、布置作业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咏史怀古诗, 请进行比较阅读,然后思考:两首词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有何异同?I附:板书设计.孙权风流业绩上片景仰之情匚刘裕金戈铁马

7、L-出师草草借古讽今.,刘义隆封狼居胥警告当朝苍凉悲壮下片仓皇北顾佛狸祠:神鸦社鼓-掇匠儡安.,L廉颇:凭谁问壮志未酬.第四课时教学要点:鉴赏声声慢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激情导入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 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她是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中国 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 村词话),她,就是李清照。2、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她工 诗,能文,更擅长词,且通晓金石鉴赏。(1)少女不知愁滋味。李清照生于北宋,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

8、也知书能 文。她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由便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 她19岁结婚,丈夫赵明诚当时在太学做学生,他们志趣相投,生活幸福美 满。(2)中年识尽愁滋味。1127年,金人攻破洛阳,徽宗、钦宗二帝被掳,高宗即位,建立了南宋 小朝廷。不久,李清照一生的收藏几乎全被焚毁。两年后,赵明诚不幸病死。 这是李清照46岁,从此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旅程。她的作品也 失去了年轻时清新可人、浅斟低唱的风格,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对亡夫 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境况。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二、文本研讨任务一:初读 感知“愁”情活动引领:学生朗读这首词,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1、

9、一读:用低沉舒缓的语调和语气吟读。提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 “如今有谁堪摘” “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几 句,要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感情:低沉舒缓,在低沉中有激情,在舒缓中有快 慢缓急。2、二读:突出词句中的重音。提示: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的“冷冷” “惨 惨”,“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中的“最难”,“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中的“正”,“却是”“旧时”,“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中的“独自” “怎生”等,都要重读。3、三读:读出惨淡的意境,凄清的氛围。提示:字字含情意,寂寞的处境、悲惨的心境、凄

10、清的环境等,要渗透 在沉郁、舒缓、抑扬有致的语气语调中,通过对重音、语气、语调的把握和 对意境的感受,以声传情,表情答意。任务二:解读通晓“愁”意活动引领:四人一组,合作探究,解读诗意。一人朗读这首词,一人解 释重点字词,一人疏通大意,一人改词成文。1、了解字词:这首词用口语写作,好懂好读。2、词义检测。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咋暖还寒: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将息:养息,休息。黄花:菊花。敌:对付,抵挡。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有谁堪摘:有谁能够与我共摘?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怎样挨到天黑?次第:光景,状况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怎么概括得尽呢?3、理解词意。教师点拨:从语言层面疏通词作大意

11、,是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那么怎 样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呢?常用的方法是“四字综合法”。即:调一调整语 序;补一补充空白;删一删减反复和表意不实的词;意一妙解修辞。比如“燕 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应调整为“正伤心,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应调整为“黄花憔悴损,堆积满 地,如今有谁堪摘”。4改词成文。请同学们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把全词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抒情散文。 要求:忠实原作,语言优美。示例:我若有所失,漫无目的地东寻西找着,只觉周遭一片冷清孤寂, 但感心里凄凉、悲惨、忧伤。在这骤热骤冷的清秋时节,最难以调养生息了。 我本想借酒御寒、浇愁,但几杯薄酒下

12、肚,根本抵挡不了秋夜的狂风。伤心 时,雁南飞,那划窗而过的大雁,该不会是以前为我们传递书信的鸿雁吧?窗外的菊花随风飘零殆尽,散落的满地都是,如今还有谁去采摘呢?我 独自坐在窗前,怎么才能挨到天黑?黄昏时候那打落在梧桐叶上的淅沥秋雨 就好像滴落在我这颗冰冷的心上,这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概括的尽 呢?任务三:研读品味“愁”心活动引领“愁”,是声声慢的主旋律,这无处可寻,无处不在、无 可奈何的忧愁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词人是怎样写愁心、愁绪、愁情的?提示:可以从字、词、句入手,可以从意象、意境入手,可以从表现手 法入手,还可以从结构入手,请同学们选好一个点进行赏析,然后相互交流。学生交流的内容预

13、设:1、妙用叠词抒发悲情。(1)渲染了悲凉氛围,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2)加强了语气,极有层次地表现了此人愁苦的心情。(3)增强了词的音韵效果,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寻寻觅觅”写动作,“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 的孤独、寂寞和哀伤。这七组叠词的运用很独特,这是高妙的笔法。2、在完整的叙事中抒发哀情。作者在这首词中用了 “赋”的手法,赋就是铺叙,就是描述,通过细腻 描写一个故事来抒发感情。这个故事就是她一个人的故事:一个人喝酒, 个人遐想,一个人看着长天大雁飞过,一个人看满地黄花零落;一个人独守 窗前追思过往,听雨打梧桐,彻夜难眠。这就是她的故事,在完整的叙事中 抒

14、发了哀情。3、巧用意象,托物寄意。全词通过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营造了冷清凄美 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的心情。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晚风:渲染愁情孤雁:象征悼亡之悲。黄花:比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景。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细雨:雨滴梧桐,敲碎人心,是哀伤,愁思的象征。4、运用联想想象,虚实结合,追忆深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是想象和联想,是虚写,有燕飞 过,作者心生感慨,就联想到这可能是曾经为我们传书的那只鸿雁啊。它曾 经见证过我们的美好生活和爱情,而现在看到我这样孤单、悲愁、憔悴的样 子,它会不会也感慨万千呢?这几句的意境因想象

15、而使词作的境界陡然升华,更显开阔浪漫。5、直抒胸臆,极言愁情。“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吐露无限愁情。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呼告: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用一个 ,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 哪些烙印呢?就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1084年,李清照生于齐州章丘,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章丘县。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婚后 两人情投意合,共赏文物。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

16、,8月18日去世,此时李清照46岁。1130年。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孤苦飘零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生、悲苦地离开了人世,无人知道她 死于何时,葬于何处。由亡国到丧夫,孤苦飘零,晚景凄凉,没有子嗣,孤独离世。了解了这 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苦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 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明确:情愁一独居之寂寞 家愁一丧夫之哀 国仇一亡国之恨。这首词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来渲染悲愁,运用多种手法来写孤独、哀伤、 悲情,写的情文并茂。任务四:扩读 拓展“愁”情活动引领:我们再来看看几首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 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一个愁的牢笼,可

17、谓是愁肠百结。愁情对对碰。悼亡凄惨的临江仙: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 凋零。感时伤生的永遇乐: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思乡借醉的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 酒未消。愁苦无眠的添字丑奴儿: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霆,点滴霖霆,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愁,不仅重的载不动,而且浓的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的没有边。 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最后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伦却命运 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辛酸的敬仰的泪水一 ”更能消,几番风雨”!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李

18、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三、比较鉴赏本课三首词刚好代表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的风格,请阅读后分析三首 词的豪放或婉约的风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1、从题材上,苏词描写的是古战场的情形。表现了作者对古代豪杰的凭 吊,字里行间透露出豪壮雄浑之感;辛词由京口风光引出历史人物,4等写景、 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李词以则眼前的庭院 内秋景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冷,悲苦愁绝。2、从主题上看,苏词反映了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尽管壮志难酬, 但其中并未流露出哀婉之情;辛词表达了雄心犹在,但不受朝廷重用,难以 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李词则流露出强烈的亡国之恨、丧夫之哀

19、、偏居之苦。3、从表现手法上看,苏词和辛词都是借古抒怀,托古喻今;李词则用细 腻的白描手法委婉抒情。4、从语言上来看,苏词和辛词都读来豪气干云,壮丽之情油然而生;李 词读来则感伤婉转,是一种怨苦凄悲之感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乍暖还寒.正伤心酒淡风急.(上片)L雁国相识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一=:r黄花满地- J憔悴损-独守窗下(下片)梧桐细雨.1、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月8日7 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

20、州、 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 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僚州。宋徽宗时获 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 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 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

21、怪石、枯木等。李志 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2、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7 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 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 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 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后被主和派排挤,退隐山居。1207年病逝,追赠少师,谥号“忠敏”。1 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现存 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生于宋神宗元丰十年(公元1084 年)。他

22、的一生跨越了两个历史时期:北宋末和南宋初。生活在这样一个复 杂多变的动荡历史年代。时代的牵绊,在她的身心烙上了深深的印记,这些 在她的作品中或隐或现地被反映出来,因此,她的词中呈现出一种“大丈夫” 的气概,婉约之中具有豪放之美。李清照的婉约词中豪放情怀表现为劲直洒 脱的个性特点,豪情壮志的博大胸襟,深挚浓烈的爱国情怀三个方面。清人 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曾评论他的文章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 苏、辛,非秦、柳也。他的评价比较中肯。二、诵读诗词1、听读,听字音、听语气、听情感。2、自读,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情感。3、互读,点名读。三、作业.诵读三首词,并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附:板书设

23、计附:板行设计,宋词两大流派.豪放派特点: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代表: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特点:清丽含蓄、婉约细腻.【代表:柳永、李清照.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大山大河往往给人以种苍凉之感,立于江水之边,看着滚滚东逝的长 江之水,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思考。今天,翻开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一起追随苏轼的脚步,去游黄州赤壁,重温三国的古战场,追慕千古 风流人物。2.解题释意念奴娇是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限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和 韵律。赤壁怀古是此词的题目,题目是一首词主要内容的集中反映。2、鉴赏方法这是一首什么词?怀古类词3、怀古类词的鉴赏方法了解史

24、实一明确意图一体悟情感一掌握技巧。写作思路:眼前之景(事)一昔日之景(事)-心中之情(抒怀讽今)赏析关键:鉴赏怀古类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与时局与作者身世之间的连接点。4、思考:当苏轼登上赤壁矶,面对滚滚而逝的长江水,他想到了哪些人?又由这些人引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二、文本探究研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及黑板上的问题探讨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任:整体感悟问题1:上下两阙各写的什么内容?明确: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缅怀英雄,渴望建功立业。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对身世的的感慨。任务二:探究上阕:问题2: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 在何处?明确:大江、浊浪、乱石、惊

25、涛、千堆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用惊天地之笔,泣鬼神之墨,极尽 描摹之能事。“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 浪图。问题3:为何用“风流人物”而不写成“英雄人物” ?明确:(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 样不同,我提醒等分析周瑜之后再看)“风流人物”是指武胆柔肠、文韬武 略、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问题4: “周郎赤壁”还是“周瑜赤壁” ?有什么特别意义吗?明确:“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 才名垂千古的

26、,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任务三:探究下阕问题5: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 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学生讨论)明确: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 风流倜傥雄姿英发威武英俊气宇不凡羽扇纶巾风度翩翩儒雅潇洒谈笑间,才啬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战功卓著问题6: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怎么理解?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 与自己进行比较?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句式应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周瑜年龄:34岁生活:幸福美满外貌:英俊儒雅 际遇:功成名就47岁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壮志未酬苏轼问题7: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是积极还是

27、消极?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 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 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 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 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 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 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 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 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

28、这就是苏轼的达观 豁达态度。三、总结提升1、作者咏怀周瑜的目的是什么?其中寄予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苏 轼的生平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资料一:宋哲宗时,旧党当权,苏轼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 后,他又被贬惠州,再贬值州,后死于常州。苏轼总结自己的一生:“汶汝 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僚州。”资料二:人物周瑜苏轼年龄34岁47岁婚姻幸福美满三十丧妻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遭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明确:通过描写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英雄。而苏轼年 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

29、对周瑜的仰慕之 情呢?苏轼对周瑜进行赞美,也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写周瑜“雄姿英发”, 而自己“早生华发”,怀古思今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 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旨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自己能够建功立 业。2、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总结怀古诗词的特点。(1)怀古实为伤今。(2)多将当时的国事身世写入。(3)上片多为写景,下片多为抒情议论。(4)多用典故,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5)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四、作业布置:背诵这首词。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L夸张拟人比喻.下片咏史怀周瑜幸福美满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功成名就.自己

30、三十丧妻早生华发团练副使功业未成.抒情壮志未酬 人生如梦.第三课时教学要点:鉴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 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 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 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 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 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 为了

31、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 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 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 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 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 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 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 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

32、过叛逃的和尚 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 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 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一 一辛弃疾。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 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 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 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得到了重用,转 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

33、因 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 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傀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 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倔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 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伉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 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傀胄不 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的内心感受及表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去了解这位英雄的真 性情。二、文本研讨:任务一:诵读诗歌活动引领:反复诵读诗歌,感悟诗歌情感基调。1、学生自读。2、教师范读,学生学读。3、教师提问: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悲凉、悲壮、悲愤。可见,辛弃疾是一个悲情英雄。任务二:理解词意。活动引领:结合注释,疏通生词,读懂大意。1、解释词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的业绩)金戈铁马(兵强马壮)元嘉草草(草率,仓促行事)赢得仓皇北顾(落得)可堪回首(不堪哪堪)寻常巷陌(普通)烽火扬州路(宋时行政区域名称)2、疏通词意。任务三:探讨经典活动引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