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专题三.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59078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37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专题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专题一-专题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专题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专题三.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一 I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一讲宏观把握题型特点和读文技法一、考什么题型把握命题“三角度”一、(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 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 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 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 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 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2、”。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 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 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 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 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 达的方法是否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 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 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

3、,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 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事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 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 “目录学”等基本概念 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 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 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 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

4、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 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 大突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英不 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 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 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手段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是另一时 间、地点。判定技巧要判断“张冠李戴”干扰项,阅

5、读文章时,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的 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 似“XX的观点是XX”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原文中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还 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即时体验2 .原文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长言”式的朗诵能维持到两千年左右,不能单是凭习惯的惰力,因为诗歌所要表现的情调 是比较深永的,低徊往复的,走曲折线而不是走直线的,所以表现方式也要有相应的低徊往 复和曲折。长

6、言才能在低徊往复之中把诗的“意味”“气势”“骨力”和“神韵”玩索出来, 咀嚼出来,如实地表达出来。选项(2020江苏高考)旧诗在形式上的不足是由长言来弥补的。比对选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中“言之不足,故长言之”可知,长言可以弥补旧诗“语 言上的不足”,而不是“形式上的不足”。设误类型(三)混淆时态设误 手段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将“未然”(还未实现)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将“或 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 说成“未然”,将“必然”说成“或然”。判定 技巧(1)如果文章或选项中有“目前”“打算” “预计”“已经” “将来”“了”之类表 示时

7、态的词语,要注意是否出现未然已然混淆的错误。(2)如果文章或选项中出现了 “可能” “也许” “或许” “大概” “一定” “必定”,必然,等表推测判断的词语时,要认真辨析是否出现或然必然混淆的错误。即时体验3 .原文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 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选项(2018北京高考)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比对选项变“或然”为“必然”。由原文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 能性还有争议”,可知人工智能的“奇点”不一定会到来。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8、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 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解析:选D “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于文无据。 且根据现实来看,“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不属于“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 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其实问的是采访者的访谈技巧,那么就需要回到原文中分析钟红明的提问。 文中钟红明一共有四次提问,第一次是问熊育群的写作动机,第二次是问熊育群的创作思路, 第三次是就熊育群书中具体的某句话提问的,第四次问的是

9、熊育群的写作方式和创作理念。 从内容来看,这四次提问是逐步深入的。另外,还可以看出钟红明在提问中会直接引用熊育 群书中原话和观点,对作者曾经的作品和写作方式都很了解。参考答案: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 苍生在上;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 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访谈阅读”综合训I练“访谈阅读”综合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话红柯: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舒晋瑜画:你哪年到的西安?当时心情如何?对西安是怎样的印象?红柯:200

10、4年年底迁居西安,发现自己每居一地大约也就10年,完全成了游牧人逐水 草而居。我对西安印象非常好,毕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2005年我去思源学院讲课才发现陈 忠实老师小说中的白鹿原不是虚构的文学地名而是真实的存在,我专门写了山河形胜白鹿 原一文。西安古长安的大街小巷以及周边的村寨寺庙包括终南山,全都是周秦汉唐古典文 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碑林里的大秦景教碑和化觉巷清真大寺、大学习巷、顺城 巷广仁寺,让人想到盛唐时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情形,大雁塔与玄奘就更不用说了。 迁居西安,再次激活了我西域10年的生活积累。舒晋瑜:你是从什么时候重新进入创作的?到西安后写的第一部(篇)作品是什么?红柯

11、:我从1983年发表作品至今,创作只中断过一次,就是1986年初到新疆断了好几 年,以后再没有中断过,这与我的性格与读写习惯有关。大学时我很少在图书馆看书,都在 野外看书,晚上在教室看书到天亮。越是干扰多,压力大,写作欲望越强烈,我不相信有天 时地利人和,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都是带血带泪的,都是破釜沉舟 背水一战百强相遇勇者胜。2004年年底我来到西安,2005年就写了中篇军酒,发表在上 海文学2005年第11期。舒晋瑜:从风格和内容上请你充分谈谈,回西安的创作和在新疆时比,有哪些变化或进 步。红柯:从1983年发表处女作到1996年9月在人民文学发表奔马引起文坛注意, 如

12、此漫长的过程,说明我是个很笨的人,13年发表七八部中篇、五六个短篇、几十首诗、几 十篇散文,没有任何动静没有任何反应,生长期如此漫长。大漠戈壁的植物都是这么生长的, 红柯本是植物,来自大漠。水土太好是否对一个作家有利真不好说,反正我感谢大漠戈壁。 我在新疆写陕西,在陕西写新疆,相比之下更适合写新疆。祖父作为抗战老兵在蒙古草原8 年,父亲作为二野老兵在康巴藏区6年,我西上天山10年。据说周人来自塔里木盆地,作 为周人之后我西上天山应该是寻根之旅。到了大漠才知道“大漠孤烟直”不是烟是旋风,才 知道高适、岑参们不是浪漫主义,是现实写真。舒晋瑜:在新疆生活这么久,一旦决心离开,定有很多不舍。那么,你如

13、何评价自己的 这次迁徙?创作环境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创作?红柯:1998年,我的第一本小说集美丽奴羊出版,崔道怡老师作序言飞奔的黑马, 这匹黑马从1998年到2000年发表30多部中篇、近百个短篇、几百篇散文,从2001年开始 以长篇为主,西去的驹手百鸟朝凤以及最近马上出版的太阳深处的火焰等十余部 长篇。迁徙对别人怎样我不知道,对我而言是极大的长进,是一种生命不断体验变化的过程。 生命最忌讳封闭呆滞。周秦汉唐,穆天子西游天山,汉张骞通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文人 们壮游天下,宋以后就自我封闭了。小说本是动态,本是城市生活,本是对陌生地域的冒险, 小说就不是熟人封闭的农业社会。中国四大名著很少是写农

14、村的,西方更是如此。犹太人迁 徒更甚,才有卡夫卡,居布拉格又不是捷克人,说德语又不是日耳曼人,多元交汇心灵极度 动荡。舒晋瑜:能否总结一下自己的创作经历都分哪些阶段?红柯:大学时我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满足文学青年的虚荣心。新疆10年发表八十 多万字中短篇小说,属于学艺,进行各种文学实验,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回陕西后1996 年9月在人民文学发表奔马,标志着红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98年李敬泽写了一 篇评论飞翔的红柯,称红柯的速度感有别于慢速爬行的先锋文学。2001年我在收获 发表长篇西去的骑手,李敬泽在南方周末撰文评论,总结这一年莫言的檀香刑、 红柯的西去的骑手标志着中国作家从模仿欧美

15、文学到本土化的完成,这是一个标志性文 化事件。2010年我创作长篇生命树,沟通了天山与关中。舒晋瑜:你认为在西北作家中,自己的作品有何独特价值?红柯:白坪老师1999年就评论陕西作家多写实,而红柯抒情,西部作家多是现实主义, 而红柯是浪漫主义。我写过一个创作谈在现实与想象间飞翔。吴义勤、于京一在神性 照耀乌尔禾(小说评论2008年第3期)中说:“红柯在乌尔禾中完成的是对先锋文 学和世俗文学的双重颠覆与超越,它以质朴的形式,从先锋派乐不思蜀的玄奥空洞中返归清 明蓬勃的诗性,实现了让文学从不堪重负的伪哲理化向文学感性品质的回归,完成了从 低俗卑琐的商业化写作向丰盈想象和诗意情感的升华。”(摘编自中

16、华读书报)注舒晋瑜,作家,中华读书报记者。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居到丝路起点西安,大街小巷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让红柯居住在西域十年的生活 积累又一次被激活了,创作的热情不断被激发。B.红柯认为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即便再忙碌,他的创作也极 少中断,迁居西安不到一年就有中篇问世。C.红柯说他自己就像沙漠里的植物,生长期是比较漫长的,同时他也认为条件的优渥 反而不利于作家的创作,所以他始终感谢大漠戈壁。D.创作环境的变化对于红柯而言是一次次极大的长进,因为小说创作是动态的,所以 迁居促使红柯长篇小说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解析:选C C项,“同

17、时他也认为条件的优渥反而不利于作家的创作”曲解文意,由 原文“水土太好是否对一个作家有利真不好说,反正我感谢大漠戈壁”可知,红柯对于创作 环境优渥是否会让作家受益持保留态度,并未直接否定。从他自身来说,他认为大漠戈壁的 恶劣环境是值得他感谢的。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红柯从开始发表作品到形成自己的风格,历经十余年。2001年红柯发表的长篇 小说西去的骑手被文学界视为中国作家本土化的标志。B.在西北作家群中,红柯的浪漫主义写作倾向与其他作家很不相同,他的小说乌尔 禾兼具文学感性品质、丰盈想象和诗意情感的升华。C.红柯认为小说不是熟人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动态的

18、城市生活,是对陌生地域的冒 险,因而古今中外著名小说中很少是写农村的。D.红柯是一位非常勤奋且“高产”的作家,1983年发表处女作奔马时,就已引起 文坛注意,2001年开始以创作长篇小说为主,作品有十余部之多。解析:选C A项,原文中说“李敬泽在南方周末撰文评论,总结这一年莫言的檀 香刑、红柯的西去的骑手标志着中国作家从模仿欧美文学到本土化的完成,这是一个 标志性文化事件”,可见这是李敬泽的评价,并非文学界的共识。B项,“红柯的浪漫主义 写作倾向与其他作家很不相同”这句话扩大了原文的表意范围,原文是说“西部作家多是现 实主义,而红柯是浪漫主义” 0D项,原文中说“从1983年发表处女作到199

19、6年9月在人 民文学发表奔马引起文坛注意”,由此可见,红柯的处女作并不是奔马。3 .访谈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取决于提问的质量。你认为这篇访谈的提问有哪些 特点?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解析:全文共六次问答,紧紧围绕“作家及其创作这个中心进行,并顺着访谈对象的 回答内容不断推进,看似话题转换,其实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延伸,衔接流畅,环环相扣, 转换自如,既使访谈对象畅所欲言,又很好地把握了访谈主线和节奏。考生只要认真阅读文 本,将六个问题综合起来考虑,不难得出回答。参考答案:紧扣主题,中心明确。记者的提问紧扣“作家及其创作”这一中心。几乎 每一个问题都与其创作有关,中心明确。善于引导,环环

20、相扣。当红柯说“迁居西安,再 次激活了我西域10年的生活积累”时,记者马上问道“到西安后写的第一部(篇)作品是什 么,引导转换非常得体自然。适时应和,便于沟通。当红柯说到自己与新疆的渊源时, 记者适时应和“在新疆生活这么久,一旦决心离开,定有很多不舍”,并追问“创作环境的 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创作”,这种方式能够拉近与被访者的感情距离,自然延伸话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环球人物:叶先生,您说没有诗词,您难以在人生的逆境中坚持下来。困顿时,哪 些诗词给您以慰藉和勇气?叶嘉莹:晏殊写过一句词:“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满目山河都是引起你

21、怀远的,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就飞到远人身边了 吗?所以他说“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伤春也是空伤春,他写的是两重的 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晏殊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我大学毕业,曾经到私立的 并不著名的学校去教书,但我讲课一样认真去讲。眼前要做的,我把它做好。我不能对不起 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他们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他们好的东西讲出来。所以, 一个人不要梦想,不要空想,不要空空地怀念过去,不要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重你的现在。环球人物:这有些像现在年轻人爱说的,“不恋过去,不惧将来”,然而做到这一 点谈何容易。在逆境中的悲伤自怜,古人如何克服?叶嘉莹

22、:若以欧阳修为例,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晚年到颍州西湖定居,写了十首采 桑子,每首的第一句结尾都是“西湖好”,而他所写的西湖景物,无论任何季节,任何天 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读一遍就能体会到他遣玩的意兴。他不是肤浅的欢乐的追逐,他 是透过悲慨写欢乐。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我们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 活。”有的人悲哀,对世界都痛恨,都悲观,也有人盲目享乐。可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 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环球人物:顾先生说得真好,“有生之事业,乐观之生活”。然而人们往往是在追 逐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体会了顺逆无常,生出许多人生际遇的

23、感怀,甚至是伤怀。叶嘉莹:那么,你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什么? “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写的只是悲哀的一面,没 有反省和超脱的一面。苏东坡则不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悲哀感慨之 中有一种超脱,一种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通古今而观之,这是做人要培养的一项非常重要 的能力。环球人物: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在一地成长,在一地读书,又在一地工作,回 忆过往,每个地点都能让人产生乡情。而思乡,恰好是古诗词另一个恒久的主题,对吗?叶嘉莹:韦庄有菩萨蛮五首。第二首,他在江南,人家劝他“未老莫还乡”,他坚 持一定要回到故乡。可是到

24、第三首,他说“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我现在不 得不离开江南了,回想才觉得当年在江南的那一段日子,还是好的,还是快乐的。我当时是 年轻的,春天时穿上美丽的春装。薄,那么轻松美好的衣服。你要知道,最难得的是你生命 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环球人物:朱光潜曾比较中西爱情诗,“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前,所以称赞 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 “西 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所以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 共鸣?叶嘉莹:钟峰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惊心动魄” “一字千金”。第一首行 行重行行写了 “生别离”的两

25、个人,其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就真正是惊 心动魄纵使你不甘心放弃,决心等到底,可你有多少时间等待? 一年很快就到岁暮,人 生也很快就到迟暮。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的事!事 实上,这又是绝不可避免的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多么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 带有如此震动人心的力量。环球人物:除了欢情与别愁,我们还能从有关爱情的诗词中读出什么感悟?叶嘉莹:欧阳修蝶恋花里有一句:“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真是神 来之笔。这个窄袖轻罗的女子低头采莲,从荷塘的倒影里忽然发现自己容颜的美好。一个人, 也许你终其一生从未发现过自己的美丽,不只是外表,还有品

26、格、修养、意志。你任凭时间 像流水一样逝去,没有珍重过自己,没有爱惜过自己,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完成什么。当采 莲女子发现自己的美,“芳心只共丝争乱”,这是觉醒、反省的时刻,我这一生的意义和价 值是什么?我的美好应该交付给谁?作为读词的人,你们的一生又该交付给谁?你们是否想 过自己能成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摘编自环球人物)相关链接: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 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 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27、及中国社 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为南开大学中华 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4年11月,90岁时,回国定居。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 大奖”终身成就奖。“我第一次听先生讲课,只觉惊为天人。”叶嘉莹门下的博士后蔡雯对 环球人物记者感叹道,“听先生的课与讲座,听得越多,便越发觉得一切情感都能在古 诗词中、在千百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鸣。在现代社会里生存,你的种 种苦乐,都可以在数千年的文化原乡中找到最大的共情、共鸣、共振。拥有了这片文化原乡 中的诗意,你就不会孤独。

28、”朗读者节目组联系到叶嘉莹先生,想请她上节目,但93岁的老先生想了想,没 答应。她说想学习杨绛先生,把自己“关”起来。她的“关”不是为了幽居与隐逸叶嘉 莹现在定居南开大学,不外出的时候,她或是“关”在西南村的寓所里讲课,或是“关”在 迦陵学舍里著述。她皓首著书,鹤发授课,正是为了把古体诗词的火种传下去,燃出现代人 那一份怦然心动的热情。4 .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嘉莹认为,面对逆境要做一个“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 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应像欧阳修那样“透过悲慨写欢乐”。B.同样写大江,李后主没有反省和超脱,因而笔下只是悲哀;苏东坡

29、拥有通古今而观 之的气度,因而笔下透出一种欢快的心绪。C.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有震动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我 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的很好例证。D.困顿时,叶嘉莹从晏殊的词中得到了慰藉和勇气,明白不能空空地怀念过去,更不 能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惜现在,“怜取眼前人”。解析:选B “苏东坡拥有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而笔下透出一种欢快的心绪错, 原文中说的是“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并不是“欢快的心绪”。5.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思乡是古诗词中一个恒久的主题,叶嘉莹先生对菩萨蛮五首其三中,”如今却 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剖析,有

30、力诠释了这一主题。B.在叶嘉莹先生看来,感受古诗词的欢情和别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能思考自己 能否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C.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古诗词上造诣很高,作为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播者,对古诗词 有着独特的情感和深入的研究,几十年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她对中国古诗词的那份理 解和激情点燃了许多现代人的诗词情。D. “叶落归根”,90岁高龄时叶先生回国定居,学习杨绛先生,把自己“关”起来, 从此拒绝一切活动和荣誉,一门心思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研究成果教给后辈,为中国古诗词的 传承奉献力量。解析:选C A项,根据叶先生对记者第四问的回答可知,“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

31、 少春衫薄”是对“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的回忆的抒 写,不是对思乡这一主题的诠释。B项,“感受古诗词的欢情和别愁并不重要”不合文意, 见访谈记者第六问及叶先生答语。D项,“从此拒绝一切活动和荣誉”错,相关链接中有 “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 奖终身成就奖”。6.访谈中,叶嘉莹先生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你觉得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是值得 我们学习的?请结合访谈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答:参考答案:正视现实,脚踏实地,不空想。即使在困顿时,她也一直把眼前要做的事 情做好。乐观阳光。她的乐观和阳光的心态洋溢在对古诗词的

32、解说中,她就是那类总“能 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的人。机智幽默。她基本不从正面回答记者提问,而是 机智地引用古诗词切入回答。解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芳心只共丝争乱”等句子 的语言充满幽默感。追求不辍。虽年事已高,但仍兴致勃勃地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发扬光大 努力工作着。心怀祖国,无私奉献。90岁高龄时,毅然回国,用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研究成 果滋养后学。对中国古典诗词造诣深厚。每次答问,叶先生都能脱口而出,且妙语不断。“访谈阅读”综合训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20年2月底,因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禁足宅家期间,当代作家网组织了一场就疫情、疾 病与文学的讨论,形成了思索在春

33、天的边缘,以下是部分节选:问:面对疾病与疫情,您如何理解人类与自然、人类与世界,人类的进步与局限,人性 的伟大与渺小等问题?孙惠芬:从十七年前的SARS,到如今的新冠肺炎,在重复的人祸中,国家应急能力的 增强、科研能力的增强有目共睹,可大自然对人性贪婪愚昧的惩罚、对人类漠视自然规律的 惩罚也有目共睹,人类在自然序列中的渺小也有目共睹一个普通人肉眼看不到的小小病 毒,居然能致人毙命。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是突破局限的起点;认识到人类的渺小,是人类 进步的起点,当渺小的人类对自然生物不再有丝毫傲慢,健康和平安才会得以护佑。为此, 身为渺小人类的一员,愿天下所有人都能从我做起!胡弦:人类与自然的话题是个

34、老话题,征服说,适应说,和谐共处等等,我觉得都有道 理,关键是既不能自信得过了头,也不能完全消极无为,要把握好度。大自然随时会给人类 以教训,而且,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地面对它,它都是会给你教训的。但作为人类,抗争是 主旋律。还有,在疫情中,我觉得人最重要的不光是重新打量自然,打量世界,还要重新打 量自己。王尔德说:只有通过爱,人才能接近麻风病患者的心。这就是人性的重新找回。辨 认大爱,找回我们人性中最珍贵的东西,灾难有时也能提供一个异乎寻常的通道。反之亦然, 几乎每次大灾难中,我们挤压出人性中最黑暗的部分。问:您如何理解疾病与文学、疫情与社会的关系?孙惠芬:文学是人学,人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无常

35、规律,当一个个无常的瞬间发掘了人 性的各种可能,文学对人性复杂性的探索、认知便有了更宽广的维度,人类鲜活的历史在文 学里便有了光怪陆离的永恒。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愿意看到灾难发生。疫情的爆发,体现 的是社会生活的失序,人与自然关系的失序,虽然每一次失序的代价都将促成一次大的社会 变革,但作为一个写作者,最愿意看到的是人性在灾难中的觉醒,社会机制在人祸导致的灾 难中的重建与觉醒。胡弦:疾病是文学恒久的母体,相互成就。疾病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有时是成因,有时 是言说对象,有时是修辞手段。鼠疫中,鼠疫既是疾病,也指得了鼠疫病的时代。霍乱 时期的爱情中,霍乱病人和相思病人的生理反应相类似,霍乱既是小说的

36、背景,也指爱情 是种病,当然还有更多的指涉。文学中的疾病,总会延伸到医学之外的领域,以建立文学表 达的真正对象,比如象征的完成、隐喻的建立等,以便于我们更好地触及人性、生命、道德。 而疫情与社会,则是一种临时关系,使社会进入一段非常规时期,它给社会带来的是全方位 冲击和考验,无论社会机制还是个体的每个人,都容易在疫情中现出平时不可见的一面。王威廉:疾病及其结局的死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不同的疾病类型,让我们 意识到了生命的不同方面。比如传染病,让我们直接面对人的社会属性;比如外伤,让我们 直观看到身体受到伤害后的残酷性;比如癌症,显示生命系统本身所出现的障碍,是一种生 命系统的限度性结

37、局。没有任何东西像疾病这样能使人完全深入地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认清 生活的真实境遇。正是因为疾病,我们自以为完全属于自己的那个可以灵活移动的身体,终 于跟社会价值观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产生了无比密切的关系,我们这才真切地意识到,这个 身体的自由原来是如此有限而脆弱。在我看来,至少一半以上的文学作品都和疾病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 有疾病,便没有文学。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咳血决定了林黛玉的性格和悲剧,三国演义 中曹操的头痛症与他多疑多思的性格也是一体的。因此,疾病对文学来说是百分之百的隐喻 与象征,文学不可能将疾病作为疾病本身而接纳,正如没有将疾病作为疾病本身而接纳的人 生。疾病会在任何层面

38、上改变人生,正如疾病在文学的叙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阐释和转变 的功能。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并非要解构疾病在文学中的功能,它恰恰是以文学的 方式针对现实层面中疾病在道德方面的过度阐释,以及相应的歧视与压抑。换句话说,将疾 病的道德色彩通通剥离那是生物学而非文学,文学是以悲悯与共情重建疾病与道德的关系。1 .下列对材料中“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自然有自己运行的规律,如果人类漠视自然规律,愚昧贪婪地对待,就会得到大 自然惩罚。B.小小的病毒就能致人毙命,这让人类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认识到了自身的渺小。C.对待大自然,人类既不能自信得过了头,也不能完全消极无为,征服、

39、适应、和谐 共处说都有道理,关键是要把握好度。D.无论人类多么积极,大自然都会给人类以教训,对抗自然灾难的最好办法是人间有 爱。解析:选D D项,“无论都”绝对化,原文说“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地面对 它,它都是会给你教训的”;“最好办法”无依据,原文是“王尔德说:只有通过爱,人才 能接近麻风病患者的心。这就是人性的重新找回。辨认大爱,找回我们人性中最珍贵的东西, 灾难有时也能提供一个异乎寻常的通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灾难让人打量自己,找回 人性中最珍贵的东西。2 .下列对材料中“疾病、疫情与文学”关系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疾病、疫情使文学对人性复杂性的探索、认知有了更宽广的维度

40、,让文学作品反映 的人类历史更鲜活更丰富多彩。8 .疾病是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段,作家用它来建立隐喻、完成象征,以便更好地反映人 性、生命和道德。C.文学不可能将疾病作为疾病本身而接纳,疾病在文学叙事中承担着阐释和转变的功 能。D.文学不会像生物学那样剥离出道德色彩,它要做的恰恰是以悲悯与共情重建疾病与 道德的关系。解析:选B B项,“疾病是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段,作家用它来建立隐喻、完成象征, 以便更好地反映人性、生命和道德”表述过于肯定和绝对。原文是“疾病对于文学作品来说, 有时是成因,有时是言说对象,有时是修辞手段” “文学中的疾病,总会延伸到医学之外的 领域,以建立文学表达的真正对象,比如象征

41、的完成、隐喻的建立等,以便于我们更好地触 及人性、生命、道德”。3.疫情期间,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花冠病毒等与 疫情有关的文学作品销量大增,请根据作家们的讨论,分析人们热读疫情文学的原因。答:参考答案:体验:通过阅读体验疫情蔓延时人类同胞所遭遇的不幸,深刻感受灾难带 来的个人痛苦和社会失序,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认清生活的真实境遇。慰藉:危机中的人 心往往填满焦虑、落寞、恐慌、忧伤,文学阅读能给心灵以温情的抚慰。领略困境中勇士们 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人道主义精神,真切感受到挤压出人性黑暗后,人性中最珍贵的东西 给予人的温暖和希望。反思:对疫病灾难进行深刻思考。主动上生命教育课、危机意

42、识课, 思考人类与自然、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人类到底该怎样生活,自己想过怎样的人生。学会保 持对自然的敬畏,对科学的尊重,对人性的守护。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百岁学人周有光先生谈话录陈明远周有光客:(陈明远,人文学者)周先生,您自称“百岁学人”,而婉言谢绝了其他头衔,如大 师、泰斗之类,我们这篇谈话录题目叫“百岁学人周有光先生谈话录”,您觉得可以吗?主:(周有光,1906年生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和文化研究学者)这样 很好!人际称呼是一种特殊符号,是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符号学的研究对象。有些称呼本 来意思还是好的,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就逐渐变味了。有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妄称

43、“大师” 而适得其反。我觉得我自己还是叫“百岁学人”实事求是一些。客:您早年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那时银行界的人都知 道有个聪明、有干才的周有光。您的新中国的金融问题出版后,很受关注。但在您年届 五十时,改行投身文字改革工作,参加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等。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请问您是如何做到的?主:其实,我早年从事经济学是很自然的,中途改行钻研语言文字学也是很自然的。20 岁左右我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经济时,就对语言文字产生了兴趣。那个时期,大学的学科设误类型(四)混淆是非设误 命题者命制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

44、手段判定 技巧手段判定 技巧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时,要特别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 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表示肯定和否 定的关键词。即时体验4 .原文“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 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 判。选项(2018全国卷I)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 有思想演进的过程。比对选项混淆是非。“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原文明确表明“任何新 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

45、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设误类型(五)以偏概全(扩大缩小)设误 手段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中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 生,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 以次要代主要(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判定 技巧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 词,看一看选项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一要 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即时体验5 .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 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

46、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选项(2017全国卷n)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 比较开放和进步。比对选项以偏概全。将原文中的“明初”说成了 “明代社会”,扩大了范围,属于 以整体代部分。6 .原文为了陆上交通,就要有正桥过河,而正桥就妨碍了水上交通;为了水上交通, 就要有两岸的引桥,而引桥又妨碍了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而 引桥两旁的房屋也是不易相互往来的。分得很粗,只分文理两科;而且学生听课可以跨系、跨专业。分得很粗有一个好处,就是培 养“通才”,但缺点是深度不够。那么以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再去深造,做到博 而精、一专

47、多能。由于我对语言文字有兴趣,那时就选学了不少语言学方面的课程。这样以后转行就比较 方便。后来,30年代兴起了语文现代化运动,我参加了这个运动,做了些业余的语文研究工 作,写了一些文章。那完全是出于业余爱好吧。至于50岁以后正式改行,到了北京,从事 语言文字学工作,却是出于偶然的机遇客:请问您在半个世纪以前是怎样从美国到上海,又从上海到北京的?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应周总理的邀请,从美国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和上海 财经学院担任经济学教授。因为业余爱好,我花费一年工夫写了一本字母的故事,参考 国际上的研究成果,普及“字母学”知识。195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总 理点名要我出席这个会议。会后,当时的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出面要我留在北京,担 任文改会委员,专门负责汉语拼音研究室工作。当时吴老年纪大了,由胡愈之负责具体事务, 我对胡愈之说:“搞文字改革我是外行啊。”但他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 你在这方面有著作、有文章,怎么是外行呢? ”我就这样留在北京了。我边干边学,就这样 转行了。有意思的是,到我年届第二个半百的时候,我又学习新的学问,是关于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化”的学问。从语言文字学转到了 “文化学”。客:最近您开通了 “百岁学人周有光博客”,几个月内点击阅读量已经超过80万人次, 请问您为什么要开通博客呢?主:我一直关注和从事汉字电脑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