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检测卷一(一、二、三专题).pdf

上传人:景云 文档编号:96162153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5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检测卷一(一、二、三专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专题检测卷一(一、二、三专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检测卷一(一、二、三专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检测卷一(一、二、三专题).pdf(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专题检测卷一专题检测卷一(一、二、三专题一、二、三专题)(时间:时间:9090 分钟分钟满分:满分:100100 分分)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515 小题,小题,每小题每小题 3 3 分,分,共共 4545 分分)1 1亚里士多德说亚里士多德说:“梭伦对双方都加以反对,而且尽管他无论同哪一方妥协都有可能成梭伦对双方都加以反对,而且尽管他无论同哪一方妥协都有可能成为僭主为僭主(指通过政变或其他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独裁者指通过政变或其他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独裁者),但他宁愿招致双方的仇视也要拯救,但他宁愿招致双方的仇视也要拯救祖国并订出最好的法律祖国并订出最好的法律。”这里的

2、“双方”指”这里的“双方”指()A A奴隶和奴隶主奴隶和奴隶主 B B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C C平民和贵族平民和贵族 D D改革派和保守派改革派和保守派 解析:梭伦改革是奴隶主改革,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广大解析:梭伦改革是奴隶主改革,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广大奴隶而言,民主是遥不可及奴隶而言,民主是遥不可及,“双方“双方”是指旧氏族贵族和平民,是指旧氏族贵族和平民,故故 A A 项错误;项错误;“被统治者被统治者”包包含外邦人、广大奴隶等不享有民主的人,含外邦人、广大奴隶等不享有民主的人,故故 B B 项错误项错误;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

3、族贵族世袭特权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故故 C C 项正确;梭伦本人是项正确;梭伦本人是“改革派改革派”,故故 D D 项错误。项错误。答案:答案:C C 2 2梭伦说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下列改革措施最能体现下列改革措施最能体现他的这一观点的是他的这一观点的是()A A废除债奴制,各部落

4、在五百人议事会里轮流执政废除债奴制,各部落在五百人议事会里轮流执政 B B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 C C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实行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陶片放逐法”D 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解析:五百人议事会是在克里斯提尼改革中设立的,解析:五百人议事会是在克里斯提尼改革中设立的,故故 A A 项错误;梭伦改革中将公民按项错误;梭伦改革中将公民按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第四等级不能参加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

5、第四等级不能参加“四百人会议四百人会议”和担任官职,但有权参加公民和担任官职,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大会,故故 B B 项正确;十将军委员会和项正确;十将军委员会和“陶片放逐法陶片放逐法”均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均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故故 C C 项错项错误;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是伯利克利改革的内容,误;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是伯利克利改革的内容,故故 D D 项错误。项错误。答案:答案:B B 3 3亚里士多德认为废除债务奴隶制是梭伦采取的最具民主特色的措施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废除债务奴隶制是梭伦采取的最具民主特色的措施之一,以下说法可以下说法可以支撑这一观点的是,这一措

6、施以支撑这一观点的是,这一措施()A A解决了雅典公民内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解决了雅典公民内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 B四个等级的公民都可参加四百人议事会四个等级的公民都可参加四百人议事会 C C铲除世袭贵族的特权,促进公民的平等意识铲除世袭贵族的特权,促进公民的平等意识 D D确保了公民集体的稳定性,巩固了城邦的社会基础确保了公民集体的稳定性,巩固了城邦的社会基础 解析:废除债务奴隶制会缓解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但体现不出解析:废除债务奴隶制会缓解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但体现不出“是梭伦采取的最具民主是梭伦采取的最具民主特色的措施之一特色的措施之一”,故故 A A 项错误;项错误;B B 项与废除债务奴

7、隶制无关,项与废除债务奴隶制无关,故故 B B 项错误;项错误;C C 项是财产等级项是财产等级-2-制的影响,制的影响,故故 C C 项错误;废除债务奴隶制避免平民沦为奴隶,保障了公民的成员构成,稳定项错误;废除债务奴隶制避免平民沦为奴隶,保障了公民的成员构成,稳定了城邦社会基础,了城邦社会基础,故故 D D 项正确。项正确。答案:答案:D D 4 4下列对雅典工商业奴隶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下列对雅典工商业奴隶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他们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他们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 B B他们在工商业活动中使用奴隶劳动他们在工商业活动中使用奴隶劳动 C C他们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

8、发展他们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D D他们都由平民发财致富而来他们都由平民发财致富而来 解析: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原先大多出身平民阶层,并非都由平民发财致富而来。解析: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原先大多出身平民阶层,并非都由平民发财致富而来。答案:答案:D D 5 5恩格斯说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肯定的是梭。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肯定的是梭伦改革伦改革()A A废除一切债务和债

9、务奴隶制度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度 B B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 C C创立抽签和差额选举公职制度创立抽签和差额选举公职制度 D D确立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确立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解析:注意抓住材料的关键点,本题来看解析:注意抓住材料的关键点,本题来看“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这句这句是解答问题的关键,因为它强调了梭伦改革打破了氏族血缘关系,而起到这一作用的是梭伦是解答问题的关键,因为它强调了梭伦改革打破了氏族血缘关系,而起到这一作用的是梭伦改革中实行的财产等级制度,即用财产多少代替出身高低划分等级。改革中实行的财产等

10、级制度,即用财产多少代替出身高低划分等级。答案:答案:B B 6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有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有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其共同根源是其共同根源是()A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 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C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D D各国君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各国君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解析: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封建土地私有解析: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封

11、建土地私有制产生并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势必导致各国变法运动的出现。制产生并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势必导致各国变法运动的出现。C C 项正确。项正确。答案:答案:C C 7 7 史记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列传载,“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令,令行于民。”商鞅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商鞅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 A取信于民,树立政府威信取信于民,树立政

12、府威信-3-B B以此挑选有胆识者以此挑选有胆识者 C C建立个人威信,笼络人心建立个人威信,笼络人心 D D显示其权势,以警告反对者显示其权势,以警告反对者 解析:变法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法令能否得到贯彻执行。首先得建立起政府的威解析:变法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法令能否得到贯彻执行。首先得建立起政府的威信,取信于民,真正做到令行禁止,为变法作准备。商鞅将五十金兑现给移木之人,旨在表信,取信于民,真正做到令行禁止,为变法作准备。商鞅将五十金兑现给移木之人,旨在表明政府说话算数,千万不要将政府的话当儿戏。明政府说话算数,千万不要将政府的话当儿戏。因此答案是因此答案是 A A 项。项。答案:

13、答案:A A 8 8 史记史记商君列传说: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有功者,显荣显荣,无功者无功者,虽富虽富,无所芬华。无所芬华。”这一措施这一措施()A A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 B B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 C C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 D 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解析: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废止,解析: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废止,故故

14、A A 项错误;材料信息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且与史实不符,无法体现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且与史实不符,故故 B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项错误;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故故 C C 项错误;材料说明按军功授爵制度,促使项错误;材料说明按军功授爵制度,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故 D D 项正确。项正确。答案:答案:D D 9 9春秋战国时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

15、却取得了灭六国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 ()A A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 B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 C 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 D D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 解析解析: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A A 项与史实不符。长期与戎狄为伍,有利于项与史实不符。长期与戎狄为伍,有利于秦国形成

16、强悍民俗,从而提高军队战斗力,但单方面军事优势并不能确保秦国脱颖而出,排秦国形成强悍民俗,从而提高军队战斗力,但单方面军事优势并不能确保秦国脱颖而出,排除除 B B 项项。秦国实行秦国实行“远交近攻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成功化解六国力量和扩展自身势力的外交策略成功化解六国力量和扩展自身势力,C C 项与史实不项与史实不符。秦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宗法传统势力较弱,这样内政改革阻力较小,商鞅变法的深度符。秦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宗法传统势力较弱,这样内政改革阻力较小,商鞅变法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六国和广度远超六国,“富国强兵“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国实现得最为彻底,最终秦国得以开创历史新的法家政策在秦国

17、实现得最为彻底,最终秦国得以开创历史新局面。局面。答案:答案:D D 1010在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在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 A废井田,开阡陌废井田,开阡陌 B B奖励军功奖励军功 C C重农抑商重农抑商 D D建立县制建立县制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从材料中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从材料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并结合所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知识可知,封建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西周以来的井田制,承认土废除了西周以来的井田制,承认土-4

18、-地私有,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地私有,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故故 A A 项与材料相符。奖励军功和建立县制不属项与材料相符。奖励军功和建立县制不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于经济方面的措施,故故 B B、D D 两项错误两项错误。重农抑商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重农抑商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但与题干材料不符但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故 C C 错误。错误。答案:答案:A A 111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阶级矛盾尖阶级矛盾尖

19、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A A B B C C D D 解析: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税徭役的繁重、阶级解析: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税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均是正确表述。矛盾的尖锐等,均是正确表述。答案:答案:D D 1212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之后,以此

20、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A A秦朝秦朝 B B西汉西汉 C C唐朝唐朝 D D北齐北齐 解析:鲜卑语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是入主中原的鲜卑族的本民族语言,作为当时统解析:鲜卑语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是入主中原的鲜卑族的本民族语言,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秦朝、西汉和唐朝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秦朝、西汉和唐朝时期汉族接触不到鲜卑语,时期汉族接触不到鲜卑语,故故 A A、B B、C C 三项错误;北齐属于北朝,三项错误;北齐属于北朝,故故 D D 项正确。项正确。答案:答案:

21、D D 1313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鲜卑姓 改姓改姓 鲜卑姓鲜卑姓 改姓改姓 拓跋拓跋 元元 拔拔拔拔 长孙长孙 丘穆陵丘穆陵 穆穆 步六孤步六孤 陆陆 贺赖贺赖 贺贺 独孤独孤 刘刘 A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 C改鲜卑姓为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 D D消灭了鲜卑陋习消灭了鲜卑陋习 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改姓之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改姓之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

22、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本题迷惑项是本题迷惑项是 C C 项,项,但但 C C 项仅是对题干材料的概括,不是意义。项仅是对题干材料的概括,不是意义。答案:答案:A A 1414下列对北魏统治者在统一了黄河流域后面临的局势的表述,错误的是下列对北魏统治者在统一了黄河流域后面临的局势的表述,错误的是()-5-A A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B B各民族的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民族的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C C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D D与汉族相比,鲜卑族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与汉族相比,鲜卑族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解析:

2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相对统一,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中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解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相对统一,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中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但过着游牧生活的鲜卑族落后于农耕生活的汉族,势,但过着游牧生活的鲜卑族落后于农耕生活的汉族,故故 A A、B B、D D 三项的表述都符合史实。三项的表述都符合史实。由于当时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由于当时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致使社会矛盾尖锐致使社会矛盾尖锐,故故 C C 项不符合史实项不符合史实。答案:答案:C C 1515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24、,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民族融合的潮流民族融合的潮流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A A B B C C D D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南北朝时期,除了北魏孝文帝进行了重大改革以外,其他少数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南北朝时期,除了北魏孝文帝进行了重大改革以外,其他少数民族和南方的汉族政权大多未进行改革。故民族和南方的汉族政权大多未进行改革。故不是当时的时代潮流之一。不是当时的时代潮流之一。答案:答案:A A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25、 4 小题,小题,第第 1616 题题 1515 分,分,第第 1717 题题 1212 分,分,第第 1818 题题 1313 分,分,第第 1919题题 1515 分,分,共共 5555 分分)1616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状态。改革以后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然而从前实际上并

26、无公民权利的平民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顾准希腊城邦制度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材料二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材料三材料三(梭伦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

27、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1)(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所采取的措施。采取的措施。(5 5 分分)(2)(2)材料二中的材料二中的“新贵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指的是哪个阶层?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

28、的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耿耿于怀”的。的。(6(6 分分)-6-(3)(3)综合上述材料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的理由。(4(4 分分)解析解析:第第(1)(1)问,题干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所以要再认和再现梭伦改革的措问,题干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所以要再认和再现梭伦改革的措施。第施。第(2)(2)问问,“新贵“新贵”要结合梭伦改革背景中的要结合梭伦改革背景中的“海岸派海岸派”的主张,推导出其为的

29、主张,推导出其为“新兴的工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商业奴隶主阶层”。要从。要从“分享和转移的角度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缓释”新贵不满情绪的措施,即,指出梭伦“缓释”新贵不满情绪的措施,即梭伦改革中打击旧贵族的措施:实行财产等级制、建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等。第梭伦改革中打击旧贵族的措施:实行财产等级制、建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等。第(3)(3)问问,从梭伦改革对民主政治的促进作用及改革的局限性角度作答。从梭伦改革对民主政治的促进作用及改革的局限性角度作答。答案答案:(1)(1)废除债务奴隶制,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使他

30、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或表决权)。(2)(2)阶层阶层: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缓释途径缓释途径:确立财产等级制确立财产等级制;设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四百人会议;部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3)(3)理由理由:拥护者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反对者:梭伦改革保

31、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改变)。17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燕、赵赵、韩韩、魏等国都来朝贡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中原各国叫它中原各国叫它“西戎西戎”,把它看做野蛮民族把它看做野蛮民族,瞧不起它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土地。秦孝公下秦孝公下“求贤令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宾客群臣有

32、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材料二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商鞅商鞅 材料三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

33、而弱者丧社稷。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汉书食货志食货志(1)(1)根据材料一,扼要分析秦孝公要变法图强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扼要分析秦孝公要变法图强的原因。(4(4 分分)(2)(2)根据材料二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三说明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据材料三说明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是什么。因是什么。(4(4 分分)(3)(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4)(4 分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第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第(1)

34、(1)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被中原各国称为被中原各国称为“西戎西戎”、“派兵侵夺它的土地派兵侵夺它的土地”等,注意回答时语言要简洁;第等,注意回答时语言要简洁;第(2)(2)问,再问,再现教材所学可知法家思想是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从现教材所学可知法家思想是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从“及秦孝公用商君及秦孝公用商君”可知法令之所以得可知法令之所以得以推行是因为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第以推行是因为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第(3)(3)问从材料三中概括得出,注意不要照搬原文。问从材料三中概括得出,注意不要照搬原文。-7-答案:答案:(1)(1)秦地处西陲,位置偏僻,思想保守,受中原

35、各国歧视;经济落后,国力较弱秦地处西陲,位置偏僻,思想保守,受中原各国歧视;经济落后,国力较弱。(2)(2)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原因:秦孝公的支持。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原因:秦孝公的支持。(3)(3)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18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太和九年太和九年(485(485 年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安世的建议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颁布均田令。丁男丁男(15(15 岁以上的男子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受露田 4040 亩,亩,妇女妇女 2020 亩亩;丁男受桑田丁男受桑

36、田 2020 亩,亩,妇女妇女 5 5 亩。奴婢与平民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耕牛每头受露田 3030 亩,亩,限限 4 4 牛。所受露田,牛。所受露田,(注:露田基本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受田者年满年满 7070 岁或死亡之后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

37、下也可以买卖。詹子庆中国古代史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材料二(太和太和)九年,九年,(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露田田)。诸土广民稀之处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不限异州俘郡异州俘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太守十顷,治中治中、别驾各八顷别驾各八顷,县令县令、郡丞六顷郡丞六顷。更代更代(离职离职)相付相付。卖

38、者坐卖者坐(处处罚罚)如律。如律。魏书魏书食货志食货志(1)(1)把北魏均田令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括提炼,逐条列出。把北魏均田令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不得摘抄原句)(4)(4 分分)(2)(2)分析说明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与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关系。分析说明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与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关系。(4(4 分分)(3)(3)指出北魏均田制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能否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并说明理由。指出北魏均田制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能否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并说明理由。(5(5 分分)答案答案:(1)(1)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授田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授田;农民、奴婢、农民、奴

39、婢、官吏均授田官吏均授田;耕牛授田耕牛授田;因轮耕而加因轮耕而加倍授田;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任意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倍授田;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任意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2)(2)鲜卑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鲜卑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耕牛授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耕牛授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加速封建化进程。田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加速封建化进程。(3)(3)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的抑制作用。无地少地的农民可按劳动力的多少得到土地无地少地的农民可按劳动力的多少得到土

40、地,北魏政权以法律形北魏政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和所有权。式确认受田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和所有权。19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北魏迁都后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之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

41、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张之洞劝学篇张之洞劝学篇变法变法(1)(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8-(8 8 分分)(2)(2)你认为材料二中张之洞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你认为材料二中张之洞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7(7 分分)解析解析:第第(1)(1)问根据材料概括北魏的社会情况,可通过材料来分析,主要反映了社会经济问根据材料概括北魏的社会情况,可通过材料来分析,主要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根据所学回答原因,可从洛阳成为政治经济

42、中心、孝文帝改革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根据所学回答原因,可从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等作答实行汉化政策等作答。第第(2)(2)问判断张之洞的观点问判断张之洞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并说明理由。张之洞在材料二中认为孝文张之洞在材料二中认为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文化,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此观点正确。根据所学来回答原因,改革帝改革学习汉文化,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此观点正确。根据所学来回答原因,改革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答案答案:(1)(1)状况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都市繁华;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原因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进作用。(2)(2)正确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